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肠辘辘守巴丹,望眼欲穿盼军援;
麦克气愤无人管,郁郁南下心不甘。
1941年的圣诞节,白宫失去了它往年的欢乐气氛,令人沮丧的消息纷至沓来:美、英军队在马来亚、新加坡、菲律宾和荷属东印度①节节失利,威克岛失守,香港沦陷……然而,在遥远的克里姆林宫,苏军最高统帅约瑟夫·斯大林却出人意料地发出了节日的欢呼。在那里,德军78个师180万人对莫斯科的大规模进攻,终于在距冰雪覆盖的克里姆林宫不到20英里的地方被挡住了,并且很快遭到苏军的大反攻。和当年的拿破仑一样,希特勒征服俄国的美梦在莫斯科城下彻底破产了。
①即今印度尼西亚;当时为荷兰殖民地。
在菲律宾的马尼拉饭店,刚刚被提升为陆军上将的麦克阿瑟在圣诞之夜把他的副官锡德尼·赫夫中校叫来说:"锡德,带上琼和阿瑟,我们准备去科雷希多。"科雷希多是一个面积只有1700英亩的蝌蚪形岛屿,像一个瓶塞一样坐落在马尼拉湾入口处,北距巴丹半岛只有2英里,驻有4000人的作战部队和4000名非作战人员,外加2000名平民。岛上山峦起伏,隧道纵横,部署有42门大炮和迫击炮。只要守住这个岛屿,日军就无法通过和利用马尼拉湾。赫夫接令后很快找来一辆卡车。他们装上一些生活必需品,然后匆匆赶往码头,登上"唐埃斯塔班"号客轮,前往科雷希多岛。同行的还有奎松总统一家及其他菲律宾政府官员,美国高级专员弗朗西斯·塞尔一家,以及麦克阿瑟司令部的参谋们。船上乘客们的沮丧心情与马尼拉的月下美景形成了鲜明对照。一个美官独自唱起《平安夜》。在科雷希多,麦克阿瑟为能直接观察战场情况,把司令部设在岛上最高山丘的顶上。然而没几天,日军的轰炸机就把山顶上的营房夷为平地,迫使麦克阿瑟不得不把司令部移到山脚下靠近岸边的马林塔隧道中。
与此同时,退守巴丹的计划正在加紧进行。按照计划,在南线部队和马尼拉的战略预备队向巴丹撤退时,温赖特将军将从林加延湾到巴丹半岛的各条战线上,对南下的敌人进行阻击;同时,勤务部队要紧急动员,向巴丹运送尽可能多的给养和弹药。
在马林塔隧道的总司令部里,麦克阿瑟像一头关在笼子里的狮子,来回地踱着步子。他不时地向战地指挥官们下达命令;力图把他的部队从日军的钳形攻势下解救出来,并于26日宣布马尼拉为不设防城市。温赖特将军在整个撤退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他把被打散的北吕宋部队集合起来,建立五道临时防线,且战且退,同时命令工兵部队炸毁桥梁、设置路障、破坏道路,有效地迟滞了日军的推进速度。与此同时,南线部队利用车辆快速通过马尼拉城进入巴丹,并迅速构筑防线,从而成功地实现了"远东敦刻尔克撤退"计划。在整个行动中,美菲军损失很小,共有9个师8万人,外加2.6万难民撤到巴丹半岛。
实际上,这个连日本人也大加称赞的"伟大的战略行动"之所以能顺利完成,是由于他们犯了其德国盟友在敦刻尔克所犯的类似错误。日军一直以夺取马尼拉为首要目标,而忽视了运用空中优势摧毁美菲军队撤退必经之路——卡隆比特河上的两座桥梁。当时,正在溃退的美菲军队与成群的老百姓夺路而逃,接连几天,各种车辆在这两座桥上拥挤不堪,军队被堵在远远的后面。等到日本人发现这一失误,拼命想切断这两座桥梁时,为时已晚。麦克阿瑟投入了他最后一支坦克预备队,以高昂的代价成功地阻止了日军的企图。1月1日凌晨,当最后一批部队连滚带爬地撤到河对岸时,温赖特将军看着从后面追上来的日本兵,下令道:"炸掉它!"6点15分,随着两声巨响,卡隆比特河上的两座大桥坠入河中。
1月2日,日军进占马尼拉,在原美国高级专员官邸升起太阳旗。本间将军错误地认为拿下马尼拉就意味着菲律宾的投降,但由于他未能实现包围分割、最后歼灭麦克阿瑟部队的企图,使他用了比原来计划多4倍的时间才制服了那些"顽固的巴丹杂种",从而打乱了日军进攻的时间表,使美军得以有时间在澳大利亚组织防御,并使美国国内人心鼓舞、士气大振。麦克阿瑟在谈到这一点时十分得意,认为向巴丹撤退的决定是他在菲律宾防御战役中所做的最重要的决策之一,而且是整个战争中最关键的决策之一。岂不知,他当初是如何不情愿地做出这一决定的。
然而,这个所谓"伟大的战略行动",并未挽救美菲军队最终覆灭的厄运,而只是将这一厄运向后推迟了几个月而已。由于麦克阿瑟的撤退命令下得太晚,致使向巴丹运送粮秣的行动进行得十分仓促。在只有一个星期的撤退时间里,麦克阿瑟的司令部忽视了粮食及其他军需品的运输。结果,在撤退行动完成时,麦克阿瑟的军需官马歇尔发现,运进巴丹的食品若足量供应8万守军和2.6万难民的话,还不够吃一个月的时间。1月5日,麦克阿瑟不得不下令每人口粮减半。另外,医疗用品也很短缺,疟疾和许多热带病造成的非战斗减员,比战斗减员还要多。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由于缺乏粮食和药品而不是日军的进攻,才使"顽固的巴丹杂种"完蛋 的。日军只要施行长期封锁,巴丹也必将不攻自破。
在日军内部,也的确有人提出过封锁巴丹的方案,但未被采纳。大本营和南方军认为,马尼拉的占领标志着对菲作战进入了扫荡残敌的阶段,因而将海军主力和第48师等精锐部队调往荷属东印度,将第5飞行集团主力调到缅甸作战,而仅以第14集团军的剩余兵力共2.5万人进攻巴丹半岛上数量占优势的美菲军队。
巴丹守军在多山的半岛上构筑了两道防线。第一道是跨越沼泽地和纳蒂布山的阿布凯防线;第二道是横贯半岛最高部分的马里韦莱斯山防线。麦克阿瑟把他的巴丹守军改编为两个军,温赖特指挥的北吕宋部队为第一军(2.3万人),防守左翼环形防线;帕克指挥的第二军(2、5万人)防守右翼。麦克阿瑟相信,他在巴丹至少能坚持6个月时间,但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问题是争取外援。为此,他多次向华盛顿求援,希望得到武器、军队和食物,而华盛顿也多次表示要尽一切努力保证送来军援。1月5日,马歇尔将军发来电报说,运抵布里斯班的一批轰炸机正在开箱组装,另外55架战斗机正在运送途中,并说总统"看了您的全部来电,正指示海军尽可能向您提供各种支援"。得了这个许诺,麦克阿瑟为安定军心,急不可待地于第二天去巡视阿布凯防线上的部队,满怀信心地告诉他们说:"援助正在途中,我们必须坚持到援军的到来。"
然而,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巴丹守军什么援助也没有等到,等到的只是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和投下的让他们赶快投降的英文传单。麦克阿瑟苦苦哀求华盛顿派遣一批飞机飞越菲律宾上空,以便压一压"敌人宣传的气焰",并消除巴丹散兵坑里饥肠辘辘的官兵们普遍存在的一种担心:华盛顿已经抛弃了他们,他们只有听天由命了。
不幸的是,华盛顿的决策者们的确已经做出了这个决定,虽然他们开了那么多的支票,但可惜都是空头的。马歇尔甚至告诉麦克阿瑟说:"我们满怀希望,在马来屏障迅速部署占优势的空中力量,将会切断婆罗洲以南的日本交通线,并使盟军能够在菲律宾南部发动进攻……你所赢得的每一天时间,对于为达到我们的目的而集中必要的势不可当的力量,都是至关重要的。"但这不过是一种安抚军心的大话而已。无论美国还是它的盟国,都没有意向来实施这个计划。决策者们早已制定了"先欧后亚"的全球战略,大批军事力量都将集中到远离巴丹半岛的另一个半球上去。就在马歇尔做出上述保证不久,负责远东战场的艾森豪威尔将军终于打消了向远东派遣救援运输舰队的各种设想,他在报告中说,那样做是"完全不合理的"。陆军部长史汀生沮丧地写道:"人总有死的时候。"这实际上等于宣判了麦克阿瑟及其部下的死刑。
1月9日,日军第65旅开始向阿布凯防线发动进攻,但被巴丹守军的猛烈炮火击退。奉命越过纳蒂布山从翼侧迂回美菲军防线的日军一个团陷入热带丛林中不能自拔,损失惨重,被迫停止进攻。第二天,麦克阿瑟收到日军总司令部的一封信,声称:"你清楚地意识到你的命运已定,末日将临。问题是你还能抵抗多长时间。你已经只有一半给养了。我钦佩你本人和你的军队的斗志,你的军队一直英勇地进行战斗。你的声望和荣誉已经保住了。可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流血和挽救你的部队,我们奉劝你投降。同时,我们将继续我们的攻势,因为我们不愿意给你抵御的时间。"
对这封劝降信,麦克阿瑟轻蔑地一笑了之,不予理睬。但他同时也不得不面对日益严重的形势。给养在一天天减少,最后甚至把每天的配给量减少到正常量的l/3-1/4。军马没有饲料可喂了,温赖特将军含着眼泪下令把所有的马都杀了。麦克阿瑟再次打电报给华盛顿求援,并希望海空军能来一次突击,在日军尚未完全占领的棉兰老岛登陆,然后空军从那里攻击吕宋岛上本间的部队,海军则护送增援部队登上巴丹半岛,以解救那里的守军。这项进攻建议显然与当时美国政府的既定战略,即在太平洋战场取守势的决策不合拍,当然得不到响应了。美国政府当时只能顾一面,但困在巴丹和科雷希多岛上的人们却不能理解这一点:美国的直接敌人不是日本鬼子吗?当"东京玫瑰"电台日复一日地广播说,美国的援助正在大量运往英国和苏联时,巴丹人大惑不解,甚至连奎松总统听到后也目瞪口呆,麦克阿瑟则更是气愤无比。
1月12日,日军恢复对巴丹的进攻,集中力量攻击帕克的右翼防线,并一度突入守军阵地。帕克很快组织了一次反攻,才基本稳住了防线。1月15日,麦克阿瑟为了鼓舞部队士气,发布了一道命令:"美国的援助正在途中。数以干计的兵员和数以百计的飞机正在调运……我们在巴丹的部队比进攻我们的日军要多得多……我们战斗,就会胜利;我们撤退,就会毁灭。"他明知道援助是不见影的事,但他不得不用谎言来安定军心,像华盛顿以此来安慰他那样。那"数以干计的兵员和数以百计的飞机"在哪里?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他为这种明显的谎言而感到不安,甚至不敢再去见他手下的官兵,以免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而饥肠辘辘的士兵们对这种谎言似乎也看破了,越来越感觉到他们已经被抛弃了。他们用粉笔在钢盔上划上v字,不是代表"胜利"(victory),而是代表"炮灰"(victim)。昼夜不停的战斗,快把他们的锐气消磨光了,因食品和药品缺乏而造成的非战斗减员在直线上升。绝 望的情绪在滋长蔓延。他们忿忿地唱道:
我们是巴丹的弃儿郎,
没有爹没有娘,
山姆大叔也不知去向。
无亲朋,无依靠,
没有枪来没有炮,
无人过问无人要!
1月17日,日军对温赖特的左翼防线发起猛烈攻击,双方展开艰苦的拉锯战。到1月20日,日军突破帕克部队的右翼防线。第二天,阿布凯防线开始崩溃。萨瑟兰参谋长在视察前线后,向麦克阿瑟建议将部队撤到半岛中部马里韦莱斯山脚下的第二道防线。麦克阿瑟接受了这项建议,于1月26日完成撤退行动。之后,他打电报给马歇尔,表示要"血战到底,与阵地共存亡"。
日军在拿下阿布凯防线后,推进速度也侵了下来。本间的部队经过一个多月的作战也已筋疲力尽,渐渐失去攻击力而于28日被迫停止进攻。本间甚至考虑不再进攻,而改取绕过巴丹的方案,但大本营决定在第14集团军得到增援后,继续发动大规模攻势。
在日军发动新的攻势前,巴丹前线出现了两个月的休战状态。双方的行动只限于巡逻和警戒,偶尔有小规模的冲突和炮击。可以设想,若美菲军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反守为攻,那么局势很有可能发生转变。麦克阿瑟后来写道:"只要援助能够到达菲律宾,哪伯是小规模的,只要能够提供有限的增援,结果就一定是一次成功。"然而,华盛顿许诺的援助在哪里?可怜的巴丹大兵们此时蹲在散兵坑里忍饥挨饿,疾病缠身,哪里还有反攻的力气?他们的食物配给量如今只够延缓死亡的份。不少人得了夜盲症,还有些人得了疟疾、痢疾、脚气和革热病。到2月中旬,因各种疾病而丧失战斗力的人员在急剧增加,只有55%的人被认为尚有战斗力!
相比之下,科雷希多岛上的人日子要好过多了。实际上,说华盛顿一点也未做援助的努力也委实有点冤枉。尽管决策者们在战略指导上已经放弃了菲律宾,但陆军部的官员们却从来也未放弃援助菲律宾的尝试。前陆军部长帕特里克·赫尔利在澳大利亚曾组织舰只突破日军封锁,但大都未成功,只有几艘小船把几千吨救援物资偷运到科雷希多岛。此外,麦克阿瑟为最后固守科雷希多曾下令把巴丹半岛上贮备的部分食物运往该岛。这样,在巴丹士兵的食物配给量已经减少到1/4时,科雷希多岛上的人却仍能得到全额定量!而且,自从麦克阿瑟1月6日视察巴丹后,再未在前线露过面,这更加激起士兵们的不满。当时巴丹前线谣传麦克阿瑟在科雷希多过着王公般的生活,并流传着一首发泄其忿恨的歌谣:
麦克阿瑟狗,躲在地下面;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