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传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二章 耶稣与施洗约翰(2/2)

    当他们走近撒玛利亚城的时候,大人们讲起了公元前722年亚述人攻陷撒玛利亚掳走他们的祖先以色列人的悲惨历史,让孩子们牢记自己的民族灾难。

    走了两天,他们才进入犹太地区。第三天,耶路撒冷已是遥遥在望了,人们又兴高采烈地唱起了《诗篇》第122篇“上行之诗”:

    人对我说:

    “我们到耶和华的殿那里去。”

    我就欢喜。

    耶路撒冷啊!

    我们的脚正站在你的门内。

    耶路撒冷被建造,

    好像一座结构完整的城市。

    众支派,就是耶和华的支派,

    都上那里去,

    照着以色列的定例

    称颂耶和华的名。

    因为在那里设有审判的宝座,

    就是大卫家的宝座。

    你们要为耶路撒冷求平安:

    “耶路撒冷啊,

    愿爱你的人都亨通,

    愿你的城墙内有平安,

    愿你的宫殿中有安稳!”

    为了我的弟兄和朋友的缘故,

    我要说:

    “愿你中间平安!”

    为了耶和华我们上帝的殿的缘故,

    我要为你求福乐。

    大家一面高唱着赞美诗,一面进入了耶路撒冷。①

    ①《圣经》中没有这段记述,只有《路加福音》第二章第42节提到耶稣12岁时去耶路撒冷的事。

    逾越节是犹太人最大的节日,是纪念摩西带领古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民族解放日。每到逾越节,犹太人都要携家带口到耶路撒冷来守节,家长要到圣殿献祭,然后把祭肉领下来到家属们等待的院子里去,一家人都束上腰,拿着杖,站在一起,把祭肉和无酵饼一起吃掉,重现当年古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情景,借以保持本民族的传统。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教育子女的最好方式,礼仪是复杂的,但给孩子们的印象却是深刻的。

    常见面的亲戚朋友,彼此问候交谈。稚气未脱的耶稣在人群中穿来穿去地寻找自己的朋友,特别是表哥约翰。他找来找去,没有找到约翰一家,却无意中走进了犹太人的会议厅,看见一群经学家和法利赛人正在那里讨论《摩西律法》。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一个一个地解答人们提出的问题。耶稣站在旁边静静地听了一会,忍不住也提了一个问题。那位老者慈祥地看了看他,就很耐心地作了回答。但耶稣觉得他解答得不够完满,不禁又问了一句。那老者没想到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竟然提出了如此深刻的问题,不禁十分注意地端详耶稣,见耶稣生得眉清目秀,稚气的脸上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显示出了超人的聪慧。老者既惊奇又高兴,就问耶稣说:

    “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耶稣。”耶稣回答说。

    “耶稣”这个名字的希伯来原文的意思是“上帝施救”,当初继摩西之后带领古以色列人占领迦南全地的约书亚就是这个名字(“耶稣”与“约书亚”的希伯来文是同一个词)。老者听了,不由得心中一动:“难道他就是我们日夜盼望的弥赛亚吗!”

    “你多大了?属哪个支派?从哪里来?”

    “我十二岁,属犹大支派,从拿撒勒来。”

    耶稣简洁地回答。

    耶稣所提出的问题大大地激起了老者的兴趣,他就和蔼地对耶稣说:“孩子,你提出了一个很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正是我们要进一步深入讨论的。你和我们一起讨论吧!”

    在座的人都很喜欢耶稣的聪明好学,于是耶稣也积极地参加讨论,一会儿提出问题,一会儿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家虽然觉得耶稣的见解不免带有较浓的稚气,但却充分表现出淳朴天真的赤子之心,有时让人发笑,有时又使人深思。对于别人的看法,耶稣并不完全同意,可是又不能充分论证自己的主张以说服别人,于是暗自下定决心回家后一定努力学习,充实自己。看看天色已晚,那位白发老者宣布明天继续讨论。

    人们都散去了。耶稣吃了些随身带的干粮,就在廊下睡着了。第二天,第三天,耶稣接连参加了他们的讨论会。

    当耶稣在耶路撒冷圣殿犹太人会议厅里参加讨论的第二天清早,约瑟和玛利亚随着由加利利来守节的乡亲们动身回家去,他们以为耶稣和他的小伙伴们在一起也跟着动身了。到了天晚宿营时,孩子们都回到自己父母身边,约瑟和玛利亚却迟迟不见耶稣的影子。他们只好分头去询问同行的人,大家都说没有看见那孩子,连小朋友们都说耶稣已经有两天没有和他们在一起玩了。约瑟和玛利亚又是担心又是难过,好不容易熬到天亮,就赶紧沿着原路回耶路撒冷去,一边走一边寻找,直到下午才赶到圣殿。有人告诉他们说有一个聪明过人的孩子正在犹太人会议厅里和经学家、法利赛人一起讨论《摩西律法》。约瑟和玛利亚便赶紧到会议厅去,只见耶稣果然在那里一边听一边问。玛利亚不顾一切地跑上前去拉起耶稣的手说:

    “孩子,可找到你了!把我们急坏了。你为什么不和我们一道回家呢?”

    耶稣虽然很愿意留下来继续聆听长辈学者们的讨论,但看见母亲的眼睛红红的,憔悴了许多的父亲虽然一言不发,但脸上也充满了焦急的神色,就只好很有礼貌地向在座的人们告别,顺从地跟着约瑟和玛利亚走出圣殿回拿撒勒去。

    约公元8年,加利利人犹大带领一批犹太爱国者偷袭了希律·安提帕的驻地提庇利亚,抢夺了武器与给养,以拿撒勒西北约5公里的赛福里

    (sepphoris)为大本营发动了一次民族起义。起义军很快发展到一万余人,可惜,他们毕竟是没有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乌合之众,无法抵挡罗马大军的攻势。罗马军队焚毁了赛福里城,将大约2000名被俘的起义军钉死在十字架上。当天夜里,拿撒勒人聚集在山头上远望火光熊熊的赛福里城以及火光中隐约可见的十字架群,默默地流下了痛苦的眼泪。

    这桩悲惨事件可能在耶稣的心灵上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创伤。

    4. 耶稣受洗

    看哪,上帝的羔羊!(《约翰福音》~29)

    公元27年,一个令人振奋的信息在加利利的犹太人中间传开了——约旦河下游出现了一位先知在那里给人们行悔改的洗礼。这信息传到了拿撒勒。耶稣断定这位行悔改洗礼的先知肯定是表哥约翰。这时耶稣已经三十多岁了,父亲约瑟已经去世,他考虑再三,决定前去参加这个由约翰发起的悔改运动与那些志同道合愿意为此理想有所作为的人联合起来共同奋斗。于是,他辞别了母亲动身去找约翰。

    耶稣来到约旦河边,看见一大群人围坐在野地里专心地听一个身材高大的人讲话。他一眼就认出这个人正是自己的表哥约翰,尽管他的衣着和以前大不一样。几年不见,约翰更加成熟了,他那浑厚的声音在河谷中回荡,他那热情而深刻的言论也在人们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人们纷纷走到约翰面前要求接受他的洗礼。

    约翰也在人群中认出了耶稣。他高兴地大喊了一声“耶稣”就向耶稣跑过去。

    两兄弟热烈地拥抱在一起。

    “我知道这一定是你!”耶稣说。

    “我知道你一定会来!”约翰说。

    “请你给我施洗吧!”耶稣说。

    “你也要受我的洗礼吗?我是谁,怎敢给你施洗呢!”约翰谦逊地说。

    “这洗礼是进入一个新时代的标记。这个新时代不正是我们的共同理想吗?二十多年来我们梦寐以求的不正是这个理想的开端吗?”你既然比我先来了,我怎能不受你的洗礼呢!”耶稣诚恳地回答说。

    于是,约翰就在约旦河里给耶稣行了洗礼。

    当耶稣从约旦河里走出来的时候,多年来埋藏在内心深处的一个使命感突然脱颖而出:他明确地感觉到自己就是以色列人历来期望的那位弥赛亚,他是上帝的儿子,上帝要通过他来实现对以色列人的恩许,他要把自己的民族从苦难中拯救出来并进而拯救全人类。他心里听见一个声音说:“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他深信这是上帝对他的召唤。他感到欢欣鼓舞,激动万分,因而容光焕发,光彩照人。约翰看见了,不禁脱口而出,说道:

    “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羔羊!”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