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评传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二、名士风流与人格美的追求(2/2)

    4.清谈误国

    ① 冯友兰:《论风流》,《三松堂学术文集》。

    清谈是魏晋这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对美学和哲学的发展,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指出:清谈的艺术在于,将最精粹的思想,通常就是道家思想,用最精粹的语言,最简洁的词句表达出来。所以它是很有讲究的,只能在智力水平相当高的朋友之间进行,被人认为是一种最精妙的智力活动。

    他在另一部著作中又说:玄学的辨名析理完全是抽象思维,从这一方面说,魏晋玄学是对两汉哲学的一种革命。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人,从两汉到魏晋,觉得耳目一新,这是因为玄学的精神面貌和两汉哲学比较起来,完全是新的。??在中国哲学史中,魏晋玄学是中华民族抽象思维的空前发展。①清谈的主要内容是玄学。当时的一般的名士都热衷于清谈,玄学是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想,它的传播全赖于清谈。可见有人称清谈为玄谈是有道理的。上述对玄学的评价,也是对清谈的评价。

    但是任何一种事物都是有一个"度",超过了这个"度"就会走向反面,魏晋时代的清谈,波及到当时的知识阶层、各级官员乃至皇帝,他们都整天谈玄说理,激烈论辩,相互驳难,耗去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甚至连吃饭也顾不上,颇为艰苦。由此可见要清谈获胜,挤进风流名士的队伍也绝非易事。根据《世说新语》记载,谢朗的母亲不忍心让儿子去清谈,曾"流涕抱儿以归"。

    王羲之是反对清谈的,据记载: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吁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淡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耶。"王羲之认为面对当前"四郊多垒"的割据局面,应该效仿夏禹、文王,勤政务实,为民办事,不辞辛劳,竭尽全力,而清谈足以误国。这种批评是忠恳的,无疑也是正确的。然而谢太傅却反驳:"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耶?"清谈误国,而不是说自古以来亡国皆由于清谈,显然这是偷换命题,没有说服力的。上述登冶城的一段谈话,其中谢太傅是谁?《世说新语》说是谢安,后世多有疑义,按时间推算谢安当时年纪尚小,王羲之"无缘对未经事任之少年而责以自效也",认为王羲之的话是对谢尚所说。有人认为登冶城王羲之可能与谢尚、谢安同时而去,王羲之的话是针对谢尚说的,而不是对谢安说的。王羲之一生比较务实,反对在政界清谈。但由于他有高深的修养,很得清谈高手殷浩赏识。殷浩称王羲之"清鉴贵要"。王羲之虽然在一些信札中说过"助明清谈","足下清谈,想心有理",但这都可能是场面上的话。"想必有理",并不是"必有理",非肯定语气。不能说明王羲之赞赏清谈。

    王羲之离不开那个时代,离不开他所处的环境,在他身上有着风流名士的特征。但王羲之是一位艺术家,有他特有的思想、见解、人格、个性,与① 《世说新语·言语》。

    其他士人卓然不同。这一点,对一个艺术家说来尤为重要,如果人云亦云,事事效仿别人,他在艺术上也无创造可言。而"羲之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这是王羲之人格的基本特征之一。

    王羲之在服药、"尽山水之游"这些方面与其他名士是相同的,但也有不同的一面。比如,他虽然酒量不小,但为了节约粮食,下令禁酒并身体力行,率先做到。可见,,王羲之是风流名士,但不同于当时的一般风流名士。

    (三)人格美的追求

    晋人卓荦不羁,任情放达,追求自由精神和个性的解放,队积极方面看,表现重视人格的独立。当时的风流名士把人生看成艺术的人生。他们还把别人的评鉴看成自己存在的意义。人物的品评非常兴盛,成为晋代美学的一大特征。将人物的容貌、举止风度主体精神作为审美对象,将审美主体作为审美的对象,早就有之,孔子的学生子夏就曾提出过君子的审美标准,即所谓: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东汉有人提出"清议",人物品评的侧重点,在于人的学识德行;而魏晋的人物品评,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气质,仪容风貌,崇尚清远,以神韵飘逸为品藻人物的标准。

    王羲之见杜弘治叹曰: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也。

    当时对王羲之的品评是: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游云"表示飘逸的风貌,品格高洁,而"惊龙"则象征生气勃勃,独具神韵,"神仙中人"是神韵、飘逸另一种比喻的表达。

    绝俗、简约、玄谈、神韵是晋人最看重的,"有人叹王恭形茂者云:'濯濯如春月柳'"③显然这与庄子"藐姑射仙,绰约如处子,肌肤若冰雪"的审美理想相一致。

    在晋人看来,自然界中的万物生机勃勃,灵趣动人,它们的美应当与人物的品格是一致的,所以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人物品评,很多方面用自然美来形容,而对书法作品的美,要求却以人的肢体的筋、肉、骨等来类比书法的笔画,这就是所谓的文艺作品审美的生命化、人化品评,钱钟书将此归纳为两种结习:

    一、以无生者作有生看;

    二、以非人作人看。

    ①一个时期的艺术作品的风格面貌与当时的审美理想密切相关,也可以说是某一时代的艺术作品是当时美学观点的具体体现。王羲之书法上的追求不是老辣、粗犷,而是洒脱自如,线条光洁,很少用颤笔,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纯净玄远之美,犹如玉人"在玉山上行,光映照人"。

    晋人认为,不被权势、世俗左右,独立于天地,德被于天下的人格才是最美的。例如工弼当时和何晏辩难,王弼年纪很轻,初出茅庐,而何晏是官高年长之辈,但他们仍平等论辩,何晏并不卑视他,王弼也毫不胆怯。嵇康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同样,王羲之也曾毫① 《世说新语·容止》。

    ② 《世说新语·容止》。

    ③ 《世说新语·容止》。

    ① 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中华书局1979 年版第1357 页。

    不留情地批评当时的统治者,"遗黎歼尽,万不余一","虽秦政之弊未至如此"。

    王羲之不人云亦云,坚持独立的个人见解,有"鉴裁",不轻意改变自己的主张,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态度鲜明,刚肠嫉恶,"时人道阮思旷骨气不及右军",故而有"骨鲠"之称。

    王羲之个性孤傲,他不愿意做皇帝身边的侍中,也不愿意担任吏部尚书。殷浩很赏识王羲之的才华和能力,曾经好言相劝:"悠悠者以足下出处足观政之隆替,??至如足下出处,正与隆替对,岂可以一世之存亡,必从足下从容之适???"殷浩把羲之的出任新职与东晋政治联系起来,他对羲之的信任程度可以想见。后来王羲之作了殷浩的护军。说明他们的情感很深,但他在殷浩和桓温矛盾不协这个问题上,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为人情左右偏袒于殷浩一方面,而是多次致书殷浩劝其不宜内构嫌隙,应与桓温和好。桓温主张"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而殷浩刚愎自用,他们自然不会听从。劝解虽然失败了,但从中可以看出王羲之的高尚品格。

    公元358 年,王羲之虽然离职退隐,然而他仍关心时局,不改"骨鲠"秉性,对于危及国家的大事,直率地捧出自己的肺腑之言。会稽王司马昱委任谢万为西中郎将、豫州刺史、都督司、豫、冀、并等诸州军事,王羲之认为谢万缺乏军事才能,不堪担负如此重任。《与桓温笺》云:谢万才流经通,处廊庙,参讽议,故是后来一器。而今屈其迈往之气,以俯顺荒馀,近是违才易务矣。

    桓温没有反应,王羲之犹为骨鲠于喉,恐谢万自满躁进,便直接致函谢万,他知道免其军事职务已不可能,故劝其与士卒同甘共苦,竭尽其善。说这样做并非不光彩,相反,古人认为是一种值得称道的美德。《诫谢万书》云:以君迈往不屑之韵,而俯同群辟,诚难为意也。然所谓通识,正自当随事行藏,乃为远耳。愿君每与士之下者同,则尽善矣。食不二味,居不重席,此复何有,而古人以为美谈。济否所由,实在积小以致高大,君其存之。谢万没有以听取上述的劝告,北征时依然矜持傲物,尝以啸咏自高,激起军士愤恨。他于寿春惨败,②"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谢万兵溃逃归,被废为庶人。后来谢曾致书王羲之云"惭负宿顾"。右军推书曰:"此禹汤之戒"。③《春秋传》:"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意思是说:"禹汤以圣法自罪所以能兴",王羲之还是着眼于未来。"虽复自咎,其何济焉",当然这也是无可奈何的,"禹汤之戒",则有讥讽之意。

    忠弼之漠无人理睬,造成如此后果,王羲之是何等心情是不难理解的。

    王羲之曾与许询同去拜访丹阳太守刘惔,当许询见到刘惔家床帷新丽,饮食丰甘,很是羡慕,感慨地说:"若此保全,殊胜东山。"刘惔说"卿若① 《汉魏六朝百三名字集·王右军集》。

    ① 《晋书·王羲之传》。

    ② 寿春,今安徽省寿县西南,魏晋南北朝时,为扬州、豫州、南豫州及淮南郡、梁郡治所。③ 《世说新语·轻诋》。

    知凶吉由人,吾安得保此。"④这时王羲之十分尖锐的指出:"令巢许遇稷契,当无此言",说得他们满面愧色。王羲之对那些虚伪的暗主昏臣是从不顾情面的,我们从他"骨鲠"的秉性中,可看出他的真情实感、坦荡的胸怀和真善美的闪光。

    王羲之讲究天性率真,反对矫揉造作,不愿饰容献媚以求妻,这些无不表现出王羲之对独立的人格美的追求。

    王羲之对官职看得很淡,不求虚名。当他五十九岁谢世后,皇上赠他金紫光禄大夫,他的子女们遵照他生前意愿固让不受。历史是无情的,也是公正的,后世人对王羲之的人品给予了很高的也是公允的评价:右将军王羲之,在晋以骨鲠称,激切恺直,不屑屑细行,议论人物,中其病十之,与当道讽谏无所畏避。发粟赈饥,上疏争论,悉不阿党。凡所处分,轻重时宜,为当晋室第一流人品,奈何其名为能书所掩耶!

    东晋将审美的主体--人作为审美的对象,是有其标准的,这审美标准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因素。王羲之崇尚人格美,但不全部按名士风流那一套行事,他摒弃某些消极因素,以自己的言行来塑造自己的形象。不过话又说回来,他终究不能脱离那个时代,例如他对眼药的执迷,这是不能给予肯定的。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