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使艾伦下不了台。布莱德雷看不惯这种做法,认为这是粗鲁的兵痞行为,等于给艾伦贴上了儒夫的标签。素有大兵将军之称的布莱德雷认为这不是好的领导作风。当然,布莱德雷当时什么也没说。
许多传记作家对巴顿与布莱德雷在第2军相处的关系着墨很多。对于艾森豪威尔的“耳目”,巴顿和弗雷登德尔一样不能容忍。不过,巴顿不是单纯地排斥布莱德雷,他很钦佩他的将才、谨慎和正派。但是,他不能容忍布莱德雷在第2军的暧昧关系,认为这有悻于军事指挥原则。
“我不能让任何他妈的间谍在我的司令部周围转来转去。”巴顿给艾森豪威尔打电话表明了态度,要么让布莱德雷当副军长,要么结束这种状态。艾森豪威尔最后任命布莱德雷为第2军副军长,他打算,待巴顿整顿好第2军后,如果布莱德雷有足够的能力指挥第2军,还要任命其为军长。巴顿临时从摩洛哥调来,放下了组建第7集团军的工作和制定进攻西西里计划,仅是权宜之计。就在巴顿抵达第2军后不久,布莱德雷就正式被任命为第2军副军长。但是,3月8日,马歇尔曾打电话给艾森豪威尔,建议不让布莱德雷担任副军长,而是去摩洛哥临时代理巴顿原来的工作。
艾森豪威尔则对马歇尔的建议表示异议,认为巴顿只须暂时留在突尼斯前线三个星期左右,然后在4月1日把第2军交给布莱德雷。而他自己仍回去继续拟订他在西西里作战的计划。艾森豪威尔欣赏布莱德雷的职业能力,但力主让他先熟悉一下突尼斯的环境、地形和人事,更重要的是熟悉英国人。3月10日,巴顿仍在整顿第2军,那里已经生机勃勃、秩序井然。而布莱德雷则到阿尔及尔与艾森豪威尔、比德尔、史密斯磋商自己的任职问题。布莱德雷明知去摩洛哥可以得到更快的提升(也许是暂时的),但还是倾向于留在第2军。巴顿在摩洛哥有自己的人马,布莱德雷不好插足。况且,他自己宁愿指挥部队打仗;而不愿去制定作战计划。
3月10日,艾森豪威尔经讨论后电告马歇尔:让布莱德雷指挥第2军,甚至比原计划的时间还要早。11日,布莱德雷从阿尔及尔回到第2军,将讨论过程及决定告知巴顿。其间,布莱德雷还坦率地谈了自己个人的想法,巴顿欣然接受了这一切。巴顿深知自己在突尼斯的任职不会太长,他也愿意回摩洛哥去担任更重要的职务,而不是让布莱德雷去代替他。
对于布莱德雷与巴顿在第2军的关系,有些传记作者有过一些曲解和暗示,总想说明布莱德雷把巴顿当作“职业上的竞争对手”,甚至有嫉妒心或想尽快抢到第2军军长的职务。从布莱德雷稳重的个性,谨慎小心、深藏不露的作风来看,那种暗示和分析似乎依据不足。巴顿个性鲜明、脾气刚烈,是个刚健豪放的人物。而布莱德雷沉着冷静、有条不紊,颇具儒将风范,这正是一对好搭档。就个人前途而言,身为陆军参谋长的马歇尔与布莱德雷相知很深,很清楚布莱德雷的特长和个性。布莱德雷前途无量,他不至于为了一个军长与副军长之分而大动干戈。布莱德雷把巴顿看作一位出色的、卓越的,甚至是最杰出的将领,也深知巴顿的个性缺点,并认为那是其危险和灾难之所在。马歇尔和艾森豪威尔都意识到要适当限制巴顿的所作所为,恰当地使用他。有人将巴顿比作斗士,而布莱德雷是思想机器,他们两人性格迥异,但却能够相互补充,密切配合,这倒是公允的伴裆。
1943年3月12日,巴顿在抵达第2军进行雷厉风行的整顿使其重振军威后不久升为三星中将。这是巴顿梦寐以求的事情。第2军在他手下变成了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部队。3月14日,亚历山大向巴顿下达了简要的命令。此前,蒙哥马利已逼近马雷恩防线,盟军的空、海军控制了制空权和制海权,地面部队得到了补给。而轴心国部队缺乏补给和增援部队,尤如沙漠中的困兽。隆美尔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部队已频于绝境,继续留在突尼斯等于自杀,他极力敦促罗马和柏林拟订撤退计划,将部队撤出马雷恩防线,在更北的盐沼防线寻找防御阵地。不幸的是,罗马和柏林坚持要让轴心国部队与盟军在突尼斯决一死战,尽可能长时间地钳制这一战区的盟军,避免盟军部队移至其他战区作战。3月9日,隆美尔闷闷不乐地回国休假,永远离开了突尼斯,冯·阿尼姆执掌了轴心国部队的指挥权。巴顿从“超级”破译情报组织透露的消息了解到隆美尔已离去,他为失去与隆美尔的较量机会而遗憾万分。
布莱德雷了解到,亚历山大在突尼斯有两种战略选择:一是在北面的冯·阿尼姆与南面马雷恩防线的非洲军之间打入一个楔子,分割包围两支轴心国部队,围而歼之。按照第2军的位置,他们可以充当楔子;另一种战略是步步为营,将轴心国部队挤到突尼斯北部狭小的滩头阵地上歼灭之。亚历山大选择了保守的后一个方案,他还不相信第2军的战斗力。
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将担任主攻任务,突破马雷恩防线,沿海岸平地驱逐非洲军团;安德森的第1集团军共17万人固守北部和中部的突尼斯前线阵地;第2军9万人在南部沿山地向东佯攻,吸引轴心国部队,威胁其右翼,减轻蒙哥马利主攻的压力。巴顿和布莱德雷对第2军只担当附属任务十分失望。同时,按计划巴顿要在4月1日返回摩洛哥,由布莱德雷接任第2军军长。从3月6日巴顿接手第2军至3月17日发起进攻,他只有10天整顿和训练被称为“乌合之众”的部队。布莱德雷意识到,担任佯攻任务也许十分适合第2军这样的部队,尽管他们均希望第2军能担任主要任务,打败轴心国部队,报一箭之仇,并在英国人面前吐口气。有人描述巴顿对第2军的任务十分不满,牢骚满腹,言辞激烈。实际上,他在日记中达观地记道:“亚历山大是对的,虽然有些偏私,不过,我处在他的地位也会如此。”
蒙哥马利历来谨慎小心,不打无准备之仗。他在阿拉曼战役中因此错过了歼灭隆美尔部队的良机,许多军事学家对此颇有微词。在突尼斯,蒙哥马利故伎重演,大量集结兵力和补充补给品,直到其兵力和武器占压倒优势。当时,蒙哥马利拥有16万人、1410门火炮、610辆坦克,而轴心国部队仅有8万人、680门火炮、150辆坦克。巴顿对蒙哥马利一再推迟预定进攻日期有点耐不住了,他对布莱德雷说:
“为什么老是坐着无所事事?妈的,我们总得做点事呀!”
“耐心等一等,乔治。你认为我们应该做什么呢?”布莱德雷表现出固有的沉着冷静,他认为拖延时日对砥砺第2军颇为有利。
1943年3月17日,第2军在蒙哥马利发动攻势前3天首先发动佯攻。特里·艾伦的“大红一师”的目标是夺取加夫萨。若顺手的话则再夺取埃尔盖塔,之后为蒙哥马利建立一个燃料库;奥兰多·沃德的第1装甲师由卡塞林山口向东推进,直扑埃尔盖塔东北部方向的斯塔欣一德塞内德,如果进攻顺利的话,然后向马克纳西周围的高地推进;曼顿·埃迪的任务是率新编第9师援助艾伦和沃德,而多克·赖德的第34师在北面的后方作预备队,伺机攻击溃败下来的敌军。
进攻开始后,艾森豪威尔和亚历山大都到费里亚纳第2军的前沿指挥所观战。巴顿随“大红一师”挺进加夫萨;布莱德雷随沃德出击。
从1911年布莱德雷考入西点军校至今,他第一次真正尝到了打仗的滋味。进攻开始后的几小时,布莱德雷的吉普车轮胎碰上了一颗意大利式地雷,但那地雷竟没有爆炸。布莱德雷承认自己被吓得“失魂落魄”,但又庆幸自己留下一条命,以便在将来担任更重要的任务。
在进攻中,蒙哥马利得到阿瑟·特德的手下阿瑟·科宁哈姆将军的近距离空中支援,第2军则不断遭到轴心国空军的骚扰,布莱德雷和巴顿一样,对此十分恼怒。
所幸的是,第2军在佯攻中十分顺利,艾伦的“大红一师”顺利地占领了加夫萨;沃德的步兵占领了斯塔欣一德塞内德,意大利军队没有抵抗便后撤。但是,沃德的装甲部队因大雨而陷入泥潭,坦克和卡车寸步难行。巴顿怒气冲冲,大骂沃德。
3月20日,蒙哥马利以雷霆万钧之势发动了正面进攻,敌军拼死抵抗。无奈,他要求亚历山大扩大第2军的作用,协助他突破防线,最好派一个装甲师强行东进。但亚历山大担心这样太冒险,拒绝了蒙哥马利。直到22·日,在蒙哥马利的再次催促下,亚历山大才命第2军制定计划派一支小型快速装甲部队向马哈雷恩攻击,骚扰敌军的后方。巴顿接受任务后兴奋异常,但沃德的装甲部队仍陷在泥潭里动弹不得,巴顿又一次在电话中臭骂沃德,结果也是无济于事。
艾伦的“大红一师”佯攻埃尔盖塔也很顺手,事先他们得到破译的情报,提前作好迎击轴心国的2个师于23日下午的反扑,击毁敌坦克32辆,报了卡塞林山口的一箭之仇。与此同时,布莱德雷奔赴阿尔及尔与艾森豪威尔商讨第2军在总攻比塞大和突尼斯的角色问题。3月19日,亚历山大的参谋长l·麦克里里到第2军介绍了征服轴心国部队的长远计划。计划规定: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和安德森的第1集团军将会战比塞大和突尼斯。埃迪的第9师配属安德森,而第2军的其他师留在沙漠后方,将与征战无缘。巴顿听完介绍,气得说不出话来,但碍于艾森豪威尔的严格命令,不敢冒犯亚历山大。布莱德雷也是强压怒火,他深知巴顿即将回摩洛哥,而自己马上要接管的第2军在未来的战斗中只能袖手旁观了。恰好,3月22日,蒙哥马利突破马雷恩防线的计划受挫,巴顿同意布莱德雷飞抵阿尔及尔向艾森豪威尔说明第2军拒绝接受以后分配的任务。
艾森豪威尔对第2军的安排尚未了解,他对第2军的兴趣也不大。布莱德雷强压自己的失望情绪,极力主张让第2军参加最后决战。他向艾森豪威尔陈述:放弃第2军的3个师,在战术上等于摒弃了富有经验的部队;把第9师配属安德森,会重蹈在突尼斯混同国籍的覆辙;排斥了第2军,将不利于用实战来考验部队,并打击了士气,更重要的是美国人民不能分享最后胜利的喜悦。艾森豪威尔动情了,他问布莱德雷有何高见,布莱德雷提出早已想好的方案:第2军的4个师转移到安德森集团军以北,在比塞大独立作战。这样,美军便可在最后决战中作为一支独立的部队去完成任务。3月23日,艾森豪威尔致函亚历山大,指出:
“如果战事发展到美军的防区,当战役出现危机时,却有意把美军排斥在战役之外,我将认为这是不幸的事件。”艾森豪威尔没有命令亚历山大使用第2军,但布莱德雷凭他的游说能力为第2军参加决战取得了一线机会。
3月26日,蒙哥马利成功地突破马雷恩防线,轴心国部队北撤到加贝湾上方的盐沼防线。第2军的“大红一师”虽力挫敌第10装甲师,但未能再进一步,而是掘壕固守;沃德的第1装甲师仍滞留在马克纳西附近的泥潭,巴顿怒火中烧而无能为力;赖德的第34师佯攻丰杜克后遭顽强抵抗,无法再推进而退却。
第2军就这样未能取得辉煌的战绩。
英国人因此而藐视美国人,亚历山大及其部下对第f军甚为不尊重,甚至于百般挑剔,他们在战地记者面前随意批评第2军。艾森豪威尔严格约束美军,不允许有任何批评英国人的行为。布莱德雷和巴顿的偏激情绪有增无减,不过布莱德雷能较好地控制自己,不在公开场合说过头的话。
蒙哥马利的谨慎小心给第2军提供了一次机会。突破马雷恩防线后,他没有乘胜追歼非洲军团,而是专门经营盐沼防线,坐失良机。按照蒙哥马利的计划,他要在盐沼防线进行大兵团决战,向轴心国部队发动一场声势浩大的正面进攻。为此,他向亚历山大请求,让第2军支援他,哪怕是向前推进几公里。第2军于是计划从埃尔盖塔沿加贝湾向前推进袭扰敌人,以装甲部队为先导。这项任务不是作为楔子插入轴心国部队的中间,也不许进行大规模的坦克战。但是,正为亚历山大严格限制而恼怒的巴顿欣喜若狂,他认为这是显示他的闯劲和战斗激情的天赐良机。他暗暗下决心,一定要趁机杀向大海,抢在蒙哥马利之先。
巴顿调来艾伦和埃迪两个师的步兵开路,然后调沃德的装甲部队作为主攻。他警告沃德,若再失利,就撤掉他的职。然后,他派在法国时的老部下克拉伦斯·c·本森指挥那支装甲部队。
4月1日下午,步兵正在推进,德国12架双引擎“容克”式轰炸机来袭击第2军的观察指挥所,3颗重磅炸弹炸死了巴顿的副官理查德·n·詹森、1名吉普车司机和1名坦克手。英国联络官查尔斯·邓菲及布莱德雷的副官卢·布里奇等人受伤。布莱德雷在炮弹爆炸时距詹森15英尺,几乎丧了命。吉普车和步枪被打得遍体伤痕。詹森的死使巴顿深为悲痛,对英国人享受空中支援的不满一下子爆发了出来,他给亚历山大写报告严厉谴责科宁哈姆。亚历山大也不买帐,反而说第2军写“虚假报告”,并以嘲讽口吻要第2军不要再“作丢脸的事”,把其失败归罪于空军。事实上,本森的装甲部队进展太慢,但近距离空中支援全都给了蒙哥马利。后来,特德通过艾森豪威尔才将此事平息,艾森豪威尔也一度想向马歇尔发急电请求辞职。
巴顿表面上接受了科宁哈姆的正式道歉,但私下里仍继续大发雷霆,他把矛头指向艾森豪威尔对英国人的软弱和纵容。艾森豪威尔几天后还写信告诫巴顿,责备他沉不住气,要他极力维护盟国通力合作的伟大目标。
本森的部队在敌人的顽强抵抗中陷入了困境,毫无进展。亚历山大责备沃德,井向艾森豪威尔建议撤掉沃德的职,艾森豪威尔同意了,但要求亚历山大向巴顿提出,由巴顿亲自办理此事。巴顿接到亚历山大的信,又是恼怒万分。他虽拿定主意要撤掉沃德的职,但对英国人有偏见,以为他们又在责备美国人。这位战场上最铁石心肠的巴顿最后把解除沃德职务的事推给了布莱德雷。
沃德是布莱德雷的亲密朋友和老上司,布莱德雷深知沃德的失利缘于气候和暂时的困境,解除其职有欠公允。面对亚历山大和巴顿对沃德的不信任,也出于维护第2军的最高利益,布莱德雷执行了任务,但他认为这是“战争期间分配给自己的最难的任务之一”。
意外的是,沃德平静地接受了这一切。回国后,马歇尔又给这位老部下1个装甲师,他得以东山再起。
巴顿对本森也大为不满,甚至驱车直上前线责令本森继续前进,不惜代价取得战果。沃德离开后,巴顿把欧内斯特·哈蒙从摩洛哥调来,代替了沃德。
4月17日,本森的先头部队终于和蒙哥马利的先头部队会师。不过,他们并未完成封锁盐沼防线和袭扰敌军的任务。
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并未彻底围歼敌人,轴心国部队撤到了盐沼防线以北。亚历山大拟在右翼以北袭击轴心国部队,组编第9军完成其任务。安德森的部队和第2军的第34师被抽去由第9军军长约翰·t·克罗克指挥。4月8日,进攻发起,赖德的第34师遭炮击而陷入困境,克罗克责备赖德,并通过盟军战地记者将失利传遍了全世界。巴顿和布莱德雷本来就对抽调部队不满,新闻媒介又谴责第2军,使得巴顿责怪艾森豪威尔“比英国人还英国人”。
亚历山大企图作出把第34师从前线撤到后方整顿的决定,布莱德雷和巴顿愤慨至极,强烈抵制这一决定。他们认为,第34师是国民警卫队第一个调赴非洲参战的师,此举将毁灭该师并产生强大的政治影响。最后,布莱德雷从亚历山大手中把赖德的师要了回来。
在突尼斯最后决战阶段,第2军仍然无多大作为。蒙哥马利步步进逼,将轴心国部队压到昂菲达维尔,并准备坚守。最后,布莱德雷勉强获得亚历山大的同意,让第2军参加进攻比塞大的战役。他们的位置处在安德森战线之后,准备沿地中海沿岸开辟自己的补给线。
正在此时,巴顿必须回摩洛哥去准备进攻西西里的计划了,他在突尼斯多呆了两周,但战局仍未见分晓。4月15日午夜,布莱德雷正式接手第2军,交接是秘密进行的。巴顿在离开前,在日记中评论艾森豪威尔是“好一头蠢驴”。他对艾森豪威尔的软弱耿耿于怀,但对布莱德雷大加奉承和赞美。布莱德雷奉劝巴顿少说为佳,停止批评艾森豪威尔及英国人。巴顿表示回到摩洛哥后听从劝告,免开尊口,并希望与布莱德雷再度共事。
巴顿在第2军的短暂日子里,大刀阔斧地整顿部队,取得了神奇的功效,这也为布莱德雷奠定了基础。至此,第2军还没取得惊人的胜利,巴顿未能分享打胜仗的喜悦。布莱德雷不喜欢巴顿的虚张声势,但很庆幸自己熟悉了这支已恢复战斗力的部队。
布莱德雷也对艾森豪威尔牺牲第2军的利益而“偏袒”英国人的做法不满,但他不像巴顿那样锋芒毕露,而是沉着冷静地维护第2军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布莱德雷常将自己的想法深藏起来,从不在公开场合批评艾森豪威尔。
旷日持久的北非战争到了最后决战阶段。蒙哥马利缺乏速决战的勇气,不敢穷追猛打,采用了近乎堑壕战的战术对付隆美尔。布莱德雷已经接手第2军,他是否比巴顿更有作为,在决战阶段大出风头?这的确是一个谜。正是:决战前夕掌实权,战事纷飞难预测。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