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洛茨基传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八章 第一次流亡国外
    1 与列宁在一起的日子

    1902年秋天,大约是10月的一个清晨,托洛茨基从苏黎世,经巴黎,来到伦敦。他用打手势的办法雇到一辆英国街头常见的单马拉的马车,请车夫按一张纸条把托洛茨基带到应去的地方。这地方就是列宁的住所。在苏黎世时他们告诉了他暗号:轻击三下门环。纳杰日达·康士坦丁诺芙娜开了门,看得出是他的敲门声把她从床上叫了起来。时间实在是太早,凡是稍微懂一点礼貌的人都会在车站上等一两个小时,不会在这天亮之时贸然地去敲一个陌生人的门。可是托洛茨基身上仍然充满着从维尔霍伦斯克逃出来时的那股冲劲儿,在苏黎世,比这更唐突——不是早晨,而是半夜里在敲阿克雪里罗德的门。列宁尚在床上,他脸上的表情是热情融合着合理的惊讶。托洛茨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次会见列宁并与他进行第一次谈话的。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和纳杰日达·康士坦丁诺芙娜已从克勒尔的信中知道托洛茨基要来,并且一直在等着他,所以一见面他们就说:

    “彼罗来了。”

    托洛茨基对他们讲了他在俄国得到的零碎的印象:南方的通讯联络很差,哈尔科夫联络点地址不确,《南方工人》编辑部反对联合,偷越奥地利边境工作掌握在一个反对火星派的中学生手里等等。这些事情本身确实并不那么令人鼓舞,但是信仰足以弥补缺陷,而且绰绰有余。

    不是当天早上就是第二天上午,弗拉基米尔·伊里奇陪托洛茨基观光了伦敦街景,指给他看了韦斯明斯特大桥和其他一些有名建筑。那一次,他似乎对伦敦的建筑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兴趣。他从维尔霍伦斯克逃到国外,虽然是第一次出国,但也只是走马观花地浏览了一下维也纳、巴黎和伦敦,所以对韦斯明斯特桥这样的“细节”也就无暇顾及了。何况列宁花这么多时间陪他出来当然不是为了逛大街,他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并考察托洛茨基。列宁的考察确实很仔细。

    托洛茨基介绍了革命者在西伯利亚的争论 (主要是关于建立中心组织的 问题),他对这一问题所写的报告,以及他在伊尔库斯克(他曾在那儿住过几个星期)同老民粹派们的冲突等。列宁仔细地听着对方的叙述。

    “理论问题怎么样?”

    托洛茨基汇报说他们在莫斯科转运监狱集体学习了他的著作《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在流放地学习了《资本论》,但还只学到第二卷。他们根据第一手资料认真研究了伯恩施坦和考茨基的争论。没有人赞同伯恩施坦的观点。在哲学方面,他们对波格丹诺夫的著作很感兴趣,因为他把马克思主义同马赫—阿劳那留斯的认识论结合了起来。

    关于托洛茨基的工作,这次谈话只是一般地提了提。列宁建议他在国外住一段时间,了解一下当代文献,熟悉熟悉环境。不管怎样,托洛茨基还是打算过一段时间以后,秘密回国去从事实际的革命工作。

    纳杰日达·康士坦丁诺芙娜带托洛茨基经过几个街区来到一所房子,这儿住着查苏利奇① 、马尔托夫②和《火星报》印刷厂经理勃留缅费尔德。他们 在这儿为托洛茨基安排了一个空房间。这幢房子,按英国人习惯,房间是上下安排的,楼下住着女房东,楼上全是房客。还有一间公用的大房间,可以在里面喝喝咖啡、抽抽烟和无休止地谈话。房间搞得十分凌乱。这跟查苏利奇,也许还有马尔托夫不无关系。难怪普列汉诺夫第一次到这里后就说这里是狗窝。

    ① 查苏利奇 (1849—1919):俄国女革命家。1868 年加入民粹派,曾只身刺杀彼得堡市长特列波夫,1883年参与组建劳动解放社,后成为《火星报》和《曙光》杂志编委。1903 年起成为孟什维克。

    ② 马尔托夫(1873—1925):俄国革命家。1900 年起任《火星报》编委,1903 年后成为孟什维克领导人之一。晚年侨居国外。

    就这样,开始了托洛茨基生命中的短暂的伦敦时期。他贪婪地研究已出版的《火星报》和该报编印发行的《曙光》周刊。这是些非常出色的出版物,把深刻的科学性和革命热情结合起来了。托洛茨基深深地为《火星报》所吸引,并且为自己的学识浅薄而羞愧,下决心尽快地努力赶上去。不久他参加了《火星报》编辑部的工作。起先托洛茨基写些短小的评论,尔后就开始写政论文章 ,甚至写社论。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