王羲之评传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三、书法美学思想(2/2)

    从"错采镂金"的美到"初发芙蓉"的美,是符合艺术辩证法的,它是一个发展过程,它是随着人们审美的变化而变化、发展而发展的,人们的审美意识又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这由当时庄园经济的发展、经济基础的变化所决定,与儒家学说衰微、道家思想兴起相联系。晋人创造的行、草,楷等书体,萧散洒脱,流美多变,和秦篆、汉隶显然是不同的两种艺术风貌,体现了晋人心怀坦荡,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意识和美学理想。王羲之是这一时期书法的杰出代表,艺术要依赖艺术家的天才与创造,然而任何人也不能超脱客观规律,人们不能改变规律,但可以驾驭规律,运用规律。艺术的发展、审美观的变化都有其自己发展的规律。审美观发展到魏晋这个时代产生了转折,这是历史的必然,这使晋代书法发生了关键性的变化,也为王羲之的书圣地位提供了先决条件。因此,王羲之的美学思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王羲之以艺术的心灵、博大的胸怀去体察山水,由实入虚,"建立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他曾说:"从山上行,如在镜中游!"①欲将融入山水之中,出神入化、超越现实的自我,升华到玄远、空灵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一切功名利禄、物质、人间的烦恼都化为无影无踪。"我卒当以乐死",的确是王羲之的肺腑之言。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②王羲之把自然看成一种崇高的美,他把对自然的一往深情,倾注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之中,后世书家不难看出他的书法潇洒绝俗,有一种"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唐代孙过庭在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时说: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群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

    宋代黄庭坚云:"右军笔法如孟子言性,庄周谈自然,从说横说,无不如意。"②晋人对自然美的发现,包括对自然界中形式美的发现。大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种自然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形成某种关系,就是在动植物本身的某些部位,也构成形式美。整个大自然是一个极富韵律之美的乐章,"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满园春色与一枝红杏形成对比,如果只是一枝红杏就显得孤独无味。就如植物的枝干,鸟的翅翼,兽的四肢以致人体,都是左右均齐的,然而鸟、兽、人在运动时,花草树木在风吹摆动时,却打破了静态的均齐变为平衡。平衡,就是保持重心,古人在观察舞剑中对书法的结体用笔获得教益,其中很大的程度上是得到字体平衡的启迪。我们设想一棵大树树干很纤细,树枝倒很粗大,我们看到后,心理上就很不舒坦,感到它随时都有被折断倒下的危险,心理上很不平衡,感到不是滋味。字也一样,如果横画很粗,竖画很细,使人看后的感觉也与上述相同。故王羲之指出:"横贵乎纤,竖贵乎粗。"关于分间布白,王羲之说得更加明确,要"远近宜均",均即均衡。

    如果我们说汉篆是整齐划一的美,那么草书行书即是多样统一的美:同一个字出现在一幅书法中写成不同的形态,避免了一个字的绝对对称,字体左右的高低,轻重富有变化,字体倚侧不失重心,通篇章法布局有疏有密,错落有致。王羲之曾经指出各种笔法应当使点画和谐,即所谓"悉令和韵",① 《世说新语·言语》。

    ② 《罗丹论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年第1 版。

    ① [唐]孙过庭:《书谱》。

    ② [宋]黄庭坚:《山谷题跋》。

    多样统一如韵律一样。①在他的《笔势论十二章·启心第二》中说:"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每作一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当然这是就笔势而言的,不是照抄事物的原形,其出发点是反对人工雕凿,强调书法的天趣盎然,生机活泼。把书法中的笔画与自然物象联系起来,以自然美来要求书法,充分体现了王羲之师法造化、重视书法的多样统一的形式美的规律的运用,这一审美观点和情趣,与当时的"道法自然"的观点相契合。他还将败笔与自然之物相类比,如"勿使蜂腰、鹤膝",②"复不宜伤疏,疏则似溺水之禽;不宜伤长,长则似死蛇挂树??"③在王羲之的书法中反映出自然洒脱的道家美学思想,有一种"自然之美"、"虚静之美","晋人把崇尚自然的胸襟,虚灵的玄学意境,表里澄澈的人格,自由奔放的个性,一寓于书。"方石、矗或从十个方面对工菱之代表作《兰亭序》的美学思想作了评论。

    一、王羲之的书法蕴涵着神韵之美。

    二、在篇幅、布局上呈现出独到的匀称之美。

    三、风格如清水芙蓉婷婷玉立。

    四、清秀俊美之中又不乏险拙之美。

    五、藏露相应,虚实相生,柔润中有枯劲,妍媚中藏筋骨,艳寓于清,娇寓于秀,具有含蓄的美。

    六、开始笔势有抑制,至"群贤毕至"则自然如行云流水,渐渐婉转悠扬;至"夫人之相与"则疾风走石,波涛滚滚。一字之间,一画之中,也有波澜,富有节奏美。

    七、从《兰亭序》中可欣赏到王羲之那"飘如游云,矫若惊龙"的身影,仿佛可看到他那悠闲自得、随意挥洒的神情。

    八、二十个"之"字神态各异,有巧、拙、稳、险、偃、仰、轻、重之别。各具风姿,相呼相应。

    九、书文并茂,浑然一体。

    十、不偏不倚,在各种风格的美的范畴中,优选了最佳的比例,使它显出自由而不荒诞,精熟而不急躁,道润而不伤骨,端庄流利,刚健婀娜的风貌①。

    王羲之《兰亭诗》云: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瞰绿水滨。寥朗无涯观,寓日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无比美妙的神奇的景物,都是造化的功绩和对人们的恩赐。培根说:"人加自然就是艺术",王羲之对大自然无比崇敬与眷恋,大自然的胸怀袒露毫不吝啬地向人们展现一切,但]真正能领悟其真谛者并不多,大都熟视无睹,感触不深。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①而王羲之对大自然充满激情,他感到造化的一切都是新鲜活泼的,它所含至深的"理",给人以深刻启示和无比的兴味。尽管群籁参差,他所感受到的是新的生命,新的灵魂。王羲之以博大而纯净的胸襟去体察自然发现美,然而发现美要升华成艺术,还必须不断地进行艺① 传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健壮第六》。

    ② 《笔势论十二章·健壮第六》。

    ③ 《笔势论十二章·节制章第十》。

    ① 《〈兰亭集序〉美学思想初探》,《兰亭书会论文集》。

    ② 仰望,又作仰视,俯盘,又作俯瞰。绿水,又作渌水。寥朗,一作寥阆。新,又作亲。① 《罗丹艺术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 年版。

    术实践。"侔造化,得妙悟于神会。"②侔造化并不难,但能达到"神会"境界要求,就不是每个艺术家所能做得到的。这就要靠艺术家自身的知识结构、悟性和天才了,而王羲之却能做到这一点,所以他的书法艺术可以达到"尽善尽美"的艺术高度,不是偶然的。孙过庭在他的《书谱》中分析王羲之书法的情感抒发。他说:写《乐毅》则情多佛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恰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伸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

    王羲之在写《丧乱帖》时,起初的"羲之顿首"写得比较工整,接近于行楷,随着行文中的内容变化,情感逐渐激动起来,写到"痛贯心肝"几个字时,字体变成了行草,痛贯两个字连写,写到"痛当奈何,奈何",作者痛心疾首,情绪极度不安,文中草书二字一笔而成。

    顺应自然,师法造化的审美意识,使王羲之的书法"自然可观",形成了飘逸的艺术风格。他的书法作品技法纯熟,以韵相胜,落笔散藻,潇洒俊逸,既有理性法度又有感性的生动,就连字体、行距、每行字的排列都做到既严谨又不囿于常规。唐太宗说:"势如斜而反正",是实事求是的评述。唐代张怀瓘说:"逸少笔迹遒润,独擅一家之美,天资自然,风神盍代。"①道出了王羲之书法美学的鲜明特点。

    ② [唐]李嗣真:《续画品录》。

    ① [唐]张怀瓘:《书议》。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