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家族因在建立东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有"司马与王共天下"之说,王氏家族日益兴盛强大,握有军政大权,这对朝廷构成威胁,皇帝很是忌恨。王氏家族的势力成了皇帝的心患,对王导"亦渐疏外"。皇帝将刘隗、刁协视作心腹,想用他们的权势箝抑王氏家族。
刘隗是一个势利人物,又精通文史,常引经据典为其所用,侵毁公卿,弹劾他人。而刁协性情刚悍,与刘狼狈为奸,两人常密谋策划,投皇帝所好,谄上骄下,他们做官经商大发其财,农田万顷奴婢数千,引起许多人的不满。刘隗、刁协专权用事在皇帝面前疏间王氏,王敦、王导气愤不平,曾多次上疏,皇帝由于偏听偏信不加采纳。王敦在酒后曾经吟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更加深了皇帝的戒心。王敦对刘隗曾直言不讳地数落:"邦佞谄媚,谮惑忠良,疑惑圣德,遂居权宠,挠乱天机,威福自由,有识杜口。大起事役,劳扰士庶,外托举义,内自封植,奢僭过制","倾尽帑藏,以自资奉,赋役不均,百姓嗟怨","自从信隗以来,刑罚不中,街谈巷议,皆云如吴之将亡。闻之惶惑,精魂飞散,不觉胸臆摧破,泣血横流。陛下当全祖宗之业,存神器之重,察臣前后所启,奈何弃忽忠言,遂信奸佞,谁不痛心!愿出臣表,谘之朝臣,介石之几,不俟终日,令诸军早还,不至虚扰。"①王敦与刘隗、刁协之间矛盾冲突发展到白炽化程度。永昌元年王敦再次上表,皇帝勃然大怒:"王敦凭恃宠灵,敢肆狂逆,方朕太甲,欲见幽囚,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今亲帅六军,以诛大逆,有杀敦者,封五千户侯。"②就在这一年,王敦于武昌举兵想用武力消灭刘、刁之党。王敦是王导的堂兄,发生这样的事件,王氏家族可谓是大祸临头,很可能株连全族所有人员。王导脱下朝服带领土氏子弟二十余人(可能包括王羲之在内),日夜伫立宫门前请罪,听候发落。
刘隗、刁协平时专横跋扈,现在更是认为消灭王家势力的时机已经成熟,曾多次连续上奏皇上要求将王氏满门杀绝,斩草除根。元帝面临这复杂的局面,考虑到王导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对朝廷忠心耿耿,平时尽忠职守,此时态度诚恳,更重要的是万一王敦得势,威胁到朝廷和他本人的安全时,还可以作为一个讨价还价的筹码,王导为人宽厚,说不定在大动乱中他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元帝对王导说:"茂弘,方寄卿以百里之命,是何言邪!",最后以"大义灭亲"为名,免诛其族。王敦的军队从四处进入京城,宫中大小官员逃之夭夭,元帝身边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元帝被迫只好当场封王敦为丞相、江州牧等要职。使王退守武昌。
在王敦到了石头城后,元帝召集百官见王敦,王敦问刘、刁党羽戴渊:"前日之战(王师败绩),有余力乎?"渊回答说:"岂敢,但力不足耳!"敦又问:"吾今此举,天下以为如何?"渊回说:"见形者为之逆,体诚者为之忠。"王敦冷笑了一声说:"卿可谓能言。"尔后又对王导曰:"不从吾言,几至覆族。"元帝因受不了王敦的污辱,忧郁而死。公元323 年明帝即位,当时王敦已移往姑孰(安徽省当涂县),他虽身患疾病,仍再次威胁朝廷,明帝乘机派兵讨伐,王敦因病已不能带兵,故指派他的哥哥王含应战,① 《晋书·王敦传》。
② 《晋书·王敦传》。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