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还有良知和个人责任的问题。看来,尼维尔?张伯伦从未怀疑过自己的方针是明智的,而达拉第却总是在自相矛盾的痛楚中备受折磨。要是希特勒再次一意孤行,这一切会有什么结局呢?要是向布拉格做出的保证没有得到遵守,那法国的三色旗不是要永远受到玷污吗?另一方面,难道只是为了这些执拗的捷克人,就应当牺牲年轻的法兰西这朵花,就应当使巴黎被德国空军炸成废墟吗?庞纳说过,法国同德国交战就等于自杀,难道这话不对吗?
在宣布举行慕尼黑会议的消息时,人们那种近乎歇斯底里的宽慰表示本来应当使上面这些苦恼暂时缓解。巴黎那股欢欣鼓舞的劲头决不亚于伦敦。美驻巴黎大使布立特在给科德尔?赫尔国务卿的电报中说,“今晚巴黎的宽慰感,可同传来签订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协定消息时的那种宽慰感相比。”除了少数例外,所有政界人物和报刊都竟相表达兴高采烈的心情。“希望复活了!”乔治?皮杜尔在《黎明报》上撰文欢呼。而在《》上,前社会党总理莱翁?勃鲁姆写道,“关于召开慕尼黑会议的消息的宣布,引起了一股信心和希望的巨浪,若使谈判破裂或者无法举行,那是对人类的犯罪。慕尼黑会议是在圣炉中的火焰即将熄灭的当儿,投入其中的一抱干柴。”
达拉第在赴慕尼黑之前,于9 月28 日晚上向全国发表了广播讲话。他说:“我曾宣布今晚要向全国发表有关国际局势的讲话;但是,我在中午过后得知,德国邀请我明天到慕尼黑去同希特勒总理、张伯伦首相以及墨索里尼先生会晤。我已经接受了这一邀请。
“你们一定能够理解,在进行这样重要的谈判的前夕,我应当把我想向你们做出的解释加以推迟。但是,在我动身之前,我愿感谢法国人民的态度,这是一种充满勇气和尊严的态度。
“我首先要感谢法国人民,因为他们响应国家的入伍号召、再次显示出他们已表现过的镇静和决心。
“我的任务是艰巨的。自从我们现在经受的困难一出现,我就一天也没停止尽我的全部力量为保障和平与法国的切身利益而工作。明天,我将继续进行这种工作。在我继续努力的时候,我知道,我和全国的想法是一致的。”
达拉第也和张伯伦一样,没有提请人们注意这次会议把捷克人排斥在外。法国人也和英国人一样,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全国究竟在哪一点上“完全一致”?总理没有说,但是,在他的讲话的字里行间,人们可以听到这样的话:“和平!不惜任何代价——或者说几乎是不惜任何代价——实现和平!”
据甘默林将军自己的叙述,他当时并不准备出这样的高价。9 月28日上午同达拉第一起开会时,总理曾问这位将军:“万一割让领土不能避免,应当维护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甘默林回答说:要是防御工事不能留在捷克人的手中,他们的国家就不再具有任何“有效的军事价值”了。这在军事上是一个明智的忠告,但是,事态的发展早已使这种见解失去了意义。达拉第是在英国人采取了主动之后被送到、或者说是被吸引到慕尼黑来的。现在他没有自己的牌可打。他对随员们说:“一切都取决于英国人。我们只能跟着他们走。”
希特勒十分狡黠,为了使会议完全按着他的意图行事,在9 月29 日一清早,他就前往德奥边境去迎接墨索里尼,并且为在会议上采取共同行动而打下了基础,在去慕尼黑的火车上,希特勒怀着好斗的情绪,指着地图向那位意大利的领袖解释,他打算怎样“清算”捷克斯洛伐克。他说,要是那天开始的谈判不能立即取得结果,他就要诉诸武力。据当时在场的意大利外交部长、墨索里尼的女婿齐亚诺引用希特勒的话说,“总有一日我们要并肩对英国和法国作战。”墨索里尼对此表示同意。但是,张伯伦并没有像希特勒迎接墨索里尼那样事先去看达拉第,为英国和法国制定一个共同战略,来同两个法西斯独裁者对垒。因此,会议很快就按着墨索里尼提出的方案达成了协议。在9 月30 日晨2 时,由“四巨头”签字的协议文本上,几乎全部接受了希特勒在戈德斯堡提出的最后通牒。苏台德区捷克人从10 月1 日起分五批撤退,在10 天内完成。最后的边界由一个国际委员会来决定。这个文件交给奉命专程前来慕尼黑听候发落的捷克斯洛伐克代表。
9 月30 日,捷克斯洛伐克在敌人和“盟友”的压力下,向慕尼黑的决议屈服了。他们说:“希望把他们对他们不曾参与的决议所提出的抗议在全世界面前备案。”贝奈斯总统辞职了,因为“他可能已成为新国家必须去适应的发展的一个障碍”。他离开捷克斯洛伐克,寄居英国。捷克斯洛伐克这个国家就这样根据协定而解体了。但是,抢吃死人肉的兀鹰还不限于德国。紧接着9 月30 日慕尼黑协定之后,波兰和匈牙利也趁火打劫,在他们盟主希特勒的号召下,“凡是要一起吃饭的人,就得下厨帮忙”。它们也各自分割了捷克斯洛伐克的一块土地。但是,在希特勒收拾了捷克斯洛伐克不久,就又翻脸不认人,向他的小伙伴开 刀了。真是绝妙的历史讽刺!
希特勒根据慕尼黑协定,得到了他所要求的一切,他强迫捷克斯洛伐克割让了1.1 万多平方英里的土地,上面住着360 多万苏台德日耳曼人和捷克人。在这个地区内,有着大量的防御工事,这在当时来说是欧洲最坚强的防线,只有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可以与之媲美。 此外,捷克斯洛伐克的全部铁路、公路、电话和电讯系统都被打烂了。根据德国人的统计,这个国家被肢解以后,丧失了60%的煤,80%的褐煤,86%的化学工业,80%的水泥工业和纺织工业,70%的钢铁工业和电力工业,40%的木材工业。好端端的一个富庶的工业国,仅仅在一夜之间就被瓜分豆剖而破产萧条了。
对法国来说,慕尼黑会议是一场大灾祸。法国的统治集团由于他们政治上的短视,居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法国在欧洲的军事地位毁了。原来法国拥有100 多个正规师,而且还同东欧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等较小的国家建立了同盟,这些国家加在一起的军事力量是足以制服希特勒的。慕尼黑会议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了。原部署在坚固的山地工事中的35 个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捷克师,牵制着比这个数目还要大的德队,现在法队失去了这支力量,无异于失去一条臂膀。然而,这还不是一切。在慕尼黑事件之后,法国在东欧剩下的盟国还有哪个能对它的旦旦誓言相信呢?同法国的结盟还有什么价值呢?同英国的友好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些国家都争先恐后地想在为时还不大晚的时候,同希特勒搭上桥,谋求保全自己,免遭大害。然而,对希特勒来说,慕尼黑的结果并没有使他满足。他认为征服奥地利与捷克斯洛伐克,只是在东方大规模夺取生存空间和在西方同法国在军事上决一雌雄的前奏。德军进占苏台德地区还不到十天,希特勒就着手军事部署来并吞默默而和残存的捷克斯洛伐克了。果然,不出两个多月,捷克斯洛伐克悲剧的下一场就开幕了。3 月14 日,老态龙钟、不知所措的哈查总统,被希特勒召到柏林,在刺刀逼迫之下写下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卖身契。在所谓双方发表的会谈公报上写着:
“元首和总统(希特勒和哈查)在会谈中,以坦率的精神研究了最近几个星期以来,在目前的捷克斯洛伐克领土上发生的事件所造成的严重局势。双方一致认为,必须尽一切努力来保全中欧的这一部分的安宁与和平。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宣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为了实现最后和平,他满怀信心地把捷克人民和捷克国家的命运交给德国元首手中,元首接受了这一宣告,并且表示他愿意把捷克人民置于德国保护之下,并且保证他们的民族能够生活在自治的条件下,按照合乎他们的特定的方式得到发展。”
至此,希特勒的诡诈伎俩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他狂妄地宣告:“捷克斯洛伐克再也不存在了!”据他的一个女秘书说,希特勒在签字以后,冲进他的办公室,拥抱了在场的每一个女人。他高声叫道:“孩子们!这是我生平最伟大的一天!我将以最伟大的德国人而名垂青史!”
德军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不久,希特勒就从捷克斯洛伐克掠夺了95 亿马克的金钱和100 多万支步枪,4.3 万挺机枪,1500 多架飞机,2100 多门大炮,500 多门高射炮,300 多万发炮弹,10 亿发子弹和400 多辆坦克,占领了当时东欧最大的军人工厂斯科达。并把大批捷克斯洛伐克青年男女掳去当兵和服劳役。由此大大加强了希特勒德国的战略地位,增强了它的战争实力。正如纳粹二号头目戈林一个月后对墨索里尼所讲的:“由于捷克斯洛伐克巨大的生产能力转归德国而产生的经济因素,它显著加强了轴心国对付西方国家的能力。不仅如此,如果发生更大的冲突,德国现在毋需保留一个师的兵力去防御那个国家了。”
在严酷的事实面前,按说张伯伦、达拉第应该接受教训了,但他们仍然执迷不悟。英法政府首脑对苏联加强军事合作反对希特勒的建议,却采取十分不负责任的错误态度。谁都知道,当捷克斯洛伐克危机发生时,张伯伦同希特勒谈判,亲自出马,飞来飞去。但等到与苏联谈判时,只派去一些无足轻重的角色。最后被派去进行军事谈判的代表,还忘了带全权证书。尽管如此,苏联政府对这一谈判仍然非常重视,一开始就提出缔结英、法、苏二国互助条约和军事协定,并要求保证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所有与苏联接壤的国家的安全和独立。但是,英法政府却非常不信任苏联,也不相信苏联的军事实力。他们只要求苏联单方面承担许多义务,而不对苏联的安全承担任何义务,与此同时,英法还背着苏联同德国进行秘密谈判。既然苏联争取同西方国家建立反希特勒的统一战线没有成功,那么苏联的急迫任务就是百倍警惕西方国家的“祸水东引”政策。在大战迫在眉睫的形势下,苏联利用帝国主
义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在1939 年8 月23 日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从而使苏联赢得了宝贵时间来加强战备,进一步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
却说希特勒经过多次谋划,终于在8 月31 日中午做出了最后决定,发出了消灭波兰的“白色方案”的第一号作战指令。9 月1 日拂晓4 时45 分,150多万德队大举越过波兰国境,分北、南、西三路进逼华沙。天空中,德国的机群吼叫着飞向自己的目标:波兰的军队、军火库、桥梁、铁路以及不设防的城市。几分钟之后,这些飞机就使波兰人第一次尝到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来自空中的突然死亡和毁灭的滋味。9 月27 日,纳粹军队攻陷了华沙这座孤立无援的城市。
英法两国同波兰订有同盟条约。根据条约规定,两国应当毫不迟疑地向波兰提供包括军援在内的一切援助,可是英法政府首脑,鬼迷心窍,仍想推行“慕尼黑政策”,但在国内外人民强烈地压力和反对下,才被迫于9 月3日对德宣战。从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张伯伦、达拉第之流所推行的绥靖政策也从而彻底破产了。正是:鬼迷心窍,专行歪道,纵虎伤人,不得好报。欲知形势如何发展,且看下文分解。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