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邦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七章 鼎盛时期的皮埃尔
    皮埃尔当上了杜邦公司的总裁以后,以科里精心设计的蓝图为起点,再按照自己的意图整顿公司机构,创立了美国最早的现代化大公司之一。同时加紧准备,使杜邦公司在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疯狂的全球性大屠杀中扮演重要角色,大发战争财。

    在此后60年的大部分岁月中,他统治着特拉华州的政治和经济,使杜邦家族空前繁荣,权势和财富达到了顶峰,世上无人能望其项背。

    1. 用白骨堆砌朗伍德庄园

    皮埃尔在杜邦公司执掌大权的初期,正是全世界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苦难时期。

    19世纪末各资本主义大国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垄断资本主义为了谋取远远超过平均利润的垄断利润,要求尽量地独占资源、市场和投资场所。于是就要求资本主义向世界的各个角落伸展。

    这一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更不平衡,美国、德国这些新兴的强国经济跳跃式地赶上并超过英、法等一度领先而后来发展迟缓的国家。而美、德所占有的殖民地比起英、法及其他国家则微乎其微。因此美、德等国家强烈要求按实力来相应分配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但他们面对的却是基本瓜分完毕的世界。除了用武力争夺,别无出路。这就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本原因。美国总统威尔逊曾经说:“我们的各种工业已经发展到这种程度,如果不能自由地扩展到国际市场,它将会爆破,我们的国内市场不够大了,我们需要国外市场。”这是美国帝国主义向外扩张、向外寻求新殖民地的宣言。

    我们从杜邦公司的发展和向国外拓展和参与瓜分火药市场的活动中,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斗争的缩影。

    这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是从欧洲起源的,随后蔓延波及欧亚非三洲。20世纪初,欧洲帝国主义国家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一是以德意奥为主体的同盟国,一是以英法俄为主体的协约国。德意奥企图用武力向英法俄夺取所需要的殖民地。1914年6月,奥军在波斯尼亚举行针对塞尔维亚的军事演习,奥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前往检阅。他在去萨拉热窝巡视途中,被塞尔维亚的一名爱国青年刺杀身亡。奥国政府向塞尔维亚发出措词激烈的最后通牒,几个小时内,奥军就向塞尔维亚发动了军事进攻。战火迅速蔓延,整个欧洲大陆陷入一片战争火海之中,开始了一场大屠杀。

    在这场全球性的大战中,交战双方都声称是为了保卫祖国,为了捍卫自由、正义,其实质都是掠夺的、侵略的帝国主义战争。这次大战历时四年零三个月,参加国家33个,作战部队超过2 900万,动员人数达7 000万,卷入战争的人口达 15亿以上,共有1000万士兵,1300万平民死亡,重伤成为残废的士兵约2 000万。美国方面,有 370万人投入这场战争, 14万人战死,有二十余万人重伤。

    这次战争中,美国成为协约国和同盟国双方的主要军火和各种军用物资供应国。杜邦公司及其他各种军火公司、工业公司是最大的卖主,他们从几千万士兵的血泊和尸骨堆中捞取了上亿美元。四年间,美国涌现出了两万个暴发的百万富翁。仅杜邦一家就捞进了十多亿美元的毛利。每一个新起的百万富翁所持有的美元上就沾有六个阵亡的美国士兵的鲜血。

    大战爆发前夕,即斐迪南遇刺的当天,皮埃尔正在伦敦同英、德两火制造商签订火药供应协定。由于战争战术上的进步,开始广泛使用战壕和坚固的防御工事。攻坚战成了战争双方重要的致胜手段,要求有更多的烈性炸药。这是交战双方无法自给自足的。杜邦公司的老板皮埃尔自然要抓住这个良机,愿意为双方效力。他和他的曾祖父伊雷内一样,只管卖火药,只管发财,谁对谁不对,谁胜谁负,与他是无关的。

    为了趁战争之机扩大火药的生产和销售,为杜邦帝国创造更多的财富,杜邦公司和其他一些大企业主、大财团,竭力怂恿推动美国政府参战。

    战争初期,美国一直保持中立。因为美国与欧洲远隔重洋,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不存在迫不得已卷入战争的危险。因为美国政府官员和民众中孤立主义与和平主义情绪占上风。政府高层也想暂时保持中立坐山观虎斗,从中渔利。何况同双边都在做生意,大有金钱可赚。而杜邦公司及其他企业集团和银行集团并不满足,如果美国参战,对他们更有利可图。因此,科里积极活动,他在1915年就建立了臭名昭著的国家安全同盟,促使美国参战。宣战前两年,为了把美国拖入战争,该同盟或通过他们操纵的报刊或在议会会议上对反对参加这场屠杀的国会议员进行了种种恶毒攻击。到1917年战争歇斯底里已被煽动到狂热程度。科里建立国家安全同盟时其他几个保守的实业界巨头如洛克菲勒、摩根之流都和他密切配合,推波助澜。

    上面已提及皮埃尔和他的辛迪加远在美国政府参战之前就深深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亲自出马通过j.p.摩根公司向英国政府贷款,使英国政府正式履行了6月28日同皮埃尔签订的有史以来最大的炸药合同。1914年8月至12月22日,英国及其盟国向杜邦订购了2 162.13万磅炸药。大战爆发时,杜邦公司每年能生产840万磅无烟火药;半年之内,皮埃尔签订炸药的供应合同总数达这个数目的13倍。

    在杜邦集团和其他企业集团的煽动下,美国政府终于在1917年对德奥意宣战。当然美国决定宣战还有其他原因,开战以来英国利用覆盖全球的电报网进行针对美国孤立主义和和平主义的宣传,加上德国的潜艇战屡屡袭击客轮和货轮,使美国公民的生命和财产遭受巨大损失,美国公众的舆论渐渐倾斜。而且更重要的是,战争中期协约国对美国的债务有增无减,已高达 23亿美元。如果协约国战败,不仅借出去的钱将难以收回,外贸也将大受影响。

    此外,保持中立将会降低甚至会失去美国在战后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因此,美国政府毅然作出了宣战的决策。

    不管怎么说,科里及洛克菲勒和摩根之流的煽动作用,仍然是不可低估的原因之一。同时,也说明杜邦公司及其同伙是多么渴望战争。他们的渴望终于得到了满足。当时有人对美国政府的政策评论说:“美国的政治同盟只是跟在垄断资本经济同盟屁股后面跑。”

    在战争期间,杜邦公司向协约国提供了所需炸药的 40%。除了火药,杜邦公司还制造毒气。杜邦公司还为军队制造8.7万套爆炸装置和8000个掩护舰只的烟幕筒,并提供了国内非军事性工程所用甘油炸药和黑色炸药的半数。到1919年战争快要结束时,杜邦公司已捞取了2.27亿美元的净利。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杜邦火药公司不过是一个第三流企业,经过四年战争,一跃而居首位。杜邦公司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千百万人用鲜血和生命为保卫杜邦家族这样一些大财团的利益而战,而被保卫者却没有一个人去参加保卫者行列。

    千百万人为杜邦这样的大企业大发战争财而生产、而工作,而他们只有每小时一美元的工资。

    为了加紧生产,给协约国提供所需火药,必须提高生产率,为此皮埃尔对工厂严加控制:一不允许成立工会,也不允许罢工。成立工会和罢工被认为是“非法活动”;二是雇用了一支由1400人组成的私人警察队;三是组织间谍网。数百名特务被安插在杜邦工厂中,没有一个工人能肯定地说他身旁干活的人不是特务。安排这些特务名义上是为了侦察德国间谍,但是任何对战争持异议对工资和工作条件表示不满的人,都有可能被戴上德国间谍或俄国分子或其他“外国牌”的“暴乱分子”的帽子。1914年开始的经济萧条时期,物价上涨,工人生活下降,罢工斗争、工人运动不断高涨。美国政府动用军队和退伍军人武装干涉对付罢工,杜邦是热情的支持者和配合者。鲁利·卡朋特手下的特务出入厂区和工人居住区,捕捉“蔓延”的影子和“赤色恐怖”的线索。

    为了防止社会主义对青年的“腐蚀”,美国政府组织成立了童子军,以“忠于总统,忠于上级军官,忠于父母,忠于国家,忠于政府,忠于自己的 雇主”为口号。同时还成立了以退伍军人为成员的美团。杜邦公司是最早创建童子军和美团的。科里和他的儿子都先后担任童子军全国委员会委员。而美团在厂里常常对工会和工人罢工进行捣乱。

    皮埃尔和杜邦公司把六忠于当成工人的紧箍咒。所谓“忠于美国”,实质是忠于资本主义,而资本主义也就是杜邦。

    杜邦公司在一战中发大财,并不是由于独占了特权,而是由于皮埃尔经营得比其他大多数公司更有方。例如把扩大生产设备的资金转嫁给火药买方,就是精明之举。因为皮埃尔认为,做战争生意要担很大风险。战争的时间是有限的,世界大战虽然需要数量巨大的作战物资,但这种需求会持续多久,并无保证。为了向协约国提供火药,将迫使杜邦公司大量地扩充生产设备,但这些设备也会由于这场大战的结束而一下子报废。依皮埃尔看,这是个买卖方面的问题,而不是个感情方面的问题。倘若协约国想要杜邦公司的火药,那就得拿钱来。杜邦公司在战前一直是以每磅0.53美元,向美国政府提供无烟火药,以满足政府需要,并使自己获得利润的。在这场大战中,杜邦公司与协约国之间的第一个合同是跟法国签订的。合同商定法国每磅火药付款1美元,并且预支0.5美元,用于资助扩充设备。皮埃尔的理由是,倘若杜邦公司将来因为这些设备报废而赔本,那么另外也将有人为此而承担费用。尽管这种成交条件可能还是首次出现,但它并非完全苛刻或者不公道。

    再如在签订供货合同时,杜邦公司同意将加快交货进度作为合同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就使自己面临着生产能力不足的危险。而这种进度几乎没有哪家公司愿意承担,这样杜邦就多了一份竞争优势。 1913年,该公司的销售额为2670万美元,获利530万美元。 1916年的销售额为31 880万美元,获利8210万美元。从1914至1918年底,杜邦公司总收入超过10亿美元。杜邦公司付给股东的股息高达14 100万美元,付给雇员的工资高达8.930万美元。

    杜邦公司为了向协约国提供火药,而不得不增加生产。这一步骤单单从工程技术部门的人员来说,就使它从原来的800名增加到了45 000名。然而皮埃尔的经营之术,有些是不能让外人知道的。1917年,美国参战半年之后,杜邦公司向政府销售的火药已占 50%以上,但仍满足不了战争的需求,美国政府为了满足战争对火药的需要决定营造 5家国营火药厂,承包给杜邦公司。皮埃尔出于对火药业垄断的心理,对政府这项工程很不乐意,但又不好推托,于是暗自思忖,从工程营造费上做文章,从中大捞一把,以弥补政府减少向杜邦公司定货的损失。有一家生产无烟火药和硝化炸药的代号为“老山核桃”的工厂,破土动工时,杜邦估计成本为7 500万美元, 月份开7工时,又提出增拨资金,后增加到9 000万美元。后来政府把这个厂出盘时,估价只值350万美元。弄得负责此项工程的陆军部长贝克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这样的欺骗行为还不止此。有人指责杜邦在给员工支付工资上玩弄不法行为。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杜邦公司在死于流感的工人的殡葬中营私舞弊,并偷窃死者的遗物。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数年中,因公众对杜邦家族靠与协约国的军火合同发大财抱有看法,把他们叫做“死亡贩子”,因而使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916年,国会通过了一项被杜邦家族认为不公平的军火征税法。该法单单列出了对火药炸药工业的征税,而并不把其他许多在大战中靠同协约国的合同获取大量利润的工业包括在内。仅仅1916年一年,杜邦公司缴纳的军火税数额,就相当于无烟火药问世20年来该公司向美国政府销售这种火药所获得的全部利润。皮埃尔把这说成是杜邦家族爱国主义传统的表现。杜邦家族被指控助长美国的战备运动。虽然皮埃尔怨气冲天,但人们对此不表同情。因为杜邦公司尽管缴纳了军火税,但它还是获得了巨额利润。以后,听得多了,就习以为常了。

    倘要分清实业家与企业家之间的区别,那么皮埃尔就是美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实业家。在管理企业方面,皮埃尔是无与伦比的。诚然,他是个适逢其时适得其位的人物,但当时像他那样的也不乏其人,而皮埃尔则使得事事都如愿以偿。

    杜邦家族、杜邦公司的声誉和财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数年以及战后的十年间获得的。在19世纪后半叶,杜邦家族就相当富有了。到了20世纪的头25年末,该家族则已跻身于超级富翁的行列了。包揽一切荣誉的个人是没有的,但如果要统计个人所得到的荣誉,那么皮埃尔则可名列榜首。

    战争结束后,为了庆祝发战争财的好运,皮埃尔在威明顿以北17英里宾夕法尼亚的肯尼特广场附近一千多英亩的土地上建造了美国一座最大最豪华的庄园——朗伍德庄园。园内建筑、设备、装饰宏伟壮丽,恐怕英国王室的白金汉宫也无与伦比。这是一座用美元堆砌而成的庄园,也是用千百万在战场上冤枉战死的士兵的白骨筑成的庄园。

    2. 营建囊括一切的帝国

    皮埃尔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他很注意观测世界风云,预测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形势,从而作出杜邦公司发展的战略决策。

    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 1915年皮埃尔就意识到战争不可能打得太久,战争一结束,火药的需求量必将急剧减少。作为一个大企业,要继续生存下去而且要不断发展,必须未雨绸缪,早作准备。皮埃尔召开董事会讲述了杜邦公司可能遇到的新的危机,要各方面研究,制定出新的战略。当时皮埃尔的妹夫鲁利·卡朋特是皮埃尔新建造的开发部的部长,此人的弟弟沃尔特·s.卡彭特也在研究部当研究员。他两兄弟搜集了不少化工方面的情报,发现化学产品发展前途极其广阔,便制定了一个对五种项目投资的计划。各类染料和各种性质相同的有机化学品,被列在五种项目之首,其后是植物油、油漆涂料、水溶性重化学剂,以及纤维素和棉花提纯。植物油计划落空了,但其他各项计划后来却成了该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多种经营计划的大部分,是通过取得所有权实现的。而杜邦公司如今享有盛名的研究能力,只是在后来的30年代和4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研究工作一贯是杜邦公司经营策略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对改良现有产品的应用研究。而导致发现尼龙的抽象性研究,则主要是由于拉蒙的远见卓识和锲而不舍的结果。

    杜邦公司跨进化学品生产领域是很自然的。因为用于制造炸药的化合物对于多种非炸药产品,也具有某些广泛用途。杜邦公司首先采取的行动是于1910年买下了当时经营最成功的第一大人造革生产厂家——法布里科伊德公司,这是对硝化纤维素 (火棉)利用所采取的一个步骤。从1915至1933年间,杜邦公司购买了17家公司,并不包括对通用汽车公司的投资,这一步骤成了杜邦公司最初设想的五个投资项目的四个项目中的一大要素。

    此外,这时杜邦公司还积极对通用汽车公司投资,买进它的股票,而且投资额不断增长,逐步控制这家公司,后来干脆将其吞并。

    20世纪20年代,是杜邦缔造未来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最庞大的化学帝国的起步年代,也是对美国社会产生最大影响的年代,这一时代的某些重要方面,从战争到和平,从政治到文化,从化学制品到汽车制造,杜邦家族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杜邦家族通向更大目标开辟了更广阔的前途。

    这段时间,杜邦在技术方面的最大成就,是掌握了染料制造方法,获得了染料专利,从而促使服装和颜料工业发展到新的高度。他们的“杜科”牌清漆既美观又适用,对汽车工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刺激作用。他们对通用汽车公司的整顿使雪佛莱牌汽车领先,终于超过福特的t型汽车。他们的玻璃纸提高了粮食工业的销售量。他们的“派勒林”塑料增加了无线电的销路,并有助于制成用作汽车挡风板的钢化玻璃。他们的人造丝和合成皮革促进了纺织工业和妇女服装工业的发展。

    杜邦公司不断推出新工艺、新产品,不断涉足新的领域。他们首创了购货分期付款法,首创了美国商业史上最富想象力和卓有成效的商业广告,生产出最早的廉价电影胶片。同时,杜邦家族还创造了许多第一。美国航空工业的创始人是杜邦,首先出资建造纽约大厦的是杜邦,最早拥有私人游艇的是杜邦,在威明顿郊外修建家庭飞机场的是杜邦,拥有第一架私人飞机的是杜邦,而且在佛罗里达州进行房地产投机买卖的也是杜邦。

    1926年,根据皮埃尔的管理分散、财政集中这一方案,对公司的机构进行了改组以适应公司向新的化学品领域扩充。

    此时,杜邦发现了另一个投资目标——美国最大的工业用橡胶制造公司。皮埃尔通过购买股票,取得了 29%的控制权,并任命自己公司的经理人员担任美国橡胶公司的总经理和董事长。

    杜邦家族还投资美国的制糖、果品、钢铁公司。

    20年代,杜邦家族似乎无所不在、无孔不入,几乎囊括一切,包罗万象,真可谓城中之城,国中之国了。

    3. 吞并通用汽车公司

    这期间,皮埃尔还作出了震惊美国企业界的一大壮举,彻底兼并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是一个叫比利·杜朗的于1908年在摩根财团支持下创建的。

    比利·杜朗原先在底特律开办一家马车制造公司,由于他经营管理得好,很快取得了成功,其资产在底特律为各企业之冠,被称为底特律的“小巨人”。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大,杜朗瞄准了极有前途的汽车工业,希望在这个行业中大展宏图。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成立后,杜朗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和命运都寄托在它的身上。由于他既有办企业的经验,在管理上富有创造性,而且干劲十足,两年之内,其资本已增至1200万美元。

    这时候杜朗变得有点飘飘然了。惊人的成功,使他产生了扩张的野心。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