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96年,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再次夺得《福布斯》杂志个人财富排名的桂冠。他的个人资产达到185亿美元。他的好友、同他一起创建微软公司的保罗·艾伦则为75亿美元,名列第三。
这一年,比尔·盖茨41岁,保罗·艾伦43岁。
10年前,即1986年,比尔·盖茨便已拥有10亿美元的财富,在《福布斯》杂志公布的美国400富翁排序中,名列第29位。当时他31岁。
而再早11年,即1975年,当比尔·盖茨20岁的时候,他同保罗·艾伦一起创建了微软公司。当时他们几乎两手空空,公司再没有第三个成员。他们自己也还只是客居在阿尔伯克基市的微型仪器遥测系统公司,为该公司生产的阿尔塔计算机开发basic语言。
现在,比尔·盖茨已经是成功者的共名。如果有谁在某一方面力克群雄,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成功,人们就会说他是那个方面的比尔·盖茨。而“微软”二字也像一泓清水,静静地、但是却势不可挡地进入了世界各个角落人们的生活。全世界上亿台计算机在使用着微软公司的软件。所谓“微软”(mi-crosoft),就是“微型计算机”( microcomputer)和“软件”(softan),这个句子就变成了由若干个1和0构成的一共136个数字的数字串:
01010011 01101111 01100011 01110010 01100001
01110100
01100101 01110011 00100000 01101001 01110011
00100000
01100001 00100000 01101101 01100001 01101110
由此很容易推论出一行文本是如何被转换为一组二进制数字的。”
0和1这两个数字的神奇威力令比尔·盖茨折服了。二进制表达法是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理解了二进制的原理,就很容易理解计算机的运行过程,就能够为自己打开一个新的世界。比尔·盖茨感到豁然开朗,觉得他又一次经历了阅读《世界图书百科全书》时获得的那种难以自已的欣喜和愉悦。这一次,他感受到了计算机数学的清晰明澈,体验了严密逻辑给人带来的快感。与一般孩子不同,他对那两个数字不仅不觉得枯燥乏味,反而发现它们是那么充满魅力。他曾不止一次说过这样的话:
“大多数杰出的程序编制员都具有某种数学背景知识,因为这知识有助 于人们去理解那些公理和法则的纯粹性。有了这种知识,你就不会对你所研究的问题作出任何含糊的陈述,而只能作出一种准确的论断。通过数学,能培养起你一种完美的记忆特性,让你不知不觉把那些公理和法则融会联系起来,这样,你就会用最少的时间来证明某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数学与编制程序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也许我会比别人更加强调这种密切性,因为我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考虑问题的。我认为它们两者间有着一种非常自然的联系。”
比尔·盖茨对数学的迷恋在湖滨中学时期就有所表现。他当时就已经开始学习华盛顿大学的数学课程。他的数学老师这样回忆他当时的情形:“他能用一种最简单的办法,来解决某个代数或计算机问题。他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找到一条处理问题的捷径。我教了这么多年的书,他甚至可以和同我工作过多年的那些优秀数学家媲美。当然,比尔·盖茨在各方面表现得都很优秀,不仅仅是数学;他的知识面非常广泛,数学仅是他众多特长之一。”
比尔·盖茨在学校里渐渐成了知名的“数学家”和“计算机权威”,连许多高学部的大孩子也来向他请教。他的伙伴保罗·艾伦也常常拿些怪题来考他,向他挑战,说:“嗯,我敢打赌,你算不出这道题!”艾伦是一个文质彬彬的小伙子,语声轻柔,为人谦虚,有很强的进取精神。
他的父亲曾在华盛顿大学图书馆工作过 20多年,他因此有机会博览群书。他同比尔·盖茨经常在一起探讨有关计算机的种种问题。他们渐渐发现彼此有很多共同点:喜欢阅读科幻小说。比尔·盖茨说保罗·艾伦读过的科幻小说是他的四倍。保罗·艾伦对自然科学也有广泛涉猎,能够把诸如“枪炮原理”和“原子反应堆”之类的问题讲得头头是道。他和比尔·盖茨在湖滨中学的计算机房里结成了莫逆之交,经常在一起长时间讨论计算机技术的现状和前景问题。比尔说:“在我十四五岁时,我有幸同保罗·艾伦作了朋友。在我遇上他不久,我问汽油是从哪儿来的,我想知道 ‘精炼’汽油是什么意思,我想确切知道汽油怎样驱动汽 车。我已找到一本关于那个话题的书,但那本书让人迷惑。然而,汽油是保罗了解的许多问题中的一个,他以一种有趣而易于理解的方式解释给我,也可以说,我对汽油的好奇心为我们的友谊添加了燃料。……保罗对我想知道的许多事情都有许多回答(他还收藏了不少科幻书),我比保罗更擅长数学,我比他认识的任何人都知道更多的软件知识。我们互为对方的资料库。”
在那个时候,保罗·艾伦就已开始仔细阅读每一期《大众电子》及其他类似的杂志,比尔·盖茨却喜欢看看有关商业方面的东西。
他们俩,再加上另外两个同学,也是计算机爱好者的理查德·韦兰德和肯特·伊文斯,在湖滨中学组织了一个程序编制小组,指望利用那台计算机挣点钱,解决继续上机的问题。照比尔·盖茨的话说就是,“让我们呼吸现实世界,并打算卖点什么给它吧!”
7. 夜班工作人员
然而,好景不长。过了6个月,学校终于无力支付太多的上机费而只得再次求助于母亲俱乐部,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如此疯狂地使用计算机,他们的家长也承受不了这笔费用了——每小时要付40美元。学校终于决定终止计算机的使用。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大为懊恼。当时的情形可不像现在,现在许多美国人家里都摆着计算机,有的人家里还不止一台,而且成天开着,不用的时候也不关机。而在20多年前,每小时花40美元玩计算机可不是一般的奢侈,并不是谁都能享受得起的。
他们只得想办法自己挣钱来解决上机费问题。他们找到了一份初级软件编程工作,一个夏天可以挣到5000美元,扣除上机费后,还可以得到一笔不小的现金。有的公司同意免费让他们使用计算机,但他们得为公司解决一些软件问题。
不久,他们又得到一个新的机会,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计算机,这实在令他们欣喜不已。
华盛顿大学有4个毕业生购买了一台pdp-10型计算机,创办了一家公司,名叫“计算机中心公司”。他们用这台机器向西雅图地区的科研单位和企业提供收费服务,同时又同生产这种计算机的dec公司签订合同:如果在使用中发现该机软件有程序错误,便可以延期支付购买这台计算机的款项。
软件中的程序错误是一个令用户头疼不已的问题,它可以使你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存储的信息在一瞬间化为泡影。当时,软件的设计还处于早期阶段,pdp—10型计算机软件中的程序错误多如牛毛,使用几个小时,有时甚至仅半小时,软件就会发生问题,导致系统崩溃。这无疑严重影响着用户使用的信心,当然也就影响着计算机中心公司的经营——没有用户愿意使用公司的计算机,公司还有什么经济收入可言?
一天,两个看起来乳臭未干的中学生来到计算机中心公司,扬言他们有编制计算机程序的本事。公司里的工程师们面面相觑,以为他们遇到了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毛头小子。但是,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并不在乎那些怀疑和嘲讽的目光,自称属于“湖滨程序编制小组”,开口大谈软件的编制之道,令在场的大学生们瞠目结舌,立刻对这两个不速之客另眼相看。他们马上同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订立了一纸合同:
公司允许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使用计算机;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则必须定期向公司提交软件程序错误清单及有关情况的详细报告。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