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邦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三章 震惊世界的三代人
    世纪初叶,新兴的美国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断进行对外扩张,争夺殖民地,争夺市场,这就同英法在经济利益上发生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并相互纠缠在一起,因而导致了一场世界贸易战。随后美国发动了对英国的第二次战争。在这场贸易战争中,整个世界被杜邦家族搅得满天风雪,遍地寒彻。

    1. 皮埃尔巴黎显威风

    伊雷内经营火药厂,善于瞄准目标,抓住机会,迅速行动。他十分注意搜集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情报,深入研究分析,做出准确预测。当他发现美国和英国由于经济利益的矛盾,关系日趋恶化、紧张的时候,他预料两国必将进行第二次战争。于是他一方面派出得力的雇员向美方进行推销,一方面紧锣密鼓地采购原料,加紧生产。

    然而,尽管伊雷内运足力气抓销售,但到1812年元月,即英美第二次战争爆发前,收回的订单总额不到3万美元,而政府计划的订购总额是215000美元,那就是说,有6/7的订购单落入其他火药厂家手中去了。就其原因主要是美国政府一贯歧视法国移民工厂,尽管战争迫在眉睫,他们也宁愿照顾本国人办的火药厂,而不使利益落入外国佬腰包。不过没过多久,当战争开始以后,由于美军远征加拿大连吃败仗,战事吃紧,急需增加军火,而那些小厂又供应不上的时候,就出现了转机,接到了美方大量的订单。

    伊雷内大发横财的机会终于到了。战争爆发的第一年仅美国陆军订货总额达到20万磅,第二年 (1813年)达到30万磅。

    趁此大好时机,伊雷内又把杜邦家族的发财计划扩展到毛纺织领域,帮助他的哥哥维克多在白兰地河畔建造了一家毛纺织工厂。毛纺织厂是一项稳赚不赔的事业,它的建造,使美国对毛纺织需求的压力得到了缓解,美国政府给予了充分的赞扬和奖励。

    当时的杜邦家族可谓事事畅通,兴旺发达了。

    然而这时远在巴黎的老杜邦皮埃尔,财运非常不好,已面临破产境地。

    他的破产,其间接原因是受法国经济危机的影响,而直接原因则是应他的朋友银行家比铁尔曼的怂恿,轻率地插手风险极大的金融事业的结果。

    皮埃尔是于1802年拿破仑发布对旧王党派特赦令后,回到法国巴黎的,以后一直住在巴黎未回到他的儿子身边。他在巴黎日夜做着发财梦,但财神爷好像不怎么光顾他。不过在政治方面,他却似乎有点灵气。为了挽回经济上的败局,他把精力转向社会活动,妄图回到法国政府中去以期获得另一种成功。

    在美法两国领土交易中充当掮客并获得成功以后不久,皮埃尔加入了巴黎工商协会,过了大约三年时间,他就被选为这个协会的副会长,从这一个侧面可以看出他在巴黎之活跃程度与声望之高了。

    皮埃尔还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大出风头,提高自己的声望。

    为了夺回同英国在特拉华加角战役中失去的大西洋的制海权,皮埃尔领导工商协会,发起援建战列舰的捐款运动。此举不仅受到巴黎舆论界的赞扬,而且受到了拿破仑的赏识。

    皮埃尔天生就有不畏强权的性格,为了自己的某种立场或利益,他竟敢与拿破仑抗衡。

    拿破仑由于连年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弄得民穷财尽,国库空虚,财政吃紧,便命令银行停止正币支付,这对工商业是一个沉重打击。皮埃尔以工商协会的名义,发表声明,散发传单,反对政府的这一决定。惹得拿破仑十分恼怒,皮埃尔的声明书全部被扣押。

    1814年初,欧洲反法联军进入巴黎,拿破仑操纵的政府面临着崩溃危机。4月份之后元老院宣布废除拿破仑,请路易十六回国,恢复波旁王朝,并组织了临时政府。皮埃尔·s.杜邦由于曾是路易十六王朝的旧臣被委任为国务秘书长。他参与了对拿破仑及其政府大量的处置工作,签署了勒令拿破仑退位的文告,并下令将拿破仑放逐到厄尔巴岛。

    国务秘书长不仅有处理政府日常工作的权力,而且参与一些重大决策,是一个让人羡慕的位置。然而好景不长,不到一年,拿破仑趁法国出现大动乱之机逃出厄尔巴岛,兵不血刃,重返巴黎。路易十八仓皇出逃。皮埃尔自知得不到拿破仑的宽恕。对拿破仑的成败也难预料,便急匆匆乘船返回美国与他的儿子重新团聚。

    此时的皮埃尔已经是75岁的老人了,尽管他依然精神矍铄,但他再也不是个体力强健的壮汉了。他的两个儿子对与父亲重逢感到喜悦,自不待言,随后杜邦当了两年家长的角色。

    1815年的圣诞夜,皮埃尔去对岸维克多住宅参加宴会,单独划船渡过水流湍急的白兰地河时,不小心翻落水中。从那以后,健康受到很大影响,并且经常卧病在床。但他还为维克多的三儿子塞缪尔·弗兰西斯写了一封给杰弗逊的求情信。“我有个12岁的孙子,想参加海军。可否让他当见习官。”

    杰弗逊自然得给他这个面子。1816年,塞缪尔首次乘船到地中海见习。他后来官至海军少将。他的夫人是伊雷内的女儿苏菲娅。同年7月16日,杜邦火药厂发生火灾,卧病的皮埃尔从床上跳起来,赶到火灾现场,指挥灭火工作。

    回到家后就精疲力竭地躺倒了。熬过19天,皮埃尔·s.杜邦静静地离开人世。

    那时他正燃烧着最后的激情,替中南美的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成立的临时革命政府准备宪法草案。

    野心勃勃、满怀壮志的皮埃尔·s.杜邦虽然最终未能进入世界伟人的行列,但他的一些举动,在当时欧洲政坛上可以惊天地、泣鬼神,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痕迹和巨大影响,尤其给他的子孙们事业的发展留下了一笔无法用金钱衡量的隐形财富。

    2. 伊雷内跻身新财阀

    伊雷内经营的火药厂事业,其间经历了重重险阻,使他付出了巨大辛苦。

    其辛劳的紧张程度在他1814年6月20日的信中描述得十分透彻:

    “我为了在此地建立一种非常困难的产业,已经把命都豁出去了,失望沮丧给我带来了一种习惯性的抑郁寡欢情绪,它使我不适宜社交……我现在拥有6万美元……但我的债务总额远远超过利润。”

    在谈到他屡赴费城去请求银行使借据延期时,把自己比作“一个必须每月都向警察报到的假释犯”。

    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总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而付出必有回报。1812年美英战争给伊雷内的工厂提供了极有利的机会。在战争期间,陆军和海军总共向杜邦公司订购了一百多万磅火药。杜邦公司的固定资产已从1809年的42750美元增加到1815年年底的106300美元。这期间,伊雷内的工厂曾发生过两次重大爆炸事故。1815年那一次,有9名工人丧生,两年后又发生了一次大火灾。然而即使如此,也未损伤其事业迅猛发展的势头于万一。

    杜邦家族的经济已发展到了对特拉华州举足轻重的地步。其结果是杜邦家族的头面人物开始在金融界、政界显露头角。

    1824年杜邦跻进了美国新的财阀集团。伊雷内被任命为垄断美国货币的联邦储备银行的前身美国银行的董事,一直干到1929年,因该行以贿赂获取继续持有特许状的丑行被国会调查组揭露才被免职。

    还在 1815年,维克多被选进特拉华州众议院,五年以后又被选入参议院,1924年成为美国农民银行的董事。1826年维克多也加入了伊雷内任职的美国银行董事会。在他因心脏麻痹去世之前一年还当上了国会银行的理事。

    维克多总是以政治家的身份暗中支持伊雷内。这里有事实为证,当美英两国战争打响以后,美国舰队猛攻特拉华河畔,伊雷内的火药厂必然是一个重要攻击目标,面临着极大危险。这使得伊雷内忧心如焚,不知所措。这时,他的哥哥维克多出来解难,他利用他曾当过外交官的身份,请求费城方面派兵来支援,并建议伊雷内组练自卫民兵团,保卫工厂。然而这只是杞人忧天,一场虚惊,英国海军并未袭击白兰地河畔火药工厂。不过,由此可见杜邦家族的政治、经济实力。

    伊雷内不仅是一个精明的企业家和金融家,而且是一个善于玩弄权术的阴谋家。他一直想着把火药公司操纵在他一家人手中,不致大权旁落。他有三个儿子,不愁没有事业的继承人。他对火药厂和毛纺厂的合伙人怀着极大的戒心,企图将他排挤出去。由于波提财大气粗,伊雷内对他无可奈何。1813年伊雷内的女儿维克多丽娜与波提之子费迪南德结成伉俪,这对缓和两个合伙人之间的矛盾看来有了可能。谁料费迪南德婚后三周就患肺炎死了。这就切断了伊雷内与他的合伙人彼得·波提之间的最终联系。波提竭力恢复俩人之间的友好关系,但无济于事。

    美英第二次战争结束以后,伊雷内高兴极了,他估计“火药的销售量将会急剧上升,工厂日夜轮班赶也赶不上,决定买下托马斯·李的大农场将工厂扩大3倍”。但是波提极力反对,认为战争一结束,不景气就会接踵而来。

    伊雷内力排波提异议,说现在是巩固火药制造厂百年之基的千载难逢的机会。他预料战争一结束,美国的制造业必将迅速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波提仍坚持认为伊雷内扩大火药厂、毛纺厂和皮革厂的计划是非常危险的。他不愿承担这个风险,便在白兰地河畔购置了一块地,准备另组公司,连伊雷内的员工也被秘密地挖了去。维克多出面对这场大争吵进行调解,但决定另组公司的波提毫无修好之意。出于排外心理,伊雷内也对波提毫不容情。伊雷内的二女婿安德宛也出来驱逐波提。于是两家便分道扬镳了。从此杜邦公司成了一统天下。

    杜邦家族从老杜邦皮埃尔到维克多和伊雷内都把家族的团结、家族的凝聚力视为生命。从剑盟开始,他们一直留心这个问题,并采取措施增强保证系数。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提倡家族内堂兄弟姐妹通婚。族内首次通婚的是伊雷内的三女儿与维克多的三儿子塞缪尔·弗兰西斯·杜邦的婚姻,开创了亲戚通婚的先例。这样的婚姻逐渐增多,成为美国近亲联姻最多的家族。另外,杜邦家族的姑娘与杜邦公司中崛起的新型人物结合为配偶,也是保证的一种。安德宛·比铁尔曼与伊雷内的二女儿的婚姻就是这种理想的结果。然而也有不幸婚姻,给杜邦家族的这种措施带来消极影响。维克多的长女亚美莉娅,嫁给了一个名叫威廉·克里福德的英国籍青年。这个年轻人自称父亲是英格兰的毛纺织业巨子。因为他很了解纺织机的使用方法,所以维克多深感庆幸而器重他。亚美莉娅嫁给他看起来似乎是值得庆幸的事,但结果发现他是一个骗子。他在英格兰已有老婆,还生了两个孩子。他改名换姓来到杜邦公司行骗,被他英格兰老乡发现,将之揭露出来,于是被赶出杜邦公司。

    3. 三兄弟联手撑家业

    盛极一时的杜邦家族的第二代人,从 1817年起,便发生了接二连三的不幸事。1818年3月19日,主要火药仓库爆炸,周围的一切全被炸得粉碎,有40人死亡,伊雷内的妻子也受了伤。其固定资产几乎损失殆尽。伊雷内因在费城筹款,未遭不幸,其兄维克多也奇迹般地幸免于难。

    1828年维克多因心脏病发作,当他在大街上行走时,突然瘫倒在地。他被送回合众国旅馆,抢救无效而死亡。

    维克多的死,对杜邦家族是件很悲痛的事,伊雷内尤其悲伤。他回忆起曾对哥哥说过:“我们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就像一对孪生子,假如一个死了,另一个也会死去。”而且,维克多是这个家族与法国和美国上流社会联系的惟一纽带,这个纽带突然中断了,自然是一个重大损失。

    伊雷内的妻子苏菲娅,在1818年那次爆炸受伤后,一直未能复原,到了1828年夏天也撒手人寰。苏菲娅的死,使伊雷内原本抑郁的精神状态变得更加沉重了。

    六年以后,即1834年10月31日,伊雷内也离开了生活奋斗了大半辈子的白兰地河的家园,终年63岁。同他哥哥一样,死于同一疾病,同一城市,甚至同一旅馆。

    杜邦家族的第二代到此结束。

    伊雷内去世时,留下了一份已经十分可观的家业。杜邦公司年生产火药已高达 80万磅,约占美国火药总产量的 1/7。并已大量出口。到1832年,该公司已经出口了120万磅火药。杜邦火药被运往世界各地,甚至行销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

    伊雷内的猝然去世,造成了杜邦火药公司没有现成的杜邦后裔继承管理职务的局面。他的长子阿尔弗莱德,当时已经36岁,正像他祖父皮埃尔所形容的一样,是一位“酷爱数学的小伙子”。他擅长科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他迷恋研究工作,整天在实验室中与烧杯、试管为伴。从未参加过火药厂的管理经营。父亲去世,理应由他继承杜邦公司的事业,然而,他却不想当总经理。

    次子亨利当时22岁,毕业于西点军校,在陆军技术部门服役;父亲死后,他不得不辞职还乡,但对公司的事务却一无所知。而三子艾雷克斯也热衷于搞科学实验,他当时还是一个18岁的中学生。

    在后继无人的情况下,只好由伊雷内的女婿安德宛·比铁尔曼替补这个空缺了。但是他起初不愿接受公司总经理之职,他认为这个职位应由杜邦家某位成员担任,他完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不过比铁尔曼不负杜邦家族的众望。他在无援无助情况下担任了杜邦公司的管理工作,三年间,既忙各种事务,同时努力培养阿尔弗莱德,使他能尽快地接替董事长之职。比铁尔曼把企业管理得井井有条,提高了火药生产率和销售额,并前往巴黎,把巴黎股东们的股份全部买下,还清了所欠法国债主债务的关键部分,这是他任职期间对杜邦公司最大的贡献。

    1837年,阿尔弗莱德接替了总经理的职务。他深知自己缺乏管理企业的才能,何况是偌大一个企业。因此他感到很为难。他提出要两个弟弟和他联手支撑这个局面。两个弟弟很理解哥哥的心情,同情他的困难处境,便欣然应允了。

    尼摩尔的杜邦家族,从皮埃尔·s.杜邦起,到维克多和伊雷内,无不严守家训;安德宛·比铁尔曼当然也不例外。按照传统,e.i.杜邦公司不设董事长这个职位,由三个合伙人组成一个执行委员会,而称老大阿尔弗莱德为高级伙伴,老二亨利及老三艾雷克斯为低级伙伴,公司的全部公文全由老大阿尔弗莱德签署。这一作法为以后世代相袭的杜邦家族开了先例,形成了一个传统,一直延续了六十多年。

    阿尔弗莱德担任联合执行委员会的总经理。以后,制订了一项新的合股协定。将总额中的26股股份在伊雷内的继承人中按高中低三个等级分配。最高等级是阿尔弗莱德,占八股,中级为亨利和艾雷克斯,各占五股,低一级为比铁尔曼和伊雷内的三个女儿,各占二股,每股价值7000美元。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