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五年(311 年)六月,匈奴首领刘聪命刘曜、石勒攻克了西晋都城洛阳,怀帝被俘,这位阶下囚于永嘉七年(313 年)死于平阳(今山西临汾西)。这段时间社会动荡,人心惶惶,加之司马睿在江南招揽人才,北方士族大批南迁。书法与文化教育联系在一起,当时的平民百姓没有受教育的机会,缺少文化,更谈不上有什么书法家。而士族中的人文化程度较高,自然书法家全集中在他们中间。北方士族南迁,北方的书法也随之带到了江左。这就是书法史上常说的"渡江"。由于交通等原因形成的两大书派,这次得到了会合与交融,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并为书法新秀的成长,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王羲之家于313 年随琅邪王氏家族迁居建康。①王羲之自小求知欲很强,善于思考,对什么事都想弄个究竟。他十二岁的时候发现父亲经常一人待在书房里,拿出一本书来阅读,神态极其虔诚和认真,然后磨墨写字,最后小心翼翼地将那本书放在枕中。王羲之乘父亲外出的机会,偷偷地溜进卧室,将那本书拿了出来。此书原是卫夫人所藏的蔡邕的《笔论》②,先由王旷存放,等王羲之年龄稍大一些以后,便作为教科书学习之用。
蔡邕,东汉陈留园(今河南杞县)人,官至左中郎将,人称"蔡中郎"。
"蔡邕飞白得华艳飘荡之极,字之逸越,不复过此。"①《笔论》是他的著作之一,是一本传授笔诀,进以书法启蒙教育的学习真书、行书的好教材。
王羲之看到这本《笔论》后,按图索骥,不断地临习,纠正自己的笔法错误,在书法上大有长进。作为父亲看到儿子的进步,自然喜出望外,感到由衷的高兴。当父亲仔细察看儿子的书法时,突然警觉起来,终于发现了秘密:断定儿子对于枕中《笔论》必"窃而读之"。②王旷直接了当地提问儿子① 根据《临沂县志·古迹》载:"王右军故宅??诸王南迁,舍宅为寺"。 此寺几经更名,金皇统四年(1144年)修建时。觉海和尚集唐代著名书法家柳 公权墨迹面成的"集柳碑"碑文,以记盛况。碑文云:"其地盖东晋右将军王羲 之逸少故宅也。昔晋祚中缺,元帝渡江,临沂诸王去乱南迁。""晋祚中缺"是抬 两晋怀帝从311 年被俘到313 年"驾崩"一段皇位空缺时间。《晋书·王舒传》云: "及元帝镇建康,因与诸父兄弟俱渡江委质焉。"王舒系王导的弟弟,王氏家族的 南迁是在元帝改建邺为建康后,正式改名的时间是313 年,故王羲之南迁为313 年。此注参照唐士文《王羲之生卒年和南渡时间》一文。② [东汉]蔡邕的《笔论》流传于后世颇为神奇,首先得到密传的是他的 女儿蔡文姬,其次是韦诞,后来钟繇"苦求巨法,诞不与"。韦诞死后将《笔 论》带进了坟墓,钟繇无奈之下密令将韦诞的坟墓掘开,得到了《笔论》。钟繇 从书中得知,"多力丰筋者胜,无力无筋者病。"其朽法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钟繇并未将密传的《笔论》公开,他死后将此书也带进了棺材里。公元230 年, 钟繇死后五十五年(公元285 年),他的学生宋翼用他老师的方法破了钟繇墓。将 蔡邕密传的《笔论》抢救出来。宋翼遵循书中的笔法进行创作,名声大振,并写 了续集。宋翼是钟繇的学生,钟繇死后五十五年墓方被打开,这时宋翼至少七十 岁多了。卫夫人十二岁左右,大约过三十年才传到了大王手中。起初是王旷得到 《笔论》,后交给卫夫人以授王羲之,这就是所谓的"枕中秘"。
① [唐]张怀瓘《书断》。
② 《笔势传》称:"羲之年十二,见前代《笔论》于旷枕中,窃而读之。旷 曰'汝何来吾所教也。'羲之笑而不答,其母曰'汝年幼小,看用笔法未能晓解, 纵获父教,恐复不能秘借。'旷乃语羲之曰,'待汝《笔论》从何而来,儿子笑而不答。王羲之父母认为羲之年纪幼小,"看用笔法未能解晓",准备待儿长大以后将《笔论》向他传授。这时王羲之向父亲恳求道:"今借而用之,侍成人晚矣",父亲感到孩儿言之有理,就答应儿子的要求。王羲之拿"笔论"整天如痴如醉地临摩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启蒙老师卫夫人看到羲之在书法上超乎寻常的进步,更是万分欣慰。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