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仲马传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十四章 历史小说的开端
    1. 合作伙伴

    大仲马写的关于法国历史的长篇小说,按所反映的年代,主要包括:以16世纪宗教战争为背景的三部曲《玛尔戈王后》(1845)、《孟梭罗夫人》(1846)和《四十五卫士》(1847—1848);以17世纪国王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统治时期为背景的三部曲《三个火枪手》(1844)及其续篇《二十年后》(1845)和《布拉日罗纳子爵》(1848—1850);以18世纪奥尔良公爵菲力普摄政时期为背景的《达芒塔尔骑士》(1842)和以路易十五亲政时期为背景的《克莱弗的奥兰普》(1852);以18世纪末资产阶级革命的先兆为背景的总题为《一个医生的回忆》的一组小说《约瑟夫·巴尔萨莫》(1849),《王后的项链》(1849—1850)、《昂日·皮图》(1851)和《沙尔尼伯爵夫人》(1852—1855)以及独立的《红屋骑士》(1845—1846);以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动乱为背景的《白党与蓝党》(1867—1868)、《耶户的同伙们》(1857);以复辟王朝为背景的《巴黎的莫希坎人》(1854—1855);以七月王朝为背景的《马什库尔的母狼》(1858);……这一系列长篇小说,以野史演义的形式,勾勒了大约两个半世纪的法国历史,多达上百卷,长达上千万的字数,其规模之宏伟,可谓法国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

    大仲马的这根长篇历史小说的链条,是从中间的一个环节——《达芒塔尔骑士》造起的。1842年,是这部小说发表的一年,也是大仲马作为历史小说家出现于文坛的一年。

    我们前面提到过瑞拉尔·德·奈瓦尔。这位浪漫主义诗人后来的名气并不小,并且在法国文学史上有他自己独立占有的一页。但在他文学生涯的前期,他在戏剧创作上却是靠同大仲马合作起家的。《皮基洛》《炼金术士》《莱奥·布卡尔》三出戏就是他们合作的具体成果。当然,在这类合作中,扯皮的事是难免的,特别是在经济方面。下面是《莱奥·布卡尔》上演后,奈瓦尔写给第三者的一封信的片断:

    我远不是在责怪我的合作者仲马,不过他本来也许是可以把《莱奥·布卡尔》的赠券全部给我的,因为演出《炼金术士》的时候,他一张赠券也没有给我。这些问题是如此微妙,几乎连提也没法提,即便是通过第三者,何况在合作写东西这种事情上,总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每个人都过多地估计自己所做的那部分工作。例如《皮基诺》这出戏,仲马坚持说他写了三分之二,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但我还是把整个剧本都让给了他。不错,他替我付过我们从法兰克福回来的旅费,但《炼金术士》演出时,他额外领了5000法郎。此外,我从来没有向他提过,他动身去意大利的时候,我给过他500法郎。……

    尽管如此,奈瓦尔不能不对大仲马的文学才能心悦诚服。他并且把自己的一位好友介绍给大仲马,从而为小说家大仲马找到了一位不可多得的合作者。此人就是奥古斯特·马凯。

    马凯生于1813年。他是一个富有的工业家的儿子。20岁那年,加入了一个小小的反古典主义的文学团体,在这个团体里结识了奈瓦尔。马凯在查理曼中学担任代课的历史教员,他酷爱历史和文学,是个在书堆中讨生活的书蛀虫,然而他对执教鞭不感兴趣,希望另谋职业。他蓄着火枪手式的短髭,举止潇洒。在记述西班牙之行的《从巴黎到加的斯》这部游记中,大仲马把他描绘成一个“用禁欲主义精神”来驯服自己的本能活动的意志坚强的人,一个耿直得几乎有一点呆板的人,一个“熟悉各种体育运动,对一切需要毅力、冷静和勇敢的事情都能胜任”的人。马凯很快就赢得了小团体里的同伴们的喜爱,并在1836年被介绍到《费加罗报》去工作。

    马凯缺乏文学气质,他写的剧本屡遭剧院拒绝。1838年,他把自己所写的三幕剧《狂欢节之夜》送给文艺复兴剧院的经理昂泰诺尔·若里,后者的评语是:“写得不错,但不适于上演。”不知气馁的马凯又把手稿拿给奈瓦尔,奈瓦尔征得马凯的同意,便去请大仲马修改。大仲马诊断:“有一幕半很好,有一幕半须重写。”大仲马文债累累,但既然朋友需要,他总能挤出时间的。1838年11月29日,奈瓦尔给马凯写信道:

    仲马已经把剧本全盘重写了一遍,当然,是在你的原作的思想基础上,将署上你的名字。剧本已被接受,大家都很喜欢,即将上演。就是这样……再见。我明天要约你见面,好把你介绍给仲马……

    多亏大仲马的合作,奥古斯特·马凯在25岁时名字就登上了海报。经由大仲马重写的《狂欢节之夜》改名为《巴蒂尔德》,于1839年1月4日在文艺复兴剧院举行了首演。

    2. 匠心独运

    两年以后,马凯写了一部小说,题为《老好人布瓦》。他把手稿交给出版商杜蒙。杜蒙很欣赏那故事,只觉得写的过于简短、单薄了些。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