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仲马传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一章 不平凡的家世
    引言

    亚历山大·大仲马(1803—1870)是19世纪法国文坛著名的小说家和戏剧家,他的作品在全世界拥有极为广泛的读者和崇拜者。《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二十年后》(《三个火枪手》的续篇)等佳作使大仲马风靡全球,饮誉文坛。

    大仲马出身于一个赳赳武夫的家庭,父亲曾是一位驰骋沙场的将军。父母早丧后,大仲马生活在十分贫困的环境里。1823年,出于对戏剧事业的向往,19岁的大仲马只身来到巴黎,先在奥尔良公爵秘书处作了一名文书抄写员,得以解决自己的栖身之所和温饱问题。大仲马从小酷爱戏剧写作,在公爵舒适宽大的写字间里忙里偷闲,动笔撰写剧本《亨利第三及其宫廷》。文思敏捷的大仲马通宵达旦地伏案疾书。1825年,大仲马终于参加了以雨果为首的浪漫派行列。1829年,剧本《亨利第三及其宫廷》终于问世,法兰西剧坛为大仲马的处女作喝彩。不久,巴黎大剧院便上演了这部剧作。雨果和众多的浪漫派作家前往剧场观赏,并认为这是浪漫派的一个不小的胜利。剧本描写了16世纪法国宗教战争期间国王和反动贵族之间的争斗、欺骗、阴谋。法国文学评论家认为《亨利第三及其宫廷》一剧是大仲马一生中最优秀的剧作。

    大仲马参加了1830年的“七月革命”,他反对复辟王朝,要求改革政治,广开言路。1831年,大仲马在法国炮兵部队任副连长,他经常在士兵中散布憎恨王朝复辟的政治观点。由于他激进的共和观点,他的名字已经载入当局准备逮捕的黑名单上。逃出国门之后,大仲马到处飘泊,为自己的创作生涯积累了大量的素材。1840年后,归国的大仲马开始和别人合作,为报刊撰写连载小说。

    《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亨利第三及其宫廷》的成功,激起了大仲马的创作狂潮,他创作的小说竟达到400多部,其作品富有传奇色彩,叙事细腻,安排有致,引人入胜。《布拉日罗纳子爵》《玛尔戈王后》《王后的项链》《昂日·皮图》《萨尔妮伯爵夫人》等作品畅销法国和欧洲。

    1848年革命时期,大仲马身着戎装,带兵进攻巴黎。每当清晨来临之际,他把自己编辑印刷的报纸分发给市民们,宣传自己的共和思想。拿破仑第三发动政变后,大仲马持反对态度,只好流亡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1860年,他前往意大利参加加里波第对那不勒斯王国的征战。

    有其父必有其子。大仲马对自己的儿子小仲马寄予无限希望,并引以自豪。1852年,小仲马的话剧《茶花女》在巴黎初演受到热烈欢迎。小仲马打电报给当时流亡在布鲁塞尔的父亲说:

    “巨大,巨大的成功!我心花怒放,就像我看到了您的一部作品初演所获得的巨大成功一样……”大仲马风趣地回答说:“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我亲爱的儿子!”大仲马的创作方法与儿子小仲马完全不同。1859年,大仲马形象地阐述道:“我是从梦想中汲取题材,我儿子是从现实中汲取题材的。我闭着眼睛写作,我的儿子瞪着两只眼睛写作,我在绘画,他却在照相……”

    写作精力充沛的大仲马自诩是大自然的宠儿,有耗不尽的精力。在《致友人》一诗中他写道:

    你问我是怎样战胜时间的,

    我精力不衰的秘密在哪里?

    我每天用心灵和头脑吸食,

    大自然母亲的活命的乳汁。

    大仲马诚然有天生的强壮体魄和过人的精力,但是他的私生活太荒唐了,终为美色所杀……1870年12月5日晚10时,一代风流大仲马死在女儿玛丽的怀中。那天,也正是普鲁士军队侵占第埃普城的日子……

    在大仲马的葬礼上,他的儿子小仲马在简短的致词中说了这样一句含义深远的话:

    “我希望这个仪式不仅是一次哀悼,更是一次喜庆;不仅是一次葬礼,更是一次复活。”

    1. 仲马家族的历史

    “仲马”,在法国不能算是一个大姓。然而,在选材极其严格、法国人家家必备的《拉卢斯插图小辞典》里,“仲马”的姓氏之下,却有三个声名煊赫的人物:托玛·亚历山大·仲马(1762—1806),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的将领,功勋昭著;其子亚历山大·大仲马(1802—1870),著名戏剧家和小说家,脍炙人口的小说《基督山伯爵》和《三个火枪手》的作者;其孙亚历山大·小仲马(1824—1895),同样是杰出的戏剧家和小说家,以其小说《茶花女》和同名剧本而誉满天下。一家三代,共垂青史,除了世袭的帝王之家,实为罕见。

    仲马家族的更久远的历史已经湮没在时间的瀚海中,无从查考。我们只知道,这个家族原籍在法国西北部旧时的诺曼底省;早在16世纪,它的一个名叫皮埃尔·达维的成员,在那里建起拉帕耶特利庄园,自称拉帕耶特利的爵爷;而到了1708年,他的儿子安娜—皮埃尔·达维就堂而皇之地成了拉帕耶特利侯爵。爵衔传到大仲马的祖父。这位安托万·亚历山大·达维·德·拉帕耶特利侯爵当过炮兵上校和总军需官,却不善经营自家的产业,1760年,眼看家产消耗殆尽,他决然卖掉拉帕耶特利庄园,飘洋过海,到中美洲的圣多明各岛去碰运气。这圣多明各岛就是如今的海地岛,当时属于法国的版图。破产的拉帕耶特利侯爵在这岛的西端罗斯角附近买了一大片土地,便在那里定居下来。他雇了几个黑奴,在这块土地上种植咖啡和甘蔗,收成倒也差强人意。拉帕耶特利侯爵长期过独身生活,到圣多明各不久,他与一个名叫瑟赛特·仲马的黑人女奴同居。1762年3月27日,瑟赛特·仲马生下一个男孩。父母给儿子起名叫托马·亚历山大。这就是未来的大仲马的父亲。

    托玛·亚历山大10岁那年,黑人母亲去世了。又过了8年,拉帕耶特利侯爵终因眷恋乡土之情日甚一日,携子回国,在巴黎住下。托玛·亚历山大这时已经18岁。他双目炯炯有神,身材魁梧匀称,混血儿的特殊肤色更赋予他异国风采。在巴黎贵族沙龙里,青年托玛·亚历山大成了众人瞩目的受欢迎的人物。

    然而,这个在热带海岛生长的青年并不喜爱巴黎的生活。他看不惯这里的虚伪和浮华。父亲在74岁上娶了家里做粗活的一个女仆以后,父子关系急剧冷淡,使他在感情上受到严重的伤害。苦闷的鸟儿渴望远走高飞,托玛·亚历山大决定离家从军。

    “去做什么?”侯爵问道。

    “做一名普通士兵。”托玛·亚历山大回答。

    “去什么地方?”

    “无论哪支部队都行。”

    “好极了!不过,我叫拉帕耶特利侯爵,我以往是炮兵上校,我可不能听任你把我的姓带到军队最低级的行列里去滥用。你改用一个适合行伍的姓参军吧。”

    “太对了!我就用仲马这个姓报名参军。”

    就这样,托玛·亚历山大放弃了父亲的贵族姓氏,改姓了生身之母——一个黑人女奴的姓,加入了龙骑兵。改姓从军,标志着他与贵族家庭的决裂,充分显示出他的刚强性格和叛逆精神。托玛·亚历山大·仲马参军的第十三天,其父拉帕耶特利侯爵猝然病逝。这个家族的贵族链条也就到此中断。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