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评传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三、少有美誉(2/2)

    据《世说新语》和《晋书》记载,王羲之幼年时言语不畅,有"涩讷"之疾,长大以后却变得"辩赡",即能言善辩了。王羲之机敏过人,才华横溢,与一般纨绔子弟绝然不同。他十三岁时曾去拜谒当时的名士周。周老先生官拜礼部尚书,德高望重,赢得很多的人敬仰。他识才、爱才,竭尽全力推举人才。由于他在朝廷有一言九鼎的作用,所以经他褒奖、推荐得到重用的人数很多。当时的文人学士,群趋而至,都想得到他的品题。

    王羲之到周府上,只见华堂满座,他老人家设宴款待宾客,经过仆人引见,周接见了王羲之," 察而异之",通过交谈感到这位少年才学超群,将来必成大器。普希金小时候在皇村学校读书,有一次他当众念完他写的一首诗歌时,他的老师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对大家说,俄罗斯未来的伟大诗人就在这里,这位伟大诗人非普希金莫属,结果是一语中的。而周对王羲之的预言也是准确无误的。当一位出类拔萃的人才脱颖而出的时候,也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学术高度的人才能发现。也许是当时受经济条件所限或许是缘于某种刁俗,炙牛心为一种名贵的菜肴,宋代虞侍诗云:"客来愧乏牛心炙,茶罢空堆马乳盘。"炙牛心待客,具有礼仪的性质。据说这道菜主人请谁先尝谁就是最高贵的客人。周在众多客人没有动箸之前,首先割中心炙给王羲之品尝,这一举动震惊了满堂宾客,大家对面前这位外表普通的孩于顿时刮目相看了。

    王羲之受到如此的殊荣和礼遇,一时名声大播。周因王羲之的关系与王家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周认为:王导有管仲遗风,王羲之有廉颇、蔺相如的气度。

    少年王羲之还深为从伯王导、族伯王敦器重。当时阮裕有重名,为王羲主薄。王敦尝谓羲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薄。"阮裕字思旷,是一位博学多才、仗义豪爽、"兼有诸人之美"而很有作为的青年,在王敦的眼中,阮裕是一代典范。可是王羲之与其相比,却没有任何逊色之处,当时阮裕已是青年,羲之却是一个少年,羲之经过一个阶段的成长,在才智方面超过阮主薄是无庸置疑的。王敦对羲之不但宠爱而且寄予厚望。阮主薄对王羲之更是推崇备至,他将王羲之、王承、王悦并列称为"三少"。①成人,吾当授汝。'羲之拜曰: '愿早授之,使得成人已为暮学。'旷语大纲,羲之学功日进。"① 《晋书·王羲之传》所指"王氏三年少"为王羲之、王承、王悦三人。《世说新语·赏誉》所指王氏三少年为:右军、安期、长豫。右军、长豫分别是王羲之,王悦的别称,安期是谁的别称呢?安期同是王应的别称、王承的表字。王应是王含的儿子。后过继给王敦。王悦是王导的儿子,他们是同辈人,年岁相差不大。而王承根据《晋书·王湛列传》"王承,字安期"。又说"寻去官,东渡江,??及至建邺,为元帝镇东府从事中郎,甚见优礼"、"承少有重誉,而推诚接物,尽弘恕之理,故众咸亲爱焉。渡江名臣王导,卫玠、周顗,庾亮之徒,皆出其下,为中兴第一。"可见王承是王羲之伯父王导的同一代人,故相提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