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麦克阿瑟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五章 山雨欲来(2/2)
    在这一年的12月,曾跟随麦克阿瑟多年、竭诚辅佐他的艾森豪威尔申请辞职回国。麦克阿瑟和奎松都曾极力挽留他,认为他回国的决定是错误的,在这里要比在美国作一个无名中校所能做的事要重要得多。奎松甚至拿出一张已签了字的空白聘书让他自己往上填聘金,填多少都行,但艾森豪威尔表示"没有任何代价可以改变我的主意"。他说他的整个生命已奉献给他的国家和他的职业,他在前次大战中曾失去参战机会,这次他无论如何也不能错过。其实,艾森豪威尔强烈要求回国,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自来到菲律宾后,他自感与麦克阿瑟越来越难共事了,相互之间缺少信任和友爱。艾森豪威尔和其他人经常有一些好的建议,但麦克阿瑟不但不 接受,反而常常大声指责他们一通,有时极其严厉,令艾森豪威尔无法接受。在日记中,艾森豪威尔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在1936年大选前夕,麦克阿瑟根据一家刊物的预测,深信共和党人兰登将在选举中获胜。当艾森豪威尔和戴维斯对此表示怀疑时,麦克阿瑟大发雷霆,"几乎疯狂般地骂我们愚蠢,使我们莫名其妙……为什么他要发这么大的火?真太可怕了"。还有一次,艾森豪威尔写了一篇关于菲律宾军队建设的文章准备送报纸采用。麦克阿瑟看到后,觉得笔调不错,表示要自己署名发表,并想增加一些不相干的内容。艾森豪威尔对此表示反对,认为这将失去其价值,但麦克阿瑟坚持己见。艾森豪威尔气愤地写道:"我担心总有一天某些编辑会直 截了当地拒绝刊用这样的文章,因为它极少或者干脆没有新闻价值。"艾森豪威尔还谈到麦克阿瑟不能容忍对他不忠的人,认为顾问团中的成员都是"自负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只为自己着想。早在1937年,艾森豪威尔就有意离开麦克阿瑟,但始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大战爆发后,艾森豪威尔觉得请调回国的时机已经成熟。他对麦克阿瑟说:"将军,我看美国站在战争以外的局面不会久了,我要尽快赶回国去。"最后,麦克阿瑟看实在挽留不住他,只好放人。

    接替艾森豪咸尔参谋长之职的是理查德·萨瑟兰上校,他毕业于耶鲁大学,1916年从军,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年前才来菲律宾任职。他英俊潇洒、聪明过人,但为人冷漠、性情孤傲。他有着坚韧不拔的工作精神、精明强干的办事能力和令人钦佩的组织才能。但这些品质也使他在工作中表现出过于独立、自以为是的风格。他常常给上司挡架,越组代庖,做出一些超出职权范围而本不该由他做的决定。这种风格有些时候是必要的,但有些时候却成为他的一个致命弱点。由于他在中间作梗,下面的军官很难同麦克阿瑟见面,结果使麦克阿瑟几乎成了一个高高在上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人。

    这时候,小阿瑟已经会走路了,也会说话了。孩子长得很可爱,麦克阿瑟夫妇俩对他十分疼爱,,他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中士"。每天早上,小"中士"都赶在他爸爸起床前抱着他心爱的玩具跑进来。这时,麦克阿瑟赶紧下床,陪着儿子玩一会。自从有了儿子,大家发现麦克阿瑟有了很大变化,变得容易接近了,而不像原来那样一脸严肃、让人敬而远之了。

    麦克阿瑟是个重感情的丈夫,更是个溺爱孩子的父亲。他对他的儿子寄予了厚望。有一次,他在祈祷时说:

    啊,上帝,请给我造就这样一个儿子,他将坚强得足以认识自己的弱点,勇敢得足以面对恐惧,在遇到正常的挫折时能够昂首而不卑躬屈膝,在胜利时能够谦逊而不趾高气扬。

    我祈求,请不要把他引上平静安逸的道路;而要把他置于困难和挑战的考验和激励之下,让他学会在暴风雨中挺立,学会对那些失败者富于怜悯。

    请给我造就这样一个儿子,他将心地洁净,目标高尚;他将在征服别人之前先征服自己;他将拥有未来,但永远不会忘记过去。

    我祈求,请赐他以足够的幽默感,这样他可以永远庄重,但不至于盛气凌人;赋他以谦卑的品质,这样他可以永远铭记:真正的伟人也要率直真诚,真正的贤人也要虚怀若谷,真正的强者也要温文尔雅。

    那么,作为他父亲的我就将敢于对人私语:"我这一生没有白白度过。"

    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越烧越旺,规模越打越大。4月到6月,德军在两个月的时间即占领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并开始轰炸英国本土。从7月起,德、意先后在北非、巴尔干采取行动,到第二年4月,德意军队在北非向东推进至埃及边境,在巴尔于占领南斯拉夫和希腊。

    希特勒在西方的胜利对他的东方盟友日本来说,不能不说是一大鼓舞。1940年7月近卫内阁组成后,立即制定了《基本国策纲要》和《适应世界形势演变的时局处理纲要》,重申以"建设大东亚新秩序为根本"的基本国策,并提出要尽力利用形势的变化,抓住时机,准备南进。8月1日,日本外相松冈洋右首次抛出臭名昭著的"大东亚共荣圈"概念,把东亚、东南亚、南亚及西太平洋的广大地区都划入日本的势力范围。9月23日,日军开始进占法属印度支那北部,迈出了南进的第一步。9月27日,德意日签订《三国同盟条约》,德意和日本分别承认对方在欧洲和亚洲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

    欧战的扩大特别是法国的沦陷,大大震动了一直奉行中立政策的美国政府。罗斯福认识到,如果英国被德国打败,那么美国将成为下一个侵略目标;与其等到那时孤军奋战,不如现在援助英国使之免于灭亡,以牵制德国。因此,自1940年6月起,美国的态度开始转变,向英国提供大量的武器装备,公开支持英国与德意法西斯对抗。12月29日,罗斯福发表著名的"炉边谈话":"如果大不列颠一旦崩溃,我们所有的美洲人都将生活在枪口之下……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就我们所能支配的人力和物力,生产武器和舰只。……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三个月后,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该法案授权总统向对美国安全至关重要的国家,以出售、转让、交换或租借方式,提供武器和军用物资,这实际上等于介入了欧战。

    对日本,美国则奉行了完全不同的政策,尽管它对日本也采取了一些遏制措施,但却没有改变其避战求和的妥协政策。这是受其"先欧后亚"的战略决策支配的,该决策的宗旨是,在德国这个头号敌人已经占领西欧大陆的情况下,美国应将主要力量用于对付德国的威胁,打败德国之后再打日本。在打击德国的同时,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采取防御战略,稳住太平洋局势,推迟或避免与日本发生直接军事冲突。在这种战略思想指导下,美国对日本几乎采取了一种类似大战前英法所推行的绥靖政策,企图以牺牲中国利益为代价来换取日本放弃其南进计划。美国的这种政策后被文学家称为"远东慕尼黑阴谋"。

    直到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美国才彻底放弃了与日本避免冲突的幻想。苏德开战,为日本加速推行其"大东亚共荣圈"侵略计划提供了大好时机。7月2日,天皇御前会议确定了"不管遇到什么障碍",都要奉行向南扩张的政策。7月25日,日本通知美国,日军将进占印度支那南部,美国对此发出严重警告。26日,美国宣布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并对日本实行包括石油在内的全面禁运,紧接着,英国与荷兰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但日本对美国的反应不予理睬,于28日进驻印支南部。

    就在美国宣布冻结日本资产的同一天,罗斯福宣布以中将军衔将麦克阿瑟召回美军现役,并成立由他领导的远东美军司令部,统辖远东全部陆军和空军。与此同时,总统还从应急资金中拨出1000万美元供麦克阿瑟动员菲律宾的军事力量,并将其与美国守备部队合并。陆军部也很快行动起来,以现任参谋长乔治·马歇尔为首的参谋部加紧向菲律宾运送武器装备,并向麦克阿瑟保证,将优先提供给菲律宾340架新式轰炸机和130架新式战斗机。

    由于得到马歇尔的优先保证,麦克阿瑟被他将能得到那么多"空中堡垒"的美妙前景冲昏了头脑,以致认为一旦发生战事,就要他执行退守巴丹半岛的"橙色计划",未免"太消极了"。因此,他在10月1日的报告中要求修改这个计划。他声称,轰炸机的到达"改变了亚洲地区的整个面貌",他的部队已做好在滩头击退任何入侵者的准备,而无需在吕宋岛放马后炮,也不必撤到巴丹半岛。他认为,日本人至少要到第二年的4月份才能发动进攻,而到那时,他的地面部队就可达到20万人,只要增援的美军能够赶到,他完全能够遏制住日军的进攻势头。在他的乐观情绪影响下,参谋长联席会议于11月初同意了他的方案,并答应给他提供更多的装备。  当新任远东空军司令刘易斯·布里尔顿少将把这个消息带给麦克阿瑟时,他像小孩子似地高兴得跳了起来:"刘易斯,你像五月的鲜花那样受欢迎。"他一面说着,一面激动地从办公桌后面跑过来同布里尔顿拥抱,同时对他的参谋长萨瑟兰喊道:"迈克,他们要给我们所要的一切东西!"

    然而,亚洲分舰队司令托马斯·哈特海军上将对这一新计划却抱怀疑态度。他认为,即使有一支比麦克阿瑟所想象的还要大10倍的空军力量,凭他所指挥的3艘巡洋舰、13艘驱逐舰和29艘潜艇这样有限的海军支援力量,要防守比美国海岸线还要长的菲律宾群岛几乎是不可能的。

    就在麦克阿瑟为将得到他所要的一切东西而欢呼雀跃的时候,他没有料到,由于在预测日本人进攻时间上有误,这些东西直到第二年5月才真正得到。而在战争爆发时,他所能掌握的军队只有13.4万人(其中美军1.2万人、菲律宾军队1.2万人、民兵11万人),另有108辆轻型坦克,有限的几门大炮,以及35架b一17轰炸机、72架p一40战斗机和40架菲律宾空军老掉牙的飞机。

    与此同时,日本也在加紧战争准备。1941年8、9月间,日军大本营具体拟订了战争计划,确定战争第一阶段在突袭珍珠港的同时,对菲律宾和马来亚①发动进攻,并占领关岛、威克岛和香港等地;第二阶段夺取爪哇、苏门答腊、婆罗洲(即今加里曼丹岛)及俾斯麦群岛;第三阶段占领缅甸、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上述计划预定在5个月内完成。为顺利执行这一计划,日军大本营强调要实施突然袭击,摧毁对方的海空力量和基地设施,夺取海空控制权。为此,日军把驻扎在夏威夷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作为重要打击目标,每天进行模拟飞行训练。而此时,美国方面却认为,日本的主要进攻目标将是菲律宾和关岛,日本舰队的主要任务是为南进作战提供海上支援,它没有能力实施远距离、单独的航母突击,因此也就不可能袭击珍珠港。这种敌情判断上的失误最终导致了美国历史上那个"永远蒙受耻辱的日子"的到来。

    ①又称西马来西亚,简称西马,位于今马来半岛南部,当时为英国殖民地。

    11月3日,天皇批准了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制订的袭击珍珠港的计划。两天后,御前会议最终决定对美、英、荷开战,时间是12月初。 11月68,日军大本营即下令组建以寺内寿一为总司令的南方军,下辖4个集团军和两个飞行集团。同一天,日军大本营还下达了向南进军的预先号令,要求月底前完成作战准备。为掩护其进攻的突然性,东条内阁大放和平烟幕,指令驻华盛顿大使野村和特使来栖继续与美方谈判。

    11月26日,执行袭击珍珠港任务的日本特混舰队在南云忠一指挥下,从千岛群岛的单冠湾秘密启航。在出发前,山本给南云的最后指示是:"如果同美国的谈判获得成功,特混舰队将立即调头返回本土。"经过12天航行,南云的舰队于12月7日(夏威夷时间)拂晓到达瓦胡岛珍珠港以北230海里区域展开。与此同时,执行南进作战任务的各部队也已开始行动。进攻关岛和威克岛的部队在特鲁克群岛和塞班岛等地集结完毕;进攻马来亚和菲律宾的部队在马公岛、台湾、帕劳群岛、三亚港等地集结待命。

    就在日军特混舰队启航的同一天,美国国务卿赫尔正式拒绝东京谋求暂时解决危机的和平方案,并提出一个措辞十分强硬的备忘录,要求日本必须从中国和印度支那撤走一切军事力量。这项条件日本当然是不会接受的,东条英机把它看作是最后通牒,说他看不到任何希望了。12月1日,日本天皇批准了对美宣战诏书,并亲自确定12月8日(东京时间)为开战日。

    在菲律宾,11月27日,麦克阿瑟收到陆军部发来的战争警报:"看来,与日本的谈判要告结束,日本政府回到谈判桌上来的可能性极小。日本今后如何行动尚难预料,但随时都可能出现敌对行动。如果敌对行动不可避免,美国希望日本先动手。此政策不应被认为是限制你只能执行防范可能危及你区的行动方针。你有权在日方敌对行动前采取你认为必要的侦察和其他措施。"接此警报后,麦克阿瑟立即命令部队进入战时状态,同时派出飞机进行夜间巡逻。他向华盛顿保证说,他已做好"应付任何不测事件的准备"。

    同一天,夏威夷警备司令肖特将军和太平洋舰队司令金梅尔也接到类似的战争警报,告诫说"日本在几天后就可能采取侵略行动",希望严加防范。但无论是肖特还是金梅尔,都不相信日本会远隔重洋来袭击固若金汤的珍珠港。因此,肖特对这一警报的反应只是在基地周围布置警戒以防止岛上的日本人进行破坏活动,而根本没有让他的部队进入全面戒备状态。金梅尔更是粗心大意,他让舰队的官兵们像往常一样上岸去过'"神圣周末"的夜生活,自己则在丰盛的晚宴上喝得醉意醺醺,然后回家睡大觉去了。正是:山雨欲来不见风,战争警报不管用。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