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人类文明的灿烂历史长河中,欧洲文艺复兴古文化运动,无疑掀起了一阵阵艺术狂澜。这个时代,俊才辈出,群星闪烁。而其中最耀眼的一颗艺术之星,便是列奥纳多·达·芬奇。他的作品,是文艺复兴运动中开放的一朵奇葩。
达·芬奇是一个农妇的儿子。他的父亲也仅仅是芬奇镇上的一个公证人。他虽然出身卑微,但自幼勤奋好学,智力过人。
他生逢其时。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艺术界群星脱颖而出,争辉斗灿。他14岁便进入著名画家、雕刻家和已经有许多卓越作品的大师维罗奇奥工作室,在那里苦学勤练绘画、雕塑6个年头。他随身携带笔记本,时刻留心观察生活。那本子上画满了各色人物的面孔、表情、手足和身躯,还有自然风光、动物形象;写满了寓言、格言、哲学和科学思考、文学札记、数学公式。达·芬奇多才多艺,学识渊博。他有超人的工作能力和百折不挠地探索宇宙与人类规律的精神。少年时期他拜数学家为师,学习几何。他无休止地进行着各种科学试验,研究飞行器,设计水力机器,观测天体,考察植物性能,试验炼金术。制作第一个救生圈、第一个降落伞、第一个照相机暗箱……
正是科学与艺术的巧妙结合,帮了达·芬奇绘画、雕塑的大忙。他在这一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创作并留传至今的名作至少有15幅。它们分散收藏在各国博物馆中,价值连城。
20岁他初试身手的第一次创作,就是在老师维罗奇奥《基督的洗礼》一画中画了一个跪着的天使,惟妙惟肖,技艺超群,竟使老师大为惊叹,以致永远放下画笔,不敢为师。
他才华横溢的米兰第一时期17年中,声名大震,几乎轰动了整个意大利。他英俊文雅,和蔼可亲,口才卓越,歌声嘹亮,舞姿翩翩。他以工程师和画家身份出现在米兰人面前。他是军事技术工程师,设计并改建了米兰城堡的工事,制造了攻城炮和炸弹。他制定过改建米兰市的蓝图,领导过宫廷大型活动,制作过服装图饰。
但他声名远播仍然是由于他的绘画。高6米的巨型塑像“弗朗西斯科·斯福查骑马塑像”由他完成并在广场展出;他的 《岩间圣母》第一次把风景和人物结合得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他的《最后的晚餐》声名响彻欧洲,以致使两代法国国王都想把画有这幅壁画的墙壁搬回故乡去。当然,最后这只能是望“壁”兴叹。
真正在历史长河中永放光芒的不朽之作是他回故城创作的《蒙娜·丽莎》。著名的苏联研究家古科夫斯基教授认为,这是西欧艺术史上第一幅心理肖像画。达·芬奇达到了他的艺术顶峰:就外表全然不动的模特儿来表达她内心的活动。她表情欣悦,嫣然微笑,动人魂魄,宛若天仙再世。据说就是这幅画,几乎改变了模特儿的命运,不料却使她忧郁早逝。而达·芬奇心中永远爱着“蒙娜·丽萨”,竟终身未娶……
达·芬奇是幸运的,而又是不幸的。他的幸运是生已逢时;不幸也是因为那个时代。米兰政治上层的阴险狡诈和倾轧动荡,使画家晚年走上漂泊生涯。他几乎终身都在为统治阶级服务,仿佛就是统治者的仆人。他因此而得以生存,也因此而失去了许多许多。他完全可以成为杰出的
科学家,但他研究的科学最终成为统治者的取乐工具。这是他悲剧之所在。
晚年他漂泊罗马,最后定居法兰西,思念故乡的痛苦伴随他进入另一个世界。他只活了67岁,但是他的作品和他的名字将在世界艺术和科学史上永放光彩,和天地同在,与日月争辉。
谢新吾
1998年3月8日于长沙石屋
1.芬奇镇诞生了一个美孩童
文艺复兴是一次辉煌的文化运动,也是一次继承古代文艺精华且具有伟大创新的发展的新文化运动。而当时的意大利,则是最早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的国家。①
① 参见《外国美术简史》第67 页“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美术”。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诞生文化巨星的时代。
意大利离佛罗伦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起初并不怎么显眼的小镇,名叫芬奇镇。镇上有一个身材伟岸、相貌堂堂的公证人,他名叫皮耶罗·达·芬奇。他就是达·芬奇的父亲。这位生活颇为富足、身强体壮如公牛一样的小镇公证人,常常出入一些农家田舍,是一个既严肃又浪漫的欧洲男子。
不久,这位皮耶罗先生就有了一段桃花色的故事:他和一位乡村姑娘不知不觉地热恋并同居,他使这位美丽而纯朴的乡村姑娘未婚先孕了。
有人说未婚姑娘生的孩子特别聪明。这是无法考证的事。不过,1452年4月15日,芬奇镇这位纯朴的乡村姑娘在草屋里生下的这个儿子,却真是一到世上就又活泼又天真,显得十分聪明可爱。他就是皮耶罗·达·芬奇和这个普通农家女生下的非婚儿子——列奥纳多·达·芬奇。①
那位为爱情付出了代价的乡村姑娘羞羞答答地抱起了床上这个哇哇哭着要奶吃的小精灵。这是一个春天的夜晚,月光普照人间。镇上的幢幢小屋,在窗口显现如画,抹着一层青辉色。当公证人皮耶罗赶到时,天已拂晓。东方喷射出一轮旭日,小镇也苏醒过来,鸡鸣狗叫,马嘶驴唱,牛也哞哞地动起来。公证人抱住自己种下的种子,亲了又亲。
① 《艺术大师传略》中说:“他是皮耶罗·达·芬奇的非婚生儿子。”
虽然公证人很爱这位乡村女子,但后来他却没有与她结婚,以致使小达·芬奇从小就没有生活在亲生母亲身边。后来,皮耶罗娶了一位温柔的富家小姐为妻。于是,小达·芬奇就把那位叫阿丽琵耶拉的女子喊成了母亲。那是他的后妈。后妈温柔善良,把母爱全给了小达·芬奇。因此,他们母子的关系十分融洽。小时候,小达·芬奇不管去哪儿玩,总要采撷一些鲜花,带回家中,撒满后妈的头、脖颈。他觉得,后妈美如天仙,是那样疼他,爱他,关怀他。她常常独守门前,等待着这位可爱的美孩童从远处玩耍回来,然后热烈地拥抱着这位撒鲜花的儿子,把锅里的饭菜端出来,里面有新鲜的奶渣干酪,有芹菜油炸包子,有好香的猪肉,有浓浓的甜酒。那些,都是小达·芬奇最喜欢吃的东西。
他的亲生母亲却渐渐地被人遗忘了。
小时候,达·芬奇真是生活在蜜水里。
关爱他的不仅是后妈,还有一个慈祥的老祖母。
这是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妇人。她似乎有许多忧愁。是对已故的丈夫的思念?还是对已逝的青春的留恋?她常常一个人独坐在门前那棵小山楂树边呆呆地想心事。这时候,只要孙子列奥纳多·达·芬奇回来,她就开心了。那小人儿猴精一样地一声不响地突然攀缠在老妇人的身后,一双小手蒙住了老妇的眼睛。于是,这位老奶奶鼻翼耸耸,闻闻那双沾满鲜花的小手儿便知道,一定是她那宝贝孙儿归家了。
从史料上看,芬奇镇是一个手工业比较发达的地方。资本主义已经萌芽。东西方贸易比较活跃。达·芬奇正是出生在这样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都比较活跃的时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哲学思想已经产生,反对禁欲主义,反对封建教会,反对“神学”,要求思想解放,恢复人的尊严,颂扬自然界的美丽,宣扬人类本性,相信自己力量无穷。这样一个时代,很适合诞生伟大的艺术家。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艺术创作的外部环境比较宽松。
早在达·芬奇出生之前,芬奇镇及意大利其他地方的艺术家们,就已经致力于写实主义的探索和创作了。他们把《圣经》中人物表现为现实生活中的常人,把呆滞的面孔改为和蔼的状貌,在人物的背景方面加上一些自然环境的描写。在达·芬奇之前,已有了契马勃、乔托、杜卓、提香、威罗内塞、丁托来托等画家,声名开始传播。
达·芬奇从懂事起,就常常听祖母讲些善良人的故事,其中也有画匠的坎坷动人的故事,她讲的关于“孤岛上皇帝的女儿”的故事,给他印象最为深刻。变戏法,造船,射箭,寻找起死回生的草,懂得鸟语……这样一些童话似的故事,使达·芬奇开蒙早慧。他记得皇帝的独生女儿被一个怪人偷去带到无名孤岛上的故事时是在3岁左右。那皇帝说:谁救回我的女儿,谁就可娶我女儿做妻子。皇帝打发人们去寻找公主。他们坐着船到了孤岛。怪人在太阳下面睡觉。怪人的脑壳就枕在美丽的公主的大腿上。聪明的卢却,他在怪人脑壳下放一块石头,抽出公主的脚。怪人沉睡如初。而公主被救走了。怪人醒来,大怒,变乌云追赶而来。聪明的林佐涅就射箭,穿透乌云。老三雅古用草药把公主救醒。尔后,三兄弟争要公主做老婆……小芬奇沉浸在美妙的童话里。
芬奇镇风光美丽,山水灵秀。家家户户建造在水边的小屋,飞檐翘角,极其精致。门前屋后多有竹、山楂林、草坪。石板街光溜溜。街两面是一爿爿门面。生意十分兴隆。有打铁的,有卖水果的,有补皮鞋的,也有养马卖马的。更兼有一些热爱音乐的小伙,常在晨空里或夜幕下,吹奏起悠悠的长笛,或弹起动人心弦的曼陀铃琴。牛车从石板街骨碌碌地滚过去。
小达·芬奇就生长在这样的氛围里。
父亲,父亲的父亲,都是因这小镇风雅不同寻常而直接用小镇给儿子命名。因之,列奥纳多也就取了个达·芬奇的名字。
当时,无论镇上的男女老少,他们都没有想到,达·芬奇这个名字会因这长相俊美的孩童而名扬四海,光照千秋。
2.喜欢观察大自然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这句话用在达·芬奇的身上,一样地妥帖。
自懂事时起,小芬奇就喜欢把那双漂亮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细致地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早晨阳光,草上的露珠,教堂里的窗户,小块的玻璃,橄榄树,橡树,青松,山毛榉,月桂树,玫瑰花,大车,牛马,羊群,草地……等等,无一不是他感兴趣地东西。
这是一个天生好奇的孩子。
5岁那年,他和一些年长于他的青年哥姐们在阿诺河岸玩耍。阿诺河是芬奇镇一条名河,通过佛罗伦萨流入利古里亚海。河水清悠,两岸风景如画。他在众青年的簇拥下,爬上大车,头上戴着姑娘们为他编的玫瑰花环。他扮演着游戏中的主角。他的任务是胡乱地围着大车的青年男女射出纸箭。那些青年载歌载舞,纸箭射中的就要做新郎或新娘了。这种民俗趣味盎然。小达·芬奇纵情地欢笑、歌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意大利国家建筑师乔·瓦萨里说过一句十分有名的话:“上天往往像降雨一样赐给某些人卓绝的禀赋,有时甚至以一种神奇奥妙的方式把多方面的才艺汇集在一个人身上;美貌,风度、才能,这个人都应有尽有,不论从事何种工作,别人都是望尘莫及。这充分证明他得天独厚,其所以能超群轶伦并非由于人力的教导或安排。” (《达·芬奇轶事》)
他说的就是达·芬奇。但他只说中了某一方面。先天的禀赋固然是达·芬奇成才的首要条件之一,但后天的勤奋,对大自然的细致的观察,也是他日后成才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日早晨,当公证人的父亲起了个绝早。他习惯性地来到自家花园上,用一把剪刀修剪花木。这是个勤奋而爱美的人。他在修剪葡萄藤。日光渐渐闪跳在藤间。忽然一个神奇的东西在藤下闪亮。他的心动了一下,走上前去细看,啊,原来是一个塑成的小鸟。这个用泥巴塑成的小鸟,是那么传神、逼真。这是谁干的?公证人举目四下里寻找。这时候,他的儿子小芬奇从床上起来,正在阳台上伸懒腰呢!父亲问:“这是谁塑的鸟?”儿子有些惊慌,脸红了,他诚惶诚恐地回答:“是我。爸爸,是我塑的鸟。”父亲欣慰地笑了。“好,塑得好啊!我的儿子有出息了!”他欢喜地说着,拿着小鸟,指指点点。
受到父亲的表扬,小芬奇那高兴的劲头就别提了。
在这个家族里,小芬奇是众人掌上的明珠。他漂亮,灵巧,可亲,活泼,人见人爱啊。他的天分卓越。从晓事起,他就对周边世界发生了浓浓的兴趣。他特别善于观察,记忆力极好。比如他看见小蚂蚁排着长长的队在屋坪里爬行,他就一定要趴下去,仔细地研究一番:这小东西是从哪里爬出来的?它们要到哪儿去?它们中谁是父亲,谁是母亲,谁是头儿?他总是要思考一些很奇怪的问题。
幼小的达·芬奇能够准确地塑出一只小鸟,这虽然与他的天赋早慧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他早已观察过无数只小鸟。他和儿时伙伴们常常在河岸草间、山上树林里打鸟。用石子打,用箭射,用网捉。每捉住一只鸟,他都要带回家来,养那么一阵子。久而久之这小鸟的形象就融化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了。他随手便塑出了这只鸟,且塑得活灵活现。这对于一个5岁的顽童来说当然算是奇迹。难怪那位公证人那么欢喜了。
夏天的夜里,小芬奇常常趴在田野上,观察小小的荧火虫。这小镇的田野上,荧火虫真多,就像是仙女提着一个一个的灯笼。他想像着,这荧火虫,多么像奶奶故事中的那位公主的眼睛呵!那么,它是怎么发亮的呢?小芬奇追赶着,捉住几只萤火虫,认真地研究起来。啊,原来是它们的屁股上都有一盏灯,多好呵!这样,走夜路就不怕鬼了。他胡思乱想着。
广泛观察,实际上就是一种积累。是生活的积累,也是知识的积累。小芬奇的观察,与一般人确实是有些不同的。他是从小就养成了一种搜索性观察。凡是他感到好奇怪的或者是有趣的东西,他必定要搜索式地用儿童的目光扫过去,作儿童式的幻想,细致地研究一番。他是个兴趣十分广泛的人。
一片石子,一株山花,一抹晚霞,一泓清泉,河边一景,山中一隅,街头一角,男人的皮衣,女人的帽子,一哭一笑,一只虫子,一只鸟,一条鱼,一只蝙蝠……他都会感兴趣。他是神童吗?显然不是。但他确实比一般孩子早慧。
观察,就是艺术家的生命!
3.涂涂画画
一般地说,儿童都喜欢涂涂画画。无论外国还是中国,孩子们的天性注定他们要画点什么。但达·芬奇小时候的涂涂画画,绝不同于一般孩童的涂画。达·芬奇的涂涂画画是比较特别的。他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他并不乱画。不像中国不少儿童在地上、墙上,甚至厕所里胡乱地画些小人儿之类东西。达·芬奇小时候的涂涂画画,是在观察了大自然的某个东西之后,再来构思,决定画什么,怎么画。而且,他是画什么,就像什么。
达·芬奇是个左撇子。写字用左手,画画用左手,就连吃饭也是用左手。儿童时代的达·芬奇,可以说是无忧无虑。他常常抓起地上的木炭,就在木板上涂涂画画。有时候,他就悄悄地,跪到画匠那儿,摸了画匠的彩色颜料,带回来画。他画呀画呀,似乎永远有画不完的东西。蜻蜓,蝙蝠,青蛙,小鸟……就在这种大自然的启蒙中,他不知不觉地,长到了9岁。这之前,谁敢相信,他竟然还没有上过学校。
一天,他看见父亲的工作室窗口,有一只美丽的彩色蝴蝶,飘飘然地飞进去了。那是一只罕见的大蝴蝶。个大,翅宽,色彩缤纷,真是美极了。达·芬奇第一次心惊胆战地推开父亲工作室的门,父亲正专注地在写公证词。他看见那只美蝶在窗玻璃上碰撞、挣扎着。美蝶儿不愿意走入这个沉闷的工作间,它要寻找光明。当下,达·芬奇就从教堂里正在劳作的画家那里,找来了各种颜色的画料,他居然把这只美丽的大蝴蝶画下来了。连画家们都停下了修补圣像的活计,一齐欣赏这小孩童的佳作了。
自小涂涂画画,这是达·芬奇的一个癖好。这位天才,几乎无师自通。
4.父亲神秘的工作室
父亲的工作室,永远是一个神秘的所在。达·芬奇除了那次画蝴蝶进去过以外,就几乎再没有进去过。他只知道,他那做公证人的父亲,年壮的时候,似乎在小镇上颇有名望,生意很不错,来找他父亲的客人,络绎不绝。那工作室,永远对客人开放,却从不允许自家人,包括后妈进去。达·芬奇感到十分好奇。
白天,小镇乃至乡村的人从各个地方找来,走进这里,来聆听他父亲的委婉的劝告。他父亲是一个严肃、浪漫而又和蔼的人。偶尔的一瞥中,达·芬奇发现,父亲的工作室里,摆满了书架,那一排排书架上,放着各种书籍。还有那永远看不完的案卷,这一切,达·芬奇毫无兴趣。那次进去,纯属为了那只大大的美丽蝴蝶。
忽然有一天,早饭后,父亲不同往常地在餐厅来回走着,突然对儿子说,你,还有你妈、你奶奶,都到我的工作室来一下。
父亲要在工作室开家庭会。
儿子忐忑不安地走进这间工作室。后妈,祖母也随后到来。父亲严肃地说,今天我要严肃地宣布我的一个决定。哦,孩儿,你已经不小了,9岁了,你应该进学校读书了!
儿子一听说要去读书,真是又喜又忧。喜的是可以结识更多的小朋友,学到更多的知识;忧的是怕进了学堂,从此就再没有如今这么自由自在了,就像一只小鸟进了笼子,失去了飞翔大自然的机会。祖母和后妈,她们显然也是十分不情愿这么做,因为她们十分宠爱这个孩子,他走了,她们就孤独了。
但是这是没有办法的事。父亲的决定就是命令,在这个家中,父亲就是皇帝。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