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传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三章 古希腊雅典的盛世
    敞亮的都市,

    冠以紫罗兰之冠,

    受诗人之钟爱,

    汝为希腊之保障,

    雅典啊,你的声名万世流芳!

    以上是古希腊抒情诗人品达罗斯(公元前518—公元前438年)的残诗中的几句诗。由此足见雅典当时的地位:明朗、敞亮,戴着紫罗兰的花冠,诗人对之无限钟爱,它是希腊的保障,它的声名将万世留芳。先哲苏格拉底就出生在这个城市里,他出生的时代处于盛世。与苏格拉底同样出生在雅典,几乎是同时的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约公元前471—公元前401年)曾说:

    “在人性的范畴里,历史可能不断地重演,如果能使后人在回顾过去时,有所依据,能认清历史的价值,那我的努力就算没有白费了。”

    从他上面的话语中可以得知历史的重要性,也由此知悉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及当时各方的背景,即苏格拉底是什么时期、什么历史背景及什么环境下出生的、成长的……

    1. 伯里克勒斯时期

    通常说“伯里克勒斯时期”指公元前461—429年,共32年。这是雅典历史上最繁荣、最富强的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巅峰的时期。在这段时期中,伯里克勒斯主要任雅典的执政官。

    古代希腊都市雅典在阿提卡区域内。这个区域多山,土地贫瘠,因此农作物的收成不好。但这种不好的条件却有好的一面,就是在这里极少发生内乱,因此这里的居民安贫守素,在这里生养、繁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阿提卡这一区域逐渐繁荣起来了。原因在于外面有不少难民涌到阿提卡进入雅典。这些难民大多是因为内乱或战争被他们国家所驱逐的,其中以上层人士,如王侯、贵族等居多。他们纷纷涌入,需要雅典人保护,随后成为这座城市的市民。于是雅典这一城邦就逐渐壮大起来。这样,阿提卡和它的都市雅典就容纳不下这些新来的人,不得不向海外殖民。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区域是个半岛,在希腊的中部。在其东面是紧依海岸的长岛优卑亚,掩护着通向东北爱琴海的航路。在其西面有法勒伦和派里厄斯的良好的港湾,由此出发并从萨洛尼卡湾出去,便可到爱琴海上的各群岛了。由于雅典居民增多,就向海外的伊奥尼亚群岛殖民,时限是公元前770—公元前550年间。当时,苏格拉底尚未出生。这个时期,雅典的民风是对任何事都不加以深究,不注意实事求是,而只喜欢道听途说,而且对“最小的错误可能换来最大的幸福”深信不疑。他们缺少冒险精神,只是守成。由于波斯侵略伊奥尼亚并进军希腊本土,攻占了雅典,于是抗击波斯侵略的波希战争爆发了。经过奋力激战,以雅典为首的希腊一方取得了胜利。在此之后雅典的民风大变:他们不再保守,而是精力充沛,身体力行进行革新。他们策划时很迅速,凡是决定了的事,必定不遗余力去办,从不畏缩。他们为了达到目的,对于付出何种代价在所不惜。雅典人特别爱护城邦,反之对于个人却看得很轻。他们的认知能力很强,能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以便补救损失。

    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他的《历史》一书中写道:

    “……压制侵略是人类本性的表现。自己虽然拥有权力,但却不滥用它,而用道德的力量影响他人,只有这种人才值得称赞。”

    这些话语正好反映了当时雅典的道德风貌。在这种氛围中古希腊的首位哲学家泰勒士从事其自然哲学研究。他虽较苏格拉底早一些,但早不了太多。他的余波必然对苏格拉底有影响。那时在古希腊,雅典是“全希腊的学校”,这里的青少年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及丰富广阔的知识。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456年)撰写的悲剧《波斯人》既反映波斯与希腊之间的战争,又反映出当时希腊,具体说雅典的实际情况。波斯战败了,波斯军队不得不从雅典的领土上撤走。雅典胜利了,首先将转移在外的妇孺及财产迎接回来,甚至连胜利都顾不得庆祝了。雅典城内的房屋除波斯军人的驻地外大多被战火摧毁。雅典人踊跃地出钱出力重建自己的城邦。这一切都就绪并告一段落时大约是公元前457年。苏格拉底是公元前469年出生在雅典的,这时他正好13岁。他的童年就是在上述的历史真实中度过的。这些必然对苏格拉底有相当的影响。雅典最伟大的政治家、大将军、雄辩家伯里克勒斯(约公元前495—429年)较苏格拉底长26岁,苏格拉底是在伯里克勒斯极盛时期成长起来的。在伯罗奔尼撒同盟与雅典签订五年和平条约时,苏格拉底正好20岁,已成年。当时,在雅典的所有政治家中伯里克勒斯的声誉极高,握有的权力最大。他制定政策的方针是向恶势力斗争,决不妥协,一旦爆发战争,他知道如何动员雅典人民并鼓舞他们的士气去投入战斗。伯里克勒斯口才极好,说话极有鼓动性,他才华出众,言必行,行必果,没有人能超过他。雅典人都把伯里克勒斯尊为最高的统帅,无不钦佩他的政治手腕及自信心。以下举出他的一段演讲词,由此可知他的确是一位伟大卓越的政治家:

    雅典的人们!我想说的与平时没有什么不同。我们不能与伯罗奔尼撒(以斯巴达为盟主的同盟)妥协,当人们支持战争时,会被某种情绪左右;对于事态的发展,也会有好与坏不同的判断,这些你们都是懂得的。现在,我要和以往一样,再次把我的看法告诉你们。你们一旦听从我的意见,那就必须彻底地,即使遇到挫折,也决不可以半途而废,应该戮力同心;否则在取得胜利时,我们就无法将之当成智慧与劳力的结晶,而由此引以为荣。战场上的胜败,事先是无法预卜的,如同人们的想法一样,都是不可靠的;所以对于无法预料的事,我们就得将它归之于命运了。

    苏格拉底成长在这样的时代里,伯里克勒斯自信心及实践力方面所做的表率,无疑启迪了苏格拉底,他并对此身体力行。从后来苏格拉底的所作所为中,人们完全可以窥见伯里克勒斯自信的实践的缩影。后来,苏格拉底在行动上即决心要做的事一定要做,绝不轻易放弃。当然实在不可能的事,不得已才作罢。当时有一首歌词,就曾形容苏格拉底像伯里克勒斯一样,是一位实践主义者。总而言之,追随当时著名领导人、伟大人物,看他们的所作所为,由此可以探悉得那个时代的人的精神本质。

    一个人如因循守旧,对前人亦步亦趋,那么他的经历就十分平淡,生命中闪光的东西就太少了。反之,他不重蹈别人的覆辙,走自己的路,并有所创新,那么他给后世人们的印象就较为深刻,色彩也较为鲜明。在当时就有这样一个人,名字叫忒弥斯托克勒斯(约殁于公元前462年)的军事首领。他与苏格拉底没有什么直接的交往。但在精神与思想方面却对苏格拉底有较大的影响。忒弥斯托克勒斯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28年,殁于公元前462年。公元前480年9月雅典与波斯作战,在萨拉米湾战胜波斯王薛西斯的大军,当时的军事统帅就是忒弥斯托克勒斯。此人与生俱来就颇具独创力,而且往往将这种独创力超常发挥,别人是难以企及的,也是无法学到的。忒弥斯托克勒斯的观察力异常敏锐,这并非是依靠学识或经验训练出来的。在极紧要的关头,他当机立断从不出错;对于未来,他具有深远的眼光,预测的准确性极高。他记忆力惊人,凡他经历过的事都铭刻不忘,讲述出来条理性极强。即使遇到他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都能做出较为合理、可信的判断。他对不管多么棘手的问题的处理,都能迎刃而解,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忒弥斯托克勒斯的悟性及学习能力都极强,凭藉他所学来的知识及办事的能力,他所做的决策大都切实可行。还有,他临机应变的能力也很强,遇事不惊。关于上面所说的这些,在《回忆苏格拉底》及《欧绪德谟篇》中都有所叙述。雅典大多数的市民认为忒弥斯托克勒斯所具备的特殊才能不是受到过特殊的教导与训练,就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当时,凡是遇到重要的事需要解决时,人们都将此寄托在忒弥斯托克勒斯身上,期望他能予以完满解决,取得预期的效果。

    关于忒弥斯托克勒斯的出众才华,苏格拉底虽然没有直接与他发生过联系,但对这位军事首领这样评价:

    “……要想学到好的技术,就必须找好的师傅。国家的领导者掌握了国家中最重要的事,他是一个灵魂人物。要是有人认为他天生就具有某种能力的话,那的确是十分愚蠢的想法。”

    由此可以看出,苏格拉底甚为推崇忒弥斯托克勒斯,并且也肯定了教育的作用。不幸的是忒弥斯托克勒斯由于犯了谋叛罪,被处死了。他一生所创建的丰功伟绩,具有辉煌的历史意义。因为他是谋叛罪被处死的,所以不能在故国将其安葬。以后,忒弥斯托克勒斯的亲友偷偷地将他葬在阿提卡地域内。苏格拉底在和某一个人的谈话中提及忒弥斯托克勒斯受人尊敬与爱戴,是因为做了某些有益的事。这些在色诺芬所写的《回忆苏格拉底》中均有记录。苏格拉底的思想和学识不少都是受到忒弥斯托克勒斯的影响和启示而获得的。

    2. 伯罗奔尼撒战争

    公元前五世纪,在希腊世界曾发生两次战争,即波斯与希腊间的战争及伯罗奔尼撒战争。前者发生在公元前492年,断断续续地打了43年,到公元前449年结束。后者是希腊世界内部的战争,即以雅典为首的一方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间的战争。这场战争从公元前431年爆发至公元前404年结束,历时27年。先哲苏格拉底生逢这两次战争。波希战争发生时(公元前492年),苏氏尚未出世。这场战争结束时(公元前449年)苏氏刚成年。作为他本人自身并未直接参与这场战争,他受到的主要是雅典人及希腊人爱国和爱希腊世界的挚诚的熏陶,英勇抗击敌人的气概的启示。这些对苏氏的成长都起了极好影响。苏氏在20岁时,特别是30岁以后,即他成年后,雅典当时在大政治家伯里克勒斯的领导下,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政通人和的景象,及后才爆发了伯罗奔尼撒战争。作为一位成熟的政治领袖,伯里克勒斯在战争时有必胜的信心,不擅专、不恣意扩展自己的统治圈,也不大意、不鲁莽,以免使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伯里克勒斯曾对士兵说过:

    “……我们并非畏惧与敌人作战,而是必须对自己所能犯的错误有所警觉。”

    斯巴达的使节曾晋见伯里克勒斯,伯里克勒斯代表雅典人作了以下的答复:

    1.斯巴达曾对雅典市民及同盟国的市民颁布撤退的命令。我们要求,如果斯巴达能废除这道命令,我们能让麦加拉的市民利用阿喀拉港。

    2.你们这些拥有自治权的国家,若参加同盟,订立和约,不但同样给你们自治的权利,并可享有最惠国待遇。

    3.条约上规定,若自己的国家没有和别人作战的意思,可是他国却对自己进行侵略,此时仍须应战。

    雅典一直深信伯里克勒斯的决策,因为上面的答复,使斯巴达的使节返回以后就没有再次访问雅典了。

    雅典一直是在战争中成长茁壮的。公元前431年至公元前428年间,雅典与斯巴达同盟形成对峙。苏格拉底在这段期间里正是39岁至42岁的年纪。当时伯罗奔尼撒群岛诸国以斯巴达为首组成同盟,此外,还有麦加拉人、拉克利斯人、普契斯人、安普拉琪亚人、留卡斯人以及安那库都利亚人等都加入了这一同盟。另一方面是以雅典为首的同盟,其中有巧斯人、来斯佛人、普拉第亚人、麦沙尼亚人、阿卡陆拉尼亚人、肯陆卡拉人、萨肯托斯人以及卡利亚人、多利斯人的殖民地,伊奥尼亚人的主要城市,赫拉斯奔多斯的城市,色雷斯城、伯罗奔尼撒至克里特为直线的东方海洋上各岛屿。在两者对峙期间,斯巴达一方,其王阿契戴摩斯训示各城市的指挥官,该如何对付以雅典为首的同盟国,斯巴达王说道:

    “我们攻击的目标是雅典的城市,他们一向自豪地说,他们随时随地都在备战。因此,若能让雅典人看到,我们将他们的树砍断、房屋烧毁,他们是会应战的。因为,他们一旦遭受攻击,一定会愤怒异常,以致会不计后果或成败,失去理智,任由情绪支配,而卷进战争的漩涡里。雅典人喜欢支配别人,自己的领土不幸被蹂躏,他们自己是不能坐视不救的。”

    在雅典一方呢,它的领导人,政治家伯里克勒斯抱有胜利的信心。他下了命令,要雅典人把自己家里所有的东西从城外搬到城内,至于那些如家畜、马或驴等可载重的牲畜,则移到近海的岛上。

    雅典人过惯了田园生活,深深爱着自己的土地,所以他们对那种集体移居的生活很不能适应和忍受。经历了波希战争,雅典人好不容易才恢复了自己家园的旧貌,而面对着新的战乱,这是更大的打击。但是他们为了顾全大局,一个个都遵守法令搬迁到城里去了。但是雅典城内有家或者可以投亲靠友的人,的确是少数。所以多数的人暂时借居在街上、神庙或各英雄(神)的圣地处,只有阿库拉普利斯及亚库雅(市场)东南的亚利乌西尼旺等处所,是严格禁止大家暂时借居的。

    在雅典一方的阿库拉普利斯的西北方的山崖下,有一块名叫“培拉路易肯”的土地,在那里有一则这样的传说:培拉路易肯必须任其荒废,凡是住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是会被鬼神诅咒的。但因情况的变化,也就是现实的需要,也就不能顾及那么多了,在这里也住上了人。也有一些人不顾一切地住在城墙的塔里或仓库里。

    以上是雅典人对内所作的准备。至于对外,则是让本同盟内各国的军事实力有所增长。为了抵御伯罗奔尼撒沿海岸敌军的攻击,他们都已准备好了战船。雅典上上下下各个方面都为备战而忙碌。雅典的领导人、政治家伯里克勒斯本人对势在必行的战略是有先见之明的。他曾对雅典人说:

    “……有形的战场有两个:陆地和海上。其中之一你们是占完全的优势……你们的海军实力使你们的舰队高兴驶到何处就驶到何处。”

    关于斯巴达,他也有评述:

    “……伯罗奔尼撒人及其同盟军,在某个单独战役上,可能有压倒整个希腊之势,但它却不能对一个在性质上与它不相同的强国进行战争。……他们会感到熟悉大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由于雅典是一个只有少量陆军的海上强国,就不得不避免陆地上大规模的战役,并且不得不选择某些战区,出动海军到斯巴达的某些盟邦那里下手,用软硬兼施、分化瓦解的手段,最有效地损害斯巴达的利益。这就说明了为什么雅典到希腊西海岸以外的海面上并且到西西里去作战的原因。另一方面,斯巴达是个陆上强国,海军的力量很弱,不得不在陆地上与雅典周旋,尽量在陆地上打击雅典。因此,斯巴达的军队侵入阿提卡,并一直到雅典城池下的耕地里去破坏庄稼。这成了惯例,每年都要进行一次这样的战役。这样双方在各个不同区域发起攻势,战斗连年不息,但彼此间却难分胜负。

    在这连年不断的互相争斗中,老百姓深受其害。先哲苏格拉底当然也不能例外。据说,苏格拉底有以下的话语:

    “如果有人正为无知而困扰着,我们就毫不吝惜将智慧给他;如果有人遇到的困难是出自贫困,那么众人就应同心协力地周济他。”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