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9月1日,以德国进攻波兰为序幕,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爆发后的头两年间,美国政府受孤立主义和中立主义思潮的影响,一向对战争持观望态度,想使美国置身于战争圈子之外,1941年12月底,当日本海空军袭击珍珠港事件发生以后,美国才被迫参战。
这时杜邦公司的火药生产获得了更大发展,又从战争的火与血中捞取了大量美元。1942年上半年,美国科学家开始研制一种新武器——原子弹。杜邦公司又以其经济和政治实力,被委托为原子弹的研制提供秘密基地,于是杜邦公司除大发横财外又大捞政治资本,企图洗尽第一次世界大战被称为“死亡贩子”的不光彩的声誉。
不过,这时候杜邦公司的三位亲兄弟都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由皮埃尔的妹婿之弟瓦尔特·卡班达继任公司总裁了。正是他力排众议,接下了速造原子弹的“汉福德”工程。
1. 首届非杜邦总裁
1941年拉蒙辞职后,瓦尔特·卡班达接任杜邦公司总经理。瓦尔特·卡班达何许人也,他如何当上了杜邦公司的第九任总裁?要弄清这个问题,还得从皮埃尔的姻亲说起。在杜邦公司的雇员中,有一个人称卡班达的家族,家族中的老大名叫罗伯·卡班达,人称鲁利。老二即鲁利的弟弟名叫瓦尔特·卡班达,鲁利娶了皮埃尔的小妹为妻,于是成了杜邦家族的姻亲,瓦尔特·卡班达娶的是伊雷内的孩子们的家庭女教师。按老传统瓦尔特也许算不上杜邦家族的姻亲,不过把眼光往下移一点,也还是说得过去,因为他的两个儿媳都是杜邦家族中的千金小姐。其实,从人际关系来说,瓦尔特·卡班达与杜邦家族的密切程度,并不比直接的姻亲差,因为瓦尔特对杜邦家族的成功所做的贡献是出类拔萃的。
卡班达在康奈尔大学上四年级时,辍了学,原因是杜邦公司需要一位懂得化工专业知识的年轻人去智利考察如何利用那里的有丰富产量的硝石矿的最佳途径。不过,他虽然大学没有毕业,但学识渊博,才华出众,且具有非凡的敏锐而又卓越的记忆。他具有真正的绅士所特有的风度,温文尔雅、谈吐不俗。
瓦尔特工作作风非常严谨,而且领导艺术也很高明。杜邦公司雇来建立公关部的布雷曼,曾经是一位记者,习惯于深夜工作,第二天9点才来到办公室上班,他的秘书告诉他,瓦尔特已于8点来过电话并要他打个电话过去。
他以为有什么要事,瓦尔特却只问了他一个简单问题。第二周、第三周都发生了同样的情况,布雷曼开始意识到其中奥秘了,当第四周上午八点零几分瓦尔特又来电话时,布雷曼已经在办公室同他对话了。瓦尔特就这样暗示雇员应该怎么对待上班规章,而不是直接提出批评或建议。
瓦尔特工作作风的另一个特点是十分细致周到,有些看起来是小事,而他都毫不马虎。有一次皮埃尔在朗伍德庄园举办夏夜音乐会,演出开始后,有一辆车才开进园内,坐在皮埃尔身旁的人猜测说,那可能是瓦尔特吧。说话间,车的前灯熄灭了,皮埃尔说:“没错,那准是瓦尔特,除了他还有谁担心自己的前车灯会转移观众的注意力呢。”
拉蒙当杜邦公司的总经理前,瓦尔特在开发部任职,他同他的哥哥鲁利一起对杜邦公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范围广阔的调查研究,根据杜邦公司可能采用的专门技术和生产设备,把赛璐珞确定为战后化工工业的首批产品。这个建议被拉蒙采纳,随后,杜邦公司以500万美元买下了一家赛璐珞行业中“生产兴隆的”阿林顿公司,这一项决策为杜邦公司战后化工工业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开发部实际上是杜邦公司的参谋部,同时又有一定的决定权,一是决定杜邦公司未来应参与的产业,二是一旦决定之后如何参与,是购买现存的别的公司,还是自己开办一个新厂,从中找出最佳决策,杜邦公司战后许多新领域开发的决策大都是瓦尔特领导的开发部作出的。
拉蒙任总经理不久,就提升瓦尔特为杜邦公司司库。数年后,又任命他为公司管财务的副总经理。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拉蒙有意离开总经理职位,当时外界猜测,皮埃尔的小侄子与小亨利b.杜邦将是确定无疑的他叔叔的接班人。
然而出乎意外的是杜邦家族竞挑选了一位既非本家又非姻亲的52岁的瓦尔特·卡班达。
杜邦家族做出如此选择自然有某种考虑的,当时有些人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已经燃烧了欧亚两洲,为适应这种新形势的需要,杜邦公司在领导及经营体制方面必须做出巨大变革。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一个年纪较轻、经验丰富,而又有很强决策能力的人掌握公司大权是再恰当不过的。
不管怎么说,皮埃尔既然选中了卡班达,就说明了这个人绝非等闲之辈,一定很有远见,办事敏锐果断,并且有很强的社交能力,卡班达在拉斯科布投奔通用汽车公司之后曾掌管财务工作这一事实也能证明这一点。
2. 非火药品的高额利润
早在1936年1月,罗斯福鉴于日益加剧的欧洲局势继续奉行胡佛的不干涉政策,提出了他的“中立法案”,规定禁运武器和弹药,并且禁止一切可能用于战争的物资出口,同时发起了向美国的主要军火商杜邦公司开火。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发动了对波兰的突然袭击,接着英法两国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美国远离欧洲战场,其本土未受到战争威胁,加之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十分猖獗,所以暂时保持中立,9月23日,美洲国家外长在巴拿马开会,通过《中立宣言》,宣称美洲国家有权把交战国的潜艇赶出本国领海,在美洲大陆周围建立起300海里的安全地带。
宣言归宣言,中立归中立,杜邦公司仍然自行其事。1940年1月,杜邦公司的办事人员还在和德国大军火商法本秘密谈判军火贸易合同。
为了战备需要,这年3月罗斯福向杜邦公司订购了2 000万美元的无烟火药,并授权杜邦以2 500万美元建设费,兴建一家火药厂,其产量将达到全国火药总产量的三倍。
随着希特勒在非洲和巴尔干战场上频频得手,战事不断扩大,罗斯福总统迫切地感到需要同英法加强合作,以抗击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他不断向国内孤立主义思潮作斗争,督促美国参众两院在10月底和11月初通过了新的中立法,取消禁止向交战国出售武器的决定:允许外国在付款和自运的条件下购买美国武器。由于英法海军力量远远超过德国海军,所以这一修改实际上是为英法购买军火打开了绿灯。
法国投降以后,美国于1940年8月,同英国签订了共同防御西半球的协定,9日美国又向英国提供了50艘旧军舰,英国以允许美国在其所属大西洋八个岛屿上修建海军基地作为交换条件。12月29日,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他说:“如果大不列颠一旦崩溃,我们全美洲的人民将生活在枪口之下……
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大兵工厂。”
1941年3月,在英国首相丘吉尔与罗斯福总统的频繁接触和要求下,罗斯福设想用租借的形式,解决向英国和苏联盟军提供军事援助问题,并指示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授权总统用出售、转让、交换或租借的方式把武器和军用物资提供给“对美国国防关系至关重要”的国家,3月27日美国又同英国秘密制定了“abc—1计划”,规定了两国的政治军事战略。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在欧洲战场打击德国,然后再对付日本,即所谓先欧后亚战略,这样美国虽未参战,实际上已同英国结成了同盟。1941年5至6月间,英国与德意两国海空军在地中海上展开激战,争夺制海权,英国首相丘吉尔要求美国监视德国潜艇的活动,并帮助搜索德国最新战列舰行动方向及位置。于是罗斯福指示美国海军在大西洋上巡逻,并随时将发现的德国潜艇情况报告给英国皇家海军,到了7月,美国海军占领了冰岛,并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资产。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