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二次抉择
我的义仆必使许多人因认识他而得称为义,他也必背负他们的罪孽。(《以赛亚书》五十三11)
公元29年夏,耶稣带着十二门徒东渡加利利海,在希律·腓力的领地内上了岸,走到一个高坡上,回头遥望他们曾经开展天国运动的地方:迦百农、伯赛大、哥拉汎等地,不禁百感交集。他们在这些地方努力宣传天国的福音,曾经吸引过许多人,得到过他们的拥护,不能说工作没有成效,但是,如今局势稍有一些动荡,群众的信念就动摇了,可见天国的福音还没有深入地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更谈不上扎根结果了。是自己工作失误呢,还是人们执迷不悟?想到这里,耶稣不禁长叹一声,问门徒说:
“你们也要离我而去吗?”
“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去跟从谁呢?”彼得应声回答说。
其他门徒也纷纷表示一定跟随耶稣继续开展天国运动,只有加略人犹太心事重重,低头不语,似乎没有听见别人在谈论什么问题。①
①《圣经》中没有记述犹大叛变的动机及思想根源,由于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本书只好对之做了一系列大胆的(也许是荒诞的)假设。
耶稣和十二门徒在加利利海东岸的革尼撒勒休整了几天,然后动身往北向该撒利亚腓立比(今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交界处的巴尼亚斯)去。耶稣默默地走在门徒们前面,一边走一边在心中总结过去所做的一切。很明显,在加利利的工作不算成功,将来该怎么办呢?向群众妥协走传统的弥赛亚的道路,当然不行,那会把自己的民族带上绝路,不但会断送整个犹太民族,也会断送自己的神圣使命。改变自己的信仰与主张去迎合犹太当局以保护自己的安全吗?更使不得,与撒都该派在政治上同流合污,将不齿于自己的同胞,也是对犹太民族的背叛。怎么办?
耶稣陷入了痛苦的思索之中。忽然,他心里似乎响起了一句话:
“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羔羊!”这是施洗约翰为他行过洗礼后赞扬他的话。
“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羔羊!”这句话像黑暗中的明灯一样使耶稣的思路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峰回路转,出路就在眼前了。
耶稣反复思考先知以赛亚对弥赛亚的描述:
看哪!
这是我的仆人,我扶持他,
我所拣选的,我的心喜悦他;
我已经把我的灵赐给他,
他必把公理带给万国。
他不呼喊,也不扬声,
也不叫人在街上听见他的声音。
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
将熄的灯火,他不吹灭;
他忠实地传出公理。
他不灰心,也不沮丧,
直到他在地上设立公理……
(《以赛亚书》四十二1~4)
他被藐视,被人拒绝,
是个多受痛苦,熟悉病患的人。
他像个被人掩面不看的人一样;
他被藐视,我们也不重视他。
原来他担当了我们的病患,
背负了我们的痛苦;
我们却以为他受责打,
被上帝击打和苦待了。
然而他是为了我们的过犯被刺透,
为了我们的罪孽被压伤;
使我们得平安的惩罚加在他身上,
因他受了鞭伤,
我们才得医治。
我们众人都如羊走迷了路,
各人偏行己路;
耶和华却把我们众人的罪孽,
都归在他身上。
他被虐待,受痛苦的时候,
他并不开口;
他像羊羔被牵去屠宰,
又像羊在剪羊毛的人面前寂然无声,
他也是这样不开口。
他受拘禁和审判以后被带走;
至于他那个世代的人中,
有谁想到从活人之地被剪除、被击打,
是因我子民的过犯呢?
……
他受了生命之苦以后,
必看见光明,并且心满意足;
我的义仆必使许多人,
因认识他而得称为义,
他也必背负他们的罪孽。
……
(《以赛亚书》五十三3~8,11)
耶稣觉得先知以赛亚的这些话好像就是对他的写照。他还想到了先知但以理描述的“人子”,先知弥迦关于天国的信息以及艾赛尼派主张的“公义之主”等等。他彻底领悟了自己的神圣使命是个为人类承担罪孽而遭受苦难的使命。拯救以色列民族的方式绝不是弥赛亚从天而降、大显神威、杀败罗马人,也不是上帝猝然降临审判世界,而是需要他用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来唤醒人们的良知。他仿佛看见了一个不能幸免的十字架——一个痛苦但崇高的十字架,它本来是象征羞辱与死亡的刑具,但从今以后它要象征伟大与永生!以前走过的路不但没有错,而且还应该坚定地走下去,直到完成“上帝的仆人”的使命!
心中的愁云既然烟消雾散,耶稣的脸色也“由阴转晴”。自从渡过加利利海进入希律·腓力的领地以来,门徒们见耶稣总是满面愁容,沉默寡言,经常低头沉思。他们既惶惑不解,又不敢打断耶稣的思索,只好默默地跟在他后面,谁也不多说话,更没有心情去观赏周围的景致。如今,耶稣脸上不但愁容尽消,而且容光焕发,神采奕奕。耶稣的这种变化自然而然地感染了门徒们。他们虽然不知道耶稣想了些什么,但他们信赖自己的老师,既然老师脸上充满了乐观与自信,那就是说天国运动有了转机。大家也随着高兴起来。①
2. 登山“变像”
你是,弥赛亚——永生上帝的儿子!(《马太福音》十六16)
耶稣的心情安定下来以后,就带着十二门徒在加利利东部边境一带像从前那样进行医疗传教,开展天国运动,并随时注意加利利等地的局势。过了些日子,他们来到该撒利亚腓立比。
有一天,耶稣问十二门徒说:
“人们认为我是谁?”
门徒们回答说:
“有人说你是施洗约翰复生,有人说你是先知以利亚再世,也有人说你是先知耶利米或其他先知中的一位。”
沉默了一会,耶稣突然问道:
“你们认为我是谁?”
这个出其不意的问题使门徒们一时不知道怎样回答才好。
彼得却应声说:
“你是弥赛亚——永生上帝的儿子!”
其他门徒都一致点头承认。
一股热流涌上耶稣的心头:门徒们终于真正认识了他。耶稣高兴地对彼得说:
“彼得,你是有福的。你对我的认识是上帝亲自启示给你的。你是一块真正的‘磐石①’,我要把我以后的事业建立在你这块磐石上,这就是我给你起名叫‘彼得’的意思。我要把天国的钥匙交给你,你在地上禁止的,在天国里也要被禁止,你在地上允许的,在天国里也被允许。”
①“彼得”一词的原意就是“磐石”。见本书第58页。
几天以后,耶稣带着三个最亲密的门徒——彼得、雅各、约翰——到山上去祷告,让其余九个门徒在山下等候他们。到了山顶,耶稣让彼得等三人在一处背风的岩石下休息,自己登上不远处一块巨石,在那里祷告。
彼得等三人感到疲倦就不知不觉地打起瞌睡来。这时正值夕阳西下,金色的晚霞透过云隙正好照射在耶稣身上。三个门徒睡眼惺忪,忽然发现耶稣的形象与往常大不相同:他的脸上放射出异样的光彩,像太阳一样明亮,身上穿的外衣也发出闪亮的白光。忽然,耶稣身边似乎出现了两个人,一个好像摩西,一个好像以利亚。耶稣站在中间,三个人似乎在议论什么事情。彼得忍不住大声叫道:
“老师,这地方真好。请让我在这里搭三座棚:一座给你,一座给摩西,一座给以利亚。”
正说话间,一块云彩飞来遮住了霞光。门徒们揉揉眼睛,摩西和以利亚都不见了,只见耶稣独自迎着风昂首挺立在巨石之上。
3. 受难的预言
一粒麦子若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会结出许多籽粒米。(《约翰福音》十二24)
耶稣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心走“受难的弥赛亚”的自我牺牲的道路,但是,他知道门徒们不一定理解或不一定完全理解他这一决定的深刻含意。他们深受传统的弥赛亚观的影响,认为耶稣——作为弥赛亚——所建立的国度必然是或一部分是带有世俗政权的性质,因此,他们追随耶稣也就必然各自带有不同程度的名利目的,即使耶稣最亲密的门徒彼得、雅各、约翰,也摆脱不了这种世俗的传统观念,其他门徒就更不容易接受耶稣的崇高理想了。特别是奋锐党的西门和加略人犹大,这两个人的观点一向相当激进;西门是耶稣了解奋锐党人活动的主要渠道,而犹大则曾与奋锐党中最激进的匕首党关系较深。耶稣考虑到自己牺牲以后,天国运动的重担将落在门徒们肩上,因此,让门徒理解自己的理想与决心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他决定首先向他们预告自己的受难,使他们做好心理准备。
有一天,耶稣对门徒说他必须到耶路撒冷去,在那里接受长老、祭司长和经学家们的挑战与迫害,最后将被杀。彼得一听就急了,他把耶稣拉到一旁,劝他说:
“老师,你千万不能这样做!”
“撒旦,退我后面去吧!不要拉我的后腿,因为你关心的不是上帝的事业,而只是人的事业。”耶稣责备他说。(《马太福音》十六21~23;《马可福音》八31~33;《路加福音》九21~22)
到了加利利,耶稣再次告诉门徒们说,他打算到耶路撒冷去,在那里他将被交在反对他的人手里,他们要杀害他……门徒们听了,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都很忧愁。(《马太福音》十七22~23;《马可福音》九30~32;《路加福音》九44)
后来,在去耶路撒冷的路上,耶稣把十二门徒带到一边,第三次对他们说:
“我们现在到耶路撒冷去,我要被交给祭司长和经学家。他们要定我死罪,把我交给外族人凌辱、鞭打并钉上十字架。”《马太福音》二十17~19;
《马可福音》十32~34;《路加福音》十八31~33)
耶稣三次向门徒们预言自己受难,一次比一次明确与具体,但门徒们听了以后却将信将疑,似懂非懂,又都没有细问,耶稣也就不再向他们解释了。
4. 到耶路撒冷去
爱惜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为真理而舍弃生命的,必保存生命到永远。(《约翰福音》十二25,《马可福音》八35)
约公元30年春天,耶稣决定到耶路撒冷去过逾越节。逾越节是犹太人的最大节日,届时,犹太人云集耶路撒冷,各种宗教派别、政治力量都将在这里进行接触或较量。耶稣认为自己只在希律·腓力的领地里活动,对犹太人的影响甚小,意义不大,在加利利继续开展天国运动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了,因为希律·安提帕随时可以逮捕他,而到耶路撒冷去活动,则需要面对犹太当局和法利赛派两个强大的对手,在那里危险更大。现在自己既然决心走受难的道路,就必须尽快摆脱目前这种半逃亡式的困境,与其在加利利死在希律·安提帕的手里,不如到耶路撒冷去公开活动,利用逾越节扩大自己的影响,争取民众的支持,向犹太当局和法利赛派挑战;万一对方有接受自己主张的诚意,则可以联合各派力量共同开展天国运动,否则,最坏的可能也不过是受难牺牲而已。行动的力量胜于言论,目前最佳的行动选择(甚至是惟一的选择)就是自我牺牲,用自己的牺牲来唤醒同胞的良知与理性。自己虽然死了,但却是继续为天国工作、对犹太民族以至全人类发挥作用、继续服务的最有效的途径。对一般人来说,最可怕的事是死亡,惧怕死亡的原因在于对生命的依恋,如果为了更崇高的目标而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那么,死亡就不再是可怕的了。一个苟且偷安、醉生梦死的人虽然活着,他的真正的生命却已经死了;相反,一个人死得有价值,他的虽然死了,而他却永远活在人们心里,也可以说,他获得了真正的生命。耶稣把这番道理总结成两句话:“爱惜自己生命的,就丧掉生命;为真理而舍弃自己生命的,必会保存生命到永远。”(参见《约翰福音》十二25)这就像播种一样,一粒麦子若不落在地里“死”了,它仍旧是一粒,如果“死”了,就会结出许多籽粒来。
于是,耶稣带领十二门徒回加利利去,因为十二门徒中除加略人犹大外,其余全是加利利人。耶稣让他们回去处理一下家务,做些准备,然后动身去耶路撒冷。
人们见耶稣又回到加利利来,都佩服他的胆量,有人为他捏了一把汗,有人劝他赶快离开,免遭希律·安提帕的毒手,也有人想跟从他。
有一个人来对耶稣说:
“老师,不论你往哪里去,我都要跟从你。”
耶稣意味深长地回答说:
“地上的狐狸有洞,天上的飞鸟有窝,只是我没有安枕的地方!”
有一个门徒来告诉耶稣说:
“老师,我们看见有人奉你的名赶鬼,但却不来跟从你。要不要我们去制止他?”
耶稣说:“算了,不必去制止他。不反对我们的就是帮助我们。”
5. 悔改的榜样
今天救恩临到了这家。(《路加福音》十九9)
耶稣在加利利只停留了几天,就带着十二门徒往东渡过约旦河,沿河东岸南下,到耶利哥附近,再渡河往西进入耶利哥。耶利哥是座历史名城,据说古以色列人由埃及逃出后,经过西奈半岛来到约旦河以东的摩押平原,然后就是从耶利哥进入上帝应许的迦南地。
耶稣等人来到约旦河渡口,当时正是枯水季节,他们便涉水而过,上了西岸,沿山路而上,走出河谷就是耶利哥城。公元前39年,约旦河东岸的以东族人大希律当上犹太王以后,因耶利哥是耶路撒冷与以东之间的重要城镇,便在这里大兴土木,修建了大理石宫殿、露天剧场、堡垒等大型建筑物,又整修以利沙泉,引其水灌溉土地,大量种植棕榈树。由于耶利哥冬天的气温比耶路撒冷暖和得多,大希律生前一直把耶利哥的宫殿作为自己的冬宫。大希律死后,其子希律·亚基老继续修建,把耶利哥建成了约旦河以西荒山野地中的一颗绿色明珠。
耶稣及其门徒到达耶利哥时已经快到逾越节了,由加利利等地到耶路撒冷来守节的人越来越多,大部分人都要在耶利哥停留几天休息休息。耶稣等人进入耶利哥城,只见街上熙熙攘攘行人很多。有些人早就认识耶稣,有些人则早就听说过耶稣的事迹,这时见耶稣进了城,便簇拥在耶稣周围,有的想听耶稣讲道,有的想看热闹。
耶利哥城既是约旦河东西交通的咽喉重镇,自然也是东西贸易的枢纽,大量货物从这里进出犹太,于是罗马政府在这里设立了税关,雇用得力的犹太人负责过往本城的货物的税收。当时耶利哥城税关的总承办人(即税吏长)名叫撒该(匝凯)。撒该生得五短身材,其貌不扬,但为人精明干练,心狠手辣。他承办了耶利哥税关后又雇用了一批精干的税吏,忠心耿耿地替罗马人效力,过往耶利哥的客商及本城的商人没有一个能逃得过撒该的手。撒该除了对他们征收应该交纳的商业税以外,还利用罗马人的势力敲诈勒索,成为耶利哥城赫赫有名的一霸,不但犹太商人对他恨之入骨,连一般老百姓也都认为他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罪人。所以,撒该虽然富甲全城,但得不到人们的尊敬,人们既恨他,又怕他,全都敬而远之。这种状况使撒该心中既难过又生气。他多次想为本城做些公益事业,希望得到乡亲们的谅解,但人们只在表面上应付他,实际上没有人支持他,没有人愿意跟他合作。他感到孤独、空虚、苦闷、彷徨。这种心态反过来又刺激了他的报复心理,促使他变本加厉地进行敲诈勒索,以发泄心中的怨恨。
这天下午,撒该正在街上闲逛,远远地看见一大群人拥拥挤挤地走过来,甚至堵塞了整条大街。有人告诉他说是拿撒勒人耶稣来了。撒该久仰耶稣的大名,对耶稣的言行佩服得五体投地,早就想瞻仰瞻仰耶稣的风采,如今耶稣路过耶利哥,怎能失之交臂。于是,他立刻朝人群走去。但是,耶稣周围的人太多了,他根本挤不到耶稣面前去,而且他身材矮小,站在人群外边什么也看不到。撒该毕竟是撒该,他急中生智,见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棵桑树,他估计耶稣肯定会从树下经过,于是就赶快跑过去,爬上树去坐在树杈上,居高临下地等候耶稣从树下经过时好看个清楚。耶稣在人们簇拥下慢慢地走了过来,看见前面树上有一个人正激动地注视自己,同时从身旁的人的议论中知道这个人就是撒该。对于这位赫赫有名的恶霸,耶稣大概也早有所闻。他在树下停下来,抬头对撒该说:
“撒该,下来,今天我要住在你家里。”
耶稣的话大出撒该意外,他万万没有想到耶稣这位备受人们尊敬的拉比会主动和他打招呼,而且还要到他家里去做客;同时,周围的人也都对耶稣的话感到意外,他们也没想到耶稣竟主动地提出来要到这个臭名远扬的罪人家中去做客。
撒该听了耶稣的话,一时竟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他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耶稣再一次和蔼地对他说:
“撒该,快下来,今天我要住在你家里!”
兴高采烈的撒该从树上一跃而下,把耶稣和门徒们带到自己家里去。这件事马上轰动了全城。撒该的朋友们——主要是耶利哥的税吏们——都不约而同地来到撒该家里拜见耶稣。当晚,撒该大摆宴席,由朋友们作陪款待耶稣一行十三人。席间大家高高兴兴地谈论旅途中发生的一些事以及耶路撒冷城的新闻。耶稣特别注意耶路撒冷的情况,不时提出问题,撒该等人都作了详细的介绍。
晚饭结束的时候,撒该激动地站起来,对耶稣说:
“老师!我知道我不配这样称呼您,不过,我还是请求您允许我称呼您为老师。我想您一定知道我撒该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是耶利哥城的税吏长,死心塌地替罗马人办事。我依仗罗马人的势力欺侮人、讹诈人。我知道耶利哥的乡亲们都害怕我,我也知道他们更恨我,把我当做耶利哥的恶霸,一个十足的坏人、罪人。别看人们在街上恭敬地和我打招呼,其实他们心里却在骂我,没有人肯和我来往,因此,我没有一个知心的朋友,当然,在座的我的同事们都是我的朋友,我是说在我们这个小圈子以外没有一个知心的朋友。我经常感到孤独。”说到这里,撒该已经禁不住泪流满面了。他擦了擦眼泪,继续说:
“老师,我早就听说过您的大名了,我也听说了您所做的和所讲的一切。我还听说您不唾弃我们这些当税吏的人,甚至您的门徒中就有一位过去是我们的同行。起先我并不完全相信这一切。今天……今天我完全相信了!”撒该呜咽起来,说不下去了。在座的人都静静地听着。过了一会儿,撒该接着说:
“老师,我不知道您是不是一位先知,但是我相信您是一位崇高伟大的人物,是上帝的仆人。您这样一位受人尊敬和爱戴的大人物,今天居然能到我家里来和我们这些罪人一起坐席,并且还要住在我家里,这使我万分高兴,也使我万分惭愧,更使我感到自己是个大罪人,但是,我同时也感到了温暖与希望。老师,我知道我不配做您的门徒,不过,从今以后,我一定痛改前非,除了应收的税款以外,决不再多收一个小钱!过去我敲诈了谁,就赔偿他四倍!我还要把全部家产的一半分给穷人!”
撒该说完,其他税吏们都纷纷地站起来表示要以撒该做榜样,从今以后一定改恶向善,做老实人。
十二门徒中的马太情不自禁地走过去和撒该拥抱在一起,对他说:
“我就是当过税吏的马太。我们都是罪人,但是,我们的老师从来不因为我们过去所犯的罪而丢弃我们。老师常说我们是迷路的羊,他一定要把我们全都找回来。我的好兄弟,我完全相信你今天所说的话!”
耶稣听了撒该的话,也很受感动。他感到自己撒下的“种子”已经在撒该等人的心里开花结果了,天国对人们的要求不正是这样让人们从内心里悔改重生吗”撒该的转变使耶稣感到欣慰,也增加了自信。他深信只要多数犹太人能够像撒该这样悔改,犹太民族就有救了,天国的实现也指日可待了;自己选择的道路绝对没有错,此次耶路撒冷之行的目的肯定能够达到;自己的牺牲肯定能唤醒亿万颗悔改的心灵!于是耶稣站起身来亲切地对大家说:
“今天救恩临到了这一家。撒该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因为上帝的仆人到世上来原是为了寻找并拯救失丧的人!”
6. 决战
荣进圣城
看哪,世人都去跟随他了!(《约翰福音》十二19)
耶稣在撒该家里休息了一夜,第二天便带着十二门徒动身往西,穿过一片不大的平原又踏上了弯弯曲曲的山路。当天下午,耶稣一行便来到了山村伯大尼。伯大尼虽然离耶路撒冷不远,但要绕过一个小山头才能看得见耶路撒冷。伯大尼的居民对耶稣十分友好,有些人是耶稣的老朋友,特别是马大、马利亚、拉撒路一家更是耶稣的忠实信徒和朋友。耶稣在这里的群众基础相当深厚,绝对不会有危险,就在马大家里住了下来。首先,他向马大等人了解并核实撒该等向他介绍的耶路撒冷的情况,然后根据所掌握的情况确定以后的行动计划。
耶稣知道罗马当局和犹太当局都十分重视这次逾越节,为了确保逾越节期间的社会秩序,他们都做了一系列的安排,为此,罗马总督本丢·彼拉多已亲自来耶路撒冷坐镇,据说加利利的分封王希律·安提帕过几天也要来耶路撒冷,大祭司该亚法更是战战兢兢如临大敌,惟恐奋锐党人乘机起义。耶路撒冷城中到处是彼拉多、希律和该亚法的密探。不过,耶稣早已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而且他自信自己的天国运动丝毫不违犯罗马的法律,反而认为彼拉多和希律·安提帕既然来到耶路撒冷,这正是让他们亲自了解天国运动的一个好机会。为了制造声势,扩大影响,耶稣决定安排一次出人意外的“入城式”。
公元30年4月2日(犹太教“七日的第一日”)上午,耶稣先派遣两个门徒到前面村子里去借一匹驴驹来供他乘骑,他要像一位和平的君王那样进入耶路撒冷,以改变犹太人对弥赛亚的传统观念。然后,耶稣带领众门徒及一大群支持者动身往耶路撒冷去。他们绕过一个小山头,来到一个名叫伯法其的小山村,再往前走就可以望见耶路撒冷城了。这时有许多犹太人陆续从耶利哥上来,看见耶稣等人,就跟在他们后面一路同行。不久,被派出去的那两个门徒果然牵着一匹驴驹回来了。门徒们把自己的外衣脱下来搭在驴背上,扶耶稣骑上驴驹,就前呼后拥地向耶路撒冷走去。人们随走随从路旁的棕榈树上折下树枝来挥舞①。他们走得很慢,人越聚越多,在山路上排成了一条很长的人龙。人们一边摇动手里的棕榈树枝,一边放声高唱:
①犹太人在住棚节和逾越节的时候,经常手拿棕榈树枝或芦苇一边挥舞,一边呼喊“和散那”。不少学者认为棕榈树实际上是枣椰树。
匠人所弃的石头
已成了房角上的第一块石头!
这是上帝的作为,
在我们眼中看为稀奇……
奉上帝的名来的
“是应当称颂的!”
(《诗篇》一一八22~23,26)
当耶稣一行将近耶路撒冷城门的时候,从城内涌出了一大群人,他们也挥舞着棕榈树枝,高声欢呼着“和散那①”欢迎耶稣。有的人把衣服铺在路上。当耶稣骑着驴驹走进城门的时候,人们不约而同地唱起了用先知撒迦利亚的预言谱成的圣歌:
①和散那:亦译“贺三纳”,取自《诗篇》一一八25,原意为“求你拯救”,是个呼救的感叹词,后来转意为欢呼、称颂、祝贺的感叹词,此处可能两者兼有。
锡安②的居民哪,
②锡安:耶路撒冷的别名,因为城内有一个小山头名叫锡安山。
要大大喜乐!
耶路撒冷的居民哪,
应当欢呼!
看哪,
你们的王来到了。
他是公义的,是胜利的,
又是谦逊的。
他谦谦和和地骑着驴——
骑着一匹驴驹。
《撒迦利亚书》九9)
兴奋的人群一边高唱圣歌,一边高呼:“和散那!”“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和散那归于至高的上帝!”……
一时间欢呼、歌唱之声响彻云霄,震动了全耶路撒冷。人们奔走相告:
“拿撒勒人耶稣回来了!”“上帝的恩许要应验了!”“我们又要有真正的王了!”“大卫的以色列王国万岁!”……
早有人将这事报告了大祭司该亚法。该亚法虽然料到耶稣可能到耶路撒冷来过逾越节,但他绝没有想到耶稣竟然这样轰动全城地进入耶路撒冷。这不啻是一种公然的挑战。这种挑战搞得该亚法措手不及,不知应该如何应付,他只好派人去密切监视耶稣的行动,尽量消除或缩小耶稣对群众的影响,并避免引起罗马人的干预。这些人赶到城门口,正赶上耶稣进城,他们被群众的欢迎场面惊呆了。有几个法利赛人急得满头大汗,拼命地挤到耶稣面前,拦住驴驹,恳求耶稣说:
“先生,请制止你的门徒吧!不要这样喊叫了,万一罗马人出来干预,事情就闹大了。”
耶稣沉静地回答说:
“我告诉你们,如果他们保持沉默,恐怕连这些石头都会喊叫起来了!”耶稣说完就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催动驴驹继续前进。把那几个目瞪口呆的法利赛人甩在那里。等人群全部走过以后,大祭司派来的这些人无可奈何地悲叹说:
“看,世人都去跟随他了!”
耶稣在欢迎的人群簇拥下通过耶路撒冷的主要街道来到圣殿门前,停下来,遣散了人群,把驴驹交给一个门徒去送还原主,便带着十二门徒进了圣殿。他们先来到外邦人的院子里,只见两年前洁净过的院子现在又恢复了原样——一个十足的贸易市场。耶稣不禁摇头叹气,强忍着怒火在圣殿前后察看了一番,便吩咐门徒说:
“我带着彼得先随人群出城。我走之后,你们继续在这里观察,过半个时辰再分散开,三两个人一组先后出城到伯大尼去与我会合。”
耶稣说完,就带着彼得悄悄地混在人群中出城回伯大尼去了。
一个和平主义者使用的暴力
——第二次洁净圣殿
两年前过逾越节的时候,耶稣曾用鞭子把在外邦人院子里做买卖的商贩们统统赶出院子去,“洁净”了圣殿。耶稣的突然行动使商贩们措手不及,他们一方面慑于耶稣的凛然正气,一方面害怕群众的压力,结果被狼狈地赶出了圣殿。这一事件不但损害了商贩们的经济利益,而且也切断了撒都该派祭司们的财源,使他们在经济上遭到了极大的损失。由于祭司和商贩之间在圣殿院子里做买卖的问题上早已达成默契,更何况还有幕后的“钱权交易”的可能,所以当耶稣离开耶路撒冷后不久,商贩们就陆续又回到圣殿的院子里来做买卖了。
耶稣这次来到耶路撒冷的消息使祭司和商贩们都很震惊,他们都料到耶稣会来“第二次洁净圣殿”,各自聚集在一起商讨对策。祭司们去请示大祭司该亚法。该亚法指示他们不能公开支持商贩,因为耶稣的行动是名正言顺的,但他要求祭司们尽力维持圣殿里的正常秩序。商贩们则决定和耶稣对抗并派人去请求祭司们支援。祭司们按照该亚法的指示对此不置可否。
4月2日晚上,耶稣和门徒在伯大尼商量第二天的行动计划。耶稣决定第二天上午去再次“洁净”圣殿。他让门徒把一捆绳子拧成鞭子用来驱赶牛羊,并嘱咐他们如果商贩们进行抵抗,不到万不得已决不使用武力,更不能伤人,同时要坚决避免与圣殿警卫或罗马士兵发生任何冲突。一切准备就绪以后,耶稣又打发几个门徒连夜赶回耶路撒冷去组织群众进行支援。
4月3日上午,耶稣和门徒回到耶路撒冷圣殿,早有一大批群众在圣殿门口等候他们。耶稣带领人们进入圣殿的外邦人院子,只见院子里冷冷清清,买东西的人很少。商贩们见耶稣进了院子就不约而同地从摊位上站了起来,一个个沉着脸,眼睛里充满了敌意。耶稣知道他们准备反抗。他站在台阶上用威严的目光冷静地对他们扫视了一遍。这目光的交锋就是心理的较量。整个院子都沉寂下来,甚至连牛羊也停止了鸣叫。过了一会儿,耶稣却意外温和地大声对他们说:
“弟兄们,你们都知道经上记着说:‘我的殿必称为万国祷告的殿。’我并不反对你们做买卖,但是,我坚决反对你们在圣殿里做买卖。看,你们把一座神圣的殿堂糟践成什么样子了!简直成为‘贼窝’了!你们嘴里高喊要敬拜上帝,难道你们就这样敬拜我们的上帝吗?再说,你们真的是老老实实地做买卖吗?这用不着我来说破,你们心里都明白。你们是为了金钱而抛弃了上帝。我提醒你们: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不能既事奉上帝又事奉玛门①。你们自己论断自己吧!现在,请你们收拾起自己的货物和银钱到圣殿外面去做买卖吧!我们可以帮你们收拾东西,替你们打扫院子。你们要反抗吗?请看看我背后,任何一个真心敬拜上帝的犹太人都不会原谅你们!”接下来又是一阵寂静。终于,商贩中有人羞愧了,胆怯了,退却了。他们开始默默地收拾起自己的东西退到圣殿外面去。其余的人迟疑了一阵,也只好退出圣殿去。
①参阅本书第50~51页。①玛门:意为金钱、财利。
就在双方对峙的时候,驻守在圣殿西北角的安东尼堡垒里的罗马士兵正居高临下虎视眈眈地注视着圣殿院子里发生的这一切。他们接到命令说,只要一发生骚乱,就立刻出动镇压,不管谁是谁非,一律格杀勿论。同时,圣殿的警卫们也正严阵以待,准备控制局势、维持秩序。现在,他们看到商贩们退出圣殿,耶稣指挥门徒们帮助他们驱赶牛羊、打扫院子,一点儿意外的事情也没发生,自然也就收刀入鞘了。
耶稣指挥门徒把院子打扫干净后,又吩咐人守住圣殿的各个大门,防止商贩们卷土重来,同时也不准任何人拿着器皿杂物等从殿里穿行,以保持圣殿的肃穆敬虔气氛。这些措施也没有受到圣殿当局的干预。
耶稣对这次行动的结果相当满意,既达到了“洁净圣殿”的目的,又没有发生任何暴力冲突,更重要的是证明了犹太人敬拜上帝的心并没有完全泯没,天国运动的前途大有希望。但是,他也非常清楚,大祭司绝不会就此善罢甘休。
应该称赞谁
一切就绪之后,耶稣就在圣殿里一面宣讲天国的福音,一面给人治病。到了下午,耶稣坐在银库①附近看人们怎样把奉献给上帝的银钱投进银库里去。有些富人大摇大摆地走来向银库中投了许多钱,然后在旁观者的一片赞扬声中沾沾自喜地走了出去。耶稣对此并不加评论。不久,有一个身穿破旧黑色外衣的妇人怯生生地走了过来。一看就知道她是一个穷寡妇。她低着头走到银库前轻轻地把两个小钱②投进银库里,赶紧转身走开了。耶稣看在眼里,大受感动,便对门徒说:
①银库:是圣殿中的奉献箱,人们可以随时把奉献给上帝的银钱投入箱中。
②小钱:是当时最小的货币单位。
“你们看见了没有,这个穷寡妇往银库里奉献了两个小钱。我实在告诉你们,她往银库里投入的价值比那些富人多得多。富人们奉献的虽然多,但却是他们多余的,而这个穷寡妇却是把自己的全部生活费都奉献出来了!”当晚,耶稣和门徒一起回伯大尼去过夜。
辩论
耶稣一连两天的惊人之举主要矛头都是指向撒都该派,这是对祭司集团的公开挑战和严重打击。以大祭司该亚法为首的撒都该派敏感地觉察到了这一切,他们聚集在大祭司那里商议对策,最后决定由该亚法亲自出面来对付耶稣。
4月4日上午,耶稣与门徒正在圣殿里宣讲天国的福音,一群经学家和长老簇拥着该亚法走了过来,立刻就有一大群人把他们围在中间。该亚法昂着头非常傲慢地质问耶稣说: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