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布莱德雷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十一章 显露峥嵘
    最后决战逞英雄,北非斗敌露峥嵘;

    盟军备战西西里,逆境之中获良机。

    1943年4月中旬,盟军对突尼斯轴心国部队的围歼准备已接近完成,决战即将到来。可以说,盟军已稳操胜券。制空权掌握在特德手中,坎宁安严密封锁了海上交通线,隆美尔的继任阿尼姆仅剩下100辆坦克,作战物资异常匮乏,没有补给。而盟军部署了共20个师30万人的部队,拥有1400辆坦克和1000多门火炮。

    4月16日,亚历山大下达了代号为“铁匠”的总攻令,要求部队沿整个弧形战线强攻退守的轴心国部队。安德森的第1集团军担任主攻;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对昂菲达维尔施加压力,相机推进;法国第19军在蒙哥马利左侧和安德森的右侧伺机参加攻击而扩大战果;布莱德雷刚接手一天的第2军部署在第1集团军北面,任务是保护安德森的左翼,并逐步向乔吉高地推进,最后协助安德森夺取比塞大。亚历山大给布莱德雷一把尚方宝剑,即如果他认为安德森的命令不合适的话,允许他越过安德森与他本人直接联系,布莱德雷比巴顿幸运,他可以不受英国人的掣肘。

    接受任务后,布莱德雷把第2军的司令部安扎在贝迪市郊外的帆布帐篷里。他从第28师调比尔·基恩来当自己的参谋长,并保留巴顿留下的领导班底。布莱德雷取消了巴顿确立的过激的规定。比如,后方医院的护士不必再戴钢盔了。同时,布莱德雷一反巴顿的粗暴作风,耐心地说服下级执行命令,放手让手下的军官独立解决问题。这是布莱德雷从马歇尔那里学来的领导作风,也符合他历来的领导风格。

    4月19日至20日夜,蒙哥马利首先发动佯攻,安德森手下的第5军和第9军在佯攻后的两天发起主攻。可是,非洲军团拼死抵抗,奥尔弗里的第5军、约翰·克罗克的第9军严重受阻。布莱德雷的第2军居地中海和安德森之间,埃迪的第9师居北;赖德的第34师位于中间;艾伦的“大红一师”居南。布莱德雷跟随哈蒙的第1装甲师指挥作战。战前,艾森豪威尔希望布莱德雷在南部泰恩河谷用装甲部队攻击敌人,但布莱德雷看到德军居高临下,可用反坦克炮还击,这样做也许会重蹈卡塞林山口的覆辙。布莱德雷没有理会艾森豪威尔的建议,简单地对4位师长说:

    “我们要坚决地先攻占609高地!”

    “609高地”是布莱德雷根据地图标高给它起的名字,实际上它是第2军东进路上的最高点。艾伦的“大红一师”冲在最前面,战斗异常激烈。从4月23日至26日的3天中,第2军才推进9公里。敌人在第2军有条不紊的进攻中慢慢退却,但每退一步,都要埋设地雷,然后依托崎岖不平的山地构筑工事抵抗。艾森豪威尔及他的新“耳目”平克·布尔,还有莱斯利·麦克奈尔等也来督战。结果,麦克奈尔被炮弹炸伤,布莱德雷也差点被一颗炸弹炸中。为了鼓舞士气,布莱德雷亲自和师长们一起巡视前沿阵地,结果他又一次险些送命,这是他在突尼斯第3次遇到险情。不过,他似乎生来与死神无缘,每次遇险都能化险为夷。

    敌人死守着609高地,布莱德雷命赖德的第34师在炮兵科长查尔斯·哈特指挥的猛烈炮火支援下强攻,但三次均退了回来。

    就在布莱德雷的第2军进攻毫无进展时,安德森发来两份怒气冲冲的电报:第一封要求布莱德雷绕过609高地到敌人后方去支援他;第二封则要布莱德雷调一个步兵旅给他使用。布莱德雷认为这违背了美队由美国人指挥的协议,对两封电报均未理会。

    攻占609高地仍是个大难题,为了加强火力,布莱德雷建议调来坦克作移动大炮使用,并命令部队于4月30日上午发起攻击。17辆坦克迂回到侧翼和背后炮击敌人的阵地,赖德的步兵终于在5月1日占领了609高地。之后,德军多次反扑,均未奏效,第2军牢牢地控制了制高点。用坦克当移动火炮,这是布莱德雷的一个小发明,德军根本没料到这一手,惊慌失措,不少人当了俘虏。一位俘虏甚至说,使用坦克是不公平的。

    正在布莱德雷夺取609高地后继续前进夺取马都时,亚历山大改变了主意。由于安德森主攻受阻,亚历山大从蒙哥马利那里调来第4印度步兵师、第7装甲师和第201警卫旅给安德森手下的第9军,配属第9军原有兵力再度进行强攻。

    5月6日,接替受伤的克罗克担任第9军军长的布鲁恩·霍罗克斯在奥尔弗里第5军和科宁哈姆战术空军的支援下全力猛攻。第2军以哈蒙的装甲部队为先锋,其余3个师支援安德森的左翼东进。轴心国部队招架不住,向后溃退。在第2军的前进道路上,哈蒙一路顺风,虽然损失了37辆坦克,但部队日益接近比塞大;埃迪的第9师也慢慢跟进;赖德和艾伦的2个师来回穿插,夺取了乔吉。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艾伦命“大红一师”独自攻击,违抗命令擅自行动,结果遭到重大损失退了回来。布莱德雷确信该师狂傲放任,目无纪律,下决心想撤去该师指挥官的职务。

    5月7日,埃迪的第9师与英军主攻部队同时进攻比塞大。5月9日,盟军攻占突尼斯城和比塞大港,13日,冯·阿尼姆认输,约10万德军、15万意军向盟军投降。仅第2军俘虏的敌人就达4万人左右。突尼斯战役以盟军的胜利而结束了,布莱德雷给艾森豪威尔发去只有两个词的电报:

    “任务完成!”

    从1943年2月布莱德雷飞抵北非充当“耳目”,到5月7日率第2军参加突尼斯战役取得辉煌战绩,布莱德雷如日中天,一路顺风。布莱德雷不像巴顿那样锋芒毕露,他善于与自己的上级和英国人和睦相处,同时也得到马歇尔在背后的有力支持;在作战方面,布莱德雷谨慎沉着、刚柔相济,善于捕捉战机。他对战场态势、兵力运用、战术安排和后勤补给均能巧妙调度。当然,布莱德雷接手的第2军,是以巴顿的辛勤劳动为基础的。没有巴顿的大刀阔斧,也没有布莱德雷的战功显赫;没有布莱德雷的指挥有方,也不会取得为美国人争了一口气的胜利。

    突尼斯战役结束后,美军共损失18221人,其中2715人战死、8978人受伤,6528人失踪。但这些损失为美队获得了许多教训,磨练了部队。对布莱德雷而言,他从战火中显露出自己的指挥才能、作战勇气。战役结束后,布莱德雷名声四起,他的名字见诸了新闻媒介、艾森豪威尔派战地记者厄尼·派尔“去采访布莱德雷”,结果报纸把布莱德雷的战绩详细地报道出来。就连阿拉伯人也认为布莱德雷的教名“奥马尔”是穆斯林名字,他们为之骄傲,并相信布莱德雷会步步高升。

    不过,在布莱德雷获得很高赞誉的同时,蒙哥马利也运用宣传机器,将突尼斯胜利的功绩归功于他个人。

    1943年1月卡萨布兰卡会议上,英美首脑便决定在突尼斯战役结束后立即实施西西里岛登陆战,扫除地中海交通线的主要障碍。首先由英国人提出的这个决定后来被命名为“赫斯基”(爱斯基摩人)计划。执行这个计划,一是试图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二是扫清地中海中部的轴心国部队;三是减轻苏德战场上苏军的压力;四是为美国在欧洲的“围歼”计划锻炼部队。但是,盟国最高决策层一开始便没有统一意见,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和海军部长金一直反对“火炬”计划,这次又反对“赫斯基”计划。由于在战略上的不统一,加之突尼斯战役拖延时间过长,进攻西西里岛的作战交给了下层参谋人员会制定,结果七易其稿,亦不能使上层满意。

    西西里岛是地中海最大的岛屿,是意大利的属地,整个岛呈三角形,全岛面积为25700平方公里,人口约400多万。全岛东西长300公里,南北最宽为200公里,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最高处是埃德纳火山。岛上西北角为巴勒莫港,东北角为墨西拿港,距意大利本土的卡拉布里亚市只有一条狭窄的墨西拿海峡相隔,东南角有锡腊库扎港,整个岛屿易守难攻。突尼斯战役结束之际,轴心国就开始在岛上加强防御力量。1943年6月,西西里岛的德意防御部队第6集团军约25.5万人,编成内有9个意大利师和2个德国师,由66岁的达尔马塔·a·古佐尼指挥。

    1943年5月11日,北非胜局已定,丘吉尔第三次访问美国,敦促罗斯福说服美军参谋长同意进攻西西里岛,解决战略认识差距问题。在罗斯福的干预下,马歇尔同丘吉尔同机飞往阿尔及尔,与盟军总司令部的官员商讨进攻西西里岛的方针和此后的行动计划。5月29日,丘吉尔、马歇尔、艾森豪威尔、亚历山大等在阿尔及尔召开军事会议,双方经过反复磋商,决定:进攻西西里岛,成功后即攻入意大利本土,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为下一步横渡英吉利海峡作准备。蒙哥马利没有参加阿尔及尔的会议,但他早就有自己的计划,这当然是为了个人利益的计划。早在突尼斯战役还没结束时,蒙哥马利在5月2日就抛出了他的计划:取消巴顿在巴勒莫的登陆,其第7集团军绕过西西里岛在杰拉附近登陆。蒙哥马利的理由是西西里的轴心国部队也会像突尼斯那样顽强抵抗,必须在一个地区集中兵力而不是分兵合围。巴顿虽失去了突尼斯决战的机会,但他一反常态,沉默不语。为避免招致对他个人的批评和失去参战机会,他屈服在英国人脚下。待5月29日阿尔及尔会议结束时,蒙哥马利仍坚持以他为中心的进攻意大利西西里岛的计划,然而没有得逞。

    布莱德雷作为一位崭露头角的军长,他还没有资格参加这些决策。不过,他坚持认为,进攻西西里岛有两种战略,一是包围孤立之,在墨西拿和卡拉布里亚同时实施两栖登陆;二是对全岛实施正面突击,然后在岛上纵深苦战。对于前一种战略,可以发挥盟军海、空军的巨大作用,利用已控制的海、空权切断意大利本土对西西里岛的支援,也可防敌退却。结果,布莱德雷的战略思想无人知晓和采用,只是到战役结束后才有人想起这一战略的优点:迫使岛上守军投降,节约时间和装备。

    盟军最高司令部采用了第二个方案,这是决策者们按常规决定的,西西里岛战役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紧迫地准备着。“赫斯基”战役的计划是1943年1月在伦敦开始起草的,但工作时断时续,预定于6月10日发动的进攻难以实现,于是把计划工作转由艾森豪威尔来抓。在阿尔及尔圣乔治饭店141号房间,计划参谋人员炮制了第一至第七个方案,均不成功。4月中旬,查尔斯·亨利·盖尔德纳的八41小组”完成了“赫斯基第8号”,结果得到艾森豪威尔、特德、坎宁安的认可。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