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艾森豪威尔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二十一章 希特勒反扑
    “元首”放言要反攻,垂死挣扎狂乱行;调兵遣将搞突袭,欲转战局成笑柄。

    话说盟军从诺曼底登陆以来,西线德军损失惨重。绝大多数德军将领认为,第三帝国大势已去,战争将主要在德国本上上进行。但自巴黎解放后,由于盟军战线延长,供应日渐困难,加上内部意见不一,攻势逐渐缓慢下来,这给希特勒造成了喘息之机,他决意要进行反扑了。

    1944 年8 月31 日,希特勒在大本营对一些将军们训话,试图给他们灌输“铁的意志”。他说:“我们在必要时将在莱茵河上作战,这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战斗下去,正如胖特烈大帝所说,要一直打到那些该死的敌人精疲力竭不能再战为止。我们要作战到底,一直打到赢得在今后50 年到100 年内能够保障德国民族生命安全的一个和平局面为止。这个和平局面,首先不能像1918 年那样再一次地玷污我们的荣誉..我活着就是为了领导这一战斗,因为我知道,如果这一战斗的背后没有铁的意志,这场战斗是不能胜利的。”

    希特勒在严厉批评了陆军参谋总部缺乏“铁的意志”之后,对他的将军们透露了他坚信前途有望的一些理由。他说:“盟军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的时候,他们决裂的日子就要到来了。历史上所有的联盟迟早都要垮台的。

    不论怎样艰难,唯一的办法是等待恰当的时机。”

    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受命组织“总动员”的工作。新被任命为补充军司令的希姆莱,着手建立25 个人民步兵师以防守西线。在纳粹德国关于“总体战”的计划和言论尽管很多,但是国家的资源却远远没有全部利用起来。由于希特勒的坚持,在整个战争时期,日用品的生产仍维持着庞大的数字,这显然是为了维持民心和士气。而且他仍然迟迟未实行战前制定的动员妇女进工厂工作的计划。

    1943 年3 月,当军备和战时生产部长斯佩尔打算要妇女进工厂时,希特勒说:“牺牲我们最珍贵的理想,这个代价太高了!”纳粹思想认为,德国妇女应该待在家里,而不是在工厂里。在战争的头四年,当英国有250 万名妇女从事战时生产的时候,德国只有18.2 万名妇女干着同样的工作。

    现在盟军已经打到大门口,纳粹首脑们慌张起来了。

    15 岁到18 岁的孩子和50 岁到60 岁的男子都应征入伍。在大学、中学、机关和工厂里到处搜寻入伍者。

    1944 年9 月到10 月,有50 万人参加了陆军,但是没有规定要妇女进机关、工厂去替代这些入伍者。军备和战时生产部长艾伯特·斯佩尔向希特勒抗议说,技术工人的应征入伍,严重影响到军火生产。

    自从拿破仑时代以来,德国的军队就几乎没有在本国的土地上打过仗。

    后来普鲁士和德国的战争,都是在别国的领土上进行的,现在战争已深入到德国的心脏,军队已陷入困境,因此他们进行了大张旗鼓的鼓励士气的工作。

    陆军元帅冯·伦斯德发出号召说:“西战场的士兵们!我希望你们保卫德国的神圣领土,坚持到底!”另一个陆军元帅莫德尔号召集团军的士兵们:“我们的家乡,我们的妻室儿女的生命系此一战!”

    为了挽救危局,希特勒脑子里在酝酿着一个计划,决定孤注一掷,倾尽全力向盟军发动一次强大攻势,妄图挽回败局。

    1944 年12 月12 日的晚上,一群西线战场上的德国高级指挥官被召到伦斯德的总部。他们被搜取了腰间佩带的武器和手里的公事包,然后被装进一个大汽车里,在没有月光的原野上开了半个钟头,目的是弄得他们晕头转向。

    最后停在一个很深的地下室通道前,原来这是希特勒在法兰克福附近泽根堡的大本营。在那儿,这些人第一次知道了少数最高参谋官和指挥官一个月前就已经知道的事:“元首”准备在四天内,在西线发动一次“强大的反攻”。

    自从九月中旬艾森豪威尔的军队在莱茵河以西德军前线受阻以来,希特勒的脑子里就涌现出一个大胆计划:夺回主动权,发动攻势,切断美军第三和第一军团,深入安特卫普,夺回艾森豪威尔的主要供应基地,压迫英加军队沿比利时和荷兰边境撤退。他认为这一攻势,不但会使英美联军遭受惨败,从而使德国西部边疆不再受威胁,而且可以使他转过身来对付苏联的军队。

    这一攻势还会很快打通阿登森林,1940 年德军的大突破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而且德国情报人员知道这里美军兵力薄弱,只有四个步兵师防守着。

    深秋以来,希特勒就为他的最后孤注一掷到处搜罗残兵余卒。

    10 月间,他居然拼凑了近1500 辆新的或改装的坦克和重炮。12 月又拼凑了1000 辆。他还征调了28 个师,包括9 个装甲师,供突破阿登森林之用;此外,还有6 个师,准备在主要攻势发动之后,进攻阿尔萨斯。戈林还答应凑3000 架战斗机。

    这是一支相当可观的力量,虽然远比不上1940 年伦斯德在同一战场上所使用的兵力。但是,要拼凑这样一支兵力,意味着取消对东线德军的增援;东线的德军司令官们认为,这种增援是击退苏联准备在一月发动的冬季攻势所必不可少的。当负责东线战场的参谋总长古德里安表示异议时,希特勒痛斥了他一顿:“用不着你来教训我!我已经在战场上指挥了五年德国陆军,在这一时期我所获得的实际经验,参谋总部无论谁也比不了。我曾研究过克劳塞维茨①和毛奇②,而且把他们所有的军事论文都读过。我比你清楚得多!”

    12 月12 日晚上,被搜去公事包和武器的将军们聚集在泽恨堡元首大本营,他们发现这位纳粹统帅背已驼了,面色苍白,有些浮肿。他弯着腰坐在椅子上,两手发颤,尽量隐藏那只随时要发抖的左臂。走路时一条腿拖在后面。

    然而希特勒讲起话来仍和从前一样。他对指挥官们作了一番政治动员:“历史上从来没有像我们的敌人那样的联盟,成分那样复杂,而各自的目的又那样分歧..一方面是极端的资本主义国家,另一方面是极端的马克思主义国家。一方面是垂死的帝国英国,另一方面是一心想取而代之的原来殖民地的美国..“联盟中的每一个伙伴在参加时都抱有各自的政治野心..美国企图继承英国的衣钵,俄国要想取得巴尔干..英国打算保住它在地中海的地盘..眼前这些国家就在争吵不休。谁能够像蜘蛛那样坐在网中央,注意形势的发展,他就可以观察到这些国家间越来越加深的矛盾。

    “如果我们发动几次攻击,这个靠人为力量撑住的共同战线随时随地可能霹雳一声突然垮台..只要我们德国能保住不松劲的话。

    “要紧的是打破敌人认为胜利在握的信念..战争最后要看哪一方认输。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让敌人知道,不管他们怎样,他们决不能叫我们投降。决不能!决不能!”

    将军们散会时,希特勒的政治动员还在他们的耳朵里盘旋着。他们谁也不相信阿登攻势会成功,但是他们仍然决心尽最大的能力去执行命令。

    12 月15 日夜间,德军在亚琛以南的蒙却奥和特里尔西北的埃赫特纳赫之间的70 英里的战线上进入他们的进攻阵地。这天晚上很黑,下着小雪,浓雾笼罩着阿登森林附近大雪覆盖着的群山。根据天气预报,会连着几天有这样的气候,估计盟军的飞机在这期间不能起飞,德国的供应线可以免遭诺曼底那样的厄运。连着五天的天气都帮了希特勒的忙。这个完全出乎盟军总司令部意料的德军行动,在12 月16 日早晨获得初步进展以后,德军接连几次突破盟军阵地。

    12 月17 日夜间,一支德军装甲部队到达斯塔佛洛,它距美军第一军团总部驻地斯巴只有八英里,美军仓皇撤退。更重要的是,它距一个存有300 万加仑汽油的巨大美国供应站只有一英里。假如这个供应站被德国装甲部队占领,它就会进展得更远更快,因为德军非常缺乏汽油。由于汽油供应不上,它的装甲部队不断放慢进展速度。纳粹别动队斯科尔兹内的所谓第一百五十装甲旅,穿着美式军服,驾驶着缴获的美军坦克、大汽车和吉普车横冲直撞,给美军造成了很大的混乱。

    盟军所以没有及早洞察敌人的阴谋和行动,据艾森豪威尔说,主要是天气给德军帮了忙。这位盟军总司令在《远征欧洲》一书中写道:“这些日子以来,空中侦察无法进行;没有空中侦察,我们就无法判断敌人后方的主要后备队的位置和行动。齐格菲防线的强大人工防御工事也使敌人得到了攻击的力量。防线上的障碍物、碉堡和固定炮火,大大加强了敌人守军的防御力量,这样敌军就能从他们的漫长战线上抽出兵力,集中起来进行反击。虽然从双方投入的兵力看,卡塞林战斗与阿登战役比较,不过是小小冲突,但是两者之间有一些共同之点。在这两次战斗中,敌人都是疯狂进攻,都是利用异乎寻常的坚固的防御壁障集中兵力打击盟军交通线,妄想诱使盟军最高统帅部放弃对他们无情进攻的全部计划。

    “我们虽然对敌军反攻的时间和实力感到惊讶,但对于他们反攻的位置以及这次反攻终会发生的估计是不错的。此外,就盟军准备反击的一般性质来说,布雷德利将军和艾森豪威尔早已有了一致的计划。”

    德军开始进攻后,12 月17、18 日整整两天,艾森豪威尔一直密切注视着战局的发展,并进行了分析。

    18 日夜,他认为盟军已经掌握了有关敌人的兵力、意图、动向以及盟军自己的实力等方面的充分材料,可以据此拟订一项盟军发动反攻的具体计划。19 日凌晨,他在泰德空军上将和一个参谋小组的陪同下来到凡尔登。布雷德利将军、巴顿将军和德弗斯将军奉命在那里与他会晤。会议一开始,文森豪威尔说:“当前形势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好机会,而不是灾难,所以今天应该高高兴兴开会。”任性的巴顿叫嚷起来:“嘿!我们要沉着镇静,让这些狗崽子往远里冲,一直冲到巴黎才好,那时就真能把他们一段一段分割,一口一口吃掉!”于是引起哄堂大笑,巴顿自己也笑了起来。

    他们仔细地回顾了形势,大家都高兴地看到与会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司令官还是参谋人员都沉着、自信。没有人表现出歇斯底里或发表惊慌失措的言论。

    “在这种形势下,”艾森豪威尔说,“假定最高统帅部不惊慌失措,命令整个战线作全面撤退的话,防御部队的反应,一般有两种可实行的方针:一种是沿着受攻击的整个地区,只建立一条安全的防线,选择一些如河流之类的强固地势,据此坚守。另一种是防御部队一俟集结好必需的兵力,就立刻发动进攻。”

    “我选择后者,”艾森豪威尔说,“这不仅因为从战略意义上说,我们是处于进攻的地位,而且因为我坚信,敌人跑出齐格菲防线,正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最有利的歼灭他们的机会。”

    艾森豪威尔决定,没有必要在南北两侧同时发动进攻。他说:“北侧在德军进攻中首当其冲,我们得采取几天守势;但在南侧,只要我们尽可能早地向北发动进攻,将有助于战局的改变。在19 日的凡尔登会上,我的直接目的是安排开始南面的突击。”

    为了立即执行这些计划,艾森豪威尔发布了口头命令,但有一个条件,即巴顿在布雷德利指挥下实施进攻,进攻时间不得早于12 月22 日和迟于23日。还进一步同意巴顿的部队抵达巴斯托尼后,可以大体朝着乌法利兹的总方向继续前进。一俟飞行条件改善,飞机能起飞,就决定给予充分的空中支援。此外,艾森豪威尔在会上还通知大家,他打算一俟北侧的德军进攻兵力消耗殆尽,就立即开始部署这一侧的进攻行动。

    对巴顿的安排,是要求他把至少有三个师的进攻军队集中在阿尔隆,并且从那里开始向巴斯托尼推进。总司令警告他不要分散进攻,指示这次进攻必须有条不紊,稳扎稳打。巴顿最初对德军的突击力量似乎没有足够的理解,因此,谈起分配给他的任务来总是很轻松的。这使艾森豪威尔认为有必要向他强调指出,他的这次进攻需要实力和高度计划性。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