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发兵打波兰,英法对德重开战;
苟安求和成泡影,绥靖政策大破产。
当悲惨的捷克斯洛伐克事件发生时,戴高乐上校本人正在梅斯担任军职,面对着法西斯横行霸道,他痛心疾首,但无力扭转局势。正像他记述的那样,他的政界朋友雷诺在达拉第政府供职,但雷诺埋头于他相继担任的司法部长和财政部长的公务,并且由于要顾全内阁的团结而处处受到掣肘。
1939 年9 月1 日,希特勒的装甲部队越过波兰边界,此时无论是戴高乐和雷诺,还是达拉第和张伯伦,都成了无能为力的消极旁观者了。
9 月3 日,英法根据法波盟约和英波互助条约,在人民的压力下,被迫匆忙对德宣战。从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大战开始时,双方力量对比大大有利于英法方面,从兵力上看,当时波兰有40 个步兵师和12 个骑兵师;法国有相当于110 个师的兵力。而当时德国只动员了98 个师。在经济实力方面,英法有广大殖民地,多数战争资源都不缺乏,而德国则缺乏铁砂、橡胶,石油等战略物资。但是由于英法没有做好战争准备,而且不想真正打仗,行动上磨磨蹭蹭,到波兰战争结束三个星期后,英国才派了四个师在法国登陆;法队的出动,事实上也只是一种军事示威的性质,完全是防御性的。在背地里,英法仍然通过美国政府出面“调停”,幻想停战。用张伯伦的话来说,当时的战争叫做“晦暗不明的战争”,所谓“晦暗不明”,实际上是指“战”与“和”还在两可之间。由于英法领导上处于这样一种精神状态,因此战争初期一直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战争爆发之初,德国估计波兰可以抵挡数周之久,法国估计波兰可以支持到1940 年春,波兰军事当局更是盲目自信。不料。德军突如其来的攻势,装甲部队与空军配合的“闪电战”,使波兰猝不及防,飞机来不及起飞,在48 小时之内,500 多架飞机几乎全部被摧毁。德军很快占领了波兰的主要工业区,把波军分割并就地包围。到9 月17 日,波兰军队崩溃之势已成定局。
在希特勒的“闪电战”中,海因兹?古德里安将军的坦克部队初次显露头角,整师整师的坦克横冲直撞,在飞机的掩护下,一天推进三四十英里;能够迅速开炮的摩托化重炮,甚至在坎坷不平的波兰道路上也能以每小时40英里的速度滚滚挺进。波兰首都华沙的居民,在反动政府逃亡之后,自动奋起保卫首都,英勇坚持战斗。德国法西斯进行残暴的轰炸和炮击,于9 月27日攻陷这座孤立无授的城市。纳粹军队对华沙人民,特别是犹太人,进行了惨绝人性的大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
虽说英国和法国已正式向德国宣战,声明要援助他们的盟国波兰,但当纳粹匪徒肆意践踏波兰国土、残酷屠杀波兰人民时,英法却无动于衷,西线出现了惊人的平静。德国的老百姓开始把这种战争叫做“静坐战争”。在西方,人们也很快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假战争”。正如一位名叫富勒的英国将军所说的:“世界上最强大的法国陆军,对峙的不过26 个德国师,却躲在钢骨水泥的工事背后静静地坐着,眼看着一个唐?吉河德式的英勇的盟国被希特勒消灭了。”
对这种情况,德国人一点也没有感到意外。陆军参谋长哈尔德说,在8月中旬,曾详尽地估计了,一旦德国进攻波兰时,西线方面可能出现什么情况。他认为法国“多半不会”采取攻势。他相信法国绝不会“不顾比利时人的意愿”,假道比利时出兵。他的结论是,法国方面会继续采取守势。9 月7日晚上,他还记下了希特勒那天下午同陆军司令勃劳希契对战争形势的分析。他们认为,西方的动向尚不清楚。从某些迹象来看,英法没有真想打仗的意图。“法国内阁缺乏果敢的气魄。英国方面也开始透露出在进行清醒考虑的迹象。”希特勒正是出于这种估计,过了两天就发出了第三号作战指令,命令作好准备,让陆、空军部队从波兰调往西线。但是,不一定就打。要求部队严阵以待,即使在英国和法国迟疑地启衅之后“我军地面部队或飞机,每次越过西部国境,以及对于英国的每一次空袭,都必须有我的明确命令”。
按照法国和英国对波兰做出的保证,英国的保证是泛泛的,一般性的,但法国的保证是明确的,具体的。
1939 年5 月19 日的法比军事协定明确规定,法国方面将“在总动员令下达后不出三天的时间内,逐步对有限目标发动攻势”。总动员令已在9 月1 日宣布。条约还进一步规定,“一旦德国以主力进攻波兰,法国将从总动员开始后的第十五天,以其主力部队对德国发动攻势”。当波兰副总参谋长雅克林兹上校问到法国能够派出多少部队参加这一大规模的进攻时,甘默林将军曾经告诉他,法国届时大约可以派出35 个到38 个师。但当希特勒对波兰的进攻眼看就要开始的时候,那位胆怯的法国统帅却告诉他的政府说,要到大概不到两年以后,也就是在“1941 年至1942 年之间”,他才可能发动一场真正的攻势。他还说,这是假定到那个时刻法国能得到“英国部队和美国装备的帮助”。的确,在战争一开始的几个星期内,英国能派到法国去的部队是少得可怜的。到了10 月11 日,波兰战事结束了三个星期以后,英国才派了四个师,共15.8 万人,到法国去。丘吉尔讽刺为“象征性的帮助”。
那些纳粹将领们在纽伦堡法庭上追溯往事的时候,一致认为,波兰战役期间,西方国家没有在西线发动进攻,是错过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哈尔德将军说:“只有几乎完全不顾我们的西部边境,我们才有可能在对波兰的进攻中取得胜利。如果法国人当时看出了局势的必然规律,利用德军在波兰交战无暇分身的机会,他们本来是有可能在我们无法防御的情况下跨过莱茵河,威胁鲁尔区的,而鲁尔区对德国作战具有莫大的决定性意义。”约德尔将军也说:“如果我们没有在1939 年崩溃,那仅仅是由于在波兰战役期间,英法两国将近110 个师在西方对德国的23 个师完全按兵不动的缘故。”对此,德最高统帅部长官凯特尔将军补充道:“我们军人一直担心法国会在波兰战役期间发动进攻,结果感到非常惊讶,因为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那么,在西线对德军具有压倒优势的法军,为什么没有像甘默林将军和法国政府以书面保证的那样发动进攻呢?最根本的原因是,法国最高统帅部和法国政府当权吉深染失败主义情绪,患了“恐德病”,他们对德国武器和空中优势怀有恐惧心理,在纳粹匪徒进攻面前吓破了胆。果真,法国政府一开始就坚决要求英国空军不去轰炸德国境内的目标,生伯法国工厂会遭到报复性的打击,殊不知如果对德国的工业中心鲁尔进行全力轰炸,很可能使希特勒遭到致命性的打击。许多纳粹将领后来承认,这是他们在9 月间最担心的一件事。
从根本上来说,对于法国为什么没有在9 月间对德国发动进攻这个问题,丘吉尔在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中作了最好的解答。他写道:“这场战争实际上早在几年前就已经输掉了。”1938 年在慕尼黑的时候,1936年在德国重新占领莱茵兰的时候。以及1935 年在希特勒悍然不顾凡尔赛条约、宣布实行证兵制的时候,就输掉了。由于盟国方面,几次可悲地畏缩逡巡,如今就不得不付出代价,可是巴黎和伦敦却仿佛以为静坐不动就可能把那笔债躲过去似的。
在希特勒疯狂进攻波兰的时候,戴高乐上校率部驻守阿尔萨斯,远离决策中心,深感失意。他目睹风云变幻,忧心如焚。显贵们络绎不绝地前来参观他的第五集团军所指挥的坦克。他向来访者提出警告,但他们依然是不予置理,或表现出满不在乎的样子。其中有一位客人是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勒布伦阁下,他和颜悦色他说:“我知道你的看法,但是,敌人如果想照你说的那样做,看来确实已为时过晚了。”
在戴高乐看来,无论芬兰或者挪威都无关重要。使他忧心忡忡的有两件事:德国运用装甲部队对波兰进行闪电战,风驰电掣,所向披靡;而西方呢?比利时前线不堪一击——它连马奇诺防线那样的屏障都没有——而且政治家们盲目乐观,军队技术落后,缺乏斗志,战斗力日渐衰退。
1940 年1 月,他作了最后一次努力,以促使法国领导人吸取并正视德国在波兰所发动的闪电战的教训。1939 年11 月,戴高乐曾写信给总参谋部,和以往一样毫不含糊地、十分有力地阐述了装甲部队的效能,并指出,一条漫长绵亘的战线是极难防守的,总参谋部看了这封信,但没有采取行动。当时担任步兵和坦克部队总监的迪菲厄将军断言:“从此事的目前状况看,这些结论应予否定。”
戴高乐一直保持着与保罗·雷诺的友谊。
1940 年1 月.他到这位当时担任财政部长的寓所赴宴,另一位客人是社会党领袖莱昂?勃鲁姆,他们心情沉重地交换了对战争形势的看法。在这之后,1 月26 日,戴高乐写了一份备忘录,题为《机械化部队的产生》。这份备忘录,是根据当时形势和法队的状况和需要,建议采取的紧急措施。在备忘录中,戴高乐把德国令人恐惧的打击力量和法国相对的软弱无能进行了一番对比,并把德队的强大归于它的机械化力量。他认为,法国当时的防御战略根本无济于事。他写道:“任何守军如果只限于旧式的武装进行静止防御,是注定要失败的。只有使用机械化部队对付机械化部队,采取机动灵活的运动战术,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奏效。因此,用大规模的空中和地面部队进行反击??是现代防御战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了把问题讲得更清楚,他强调说:“在当前这场战争中,像在以往的战争中一样,消极被动必遭失败。”唯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一支新式的军队。他要求与英美合作,制定一项“宏伟计划”,建立一支能独立作战的机械化部队。他设想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在反击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要密切合作。备忘录的结语雄辩有力,预见到战争将蔓延到全世界,他呼吁法国从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但是,戴高乐只是白费笔墨。坦克部队总监凯勒将军写了这样的评语:“即使现在这道工事坚固的防线被突破或者被绕过,看来我们的敌人也不可能像在波兰那样得到进行闪电战的种种有利条件。因此,显而易见,在未来的战斗中,坦克的主要作用将一仍其旧,掩护步兵迫近一个接一个的目标。”戴高乐的建议又被这些短视的将军和政治权贵们否定了。
且说希特勒在基本上消灭波兰主力之后,一方面加紧作入侵西方的准备,一方面又竭力鼓噪“和平”。这位恶魔在9 月19 日的国会上说,“我无意同英国和法国作战”,“我同情那些在前线上的法国士兵,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战”。最后他祈求“保佑我们取得胜利的万能的上帝让别国人民认清这场战争是多么的无谓??让他们想一想和平的幸福”。
9 月26 日,华沙陷落的前一天,德国的报纸和电台又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和平攻势,极力表白“德国对西方并无野心”。同一天,希特勒又大放狂言,他说:“假如英国人果真希望和平,他们能在两星期内得到和平而又不会丧失面子。但是,他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波兰已经不可能重新站起来了!”除了这一点必须承认之外,他准备保证“欧洲其余部分的现状,包括保证英国、法国以及低地国家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的安全”。
为了欺骗人民,麻痹对方, 10 月6 日中午,希特勒又假装诚挚的样子,再次提出“和平”的建议。在这个天高气爽、阳光灿烂的秋日,希特勒又像往常那样,鼓起如簧之舌,摆出伪善的面孔,重弹老调。那是一篇冗长的演说,他先用了一个多小时对历史作了典型的歪曲,并且把德国在波兰的赫赫战功大大吹嘘了一番,然后在快要结束的时候,提出了他的和平建议。“我的努力主要是使我们同法国的关系摆脱一切恶意的痕迹,使这种关系能为两国所接受。”他说,“德国对于法国不再有进一步的要求,我甚至已经不愿再提阿尔萨斯一洛林问题,我一直向法国表示愿意永远埋葬彼此之间的旧仇宿怨,并使这两个具有光荣历史的国家互相接近。”对于英国“我也作了同样多的努力来争取英德之间的谅解以至友谊”。他说:“我从来没有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作过任何违反英国利益的事情。”“我在今天仍然相信,只有德国同英国达成谅解,欧洲和全世界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他反唇相讥,质问英法,为什么要在西方打这场战争?是为了要恢复波兰这个国家吗?希特勒狂妄他说,凡尔赛和约的波兰是不会再出现了;波兰在刚刚诞生的时候,就被一切非波兰血统的人称为先天不足的流产儿;为了重建这样一个国家而牺牲千百万人的生命和破坏价值亿万的财富,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就在希特勒大唱和平经的同时,却又指示纳粹匪徒们对波兰人,尤其对犹太人,横加杀戮。10 月18 日,希特勒对军需总监爱德华?瓦格纳将军说:“我们无意重建波兰。”“绝不能让波兰知识分子成为统治阶级。必须保持低生活水平。保持廉价的奴隶劳动。”希特勒恶狠狠他说:“必须使波兰彻底解体!德国将给予波兰总督必要手段来实现这一计划。”德国确实这样做了。纳粹波兰总督汉斯?弗朗克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他上任的第二天就宣布:“波兰人应该成为德意志帝国的奴隶”。被他们杀死的波兰人在300万以上。
1939 年开春之后,希特勒为了确保从瑞典进口铁矿砂的供应线,按照海军的建议,暂时推迟了向西线发动进攻的计划,挥师北上,向丹麦和挪威开刀了。丹麦和挪威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德国海军长期以来就在注视着北方。德国没有直接进入大洋的出海口,这个地理事实,在第一次大战期间,就已经给它的海军军官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英国用鱼雷和巡洋舰队,从设得兰群岛到挪威海岸,横跨狭窄的北海,布置了一道严密的封锁网,卡住强大的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