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凯勒传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九章 坎坷人生(2/2)
    10年后,她又去了日本。但这时美国和日本正进行紧张野蛮的战争。美国在日本城市投了原子弹。

    两年半中,她巡视了七十多所医院。

    她用亲身经历来劝慰伤病人员。

    她还被盲人基金委员会请到欧洲去视察盲人情况。

    她访问了英国、法国、意大利战时失明的人。

    她们来到了巴黎。

    海伦来到赫斯家。12年间,赫斯就是海伦的家务总管。他和她们一道坐船去荷兰看望朋友。

    圣诞节早上,她们回到故土。

    看到被烧的房子,她们目瞪口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好心的邻居请她们住下来。

    就在这时,战火把她的房子烧得精光。她的许多信件,也全都烧掉了。最令她伤心的是她孜孜不倦,她呕心沥血断断续续写了20年的《老师》一书手稿也被烧毁了。

    她悲痛地呻吟着。

    她痛哭失声!

    要重建一幢房子也许不难,但要重写《老师》,对于海伦来说,真不是一件易事。一切都只有靠记忆了。

    海伦没有灰心。

    她在邻居家中,在布拉迪家中,在内拉的打字机上,又开始了顽强的写作。

    她单枪匹马,独自一人干,不声不响地干。

    虽然她的工作常因为盲人的事而中断,但她硬是把全书重新写完了。

    最后将此书译为布莱叶文,她开始审订。到《老师》最后出版,她共花了10年时间!

    她认为:这是她最好的一本书,也是她最后一本书。老师若在天有灵,也会感动泪下的。

    6. 追求世界和平

    海伦是一个世界和平的追求者。在她的一生中,有一半的精力是投入到盲人的福利和反对战争、追求世界和平的事业中。

    海伦先后出版了《我的一生》《我所居住的世界》《石壁之歌》等书后,她的名气越来越大,因而受到社会的如潮好评。作为盲女,她终于跻身于上流社会。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她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海伦尽管已步入社会中上层,生活已有保障,名声越来越好,但她并没有忘记那些仍然生活在最底层的盲人和穷人。

    她通过数次的穿越美洲各地,进行演讲,了解到还有千千万万的盲人在痛苦中挣扎,在黑暗中挣扎,得不到社会的重视,得不到人们的援助,他们的生活十分悲惨。海伦决定通过自己的笔,为他们呼吁;通过自己的卓有成效的活动,为他们呼吁。

    从大学三年级开始,海伦便开始投入到这一伟大的事业中。

    波士顿的康培尔先生,他组织了一个名叫“波士顿妇女工商联盟”的社会团体。该团体以增进盲人福利为宗旨,为盲人的福利事业鼓吹与呐喊。

    接着,他们成立了一个实验所,专门教人做些手工艺之类的工作。他们还在波士顿开设了一家专卖店,推销盲人的产品。不久,马萨诸塞州等地也设立了好几家同样的商店。

    海伦决心让盲人走出困境。

    她认为,眼下盲人要解决的困难有两个,一是如何让盲人学技术学手艺,然后自食其力;二是如何提高盲人的教育水平。

    她认为,应当把世界各地的几种盲文点字方案统一一下,搞出一个通用的新方案来。

    这不是异想天开。

    26岁时,海伦由州长推荐,出任了马萨诸塞州的盲人教育委员会委员。

    美国明星报在当地有较大的影响,海伦·凯勒就盲人问题,提起新闻舆论界的重视,希望他们大力宣传盲人事业。

    27岁那年,海伦走进了明星报社。

    明星报总编辑尼尔逊先生接待了她。

    海伦说:“您能否在贵报开辟一定的版面,来讨论一下盲童的问题?”

    尼尔逊说:“不行。本报版面有限。”

    海伦并不就此退却。她反复向总编辑尼尔逊先生阐明这一事情的意义。她软磨硬缠,弄得尼尔逊先生实在说服不了她。这时候,尼尔逊先生答应道:

    “那就先试试吧!”

    大功告成。

    海伦很快写出了几个真实的例子,以说明儿童的盲眼与父母的性病有关,她呼吁社会各界注意这个问题。

    纽约一位著名医学博士提出,“预防孩童失明有新的方法”。他进一步指明说,“盲人约有2/3是因为出生时眼睛受到病菌感染而失明的。”

    所谓“病菌感染”,指的就是因为这些盲人的父母做了不光彩的事,而染上了不可公布的性病。

    在当时,医生、报纸对此都避而不提。

    这位博士指出:“婴儿一出生就应该做眼睛的消毒,这一点应写在法律上,要有明文规定,有法可依。”

    他还希望媒介大力宣传如何预防儿童感染这种病菌。

    海伦的文章很受报社头头器重,尼尔逊总编将其刊登在明星报第一版。

    立即引起社会的广泛反响。

    《仕女杂志》也刊登了类似文章 。

    海伦又陆续写了不少文章 ,都在美国的报刊上发表。

    《盲人杂志》也在这种气候下顺利办了起来。海伦还在《教育百科字典》上发表关于盲人问题的论文。海伦成了一个大忙人。稿约不断,她常常工作到半夜。

    她还要经常去出席各种会议或演讲。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训练,她学会了当众说话。但仍然十分吃力。沙利文老师带她到新泽西州做过一次实验性的演说。之后,她常常外出演讲。

    她首先是将手指放在老师的嘴唇上,向台下人说明她可以经由老师的嘴唇的动作知道她在说些什么。然后她就开始回答听众们提出的新问题。她常常是现身说法,以自身为例子,说明只要有信心,有恒心,有毅力,人类的潜能往往就能达到充分的发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她的演讲技巧也在逐步提高。

    33岁那年,她决定前往华盛顿去演讲。在华盛顿,她亲自参加了威尔逊总统就职典礼。她“观看”了雄壮的阅兵式。

    海伦在华盛顿演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社会反响强烈。一时间,海伦名声大振,各方飞来邀请函,请她去演讲。她变得更忙了。

    《海伦·凯勒》一书第93页这样描述她们当时的情景:她们除经常奔走于华盛顿和纽约两地外,还到得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等地演讲。

    有一次,她们坐火车到路易斯安那州去,正值洪水刚过不久,铁路仍有不少路段被洪水淹没。她们坐的火车要从水中驶过,洪水冲打着车厢,忽然传来“砰”的一声巨响,乘客们纷纷探头外望,原来有一截粗大的浮木撞在车厢上。水面上漂着许多牛啊、马啊的尸体,令人触目惊心。她们搭乘的那列火车的火车头,竟然拖了一株连根拔起的树木走了好长一段路。

    邀请她们去演讲的有城市里的学校、妇女团体,也有农村或矿区的组织,有时也到工业集中的都市去对劳工团体演讲。

    如此深入各个阶层后,海伦对人生又有一番不同的认识,而且觉悟到自己过去的想法失之天真。

    以往她常常想,虽然自己又盲又聋,可是仍然可以获得相当幸福的生活,可见天下无难事,只要肯认真去做,所谓的命运是奈何不了有决心有毅力的人士的。

    可是她忘了一个最重要的事实,她之所以能克服许多困难都得力于别人的帮助。与千万其他的盲童相比,她得天独厚,是命运的宠儿,她出生在一个有钱的家庭里,有疼爱她的父母,然后又得到有献身精神的沙利文老师的高明的教育,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和支持,所以她才能幸运地接受了高等教育。可是一开始她并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

    现在,她深刻了解到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地达到自己的理想,环境的影响仍然很大。在看过工业区、矿区中那些贫苦的劳工后,她尤其深刻地体会到环境对一个人所造成的压力。她的这种想法逐渐变成一种很深的信仰,不过她并不因此感到悲观,只是更加强了她认为人类应该保持希望,不断地奋斗,至于那些处于顺境的人都能认识到有义务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1924年1月,海伦首次有机会横越美国大陆作演讲旅行,最令她高兴的是母亲能够与她同行,给她不少方便。母亲喜欢旅行,而她终于有机会让她一览美国大陆风光。

    演讲旅行的第一站是从加拿大的渥太华开始,然后是俄亥俄州。途中曾一度转往伦敦,再回到密歇根州,随后是明尼苏达、爱阿华,如此一路向中西部行进。

    她们最后到达加利福尼亚,她母亲特别喜欢加州,尤其爱上了旧金山的海滨,经常在黄昏时徜徉于沙滩上。

    她和母亲曾搭汽船出海,她母亲还是个天生的诗人,她以吟诗般的口吻向海伦描述落日余晖下的金门桥。

    她无限感慨地对海伦说:“看了如此宜人的景色后,我过去的悲哀、不快都一扫而光了。”

    从1924年开始,海伦的演讲旅行日益繁忙,而那时候沙利文老师常常生病,不能随行。

    她们自从得到卡耐基先生那笔捐款后,生活较稳定,于是海伦又聘请了一位女秘书。帮助她工作的这位女秘书汤姆森,因为她没结婚,所以人们称她为汤姆森小姐。

    1954年10月,海伦从事第二次横越大陆的演讲旅行,这一次旅行就是由汤姆森小姐陪同。

    秘书的工作委实不轻松,从演讲的接洽、订约,乃至修改日程,收拾善后等等各类事情,不论巨细皆由秘书一手包办。这些事情有时相当烦人,幸好汤姆森小姐非常能干,做事利落,处理任何事情皆井井有条,行有余力还能照顾海伦的生活起居,整理内务。

    从此汤姆森小姐一直在海伦身边工作,陪伴她四十余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欧洲陷入了严重的战乱,世界资本主义的发源地到处都在流血,到处都是机枪的哒哒声、炸弹的爆炸声和军民的呻吟声。过去几个世纪,西方殖民国家在全球各地大肆掠夺和屠杀落后国家的人民,现在轮到他们自相残杀了,而且其残酷程度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战争。

    西方资产阶级的田园诗时代永远结束了,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充满战争、革命、经济危机和恐怖活动的世纪。

    海伦这个布尔乔亚社会的宠儿,随着欧美布尔乔亚阶层的衰落,她的生活也发生了急剧变化。

    首先,随着欧战的爆发,海伦无法再像过去那样轻松愉快地到处走动演讲了。她只要一想到正在进行中的战争浩劫,就再也无法像以往那样轻松地说些慈善的话。

    当时也有一些出版社或杂志社向她索稿,希望她写一些比较新潮有趣的文章 ,可是在愈演愈烈的战争情势下,她哪里有心情写那些文章呢?

    当时,她已收到数千封来自战乱的欧洲的求援信件,可是她却一点办法也没有。她自己的生活又没有着落,必须靠四处旅行演讲来糊口。

    海伦和沙利文老师都是坚决的反战者,认为应该极力让美国避免卷入战争的漩涡中。她们都是反战团体的成员。

    7. 海伦的朋友

    海伦48岁那年(1928年),她的自传体著作《中流》脱稿了。帮助她出版这本书的是她在大学时代的同窗好友佛尔克·古勃特。他在1903年就创立了古勃特出版社,当时就出版了海伦的第一部自传《我的生涯》。1930年,这家出版社又出版了她的《中流》。

    海伦在《中流》这部书中讲到自己的广泛交游。介绍了她与印度诗人泰戈尔、发明大王爱迪生、汽车大王福特等人的会见。

    当海伦还住在连杉的时候,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诗人泰戈尔先生曾专程来访。海伦素来很喜欢泰戈尔的诗集,看了不少他的作品,从其中深深感觉出他对人类的那份爱心,能看到这位诗人,她引为平生莫大的光荣。

    海伦描述自己对这位诗人的印象说:“他长得非常高大,蓬松的头发呈灰色,几乎与脸上的络腮胡子分不清楚,令我想起圣经上所记载的先知们。”

    当海伦向这位诗人倾诉她的尊崇与仰慕时,他说:“我很高兴你在我作品中看到我对人类的爱,你知道吗?这个世界正在等待着,就是出现一位爱上帝与爱世人更甚于爱自己的人哪!……请记住,一个太爱自己的人,往往就是灭亡自己的人,能解救世人的,大概只有上帝那样的爱心。”

    泰戈尔的这番话使海伦联想起甘地,因为甘地先生正是一个爱自己国家的人民更甚于爱自己的人。

    有一次,海伦前往新泽西州演讲,爱迪生曾好意邀她去他家。爱迪生是电器方面的发明大王,又是实业界的大亨。他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很严肃。据他的夫人说,爱迪生先生常把自己关在实验室内通宵工作,当他实验进行到一半时,最讨厌人家去打扰,连吃饭都可以省了。

    爱迪生请海伦听他发明的留声机,他见她毫无反应,便对她说:“你听不见任何声音也有好处,至少比较容易集中心思,不受外界的干扰。像这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是很好吗?”

    至于汽车大王福特先生,是海伦在内布达斯加演讲后才见到的。

    福特先生亲自领她们到工厂里去参观,并且以谦和的态度向她们讲述他成功的经验:“开始时,我的动机是要生产一种连农夫都可以买得起的普通车辆,几经研究试验,我对汽车就愈来愈内行了……其实,有好构想的人何其多,只是大半不知道如何去活用,因此有也等于没有了。”

    在参观过福特先生的汽车工厂后,海伦不禁有一个感想:如果把这个世界视为像福特工厂一般来管理,是否会更有效率呢?那时,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缩短工作时间,却拿到更高的待遇呢?如果人们一天中只需工作几小时,则衣食住行都不缺,还能有四五个小时的自由时间岂不是很好吗?

    海伦与福特会见的10年之后,福特先生在一次盲人大会上捐了一大笔钱,他说他的工厂里雇用了73位盲人,他之所以雇用他们,并非为了怜悯,而是因为他们的工作表现相当优异。海伦听到这个消息,真有说不出的高兴。

    海伦酷爱艺术,与许多艺术家都有交往。她能用手指“听”他们的歌声,“看”他们的表演。像艾连·塔利和杰弗逊等优秀演员还特地为她表演了他们个人的拿手戏,他们让她以手指去追踪他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她兴奋得屏息以待,惟恐遗漏任何细节。歌唱家卡罗素、夏列亚宾等允许她把手放在他们的唇上去“听”他们的美妙歌声。

    海伦曾手抚钢琴欣赏戈德斯基的演奏,轻触海费兹的小提琴去领会那美妙琴音。当戈德斯基奏出肖邦的小夜曲时,海伦深深沉醉了,恍如置身于热带的海岛上。

    有时候海伦把手放在收音机的共鸣板上“听”音乐节目。在乐器中,她觉得竖琴、钢琴、小提琴的声音都非常美妙。不过,她对流行的爵士音乐很反感,每当指尖触到这种信息时,就有一种想转身逃跑的冲动。

    8. 海伦的思想

    海伦常常独坐书房沉思,她想:“如果当初郝博士不曾设计出这套教育盲聋者的方法,那我的这一生将变成什么样呢?”

    郝博士创造盲哑儿童教育法并用来教育罗拉·布莉姬时,当时的法律上还明文规定着:盲聋者视同白痴。

    但郝博士这一类的教育家不这么认为,他们主张盲聋者具有与常人一样的智力,因而可以用手指头代替眼睛和耳朵,同样可以“看”和“听”。盲聋者具有常人一样的发音器官,同样可以发音说话,与健康人交流。

    海伦就是在霍列斯曼学校教师沙拉·郝拉先生的指导下,用手轻轻摸他的嘴唇,知道发音时的舌头与嘴唇的动作,从而学会发音的。然后,海伦又在纽约市的雷特·哈玛逊聋哑学校,学会了读唇法和口语术,她的手指的感觉细胞练习得极其敏锐,因而只要把手指放在人家的嘴唇上就可知道人家说的是什么。这么一来,她就可以应用语言与健康人正常交流思想了。但她并不以此为满足,又拜怀特先生为师,使自己的说话更有节奏,使声音更加具有音质和音调,最后达到了能用优美的抑扬顿挫的语言当众演讲的水平。一个11岁才呀呀牙学语的又聋又瞎又哑的姑娘,最后成了一位在美国各地作演讲旅行的杰出人士,其中她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是何等巨大呀!同时这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海伦常把自己与另一个盲聋女童罗拉·布莉姬相比,罗拉有幸亲自受到郝博士的指点,接受教育也比海伦早,并且她用功上进的程度远在海伦之上。但为什么罗拉的成就比不上海伦呢?

    这主要是因为海伦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她不但有一个富有的家庭,而且有一位像沙利文这样的老师来教导她,再加上她本人的天资格外聪慧,性格特别顽强,长相又很美丽,因而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成为盲聋者中的明星式的人物和佼佼者。

    海伦的成功,沙利文老师有大半的功劳。

    沙利文老师自己的视力从小就很差,当她来到海伦家中任家庭教师时,也只能看到些许光线而已。沙利文以一个不太健康的弱女子只身远离她的朋友,来到阿拉巴马州的一个小村落,这种勇气不能不说是举世罕有。她为了海伦不辞任何辛劳,以她微弱的视力为海伦朗读了许多书,因而成为海伦与外面世界的最主要的桥梁。她与海伦非亲非故,却为了教育海伦贡献了一生。这只能用她的无比的爱心来解释。她的爱心是何等伟大啊!

    沙利文老师能言善道,聪明睿智,心灵手巧。读书过目不忘。干事锲而不舍,始终如一。以她的才气和实干精神,她可以轻易地成为妇女运动的领导人物,或是一位知名的女作家。可是她却宁愿把一生的精力花在一个盲聋女孩的教育上。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令世人赞赏和感叹不已。

    海伦时常自勉的一个目标是:她在有生之日,要极力学会自立,在能力范围之内尽量不去增添别人的麻烦;以宗教上的说法来表示就是:带笑背负起自己的十字架。这并不是对命运投降,相反的是去面对命运,并进而设法克服它。

    这种事在口头上说来非常容易,可是要实行的话,如果没有很深的信仰、坚强的毅力,再加上友情的温暖,只怕很难做到。

    海伦告诫盲聋儿童的家长说,在儿童的眼、耳机能未完全丧失前,要尽快把他送到附近的盲哑学校去,否则这样的儿童日后会不愿意学习的。

    海伦告诉一般健康人说,盲聋者并不是白痴,一个盲聋者虽然生活在黑暗或沉寂中,可是他仍像常人一样可以回忆、可以想象,过着属于自己的快乐生活。当然,盲聋者要尽量以他可能的方式去接触这个世界,不要自闭于这个世界之外。

    海伦以自己为例,说明盲聋者的生活仍可以很丰富,她因为有许多朋友,他们又都热心地把他们耳闻目睹的经验灌输给她,因此她同样可以生活得多彩多姿。

    海伦还说,她的朋友们有的还在人间的小径上走,有些则已徜徉于天国的花园里了,但她对他们的怀念如一。

    她过去曾看过的许多好书也等于是她的良师益友,它们代表着许多智者的智慧结晶,她同样对他们怀着敬畏与感恩的心情。

    她最后说,她的身体虽然不自由,但她的心是自由的。且让她的心超脱她的躯体走向人群,沉浸在喜悦中,追求美好的人生吧!

    9. 荣誉属于海伦

    1928年,海伦完成了自传《中流》原稿。这年她刚好48岁,她立刻又动身到各地去演讲募捐,为的是达成盲人事业家协会所订100万美元的基金目标。

    同年6月,当海伦·凯勒在波士顿演讲时,沙利文老师却住进医院接受眼睛手术治疗,结果手术顺利。为了能好好休养,当年的10月,海伦与老师,以及汤姆森小姐一行3人前往英国,在伊斯卡租下一栋小房子,度过两个月的悠闲日子。

    海伦非常眷恋这种悠闲的生活方式,一度想就此安享余年,可是眼前的工作又抛不开。她自觉肩上有一份未了的责任,所以在同一年的冬天又再度回到美国。

    返回美国不久,就接到费城的邓普大学的来信,表示要颁发人文荣誉博士的学位给海伦·凯勒与沙利文老师。邓普大学是一座素享盛名的学府,是许多青年男女们所向往的大学,能得到他们所颁发的荣誉博士衔是多么令人兴奋呀!

    在她认为,这固然是一项个人的荣誉,但更重要的,事情的本身可以给所有的残缺者莫大的鼓舞。

    可是沙利文老师却婉拒了,她说:“只要海伦去就够了。”

    沙利文就这样两度表示拒绝,但最后终于拗不过邓普大学一再地诚心邀请及友人们的苦苦相劝,而在隔年接受了同样的荣誉学位。

    1931年4月,第一届世界盲人大会在纽约举行,海伦·凯勒代表主办单位对来自世界各国的盲人代表致欢迎词,同时负责主办盲人招待会。还分身参加分科会议,是会议成功的大功臣之一。

    就在这一年夏天,又掀起了募集海伦·凯勒基金的运动,海伦·凯勒与沙利文老师还因此同赴欧洲各国访问,向各国政府陈情,请他们重视盲人的问题,解除盲人的痛苦。英国的乔治五世、南斯拉夫的亚历山大皇帝都十分亲切地接见海伦·凯勒,而且谈得相当融洽。

    次年春,师生二人再度前往英国,遍访各学校、医院。有时一天之内要连着演讲五场。在这次往访期间,她们还应邀参加王室所举办的园游会,与玛莉皇后亲热地握手交谈。事后海伦·凯勒回忆说:“玛莉皇后的手充满了慈爱,就像母亲的手一样。”

    她们曾会晤以善讽幽默闻名的萧伯纳。当介绍的人向萧伯纳介绍说:“这位女士既看不见也听不见。”这位先生不失本色地立刻回答:

    “噢,原来如此,不过反正美国人都是又盲又聋的,不是吗?”

    沙利文老师担心海伦·凯勒听到这句话会不高兴,但犹豫片刻后仍然把萧伯纳的话照样翻译成指语。谁知海伦不但不生气,反而觉得这句话很有趣,似乎连自己是盲聋都忘记了。事实上,海伦·凯勒通常不太在意自己是一个残缺者这个事实。

    其时,英国的格拉斯哥大学以法学博士的最高荣誉赠予海伦·凯勒,而苏格兰的教育学协会也郑重邀请海伦·凯勒与沙利文老师加入,成为他们的名誉会员,这原是只有苏格兰当地的真正学者们才能享有的最高荣耀。

    这年冬天,三位杰出女士都在佛拉斯特的家中度过。这时沙利文老师已经62岁了,往后的演讲多数由波列小姐代理其原来的工作。不过,由于沙利文老师比较能言善道,而且随着年纪的增长,见识、性格皆更趋成熟,因此较受群众们的欢迎,只要会场上有她在,气氛一定更为活泼有趣。

    又过了4年之后,也就是1936年10月20月,沙利文老师在苏格兰旅途中,不幸因病去世。

    与海伦·凯勒形影不离,共同度过50年岁月的沙利文老师遽然离去,对海伦而言自然是一个极为严酷的打击。她几乎已经把老师视为自己身体的一半,乍闻噩耗,她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事实,老师怎么可能抛下她先走了呢?不!不可能的!这种悲痛岂是言语所能表达于万一?海伦整个人几乎崩溃。最后,她不得不放下一切工作,与波列小姐一起到外地去旅行,借以舒解一下心中的哀思,可是仍然难以忘怀。

    海伦·凯勒深深跌入哀恸的深渊中,一直到次年,她才猛然醒悟:

    “老师期望于我的,是希望我能继承她的遗志,继续为所有不幸的人尽我的心力。”

    至此,海伦·凯勒下了更大的决心,全心全意为世界上1200万的盲人们贡献自己。

    世界大战甫告结束,海伦·凯勒立刻赴欧洲各国访问,旨在调查战后盲人们的生活状况。可以想象的是,当时各国的盲人都生活在痛苦中,其实不仅是盲人,由于经济的普遍不景气,一般人的生活都很苦,更不会有人去注意社会工作了。海伦穿梭于许多百废待兴的劫后城市间,发现有许多因战争受伤而失明的军人急待援助。

    海伦·凯勒当然不会袖手不管,她马上进行游说,呼吁对这些人展开救济工作。

    1947年,为了替这些战争中的受害者募集基金,海伦·凯勒再度赴欧。再过一年,又为了同样的目的前往亚洲,在日本,也曾发起对失明军人的救济运动。

    1951年,她前往叙利亚、黎巴嫩、土耳其、南非共和国、罗得西亚及非洲其他国家,所到之处都极力鼓吹盲人的福利事业。

    1955年,她又到巴基斯坦、印度、缅甸,回程中顺道再访日本。此时,海伦·凯勒已经是75岁的高龄了,站在讲台上的她,依然充满了热情与活力,用不灵活的言语,卖力地为盲人们争取福利,闻者莫不为之感动。

    1956年11月15日,海伦和波列作了又一次旅行。

    她回到了波金斯盲童学校。她走进校园,在一个熟悉的物体面前停住。她摸到圆球了。她认出,那是地球仪。

    她回忆着对波列说:“这是老师带她第一次来波金斯时教给她的第一样东西。”

    她回忆着把老师派到她家的大胡子亚纳格诺先生,他一直慈爱待她,还有慈母般的贺普金斯太太,还有一批批老师和朋友……

    70年前,那位20岁的姑娘,沙利文老师,就是在这里毕业的。

    重返盲校,她不止是为了童年的回忆。

    她是被请来参加海伦·凯勒午宴的主宾,一大批著名的聋盲人教育家都出席做她的陪客;她是来参加凯勒—麦西宿舍竣工揭幕的。

    宾主全体走过校园,在校长博士演说完后,波列领着海伦向前。海伦探索的手突然颤抖起来。

    她拉了一下绳子,幕布落下了。

    一块放在校园新建入口处的匾额露出来。

    海伦亲切地抚摩着上面凸起的字:

    凯勒—麦西宿舍

    纪念海伦·凯勒和安妮·沙利文·麦西

    她宣读着:“我们有三个目的:1.教育聋盲男女儿童;2.培养教育聋盲儿童的教师;3.探讨教育聋盲青年的方法。”

    这是对新建筑物的献词。

    沙利文从没当过小学教师,但她是优秀的老师。

    海伦在这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她德高望重,获得了许多荣誉学位,但是,她最幸福的就是她知道如今的聋盲儿童过得比她当年还要好!因为她和老师为此终身奋斗过。

    凯勒—麦西宿舍将竣工就是对她最大的荣誉了。

    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1956年11月15日,竖立在美国麻省波士顿波金斯盲童学校门口入口处的匾额揭幕了。

    那上面写着:“纪念海伦·凯勒和安妮·沙利文·麦西。”

    这是立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的优秀篇章的匾额。

    这是世界人文馆中的金光灿烂的匾额。

    1959年,联合国大厦有一个表扬海伦·凯勒功劳的隆重仪式,各国都派了代表参加,并且一一起立发言,盛赞海伦·凯勒对人类的贡献,推崇她无私的爱心,向她深致谢意。这可以说是一项至高无上的殊荣,更令海伦·凯勒高兴的,是为了纪念她次年的80岁生日而组成的“海伦·凯勒80岁纪念财团”,募集了125万美元,创立了“海伦·凯勒国际奖”。

    “海伦·凯勒国际奖”嗣后每年领一笔奖励金给全球各地,凡是对盲哑教育有卓越功绩的个人或团体。

    “海伦·凯勒80岁纪念财团”的主要宗旨在济助那些低度开发国家的盲人。

    又过了一年的6月27日,为了庆祝海伦·凯勒80岁生日,美国海外盲人联盟主办了一项盛大的庆祝仪式。当天,纽约的华克纳市长并且公开宣称:以后将以每年的这一天作为“海伦·凯勒纪念日”,让后人永远都记得她。

    这些事情都令海伦·凯勒满怀高兴,惟一觉得遗憾的,是无法让波列小姐分享这些荣耀。因为波列小姐也已陪伴海伦·凯勒有45年之久,可以说献出了生命中最有为的所有岁月。不幸的是波列小姐没有等到海伦·凯勒的80岁生日,在这年的2月中就逝世了。

    沙利文老师先走,现在连波列小姐也不在了!海伦·凯勒既伤心又疲累,她以手代替眼耳,还学会操作打字机,发挥了手的最大用途,如此过了七八十年,这双手还得不到休息吗?

    每天早晨起床后,她先到庭院中散步一会儿,然后收拾自己的房间,接着就到书房,从早上工作到晚上,并且每个月至少到纽约的盲人协会去一次。曾经有许多亲友都劝告她:“你该退休享享清福了!”

    可是海伦·凯勒每次都摇摇头说:“不!一直到死为止,我都必须不断地工作。在未完成上帝赋予我的任务之前,我是不会休息的。何况这也是沙利文老师对我的期望。”

    就这样,海伦·凯勒一直不肯放下她的工作。可是岁月不饶人,到了1967年,也就是她87岁那年,她已经无法下床,只能躺在乡间的屋里静养了。

    继波列小姐之后,来陪伴海伦·凯勒的是艾玛琳·赛特夫人,她亲切地陪伴着这位了不起的女性。

    1967年,这位终身在黑暗中为人类奋斗的伟大女性,平静地离去了,但是她留给世人的光和热是永不消逝的。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