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七章 浪迹天涯
    1.再去米兰

    达·芬奇生性高傲自负,但在声誉鹊起时他仍然十分沉静。他这种不同流俗的性格,自然得罪了不少佛罗伦萨人。人们不能原谅他在米兰服务 17年之久!人们指责他对故乡缺乏爱恋。

    尽管在《蒙娜·丽莎》的创作中,画家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但是,达·芬奇却郁郁寡欢。他不时地对弟子们说,现在是收拾东西走路的时候了。

    而对市政厅的人,他则说是去寻找一种配颜料的配方。

    1506年的春天姗姗来迟。

    这个春天,对于达·芬奇来说,不是心平气和地欣赏,而是焦灼地寻找。他就要离开故城。可是,他到哪去?一时连他自己也主意不定。

    去米兰?当然,去米兰。米兰曾有过他艺术的顶峰时期。那圣马利亚·德拉·格拉齐耶隐修道院里,还存着他的壁画《最后的晚餐》,它闪烁着不朽的美。米兰人无法忘记他达·芬奇。

    就在这时候,达·芬奇接到了法国总督的邀请。请他去米兰完成一些作品。同时,也请他为总督本人画肖像。

    达·芬奇一下子活跃起来。

    米兰在召唤!

    虽然他舍不得丢下故乡,而且他也明白此去何时是归期,但他还是从容不迫地踏上了艺术之程。

    这一次离开之前,他走遍了他童年、少年生活过的地方,访察过故友,对故乡的一草一木都作了告别。

    他去了麦尔兹家别墅。在那里,小麦尔兹正焦争地盼望达·芬奇的到来,小麦尔兹要正式拜他为师。达·芬奇检查了他的一大堆素描和平面图后,他看到了速写天才之光在闪亮。于是,他决定接收小麦尔兹为弟子,带他一道去米兰。

    临走的时候,达·芬奇带了一幅《纺纱圣母》。这幅作品画的是儿时的耶稣把小脚伸进盛毛的提篮里。他笑着,调皮地抓住纺锤,要把它从母亲手中拿去。这幅作品是在佛罗伦萨画的,是留多维克十二世的宠信者,他的御前秘书罗伯特订的货。

    这幅画在米兰再次引起轰动。

    订货源源不断。

    在米兰,达·芬奇的心灵得到了休息。

    2.祸起萧墙

    达·芬奇正在为法国总督夏尔画肖像。夏尔派人送了一封信到佛罗伦萨。信中说:“我们还需要列奥纳多·达·芬奇完成一些画幅。因此,请您给列奥纳多延续假期,以便他能在米兰再停留一些时间。”

    这封信被共和国最高长官索捷里尼看到了,他大发雷霆,骂达·芬奇是“米兰骗子”,恶毒攻击的语言向达·芬奇飞来。

    “这是地地道道的变节者!”

    这使画家心情失去了平衡。他被恶言恶语折磨着。

    他决定到瓦普利奥去。

    他想去找老朋友借些钱。

    3.徘徊人生路

    达·芬奇这一时期内心十分矛盾。他被米兰和佛罗伦萨两边拉扯着。

    法国总督说:“你们佛罗伦萨人应该为我效力。包括他执政官在内,我写封信去,就说我希望佛罗伦萨画家为我服务,他现在在我这儿,我想叫他为我工作。”

    命中注定,达·芬奇不能重返故里。

    这并不是他不爱故乡。在大使招待会上,法国总督、法王要佛罗伦萨来的人把信带回去。

    这些统治者,把画家、艺术家看成是仆人,是服务工具。这些人的命运,决定于他们对游乐的兴趣以及对强者世界的歌颂。

    这正是达·芬奇时代艺术家的悲剧原因之一。

    佛罗伦萨共和国执行官受宠若惊,一反过去的态度,同意法王留下达·芬奇。因为他惧怕法国国王留多维克十二世。

    在米兰徘徊的达·芬奇,内心痛苦不堪。

    他回忆着已逝的时代,回忆着米兰大公,以及他的城堡、宫廷,回忆着过去的歌舞,回忆美人泽慈莉娅。

    那姜·加列阿卓,那莫罗,那大公夫人贝阿特丽切……

    一切都已逝去。

    米兰换了新的统治者,他得为这些人服务。

    达·芬奇最后决定,留下来吧,在米兰也许会有另一番成就。

    4 .《圣安娜》

    在米兰,达·芬奇的创作热情如旧,才思潮涌,他开始发掘美丽的丽达之类神话题材。美丽的丽达吸引宙斯的注意力,变成了一只天鹅。他画了大鸟这类草图。

    他重新作《圣安娜》。这幅草图他丢在佛罗伦萨了。但他印象颇深。他如今把《圣安娜》重新画成作品。他的学生也参加了创作。

    在这幅画中,达·芬奇发展了《岩间圣母》这个老画题。

    他着重表现互相联系的三代人:长者安娜,年纪大,但心灵永远年轻,她的脸容光焕发,面带微笑。她的微笑,照亮了玛利娅的脸。现在和过去,他们照料的是将来:小耶稣。她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小耶稣正和一头小羊羔戏耍。人和自然融为一体。

    画中可见圣徒和神人的美好形象,也可见为罪恶而牺牲的象征羊羔。更富哲学意味的是:生气勃勃的胜利的开端就在画中。

    这是一幅发人深省的画。

    达·芬奇的天才,不仅仅是在绘画。

    根据法王的指示,达·芬奇开始投身科技事业:

    他为灌溉伦巴第的草场、耕地寻找打井的最好方案;

    他为建造圣赫里斯托冯运河上的水闸而贡献才智;

    他建造了整整一套运河系统,到处带来丰产。

    数学家卢卡·巴却里和他交为挚友。他为数学家的著作《神圣比例》编辑了最后一部分,并作了插图。

    达·芬奇以巨大的聪明才智征服了米兰人。

    法王开始称他为“亲爱的”、“心爱的”。

    不断有学生加入他这个特殊的家庭。

    5.“王室画家”称号

    法国国王给了达·芬奇养老金,并授予他“王室画家”的称号。

    然而,米兰又躁动起来。1511年,反法国人全球性联盟成立。法国人在米兰站不住脚跟了。

    已故的莫罗,他的儿子马克西米连,带2万瑞士人武力向故乡打进。他们打败了法国人,统治了自己家族的故地。

    在米兰,马克西米连找到了著名的画家达·芬奇。

    还是孩童时代,他就在画家的膝上,听达·芬奇讲故事。

    他听过画家动听的银色诗琴的演奏。

    那时候,他记得达·芬奇还是年轻力壮、精力充沛、身材修长、肢体灵巧、技艺娴熟的好骑手。

    青春如流水,不再返回。如今,艺术家胡须白了,成了一位长者。

    为了把米兰装点更美,马克西米连请艺术家来完善方案。

    在画家的工作室,他看见一个青铜小雕像:

    一个的吃力地驾驭着一匹强壮的双脚立起的马的骑士。

    这是垂乌尔卓元帅纪念碑的小型模型。

    他准备注入青铜,完成塑像大业。

    但是,画家失望了。

    米兰的战争没完没了。外国人经常骚扰,米兰破产了。匪帮也不分青红皂白,常来屠杀、抢劫。米兰人绝望了。他们丢弃家园,四处流浪,听天由命。

    达·芬奇,这位“王室画家”,他的余年,经受不起如此纷乱的生活了。军队时胜时败,谁也说不准还有没有希望……

    米兰人说:“欢乐、痛苦、饥饿、死亡遍地都有,但是,米兰不能失去伟大的列奥纳多·达·芬奇!”

    但是,达·芬奇看来,他不得不又要启程,去远方寻找艺术栖身之地了。

    他的学生,萨拉依诺不得不将两幅画收进老师的宝箱里。

    这是达·芬奇的“第二米兰时期”。这一时期,他完成了油画《圣母子和圣安娜》,并帮他的朋友数学家巴却里《神圣比例》一书作插图60幅。1510—1513年,他用红粉笔给自己作了素描自画像。

    这期间,达·芬奇心里极不平静,在社会动荡不安之中,制作了 《垂乌契奥将军骑马像》。他结识了解剖家马克·安东尼·德拉·托尔,并进行解剖学研究。

    从1506年5月,达·芬奇再次回到米兰,到1513年9月离开米兰,共在米兰生活了7年时间。中途返回故城佛罗伦萨一次。

    1513年9月,他带弟子小麦尔兹匆匆离开米兰,开始漂泊。

    这时候,达·芬奇已经61岁了。

    6.漂泊罗马

    达·芬奇带着弟子们骑马朝罗马进发了。

    他的仆人赶着骡子,运着全部家当。

    他们穿过亚平宁山脉的峡谷,然后,又来到了涅文平原。

    索拉克特在阳光下闪耀,就像一个巨大的银块。

    正午时分,他们行进在台伯河浇灌的原野中间。一个高高的树林繁茂的小丘上,高耸着波哲阿城堡有雉堞的塔楼。

    在路上,他们遇见不少去罗马朝见新教皇的香客。

    年已花甲的达·芬奇似乎又焕发出年轻时代的那种血气方刚的朝气。他和那些狂热地迷恋宗教、崇拜教皇的人开着高级玩笑。

    他从旅行袋中突然掏出一些空的、吹满空气的运动物的躯体。那些躯体像着了魔似的随风轻盈地飘荡,一直飘荡到香客的头顶。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