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耶稣的抉择
撒旦退去吧!(《马太福音》四10)
耶稣受洗的当天,他和施洗约翰作了一次彻夜长谈。约翰诚恳地对耶稣说:
“我相信你就是上帝所恩许的那位弥赛亚。你对上帝启示的理解与体会比我深刻得多。你的聪明、智慧和能力也远远超过了我。你应当担负起拯救祖国和复兴民族的重担,我甘愿作你的一名马前卒,像先知们预言的以利亚那样,为你的事业铺平道路。现在我所能做的只是唤醒同胞们的良知,使他们有悔改的心,因为有了悔改的心才能接受你所宣讲的真理。你的任务比我艰巨得多。让我们各尽所能共同努力吧!”
耶稣被约翰的诚挚感动了,他激动地搂着约翰的肩膀说:
“约翰,愿上帝与我们同在。他肯定会给我们指引道路,让我们为完成他所交付给我们的使命贡献一切一直到死吧!看,天亮了,我相信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开始了!”①
①《圣经》上没有这段记载。
耶稣受洗后辞别了施洗约翰打算回拿撒勒去,但是他却在一种崇高的使命感的驱使下不自觉地向荒山走去。约翰的话还在他的耳边回荡:“我相信你就是上帝所恩许的弥赛亚!”
“我真的是弥赛亚吗?”耶稣自问。
“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心里的那个声音又在向他召唤。
“是的,我是弥赛亚,我是上帝的儿子!”耶稣非常自信地回答了自己的问题。“既然如此,我以后该怎么办呢?”
耶稣登上了一个山头,面向耶路撒冷坐下来陷入了沉思:弥赛亚的具体使命是什么?怎样来完成这项神圣的使命?
耶稣长时间地祷告,求上帝指引道路。他反复思考犹太民族一千多年来的历史,想从错综复杂的历史经验中理出一个头绪来。他夜以继日地苦苦思索,祷告,忘记了饥渴,忘记了疲劳,忘记了睡眠。他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他领悟到大卫、所罗门时代之所以兴盛,固然有其政治、经济因素,但更主要的却是宗教因素;所罗门晚期之所以衰败以及随之而来的民族灾难的根源也在于此;玛加伯时代的民族复兴并不是弥赛亚王国的降临;当前犹太人外有罗马异族的民族压迫,内有的祭司体制的宗教统治;撒都该派狐假虎威欺压同胞,法利赛派假冒为善,言行不一,把传统礼仪的桎梏强加在平民身上,奋锐党失之鲁莽,热情有余而理智不足,相比之下,艾赛尼派的道路是很值得考虑的,因为目前犹太民族面临的主要危机不是罗马帝国的民族压迫,而是犹太人背离上帝的宗教危机。要想拯救犹太民族摆脱当前的困境,在他面前有五条现成的路:
第一条是奋锐党的道路:这也是当前民众中呼声最高的一条道路。奋锐党人认为犹太民族所面临的危机主要是罗马帝国的统治,出路只有一条——武装反抗。他们坚持传统的弥赛亚观,认为上帝恩许的弥赛亚是一位大卫式的民族英雄,他将带领犹太人冲锋陷阵驱逐罗马统治者,重建“大卫的王国”。奋锐党人是民族起义的主力军,为争取民族解放,他们甘愿赴汤蹈火万死不辞。因此,他们在多次起义失败之后仍然毫不气馁,目前正酝酿再一次的大规模武装暴动①。耶稣对奋锐党人的自我牺牲精神极为赞赏,但并不同意他们的做法。首先,他认为罗马人对犹太人的民族压迫只是个表面现象,正像先知们曾经反复解释的那样:民族压迫是上帝对犹太人施行惩罚的一种方式;现在的情况是上帝借罗马人的手来惩罚犹太人,驱逐罗马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犹太人不悔改,即使武装起义成功地赶走了罗马人,上帝还会用另外的方式来惩罚犹太人;其次,罗马帝国对犹太人来说实在是太强大了,犹太人武装起义不但没有获胜的可能,而且还会招来一场更大的灾难。
① 参见《马太福音》二十四6;《马可福音》十三7;《路加福音》二十一9。
第二条是撒都该派的道路: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而对罗马人妥协投降,既不考虑国家民族的利益,更不反省自己的罪过,反而恬不知耻地自夸为民族生存的惟一道路,这是一条为广大犹太人民深恶痛绝的死路,耶稣当然不能去与他们同流合污。
第三条是法利赛派的道路:法利赛派看到了罗马人的强大,吸取了前几次武装起义失败的教训,回避正面冲突,转而采取消极抵抗的不合作态度,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未尝不是一种可取的做法。不过在宗教生活方面他们却走进了一个误区,他们虽然自觉地严守《摩西律法》以保持犹太教的传统,但事实上有些法利赛人已从宗教上的极端形式主义堕落成哗众取宠、假冒为善的伪君子。他们盲目自义,骄傲自大,看不起普通的犹太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人们悔改的绊脚石和“瞎眼领路的”①人,这是耶稣所极力反对的。
①“瞎眼领路的”:见《马太福音》十五14,二十三16。
第四条是艾赛尼派的道路:耶稣对艾赛尼派可能十分了解,也十分尊重,但他并不完全同意艾赛尼派的主张,例如,艾赛尼派像法利赛派一样强调绝对遵守《律法》已达到了教条主义的地步,耶稣则主张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在大道理的前提下可以变通地遵行《律法》;艾赛尼派特别注重取洁礼仪,以水为净,耶稣则主张取洁礼仪固然重要,但那只是形式而不是本质;艾赛尼派因反对撒都该派而不参加耶路撒冷圣殿里的献祭礼仪,耶稣则认为不应把撒都该派与圣殿混为一谈,虽然圣殿的祭司职位全被撒都该派所把持,但圣殿仍然是上帝的居所,到圣殿去献祭并不等于与撒都该派同流合污;艾赛尼派主张离世苦修,耶稣则主张应该像普通人那样生活,因为离世苦修只能独善其身而不能兼善天下,绝对不能完成拯救犹太民族的使命;艾赛尼派自命清高,卑视群众,只强调本社团成员间的彼此相爱,耶稣则主张深入群众,爱一切人,甚至要爱仇敌。因此,耶稣不完全赞成艾赛尼派的道路。
既然上述四条道路都不足取,就只剩下一条道路了——施洗约翰所走的道路。耶稣积极支持约翰开展“悔改运动”,不过他觉得施洗约翰传达的是上帝审判世人的信息,是世界末日的信息。“悔改运动”只是弥赛亚历史使命的第一步,并不是他的最终目标,因为上帝不是要惩罚人类,而是要拯救人类。
经过反复思考,耶稣决心走自己的路:弥赛亚不是犹太民族复兴的政治领袖,而是全人类灵魂的救世主,他的使命不是等待一个天国来临而是积极地去建立一个地上“天国”,首先拯救犹太民族,再进而拯救全人类,实现上帝对全人类的救赎。①
①虽然《圣经》上没有这段记载,但根据“耶稣受试探”的记述可以推断耶稣很可能作过这样的考虑。
方针已定,应该首先解决什么问题呢?夜色朦胧中,耶稣看见眼前的大小石块都像面饼一样,蓦然想起自己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吃东西了,不禁饥肠辘辘起来。饼!饼是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这并不是因为他目前正饥火如焚,而是他想到了大多数同胞在罗马帝国和犹太祭司贵族的双重压迫下生活贫困,最迫切的要求就是解决吃饭问题。这时,他心里仿佛有一个声音对他说:“你若是上帝的儿子,把这些石头变成饼不就可以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了吗!”但是,另一个洪亮的声音立刻回答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上帝所说的一切话。”耶稣心头为之一震:有道理!物质生活是必须解决的大问题,但不是人生的根本问题。大卫、所罗门时期曾经较好地解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背离上帝去敬拜偶像,结果招来了沉痛的民族灾难。所以,心灵的需要比物质的需要更重要。要解决心灵的需要,必须整顿当前的宗教生活,进行心灵建设,使人们痛改前非,回到上帝的正道上来,迎接天国的到来。这正是施洗约翰所倡导的“悔改运动”的目的,应该全力支持约翰的工作。
用什么方式建立天国,怎样号召群众呢?心里那个模糊的声音又出现了:“行神迹啊!你可以在大庭广众面前从耶路撒冷圣殿的屋顶上跳下去,以显示你是上帝的儿子,因为经上记着说:‘主要为你吩咐他的使者用手托着你,免得你的脚碰在石头上。’这样,人们就会相信你就是先知预言的那位从天而降的弥赛亚,拥护你作王了。”那个洪亮的声音又立刻驳斥说:“不可试探你的上帝!”因为寄希望于神迹是对上帝的试探,纵然侥幸成功,得到人们的拥护,这种拥护也是不坚定的,一遇挫折肯定就会土崩瓦解。应该踏踏实实地在“悔改运动”的基础上唤醒人们的良知和对上帝的忠诚,才是最妥善的办法。
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天国呢?耶稣举目远望,夜幕中,耶路撒冷可能已是万家灯火,再往远处看去,他的目光仿佛超过地中海看到了整个罗马帝国的一切世俗尊荣。心里那个模糊的声音发出了最后一个诱惑:“你若向我低头下拜,我就把世上万国的荣华富贵都给你!你将像罗马皇帝那样成为世上的至尊。”耶稣想这是享受、权威、虚荣的诱惑。我要建立的天国不是罗马帝国式的世俗政权。天国是不朽的。想到这里,耶稣不禁大声斥责说:“撒旦,退去吧!经上记着说:‘当拜主你的上帝,单要事奉他。’即使我得到了全世界,却失掉了永恒的生命,那有什么可取的呢!”①
①《圣经》中记载有耶稣受试探的故事,所谓“魔鬼的试探”应该是指那些不符合上帝旨意的,从世俗角度出发的考虑与设想。
耶稣终于作出了抉择:开展一场“天国运动”。天国就是上帝直接统治,上帝把公义、和平、幸福归还给这个被扭曲了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现实的,不是未来的。天国在人们心里,是人们心灵上的纯洁与平安,“行公义,好怜悯,与上帝同行”(《弥迦书》六8)。于是,他决定首先全力支持施洗约翰的“悔改运动”,为“天国运动”铺平道路。
2. 一鸣惊人
我的殿必称为万民祷告的殿。(《以赛亚书》五十六下)
耶稣既决定了自己要走的道路,就下山去找施洗约翰。他在约翰的门徒中遇见了一些加利利的熟人,其中有渔民出身的西门、安得烈、雅各、约翰等。这些人原先就认识耶稣,早就佩服耶稣的为人及才智,现在看见连施洗约翰都如此推崇耶稣,就更加敬服他。
这时,耶路撒冷的犹太当局见施洗约翰的悔改运动声势越来越大,又风闻加利利的奋锐党人积极策划武装暴动,很害怕这两股力量联合在一起,就想先发制人,首先打击施洗约翰。于是,他们派了几名祭司和利未人到约翰这里来探听虚实。
祭司们来见施洗约翰,问他说:
“你是什么人?是上帝恩许的弥赛亚吗?”
“我不是弥赛亚!”约翰直截了当地回答。
“你是以利亚吗?”他们又问。
“不是!”约翰回答。
“那么,你到底是谁?”他们追问道。
“你们没有读过先知以赛亚的书吗?我就是那在旷野里高声喊着说‘修直主的道路’的人。”约翰肯定地回答他们。
被差来的人中有一个法利赛人,他指责约翰说:
“你既不是弥赛亚,又不是以利亚,也不是先知,你凭什么给人施洗呢?”
约翰昂然回答说:
“我不过是用水给人施洗,但你们中间有一位是你们所不认识的,他虽然是在我以后来的,但我连当他的仆人都不配!”
这些人见抓不到约翰什么把柄,只好回耶路撒冷交差去了。
这一切都被耶稣看得清清楚楚。他认为这些人来的目的绝不只是探问约翰是谁,耶路撒冷的犹太当局肯定另有阴谋,与其大家聚在一起,树大招风,不如分散活动以减小目标。他将这个意见对约翰说了,约翰完全同意耶稣的分析。于是耶稣带着几名愿意跟随他的人另外找地方去开展悔改运动。他们来到约旦河的另一个地方,学着施洗约翰的样子为来听道的人们施洗,不过耶稣并没有参预施洗的事,他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宣讲悔改的福音上①。来听耶稣讲道的人逐渐增多,耶稣的话不但使许多普通犹太人深感振奋,而且也引起一些经学家、法利赛人的兴趣,他们也常混在人群中聆听耶稣的宣讲。过了不久,犹太人的逾越节快到了,耶稣带着自己的门徒到耶路撒冷去守节。他们沿山路而行,路过耶路撒冷城东不远的小山村伯大尼,在这里认识了拉撒路(拉匝禄)和他的两个姐姐马大(马尔大)和马利亚。耶稣一行在伯大尼略事休息就动身进了耶路撒冷城。②
①参看《约翰福音》四1~3。
②《圣经》中没有记载拉撒路姐弟认识耶稣的经过,但可以推断他们是耶稣的老朋友。
这时,耶路撒冷城里已经来了不少守节的犹太人。耶稣进了圣殿,只见外邦人院子里挤满了兑换银钱和出售祭品的小摊贩,人声喧闹,羊叫牛鸣,乱乱哄哄,哪里还有一点神圣庄严的气氛。原来,犹太人来耶路撒冷守节时要向圣殿奉献什一税,献什一税不能使用社会上通用的罗马钱币,因为罗马钱币上铸有罗马皇帝像或其他神像,用这种钱向圣殿奉献是一种亵渎,必须把钱兑换成圣殿专用的钱币;献祭用的牛、羊、鸽子、斑鸠等物无法随身携带,只能到耶路撒冷来购买,于是,兑换银钱、贩卖祭品的商贩就应运而生。他们向祭司们行贿获准在圣殿的外邦人院子里摆设摊位进行投机买卖;祭司们则公开向他们征税,这项收入成为圣殿当班祭司们的一项可观的“外快”。耶稣见了这种情况,不禁心焦如焚,一贯和蔼的脸竟变得铁青,使人望而生畏。他找到一根绳子,把它拧成鞭子,率领门徒们推翻兑换银钱的桌子和卖鸽子的凳子,把牛、羊以及众商贩统统赶出圣殿去。众商贩不认识耶稣,不知道他有什么来头,都敢怒而不敢言。有人大着胆子问耶稣说:
“你有什么权力把我们赶出去?”我们是交了税的!”
耶稣回答说:“你们把上帝的殿弄成了市场,糟踏成这个样子,任何一个虔诚的犹太人都有权力把你们赶出去!”他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充满了权威和力量。商贩们只好乖乖地收拾起自己的东西退到殿外边的街道上去了。耶稣赶走了众商贩,又带领门徒打扫院子,一些来守节的犹太人都为耶稣的正义行动喝彩,纷纷自动起来帮忙,不一会儿就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成为守节者等待献祭的场所。人们安安静静地围着耶稣听他讲道。①
①《约翰福音》把“洁净圣殿”事件记录在耶稣传教活动的初期,而前三《福音书》却记录在耶稣传教活动的末期,两种记载都不能轻易否定。我想很可能是耶稣第一次洁净圣殿后离开耶路撒冷,商贩们又卷土重来,所以才有耶稣第二次洁净圣殿事件,但两次过程不同。请参阅本书第134~136页。正是由于这第一次洁净圣殿事件,耶稣才引起了当局的注意,成为“危险人物”,以致他后来的活动带有半地下、半逃亡的色彩。
听众中有一位年老的法利赛人,名叫尼哥底母。他听说有人把圣殿院子里的商贩统统赶了出去,不禁大为惊奇。多年来,他对圣殿中的这种不正常现象非常气愤,但慑于撒都该派的权势,敢怒而不敢言,如今有人敢于挺身而出,伸张正义,做了他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当然由衷地佩服此人的胆识,很想亲自认识认识这位奇人。他来到圣殿的院子里,只见人们围着一位容光焕发的青年人听他热情洋溢地宣讲悔改重生的道理。尼哥底母没有想到洁净圣殿的勇士竟是这样一位敦厚善良、和蔼可亲的人,实在大出意外。尼哥底母兴奋极了,真想立刻就和耶稣打招呼,但他不愿意打断耶稣的讲论,就站在人群中静静地听了很久,直到觉得疲倦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当天夜里,尼哥底母亲自到耶稣的住处来拜访他。尼哥底母直截了当地提出了问题。
“老师,我今天听了你所讲的悔改重生的道理,很受教益。我相信上帝与你同在,否则你不可能讲出这么精深的道理。但是,我想请教一个问题:重生的真谛是什么呢?”
“您老人家称呼我为‘老师’,实在不敢当。不过我告诉您一个真理: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天国。”耶稣回答。
“人怎样才能重生呢?我已经老了,难道要我重新投胎吗?”尼哥底母疑惑地问道。
“我所说的重生不是的重生,而是指心灵的再造,让圣灵对人的心灵做一番彻底的净化与改造。这就是重生的真谛。”
耶稣见尼哥底母似懂非懂,就接着解释说:“从肉身生的属于肉身,从圣灵生的就属圣灵。打个比方来说,圣灵仿佛风一样,您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它也确实对您产生了作用,但是,您看不见它,也摸不着它。圣灵就是这样,您看不见它,也摸不着它,不过它确实存在并在人心灵中产生作用。圣灵的作用就是使人重生。”
“怎么会有这样的事呢?”尼哥底母接着问道。
“上帝是爱。出于对人类的至爱,他把自己的独生爱子赐给人类,叫那些相信他的人不至灭亡,反得永生。这就是刚才说的,人必须先重生,然后才能见天国,才能获得永生。有人认为上帝要惩罚人类。不对!不是上帝要惩罚人类,而是人类自己惩罚自己。人类犯了罪,无法自救。上帝为拯救人类而派自己的儿子到世上来,让人类借着他而得救,信他的人就不被定罪。然而信与不信取决于人类自己。譬如,光来到世界上,人们不知道悔改,不爱光倒爱黑暗,因为作恶的人都爱黑暗而不爱光,甚至恨光。这样,人类的罪就不是上帝定的,而是人自己定的。所以我说不是上帝惩罚人类,而是人类无视上帝的救恩而自己定了自己的罪,自己惩罚了自己。重生的真谛就在这里,而重生的第一步就是悔改。”
两个人谈了很久很久。耶稣的回答使尼哥底母明白了许多道理,他对耶稣更加佩服,直到深夜,尼哥底母才告辞回家。
3. 上帝赐福给撒玛利亚人
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他。(《约翰福音》四23)
逾越节过后不久,耶稣带着门徒取道撒玛利亚回加利利去。第二天,他们来到撒玛利亚的叙加(息哈尔)。叙加位于基利心山和以巴路山(厄巴耳山)之间,是南北交通要道,据说它就是古代的示剑(舍根)。正午时分,他们觉得疲倦了,就在雅各井(雅各伯泉)旁边休息。耶稣打发门徒进城去买食物,自己一个人坐在井旁边等候。这时,有一个撒玛利亚妇人到井上来取水。耶稣口渴,就对那位撒玛利亚妇人说:
“给我点水喝,好吗?”
那妇人听了,十分惊讶。因为从口音与衣着来看,向她讨水喝的分明是个犹太人,而犹太人对撒玛利亚人成见极深,素来不与撒玛利亚人交往,更不能用撒玛利亚人的器皿喝水,否则将被认为是沾染了不洁,更何况素不相识的男女是不能单独交谈的。于是她就回答说:
“你不是犹太人吗,为什么向一个陌生的撒玛利亚女人讨水喝呢?”
“你如果知道上帝的恩赐,又知道我是谁,你就一定会向我讨活水喝了。”耶稣回答说。
“你又没有取水的器皿,这井又深,你如何能有活水呢?再说,这口井是我们的祖先雅各留给我们的,他和他的儿子们以及他们的牲畜都喝过这口井里的水,我们世世代代也喝这口井里的水。难道我们喝的不是活水吗?”那妇人笑着问道。
“我所说的活水,不是指这口井里的水。人喝了这口井里的水还会再渴,但若喝了我给的水,就会永远不渴。我的水是生命的活水,它要在喝它的人心灵里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耶稣说。
“先生,既然这样,请把你的活水给我喝吧,使我能够永远不渴,免得我喝这口井里的水,喝了又渴,渴了又喝,还要跑这么远的路来取水。”那妇人要求说。
“我所说的活水不是物质的水,而是一种精神食粮,是上帝的恩宠。你肯接受吗?”耶稣说。
“我肯,因为我看你是一位先知。我们的祖宗在这里的基利心山上敬拜上帝,你们犹太人却说上帝不在这里,上帝在耶路撒冷,只能在耶路撒冷敬拜上帝。您说应该在哪里敬拜上帝呢?”
耶稣很认真地回答说:“你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犹太人主张只能在耶路撒冷敬拜上帝,撒玛利亚人则主张在基利心山上敬拜上帝。依我看,你们都不对又都对。你们之所以都不对,是因为你们认为上帝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能在一个地方,所以犹太人认为敬拜上帝只能在耶路撒冷,而撒玛利亚人则认为只能在基利心山,这样就都错了。实际上,上帝是无所不在的,他既在耶路撒冷,也在基利心山,所以,既可以在耶路撒冷敬拜他,也可以在基利心山上敬拜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你们又都没有错。关键的问题是应该如何认识上帝。上帝是灵,凡真心敬拜他的,必须用心灵按真理来敬拜他。至于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敬拜他,都是次要的问题。”
正说着,耶稣的门徒回来了。那个撒玛利亚妇人立刻撇下水瓶跑回城里去把耶稣的话告诉了周围的人。人们觉得耶稣讲得很有道理,和犹太人反对他们、批驳他们的话完全不同,就跟随那个妇人去见耶稣,请他住下来向他们讲解上帝的道。耶稣就在那里住了两天,向撒玛利亚人宣讲悔改的福音,播种天国的种子。许多撒玛利亚人接受了耶稣所讲的道理,所以撒玛利亚后来成为初期基督教会很兴旺的地方。
过了两天,耶稣带着门徒离开叙加回加利利去,在那里开展悔改运动与施洗约翰遥相呼应。
4. 天国运动
宣告耶和华悦纳人的禧年。(《以赛亚书》六十一2)
公元28年,加利利和庙里亚的统治者希律·安提帕担心犹太人在悔改运动的口号下进行武装暴动,下令逮捕了施洗约翰,把他囚在监狱里。许多跟随约翰的人转到加利利来跟随耶稣。耶稣认为悔改运动已经为自己所要开展的天国运动铺平了道路,就决心开始自己的工作。他让门徒留下来继续为人行悔改的洗礼,自己回到了故乡拿撒勒。
一天,耶稣像往常一样到拿撒勒的犹太人会堂里去守安息。犹太人会堂里守安息的崇拜礼仪程序一般是:先诵读《律法书》选段,再诵读《先知书》选段,随后是讲经;讲经的人多半是请外地来的客人或外出归来的本地人担任。那一天,会堂管理人读完《律法书》选段以后,把一卷《以赛亚书》递给耶稣,请他挑选一段读给大家听并进行讲解。耶稣打开经卷,找到一段,大声读道:
主耶和华的灵在我身上,
因为耶和华膏了我,
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
差遣我去医治伤心的人,
向被掳的宣告自由,
向被囚的宣告释放,
宣告耶和华悦纳人的禧年。
《以赛亚书》六十一1~2
耶稣读完,把经书卷起来还给管会堂的人就坐回原座。人们坐在那里等着他讲解所读的经文。沉默了片刻,耶稣站起来宣布说:
“这段经文今天应验在你们中间了。”
会堂里的犹太人纷纷议论起来。这段经文是先知以赛亚关于弥赛亚的预言,耶稣的话分明是以弥赛亚自居。他不是木匠约瑟的儿子吗,怎么竟敢自称是弥赛亚呢!真是太放肆了!甚至有人大喊:“这是亵渎!”“这是僭越!”
耶稣并不生气,他镇静地回答说:
“请大家不要乱嚷。你们不能接受先知的这段预言,我一点也不感到意外,因为根据经书上的记载,先知在自己的家乡是从来不受欢迎的。先知以利亚(厄里亚)的时候,以色列遭受特大旱灾,三年半没有下雨,饿死的人不计其数,但以利亚没有奉召回家乡去,却到西顿(漆冬)的撒勒法(匝尔法特)去显神迹;先知以利沙(厄里叟)的时候,以色列人中有许多生麻风病的人,但他只治好了一个叙利亚人乃缦(纳阿曼)。这说明上帝施行救恩不是根据种族和血统,而是根据信心。”
人们听见耶稣的意思是说外邦人比他们更配得到上帝的救恩,直气得大喊大叫,七手八脚地把耶稣推出会堂去,甚至威胁说要把他推下山崖去摔死。耶稣却从从容容地离开他们走了。
耶稣见拿撒勒人对他反应冷淡,就离开拿撒勒往北到了迦百农(葛法翁)。迦百农是加利利海西北岸的一个较大的城镇,交通方便,信息灵通。
离迦百农不远有一个渔村叫伯赛大(贝特赛达),那里有耶稣的几家亲戚和朋友。耶稣在那里住了下来,每到安息日就到迦百农的一所较大的犹太人会堂里去宣讲天国的福音,希望在这里奠定天国运动的基础。
耶稣的老朋友西门彼得(西满伯多禄)、安得烈(安德肋)和西庇太(载伯德)的儿子雅各(雅各伯)、约翰(若望)都经常跟随耶稣,愿意做他的门徒。耶稣带着彼得等四人在加利利的各个犹太人会堂里巡回讲道,宣传天国的福音,同时给人医治疾病。不久,耶稣的名声就传遍了加利利,许多犹太人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耶稣周围聆听他的训诲,其声势比当初施洗约翰的悔改运动大得多。
5. 十二门徒
耶稣倡导的天国运动很快就赢得了不少犹太人的支持,形成一个犹太教的新教派。因为耶稣是拿撒勒人,所以人们称这个新兴的小教派为“拿撒勒派”①。这个新兴的小教派人数不算太多,但充满了活力,使古老的犹太教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耶稣深知,要想使拿撒勒派发展成犹太教内的主流派,通过天国运动来振兴犹太民族,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集团帮助他发动、组织、教育和领导群众。于是,他开始在众多的追随者中间注意物色人才。经过仔细的观察和慎重的考虑,耶稣挑选了十二个门徒,以象征古以色列人十二支派之数来代表整个犹太民族。这十二门徒是:
①参看《使徒行传》二十四5。
西门彼得(西满伯多禄):原名西门,是迦百农的渔民,和弟弟安得烈原先是施洗约翰的门徒,经施洗约翰的指引转而追随耶稣。西门性情刚猛,以自己的忠诚、勇敢在众门徒中赢得了很高的威信,被公认为十二门徒之首,是耶稣最亲密的三个门徒之一。耶稣对西门非常器重,给他起名叫“矶法”(刻法,kepha,是阿拉米文的音译,意思是“磐石”,希腊文译作“彼得”,因此一般称他为“西门彼得”或只称“彼得”,以与十二门徒中另一个名叫西门的相区别),曾亲口夸奖他说:“你是彼得,我要在这磐石上建立我的教会……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马太福音》十六18~19)
安得烈(安德肋):是西门彼得的弟弟(一说是哥哥),迦百农的渔民,为人忠厚老实,有长者之风。他是最早追随施洗约翰的人之一,后来听施洗约翰称赞耶稣是弥赛亚,在施洗约翰的指引下和哥哥西门彼得一起跟从了耶稣。
雅各(雅各伯):迦百农渔民西庇太(载伯德)的儿子,耶稣的表弟。雅各性格暴躁,耶稣给他起名叫“半尼其”(波纳尔革,boanerge,是阿拉米文的音译,意思是“雷霆之子”),在十二门徒中又被称为“大雅各”以与另一个名叫雅各的门徒相区别。雅各也是先追随施洗约翰后来又追随耶稣,成为耶稣最亲密的三个门徒之一。约公元44年雅各被犹太当局杀害,是十二门徒中殉道最早的人(《使徒行传》十二1)。
约翰(若望):大雅各的弟弟,耶稣的表弟,在十二门徒中年龄最小,最为耶稣所喜爱,是耶稣最亲密的三个门徒之一。据说耶稣去世以后,约翰在小亚细亚的以弗所(厄弗所)长期主持教会工作,直到公元1世纪末才寿终,《新约圣经》中的《约翰福音》、《约翰书信》、《启示录》都是他的作品。
腓力(斐理伯):伯赛大人,会讲希腊语,是耶稣在加利利最早选召的门徒之一。待人热情,肯帮助人,跟随耶稣后,又介绍自己的朋友拿但业(纳塔乃耳)跟随耶稣。
巴多罗买(巴尔多茂禄):据说又名拿但业,为人坦诚朴实,耶稣曾称赞他“心里没有诡诈”(《约翰福音》一47)。
多马(多默):又名“低土马”(狄狄摩;多马是个希腊名字,阿拉米语音译为“低土马”),是一个比较希腊化的犹太人。为人审慎,不轻信,不盲从,办事稳健。
马太(玛窦):又名“利未”(肋未),原是一名税吏,交游甚广,精明干练,有丰富的社会经验,活动能力极强,在税吏阶层人士中很有影响,是“罪人”悔改得救的代表人物。据说,《新约圣经》中的《马太福音》就是他的作品。
雅各(雅各伯):是亚勒腓(阿耳斐)的儿子。据说他的母亲名叫马利亚,是耶稣的母亲玛利亚的同辈亲属,因此他也是耶稣的表弟。因与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同名,故又称“小雅各”。小雅各为人老成持重,善于思考,有远见。公元44年大雅各殉道后,据说小雅各继任耶路撒冷原始基督徒社团的领袖,约公元48年与彼得一同主持了耶路撒冷宗教会议(《使徒行传》十五6~21),《新约圣经》中的《雅各书》可能就是他的作品;公元62年耶路撒冷发生犹太人暴动,小雅各殉难。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