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布莱德雷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十六章 乘胜追击
    战略分歧显端倪,统帅调和手法高;

    横扫德军卷残云,直逼纳粹大本营。

    盟军进占法国西北部以后,新的战略问题又出现了。按原计划,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成功后,德军将会退到塞纳河与盟军对峙,盟军也准备在塞纳河休整、补充后再和德军决战。不料,希特勒违反常规,纠集部队与盟军在诺曼底决战,结果一溃千里,逃过塞纳河。

    按原来的预测,德军在塞纳河会进行殊死抵抗,然后逐步退到索姆、马恩、默兹和摩泽尔河一带防守,最后才退到“齐格菲防线”,沿德国西部抵抗盟军的进攻。盟军也按计划分两路大军追击德军,蒙哥马利率第21集团军群的第2集团军和第1集团军沿亚眠—列日—亚琛一线追击,其装甲部队要途经阿登山脉北麓的山地;布莱德雷率第12集团军群的第1和第3集团军沿特鲁瓦一南希一梅斯一线前进,途经阿登山脉南部,摧毁和占领德国重要煤炭和钢铁生产基地——萨尔工业区。之后,转向法兰克福直扑鲁尔工业区,与蒙哥马利会合。总的来看,两路大军攻击的目标是鲁尔工业区,进而彻底击败德国,结束欧洲战争。

    战争的进程没有按盟军最高司令部预料的那样发展。发生的变化主要是德军企图决战诺曼底,结果大败而逃;希特勒于8~9月份用v-1和v-2导弹加紧袭击英国;盟军未能及时夺取布列塔尼半岛上的布勒斯特港(直到9月19日才夺取),造成补给困难。针对这种情况,盟军必须修改战略以适应新的形势。

    一开始,盟军根据德军溃逃塞纳河的形势,打算马不停蹄地冲过塞纳河,防止德军在河东建立防御阵地,尽可能地围歼德军。布莱德雷已命海斯利普的第15军在芒特渡过塞纳河,沃克的第20军、库克的第12军在巴黎以南的默伦、特鲁瓦两处渡过塞纳河。8月21日,美军攻势开始。曼顿·埃迪代替患病的库克指挥第12军,这个军和沃克的第20军一起,迅速推进。埃迪率军从奥尔良突进160公里,抵达了特鲁瓦。并准备按原计划沿南希一梅斯一法兰克福向阿登山脉以南推进。在部队推进到巴黎前,盟军从战术上考虑,准备绕过这座无军事意义的城市继续东进追击德军,直抵齐格菲防线或莱茵河。可是,解放巴黎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巴黎的抗德起义运动改变了美军东进的速度。8月25日,美军第5军下属的法国第2装甲师应邀开进巴黎接受投降。盟军从此要从紧张的军需品中每天拨出4000吨食品供应400万巴黎人,造成部队补给更加紧张。巴顿的第3集团军一路追击,但遇到了汽油匮乏的问题,李奇微指挥的由3个师组成的第18空降军已无法参加行动了,飞机被调去紧急空运汽油,以维持追击速度。

    盟军冲过塞纳河以后,高级将领感到必须修改总战略了。蒙哥马利和布莱德雷两位集团军群司令都提出了自己的计划,而且意见相左,争论不休。

    早在7月2日,蒙哥马利就向艾森豪威尔和布莱德雷提出:他率3个集团军,其中包括布莱德雷率领的第1集团军直接进攻加来。美军像在突尼斯、西西里那样居于从属地位,蒙哥马利担任主攻。从个人角度讲,蒙哥马利企图控制盟军地面部队。8月13日,布莱德雷正忙于法莱斯围歼战,蒙哥马利向艾森豪威尔和布莱德雷透露了他的总计划,他建议取消渡过塞纳河之后两路进军,即他本人与布莱德雷各率一支部队追击德军的计划。代之的是由他率4个集团军共40个师“一路出击”,向东扫荡消灭加来的德国第15集团军残部。然后,他将在比利时建立庞大的盟国机场网,夺取安特卫普和鹿特丹以解决后勤补给问题。同时,摧毁威胁英国的v-1和v-2导弹发射场,挥师占领鲁尔工业区,东捣柏林。蒙哥马利的总计划依赖于以最快的速度突击混乱不堪、士气低落的德军,集中盟国所有的人力物力归他指挥。从总体来看,蒙哥马利的总计划十分令人欢欣鼓舞和眼花缭乱。可是,布莱德雷首先接受不了这个计划。蒙哥马利企图掌握更大的权力,指挥盟军地面部队,甚至使艾森豪威尔也黯然失色。从9月始,美军部队的人数将是英军的3倍,美国公众也不能接受由蒙哥马利来指挥,让他独占鳌头。布莱德雷认为,蒙哥马利从阿拉曼战役到最近的法莱斯战役,都不善于集结部队,过于谨慎而不愿冒险追击敌人,扩大战果。而按蒙哥马利的计划,要求以最快的速度追击敌人至柏林,这绝不符合蒙哥马利的风格,把赌注压在他身上是“战争史上最冒险的行动之一”。布莱德雷的反对理由并不是毫无根据、仅为谋求个人利益的。几天后,当新闻界透露布莱德雷升任集团军群司令,与蒙哥马利平起平坐的消息时,英国新闻界一片哗然,他们认为任何人都不能与阿拉曼英雄平起平坐,这意味着对蒙哥马利的“降级”。美国新闻界不甘示弱,奋起抗议,要求伦敦新闻界道歉。蒙哥马利的计划的确会触犯美国人应有的利益。马歇尔对此深为忧虑,写信劝艾森豪威尔按原计划尽快担负起地面部队总指挥的职责,以免节外生枝,引起盟军将领的不和。

    从战术上讲,蒙哥马利的计划要求“高速”追击,而部队要绕过装满德军的“大口袋”。在重要港口,德军将会像在布勒斯特港一样拼死抵抗,蒙哥马利不得不留下部队“打扫战场”。这样,当部队抵达德国境内时,蒙哥马利必然显得软弱无力。同时,东北方向的地形复杂,江河纵横、水渠交错,易守难攻,装甲部队无法展开。从这个方向追击德军,将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蒙哥马利无法解决调集炮兵、步兵的难题,英军和加拿大军缺乏美军的两吨半卡车,也没有良好的火炮牵引车。布莱德雷还考虑到,德军在一路上至少可以组织20~30个第一流的精锐部队来“保卫”国土,蒙哥马利有可能被德军反击而赶回塞纳河。从内心深处,布莱德雷坚决反对蒙哥马利的计划,将其计划看成是“痴心妄想”。

    布莱德雷不像巴顿那样偏激、鲁莽,他也看到蒙哥马利计划的优点。按其计划,可以夺取安特卫普和鹿特丹等重要港口以解决盟军的后勤补给问题,这些港口离英国本上更近。同时,摧毁德军的v-1和v-2导弹发射场,可以解决其对英国本土的威胁,打击希特勒蛊惑人心的宣传攻势,摧毁德国的反抗意志。

    在进攻战略上,布莱德雷主张按部就班地实施“两路进攻”的战略。蒙哥马利率军在阿登山脉以北推进,布莱德雷自己则率军在阿登山脉以南进攻,直逼萨尔。两军在德国西部边界的齐格菲防线或莱茵河停下来补给、休整,然后再发起进攻。对于蒙哥马利夺取荷兰港口及摧毁导弹发射场,布莱德雷同意把李奇微的第18空降军调给他通过水乡泽国。并从第1集团军中抽出1个军支援蒙哥马利。调走6个师后,布莱德雷手下仅有15个师的兵力去进军萨尔了。8月13日,蒙哥马利飞抵圣詹姆斯附近的第12集团军群司令部找布莱德雷,要求布莱德雷全力支持他的计划。布莱德雷有分寸地支持他向东北方向夺取港口和摧毁德军导弹发射场的想法,并表示支援他。但在由蒙哥马利个人率4个集团军攻占柏林及让布莱德雷放弃进攻萨尔的问题上,未作丝毫让步。

    蒙哥马利走后,艾森豪威尔来到布莱德雷处讨论蒙哥马利的计划。艾森豪威尔同意布莱德雷的计划,但主张调1个空降军和1个整集团军支援蒙哥马利攻打安特卫普和摧毁v型导弹发射场。布莱德雷坚决反对调这么多兵力给蒙哥马利指挥,这样他就无法进攻萨尔,巴顿也会因缺乏兵力和汽油无法行动。艾森豪威尔的主张使布莱德雷气愤不已。8月20日至22日蒙哥马利派参谋长德金甘德到盟军最高统帅部游说。德金甘德本人并不支持蒙哥马利的做法,但他忠实地执行命令,说服了艾森豪威尔及其作战副参谋长平克·布尔,同意派李奇微的第18空降军和第1集团军支援蒙哥马利。

    布莱德雷和巴顿感到十分沮丧。蒙哥马利对此仍不满足,他甚至让德金甘德写信要求艾森豪威尔放弃接管地面部队的计划,把制定计划和指挥大权都交给他。8月23日,蒙哥马利傲慢地要艾森豪威尔去他的指挥所听他再次陈述其总计划。此前,蒙哥马利又飞到布莱德雷那里请求支持。这一次,布莱德雷已听闻蒙哥马利要与艾森豪威尔争权,出于维护美军利益的动机,布莱德雷对蒙哥马利的第二次来访冷若冰霜,也未改变主意。但蒙哥马利谎称布莱德雷全力支持他。

    巴顿像一头被激怒的公牛一样来找布莱德雷,他发现布莱德雷也火气冲天。为了对付蒙哥马利和向艾森豪威尔施加影响,巴顿想出了一个解决争端的主意:他和布莱德雷、霍奇斯提出集体辞职,促使艾森豪威尔让步。但是,布莱德雷表现得冷静一些,他不主张辞职,因为部队需要他们,新来的人更难应付局面。

    不久,艾森豪威尔和史密斯又去蒙哥马利的司令部,蒙哥马利第一次见到艾森豪威尔的参谋长,但将他拒之讨论圈子之外。蒙哥马利单独与艾森豪威尔交谈,并提出其总计划和掌握地面部队的要求。他劝艾森豪威尔“高高在上”,不插手具体事务。艾森豪威尔冷静地拒绝了蒙哥马利接管地面部队的要求,同时也拒绝了把支援兵力增加到12个美军师的要求。

    最后,蒙哥马利接受了决定,但他和艾伦·布鲁克都蔑视这个决定。他们认为这导致了盟军在战略上的四分五裂,他们极力主张集中兵力穷追猛打,并把艾森豪威尔的决定说成是对战争的拖延。

    布莱德雷对决定也不满意,他不愿意抽掉那么多兵力支援蒙哥马利。许多人认为艾森豪威尔的折衷方案丢掉了早日结束战争的机会。到战争结束后,布莱德雷才意识到艾森豪威尔的决定是稳妥的。抽出兵力支援蒙哥马利夺取重要港口和摧毁导弹发射场,抓住了关键。而那种盲目追击的战略才是一种冒险的行动,艾森豪威尔巧妙地调和了盟军高级将领的分歧。

    巴顿英勇善战,是夺取地盘、抢占头条新闻的一员猛将,他也曾考虑过由自己率军猛烈追击的战略,可惜无人支持。布莱德雷认为,巴顿自从参加欧洲战争以来,从未遇到过真正的对手,而攻击德国本土,却是一场大硬仗。而且他忽视后勤补给,经常穷追猛打,容易造成顾此失彼的局面。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