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该进学校了。达·芬奇,时年9岁,个儿却长得很快,快齐父亲的肩膀了。看上去好像是少年了。而且,他的智力,已超过了16岁的少年。父亲希望他能接下他的班,成为一个公证人,或者做一个教师也不错。父亲是一个非常节约的人,他知道送儿子读书,得花上一笔不小的学费。但为了儿子能接班,他咬咬牙,把钱省出来。
就这样,一名早慧的活泼可爱的儿童进了学校。
一位坐不住的孩子,不得不坐在学校的课堂里。
在学校里,他学拉丁文。他得纠正左撇子的习惯。老师不让左手写字。在这个学校,孩子们都在读死书,背了又读,读了又背。一位年长的修士,手持一把戒尺。稍不留意,开了小差,那戒尺就会毫不留情地打在巴掌上。达·芬奇有一次忘记用右手写字了,他习惯用左手写。这时,修士的戒尺打在了那只写字的左手上。在学校,他还是个勤学好问的好学生,他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有时候,他问得修士都脸热心跳,答不上来……
他一方面渴求书本上的知识,另一方面,他又忘不了大自然。大自然里头,有无数新鲜活泼的课题,等着他去“做”。于是,放学归来,他在自家地下室,悄悄地搞成了一个实验室,专门研究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在这个地下室,他制作了一些坛坛罐罐,一些小盒大盒,一些小木箱,里面全部装着各式各样的昆虫。这是一个昆虫的世界。那些奇奇怪怪的昆虫,在爬来爬去。他每天都要进行一番观察,研究。蜈蚣,它是怎么走路的,能够仿照它造出一种车子来吗?那当然是一种长长的车子呵。那只丑陋的蠼螋,啊,正在织网呢!这些怪虫,有一天被后妈发现了,吓得她差点晕了过去。后妈感到很奇怪,这小孩儿在研究些什么呢?是学校教的吗?她问儿子。儿子说,他在研究它们的腿在哪里,究竟有多少,还有须,还有尾巴,还有翅膀,嘴巴,眼睛。它们的眼睛怎么这么小,亮不亮呢?后妈对此惊叹不已。
读书归来,达·芬奇又注意到父亲那间神秘的工作室。他发现,父亲那间小小的房子里,不时地有一些姑娘进进出出。里面也有了父亲工作之余和年轻姑娘的笑声。父亲看来既是一位严肃的公证人,又是一个浪漫的多情者。只是,达·芬奇不再踏入那间神秘的工作室了。
5.第一个老师:神父
达·芬奇就读的这所学校,离家不太远,似一个教堂。神父做了他的第一个老师。所教的课程,无非就是些拉丁文,经书。对于这些,达·芬奇一
点都没有兴趣。他看不起那位不懂得大自然的神父。而神父也对他有些恼怒了。神父训斥他:“你这小东西,肯定没有大出息的,乱涂乱画,异想天开,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你那是做艺术家的料子么!简直是游戏。”达·芬奇一句也听不进去。他在思考一道数学计算题。他微闭着双眼,苦苦思索。神父以为他睡着了,痛骂道:“你这个混世虫!我在教授你,你怎么敢公然睡觉?”达·芬奇回答说:“我没有睡觉。老师,我想请教你一道数学题。”神父一时语塞。这真是个怪孩子。学校从不上数学,神父也不懂数学,他怎么自己就学起数学来了呢?对于数学一窍不通的神父,不得不掩盖自己的尴尬,他用的是怒斥和发泄:“我这里不教这个!我也不研究这个!你的拉丁语都还没学好呢,就起翅膀硬起来,飞啦?!”达·芬奇并不生气。他是一个温和的学生。他显得十分乖顺,而心里,他却一千遍一万遍瞧不起这位老师。
6.爱他的后妈病逝
阿丽琵耶拉,那位真心爱护他的后妈忽然患了一种怪病。她不再在门口坐着等他放学归来。她郁郁寡欢,沉默起来。她不再邀请和她几乎差不多高的儿子,去花园里扑蝶,去采花。她的身子越来越虚弱。当地医生给她看了病,诊断说,她患了一种热病。相当于中国的打摆子病。渐渐地,后妈躺在床上,再也起不来了。
这是达·芬奇热爱的妈。他几乎是在她的陪伴下长大的。泪滚涌在他的腮边。他双腿跪在后妈床前,痛苦在呼喊着:“妈妈!妈妈!你要挺住!你一定会好起来的。”但是,后妈苦苦地笑了一下,她明白自己留在世上的日子不多了。她劝慰达·芬奇说:“别哭,孩子,你不要放弃你的追求,你一定会有大出息的。妈支持你!”她常常昏迷不醒,发高烧,说胡话。达·芬奇在祖母的吩咐下,把镇上有名望的医生都请到了。但医生最后还是摇摇头,说:“你妈得的是一种怪病。目前还没有什么特效药能治得好她这种病。唉,我们尽力了。”
生命垂危的后妈躺在早晨的病床上。达·芬奇请来了神甫,为后妈忏悔。年纪轻轻的后妈就在忏悔中溘然长逝。时年仅24岁。
年轻活泼、可敬可爱的后妈的逝去,无疑给达·芬奇一家以沉重的打击。在这个打击面前,祖母常常独自饮泪,郁郁寡欢;父亲仿佛一下子老了许多,再也打不起精神来。工作之余,父亲不敢呆在家中。他在外面寻欢。他想用这种办法来排除他失去爱妻的痛苦。同时,他也想寻找新欢。他永远是一个浪漫的公证人。
不久,公证人又物色到了新的目标。但慑于祖母的威严,他迟迟不敢向家里说起。达·芬奇仍然在上学,仍然在读那永远读不完的拉丁文。他并不太在意父亲的风流韵事。他只在有一天,晚饭后,听见父亲几乎在哀求祖母说:“没有妻子的生活,我再也无法忍受了,家里没人照料家务,我要续弦再娶一个。”祖母沉静如一座远山。她用苍老的声音对父亲说:“娶谁呢?你又看中谁了呢?年轻吗?美丽吗?脾气好吗?懂不懂规矩?是不是良家女子呢?”一连串的问题,问得父亲直打哆嗦。
虽然,祖母已经知道公证人早已寻到了做达·芬奇第二个后妈的人选。说不定他们早已私下来往了。祖母只是一下子无法接受新来的主妇罢了。而父亲的续弦,对于达·芬奇来说,也是一种提心吊胆的事儿。后妈如果对他
不好,那么他将在这个家里就呆不长了。他暗暗下决心,如果万一……那么,他就远走他乡,去求学,去画画儿。
但这一切担心,都在父亲领回一个少女的时候,烟消云散了。
7.15岁的少女后妈
在举家迁移外地、离开芬奇镇的那一年里,真是双喜临门。公证人皮耶罗先生迎娶新妇。这一日,正是镇上桃花怒放,春鸟争鸣的时节,小街上的人们都知道,年已不惑的公证人娶了一个少女做妻。这少女,就是良家女子、住在乡村的佛朗切斯卡·朗费尔姬妮。我们把她的名字简称为姬妮。
姬妮羞羞答答来到公证人家的时候,她才刚满15岁。
她娇小玲珑,身材苗条,但比前妻的儿子达·芬奇还矮。她长相姣好,眉清目秀,一头金发。她天真无邪地笑着。在达·芬奇一家人眼中,她简直就还是个小姑娘。但是,她已经与公证人同居有些时日了。
姬妮的微笑是很有魅力的。达·芬奇很喜欢她笑。这微笑,令达·芬奇想起那些大师们绘制、塑造的圣母的微笑。她对这位新认识的儿子微笑着;他也对这位新妈妈报以腼腆一笑。渐渐地,他们就熟悉了,并在一起玩耍了。捉小鸟,摘野花,翻河里的螃蟹,摸鱼儿……笑声又回到了他的家。
由于有了姬妮爱情上的滋润,公证人脸上也常露笑容。他的生意又格外地好起来。一次,他办完一个讼诉案子,对方是一个百万富翁,大老板。官司这老板赢了。老板支付了他一笔数目不小的酬金。他用这笔钱的一部分,在离芬奇镇不很远的城市佛罗伦萨买了一套房子。由于他的公证具有法律效果,那位百万富翁把一笔可观的遗产夺了回来。老板四处传扬皮耶罗公证人的事迹。公证人几乎成了小城名人。这位乡下来的公证人,真是双喜临门,荣幸之至。
公证人想,这是不是他娶了15岁的妻子而带来的好运气呢?
新婚后不久,他便决定,举家迁移,义无返顾地朝意大利名城——佛罗伦萨出发了。
一路上洒下一片欢快的牛车的铃声。
8.艺术圣地佛罗伦萨
一个艺术家的成长与他所处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尤其是在艺术家早期,即成才之前,外界环境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达·芬奇就是在佛罗伦萨走上艺术之路的。因此,研究佛罗伦萨达·芬奇这段生活,是揭开这位艺术巨星成才之谜的一把金钥匙。
佛罗伦萨,世界一流艺术的荟萃之地。由于战乱,古希腊罗马艺术很多地方未能保全下来,而意大利则基本完好地保存了这些艺术遗产。佛罗伦萨是当时意大利精神文化活动的中心,这里的人艺术造诣高深。贵族爱艺术,老百姓爱艺术,地方官、银行家们也十分崇拜艺术。这座艺术之城,聚集了来自各地的科学家、艺术家。那些当地财主、银行家、有钱老板,为了获取艺术家绘画、雕塑、古典作品,不惜重金购买。因之,一批艺术家在此得以生存,并受人尊敬。艺术之火呈燎原之势。当时意大利最有名的第一个图书馆,也设在这座城市。
最有趣的是民间艺术。达·芬奇一走进这座城市的古巷,就为巷两边的各色小商店而叹服了。那些小商店里,挂满了珠宝,琳琅满目,互相辉映。有的是首饰店,匠工们精致的手艺,制造的首饰精美极了。还有细木工匠的作坊,做的各种雕花家具。也有雕刻匠和铁匠的作坊。每一件产品,都是一件艺术品,令达·芬奇大开眼界,他感到惊奇无比。他的心灵里,种下的艺术种子,此时开始发芽了。他想像着那些各式各样的艺术品,或戴在美丽少女的脖颈上,或拿在年轻人手中,那是何等的柔美而富丽!
他迎着春光,登上城市的高处,美丽的佛罗伦萨呈现在眼前。圆顶,修道院,塔楼,钟楼,殿堂,飞檐翘角的屋舍,红色房子……尽收眼底。它们的结构、布局是那样的妙不可言。更使他眼花缭乱的是各种浮雕,五彩缤纷。他发现,这是一个圣母的世界,每座壁龛里,都有圣母的形象。圣母微笑而和蔼地望着这个艺术之城和远方来的游子。他们家的住房,就在微笑圣母的对面。这是一幢简朴的屋舍,但富丽、典雅。比起芬奇镇上那幢房屋来,真是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天上,一个土气,一个洋气多了。
达·芬奇四处游走,感受着这艺术之城的美。他在寻找古迹,壁画,青铜门,古殿堂,庙宇,大理石雕像,寻找一切艺术品。少年的达·芬奇一双好奇的眼睛睁得多大!他眼睛里充满着疑问。这是谁制作的东西,这么小巧,这么精美?在教堂里,他在询问:上帝是什么?怎么会有这么多上帝?圣多米尼克,圣尼古拉依,叶罗尼姆,安东尼,泽兹莉娅,还有圣母,他们是什么?是这座城市的名人吗?
祖母也无法回答他的疑问。
祖母的脖子上新挂了一只小手,小手捏着拳头,伸出食指、小指,那是珊瑚做的。祖母为什么戴着这么个怪东西?
一个又一个疑问,在他心灵中闪现。
一切知识,首先都是从疑问开始的。
达·芬奇带着这么多疑问,对这座新搬来的城市作仔细的观察。渐渐他发现,这里的人们崇拜艺术家,几乎每一个少年,在路上遇到艺术家时,老远他们就会脱帽致敬。人们在谈论某某艺术家时,准会眉飞色舞,带着尊敬和热情。
9.拜师于著名学者
长期以来,达·芬奇养成了好观察、好思考的习惯。他对新城市的各色人和事,各种各样的动物和物品,都进行过留心的观察。他常常一个人呆呆地沉思。
父亲说,这孩子真是长大了。
祖母说,这孩子真是长高了。
他常常独自去著名学者托斯卡涅里的住所。
托斯卡涅里是当地乃至在意大利、在世界上都有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医生、哲学家。他每次走过这位学者窗前时,都禁不住要踮起脚跟去看一看。他看见,这位伟大的、令人崇拜的学者正在工作台边紧张地研究一只甲虫。工作台上放着许多仪器,烧杯,化学药品。他的背后是高高的书架,上面堆着五颜六色的书。这位研究并绘制过地图的科学家,在佛罗伦萨城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人们只要一提到他的名字,便会肃然起敬。
达·芬奇常在街上遇见这位著名科学家。一日,这位学者披着旧式黑色斗篷,清瘦而修长的身影又出现在小街中。少年达·芬奇正在他的居所前徘徊不前,他见学者大步而来,竟不知如何是好。他本意是要来找这位著名学者的,一时却忘了词儿。学者见状,主动地、和蔼地问他,小朋友,你找我吗?达·芬奇点点头,在地上画了个几何图形,又画了一个,他大气也不敢出,脸憋得好红,他在作着计算。
大师的时间是以秒来计算的。他自然不会因为达·芬奇的计算而动情留步。但达·芬奇紧跟住他不放,这就引起了大师的关注。他问:“你怎么老是跟着我走?”达·芬奇半天才红着脸说:“老师,我想跟您学数学。”
“哦?”大师兴趣盎然,“你为什么要学数学?”
“我喜欢,从小就喜欢科学。”达·芬奇答。
面对这个诚恳的少年,大师热情地询问他:“你今年多大了?”
达·芬奇回答说:“我今年14岁了。”
“哦,是该学点什么了。”大师说,“欢迎你,小朋友!”
“我的门永远向好学的人开放!”大师最后补充说。
达·芬奇高兴得几乎一夜都睡不着觉。第二天,他便正式拜这幢神秘的小宅上的大师为师了。他成为了著名数学家的弟子。
拜科学家为师,使达·芬奇的未来前程辉煌。假如达·芬奇不是从小就如此爱科学,假如他没有一定的科学功底,那么,可以想见,达·芬奇的绘画艺术也绝不会这样登峰造极。
《外国美术简史》上评价说,人文主义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中心主导思想。自然科学在这个时期也获得了进一步重大的发展,因为科学有助于反对教会的神学。资产阶级把科学当成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武器,这也直接影响到文艺的发展,许多出色的艺术家不但直接把自然科学的原理(如解剖学、透视学、力学等)应用在创作上,而且他们本身又是出色的科学家,达·芬奇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①
① 参见甘肃人民出版社《外国美术简史》“意大利”章。
几乎是每天,达·芬奇都要去找数学家上课。当然,数学家托斯卡涅里也十分认真地听取这个早慧的孩子提出的种种问题,他支持达·芬奇参与科学试验,探讨科学话题。他的学说,给达·芬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共同思索人类的许多现实问题。为什么人类有不平等?为什么人类有欢乐和痛苦?为什么宇宙有星星和月亮?人体是怎样构成?
少年达·芬奇以其宁静而好问的风度打动了科学家的心。科学家毫无保留地向他传授他所研究的一切。倘若达·芬奇以后不再从事绘画,或许他就会成为一个科学家了。这当然是后话。达·芬奇神妙的才华,使科学家感到十分惊奇。达·芬奇可以在很快的时间内,完成科学家交给他的某一课题。正如乔·瓦萨里所言,假如他不是这样生性多能,兴趣广博,他无疑可以在科学上达到极高的造诣。只是他缺乏恒心,所以对许多研究都是有始无终。
著名的建筑师乔·瓦萨里评价说,即以数学而论,虽则他学习为时甚短,却已经能不断提出疑难问题,使他的老师目瞪口呆。
有一天,达·芬奇向数学家倾诉了他的家事。他说起生母,今不知在何方;说起后妈,可爱的后妈过早地病故;说起老奶奶的慈爱;说起父亲的严肃;说起新后妈的种种微笑的故事……他和数学家几乎成了忘年交。数学家在住室的地板上来回地踱着方步,捋着他那蓬银色的胡子,兴趣浓厚地听达·芬奇诉说家事。他给予总结说,人类社会不就是如此吗?生生死死,明明灭灭;人可以改变一切,但又得承受一切;人们斗争过,痛苦过;一切的一切,转瞬即逝……成千个世界,都几乎会有如此现象。一旦这个世界没有了,又会诞生一个新的世界啊!岁月就像条河流,会冲淡这一切的!想的将不再想,喜的将不再喜……
大师这一席奥妙无穷的话,说得达·芬奇一惊一乍,一时明白,一时又糊涂。大师最后作总结说:“这就是宇宙!”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