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了我宠信、闲暇、田庄、林园和住宅。
我不需感谢其他任何人,只想感谢他;
……
从来没有皇帝垂询我,从来没有国王对我关心,只有他是我的奥古斯都和麦卿。
——《威尼斯警句》之三十四①
①杨武能译。
歌德在写完《诗与真》第三部以后,没有写第四部(第四部是拖到1830年完成的),而是在1816年完成《意大利游记》的第一、第二部。这是歌德的第二本自传。这本游记只是歌德第一次游意大利时生活的实录,其文笔不如《诗与真》生动和感人。1822年歌德写完第三部自传《随军征法记》。随着一系列传记著作的完成,歌德呈现出了老年人的心态。但是,在19世纪20年代到来之后,歌德又突然恢复了青春的活力。
歌德在1820年以前,一直是去卡尔斯巴德休养。1821年他另寻新休假地,于是去马里恩巴德浴场。他在34岁的莱温佐夫太太家租了一间房住下。其实在15年前,歌德就向这位太太献过殷勤。他把她看作潘多拉。当时她刚离婚,带着3个女儿:乌尔莉克(1804—1899)、阿玛莉亚和贝尔塔。长女才4岁。以后她再次结婚,但是丈夫又死去。她结交的男友是奥地利的一个伯爵封·克勒贝尔斯贝格—图姆堡。由于伯爵是天主教徒,而她的信仰不同,所以双方未能结婚。伯爵在这里建造了一栋房子,由莱温佐夫太太的母亲管理,租给游客,获益不少。歌德住在她家里,见到当年的小孩子已经成了大姑娘。乌尔莉克已是17岁的少女。她有一双淡蓝色的眼睛,褐色卷发,看上去有点像已故的妻子或远方的女友玛丽安娜,但远远不如她们漂亮。论姿色,她是歌德众多的女友中最不漂亮的。但是在丧妻5年的鳏夫看来,她却成了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一个温柔、苗条的“囡囡”,那么可爱,那么富有魅力。
但是这位少女对这位世界知名的大文豪一无所知。她没有读过他的书,也读不懂他的书。歌德把还未出版的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期》的初稿给她读,像老爷爷一样给孙女讲故事。他同她在一起,受到青春力量的感染,觉得自己也变年轻了,“返老还童”了。他给儿子写信说:“我在这里很好,决不像她(奥蒂丽)所想象的那样单调。”(1821年8月21日)
他回到魏玛后,乌尔莉克给他写过信。他回信说:“亲爱的,收到您那封美好的来信,我感到非常愉快。即使没有这封信,爱您的父亲也会永远记住自己美丽而忠实的女儿。现在,在我的想象中,您那动人的形象显得更加活泼,更加清晰,更加艳丽!特别是当您非常想我的时候……请转告您妈妈,我喜欢回忆她,就像回忆遥远时代的一颗明星一样。”
第二年6月19日歌德又去她家住了5周。他同乌尔莉克一起游玩。马里恩巴德风景优美,气候宜人。高大的松树林高耸云天。天空一片瓦蓝,空气纯洁清新。他读着哲学家叔本华夫人写的三卷本小说《加布里勒》,感到心旷神怡。他不知不觉地爱上了乌尔莉克。
1823年2月,歌德患了心包炎。发烧,打寒战,眼睛疼痛,病情险恶。他感到不久于人世,朋友们都在为他担忧。两个医生都认为他没有希望了。他对医生说:“你们把全部本事拿出来,也仍然救不了我的命!……死神包围了我,……我要死了。”
但是在他身上再一次出现了奇迹。他从死神手里夺回了自己的生命。
6月他再一次到乌里恩巴德休养。这一次他住在她家对面的“金葡萄”旅社,卡尔·奥古斯特公爵住过的房间。乌尔莉克和母亲及妹妹来了。歌德每天都与她们厮守在一起,用些小礼物取悦于她们。他同她们跳舞、散步,7月24日他在给泽尔特的一封信中附了一首小诗,为障人眼目,他用了《致莉丽》的标题:
你早就使我一见钟情,
但是现在我才对新生活留心。
一张甜嘴亲切地望着我们,
它已给我们甜蜜的吻。
莱温佐夫太太和女儿们离开了玛里恩巴德,去卡尔斯巴德了。歌德于8月17日赶去。同母女们在一起,歌德似乎又恢复了青春。但是,他多愁善感未免过分。他听到音乐,甚至军乐,都会感动涕零。爱情使他心儿不宁,炎夏更灼伤他的心。他向他的密友卡尔·奥古斯特公爵和泽尔特吐露心曲。公爵竟然愿大力帮忙,让有情人都成眷属。公爵代表自己的大臣向封·莱温佐夫太太求婚,要她把大女儿嫁给歌德。但是求婚被拒绝了。因为刚满74岁的诗人可以作她的爷爷哩,这太可笑了。
歌德求婚的消息不胫而走,传遍四方。连奥地利的梅特涅首相,歌德的儿子和媳妇都知道了。
炎夏过去了,避暑度假的人渐渐四散。这时一个波兰美人闯进了他的生活。她名叫玛丽亚·什马诺夫斯卡亚,是位钢琴家。她体态轻盈、活泼优美、明媚的双眸顾盼生辉,嫣然一笑令人心醉,她富于幻想,而又举止自然,老练成熟之中又带几分稚气。她比玛丽安娜还美三分,比乌尔莉克更懂得情意。歌德一见,又是被勾去了神魂。他陪她在雨中散步,他听她弹琴。她那琴声传达出了她的崇高的幻想和淡淡的哀愁,也深深扣动了老诗人的心弦。
同乌尔莉克分手了。留下的只是她的一只手套与用花体字刻着乌尔莉克、阿玛莉亚、贝尔塔三位小姐芳名的波希米亚产的玻璃杯。这是在歌德生日时她们给他敬酒用过的。
乌尔莉克终生未嫁。六七十年后,她在回忆录的结尾说:那时不是没有爱情。只要她母亲同意,她当然会接受歌德的求婚的。看来是她母亲拒绝了歌德。她母亲要公爵无论如何不要马上把结果告诉歌德。歌德就这样离开了。
诗人启程回魏玛了。在颠簸的马车上,他充满激情和哀怨,痛苦地唱出了他晚年最著名的《玛里恩巴德哀歌》,连同《致维特》和《抚慰》合称《爱欲三部曲》。
这首《哀歌》与《罗马哀歌》不同。《罗马哀歌》有着欢快明朗的基调,而这首《哀歌》却是在真正诉苦。诗人加上了自己剧作《塔索》中的两句诗作为题词①:
①题词及诗的译文均引自杨武能译著《迷娘曲》。
世人在痛苦中默然无声;
神给我力量,让我倾诉苦情。
歌德在祈求和呼唤上帝之后,描述了爱情给他带来的变化:
就因为有了她!——想当初,
恐怖重压在我的精神和上
举目四望,周遭景象多么可怕
内心更觉压抑、空虚、凄凉;
这时希望闪现在熟悉的门边,
她来了,身披着和煦的阳光。
《圣经》有言:不是理性而是
神赐的安宁,给你们世人幸福;
我想说,在我最可爱的人身边,
我得到了安宁、快乐和幸福;
心儿平静,什么也不能破坏
那个深深的信念:我属于她。
……
她仿佛说:“我们可以享受
人生之乐,一个又一个时辰。
昨日的事只给我们稀少的记忆,
明天的事禁止我们预先打听!
就算我也曾害怕黑夜的到来,
面对落日,我仍然感到欣幸。
……
如今已远离她!这眼前的时光,
该怎样捱过?叫我能说什么。
她赐给我许许多多美好回忆,
如今已成重负,我必须摆脱。
难忍的渴慕逼得我坐立不安,
除了无休止地流泪,别无良策。
歌德回到家里,迎接他的是儿子的愤怒和抱怨声。他们听到说歌德要结婚,公开表示反对,担心失去那份丰厚的遗产。10月27日,他才当着爱克曼的面朗读这首诗。爱克曼说他像守护圣物那样守护着它。可见诗人对此诗的偏爱。但是诗人只能以泪洗面,别无良策。不久他病倒了,再度濒临死亡。儿媳不管他,出门旅行了,儿子满怀愤恨,不肯照顾他。
还是知心密友泽尔特听到消息,从柏林日夜兼程赶来照顾他。俗话说,“心病要用心来治”。泽尔特想:“他是在热恋,而这场恋爱使他的身心都淹没在青春的所有苦闷和忧烦之中。”他便将这首《哀歌》一遍又一遍地、不厌其烦地念给他听。真奇怪,歌德渐渐恢复了健康。他说:
“你那充满感情,柔情脉脉的声音,使我几番领悟到,我爱得多么深沉,虽然我并不甘心承认这一点。”
歌德对这首诗爱不释手。他用了三天的时间,在精选的纸上用端正的字体抄写得非常工整。正如奥地利著名传记作家斯特芬·茨威格在《玛里恩巴德哀歌》里所评论的:“这是为我们谱写的一首美妙的歌,最深沉、最成熟的歌,是一位74岁的老人以夕阳西下前才具有的瑰丽光焰和热力所谱写的暮年绝唱。没有别的作品能像这首诗那样让我们逐句、逐行、逐节地窥见情感的深化过程。”歌德自己把这首诗称为“内心纪程①”,是“热情在最高峰状态下的产物”,那是一点也不假的。
茨威格还说:“这首诗象征着他勇敢的告别,同时也是勇敢的新生②”。从此,他以惊人的毅力和决心,献身于他青年时代的两个最老的伙伴——《威廉·迈斯特》和《浮士德》。
①②引自高中甫主编:《茨威格小说全集》第一卷,第394页。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