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麦克阿瑟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四章 位居顶峰
    艰难岁月事事难,退伍老兵又添乱;

    逆水行舟不畏缩,千方百计搞备战。

    话说麦克阿瑟从菲律宾回国后,于1930年11月21日宣誓就任陆军参谋长,领临时上将军衔,并搬进梅尔堡l号公寓豪华舒适的参谋长官邸。他当时正好50岁,是陆军史上最年轻的参谋长,也是全国唯一的四星将军,年俸1.04万美元;军队里唯一一辆高级卧车供他专用。

    此时的参谋部较之他第一次在这里任职时的地位已大为提高。它由1名参谋长、4名参谋长助理和其他88名不低于上尉军衔的军官组成,其任务是:"独立地并协同海军部队制定国防计划,为保卫国防而制定使用军事力量的计划,在紧急情况下动员国家的人力和一切资源,调查和报告有关影响美国陆军作战能力和备战状态的一切问题"。作为参谋长,麦克阿瑟是陆军部长在一切有关军队建设上的直接顾问。他可根据法律负责陆军全体军官的军衔和职级晋升程序,并可以陆军部长的名义下达命令,以确保陆军部的政策能在各兵种、各军区及其他部门协调一致地执行,从而使陆军计划得以迅速而有效地实施。然而,尽管参谋长及其所属的参谋部如今在陆军建设上有了更大的权力,但由于当时正处于大萧条时期,他们的一切努力和计划都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早在一年前,资本主义世界迎来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在整个危机期间,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下降了46.2%,生产水平例退了20年,十几万家银行和企业倒闭,1000多万人失业。许多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饥寒交迫,靠沿街乞讨度日。经济学家、银行家和政治家们试图寻找各种解救办法,包括削减经费、裁减军队,但大都收效甚微,经济状况继续恶化。在美国各地,到处盛传着人正在渗透进工会、学校、教堂和宣传机构,鼓动示威游行,并准备发动革命。

    面对这种形势,刚刚走马上任的麦克阿瑟谨小慎微、安分守己。尽管他意识到当时的陆军在计划、训练、编制、武器装备等方面存在许多弊端,亟待革新和改进,但他只能谨慎行事、待机行动。他每天穿着便装上班,很少会见宾客,尽量避免交际应酬。但一年之后,他的争强好胜的本性和陆军日益恶化的形势,使他再也坐不住了。

    1931年秋,麦克阿瑟赴欧洲考察。他先到法国参观法军的军事演习,在那里,法国陆军部长马奇诺授予他大十字荣誉勋章。随后他又前往南斯拉夫观看南军演习,受到亚历山大国王的接见。此时,远东局势突然紧张起来,日本对中国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麦克阿瑟因而提前返国。回到华盛顿后,他支持国务卿史汀生的主张,对日本实施经济制裁,但胡佛总统因不愿触怒日本而加以拒绝。不久,胡佛拟派他参加将在日内瓦举行的世界裁军大会,但他没有接受.他认为:"杜绝战争的方法是制止战争,而非解除武装。"

    30年代初的美国陆军,正规军只有13万,外加18万国民警卫队,在各队中居第16位。陆军经费只有3.5亿美元。就是这点可怜的家底,总统和国会还要砍上一刀,要求陆军进一步缩减开支,关闭基地,提前退休,甚至提出要把军官人数从1.2万裁减到1万。为了阻止这一企图,麦克阿瑟不知疲倦、毫不畏缩地进行抗争。他把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国会的会议厅里,激烈地抨击和平主义者,极力说服国会

    免除对陆军的裁减。他在一次发言中为陆军辩护说:"一支陆军,缺乏给养可以生存下去,少衣缺食也无关紧要,甚至武器装备低劣也未尝不可,但若没有数量足够、训练有素的军官去指挥,那么在战斗中是注定要失败的。军官队伍是否有质量,是否充足,事关战争的胜败。……正规军是整个军事力量的堡垒和基础,是教官和楷模,在紧急情况下,便是全军的领导者。"他接着说,按照1920年国防法所规定的1.8万陆军军官数字,现在还缺少6000名。"在很多情况下,全营只有一名值勤军官;这种缺少军官的状况,使美国本土正规陆军的训练实际上处于停顿状态。"而要履行该法案要求陆军所承担的责任,从目前的1.2万人中再行削减,将会严重危及国防。"任何要维护自己尊严的国家,都必须准备捍卫自己。历史证明,曾一度显赫一时的国家,由于忽视国防而湮没无闻。罗马和迦太基何在?拜占庭何在?曾一度如此辉煌的埃及又何在?垂死呼号之声不为世界所闻的朝鲜何在?"在他的力争下,削减议案终于被否决了。

    麦克阿瑟主张备战的思想遇到了日益高涨的和平主义情绪的挑战。20年代末30年代初,正值美国反战文学的全盛时期,出现了海明威的《水别了,武器》舍伍德的《白痴的欢娱》、帕索斯的《美国》,电影《西线无战事》等大批反战作品。人们越来越认为,战争是由唯利是图的军火商和具有政治野心的少数人造成的;人民大众是受害者。1931年底,《明日世界》杂志曾向1.9万余名牧师进行了一次民意测验,询问他们对战时从军卫国的看法。结果大多数牧师回答说,他们不愿从军卫国。该杂志编辑要求麦克阿瑟对此发表意见,他气愤地回答说:"竟有如此之多的牧师明日张胆地否定宪法义务,而在这种义务面前,他们与其他国民是一律平等的。"他严厉地谴责他们"利用民主政治赋予本国国民的那些特权,而实际上,这些人宣称的乃是他们宁愿看到国家灭亡也不愿保家卫国"。末了,他引用《圣经》的话说:"壮士拿起武器,守卫自己的家园,他的一切才会安全。"显然,他的话不只是说给那些牧师听的,也是说给所有拒绝拿起武器保卫国家的人听的。

    除了在国会据理力争外,他还到处发表公开演说,积极鼓动备战,严厉抨击和平主义,并对表现出极端的仇恨。 1932年6月,他在匹兹堡大学给应届毕业生发表讲话时说:

    "我们周围到处充斥着和平主义及其共枕者——。在剧院、报纸、杂志、神坛、演讲厅、大中院校中,它就像一层雾霭缠绕着美国。……这种毒瘤,日复一日,侵蚀着这个国家,而且愈侵愈深。

    我们应该时刻准备保卫我们自己……正是没有保护的财富才会引起战争。美国的财富展示出诱人的前景,这可能最终导致另一次世界大战……"

    很快,麦克阿瑟成了引人注目的人物,无论他走到哪里,记者们便追到哪里。他所发表的见解常常成为报纸的头条新闻。由于他为战备进行辩护,批评者们称他是"大众钱包无耻的掠夺者"、"盗贼"、"战争贩子"、"合而为一的三剑客"、"虚张声势的好战分子。"

    就在这一年夏季,美国上演了一场被称之为"退役金大进军"的闹剧,麦克阿瑟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重要但却不很光彩的角色。美国历史上曾经有过退伍军人向首都进军的事件,通常都是在萧条时期,但都没有这次严重。根据1924年通过的国会法案,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退伍军人的退役金(总数为25亿美元,平均每人1000美元)要到1945年才发给他们。但严重的经济危机使这些老兵吃尽了苦头,许多人一文不名,家庭破落,生活毫无保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他们开始游说鼓动,要求提前领取退役金,并发起了一场向华盛顿进军的请愿运动。1932年5月29日,首批饥肠辘辘的退伍军人到达华盛顿,在宾夕法尼亚大街的一幢空建筑物里安营扎寨。很快,人数越聚越多,到6月间,已有2万多退伍军人及其老婆孩子聚集在国会大厦附近。现有的破房不够住,他们就用捡来的旧木板搭起简易帐篷以作栖身之所。华盛顿很快出现了一座退伍军人城,并美其名曰"胡佛村"。他们时而上军操,时而唱军歌,但大部分时间是在等待、发愁。当时的一名记者描绘道,这些老兵"衣衫槛楼,筋疲力尽,神情木然,满面愁容。"

    6月15日,众议院投票通过了赖特·帕特曼议员提出的支付退役金的议案,但两天后,参议院又否决了该议案。大部分退伍军人怀着失望的心情踏上归途,但仍有数干人继续留在那里,企盼政府能改变态度。他们向胡佛总统呼吁,恳求他接见他们的代表团。但总统传下话来,说太忙了,不能见。在胡佛政府看来,这些请愿者构成了"在国会所在地向政府发起进攻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威胁"。麦克阿瑟更是如临大敌,认为"这次运动的意义和危险性,实际上远远超过了想从濒于枯竭的国库索取金钱的作为…赤色分子渗入了退伍军人组织,并很快从那些不了解情况的领导人手中接过了指挥权"。在他看来,退伍军人的这次进军,乃是人想要煽动革命。为了证明请愿者与有联系,他要求全国各地的高级军官向他提供与退伍军人一起进军首都的人的名单,结果答复是谁也不知道'尽管缺乏证据,胡佛总统还是宣布这些请愿者"非退伍军人",而是"共党分子和作案多端的犯罪分子".麦克阿瑟也宣称请愿者中有90%不是退伍军人。而实际上,退伍军人管理局的统计数字表明,这些人中有94%曾在军队中服役,67%曾在海外服务,20%为残废军人。

    但无论如何,政府对这些盘踞在首都大街上的人们已忍无可忍,决心用武力撵走这些衣衫槛楼的不速之客。然而,退伍老兵们似乎并未感到事态的严重性,因为麦克阿瑟将军曾对他们的一位领袖说过,即使到了不得不赶走他们的时候,他还是打算让他们体面地撤出。后来有消息说,政府已经派出军队来对付他们了,但他们还未觉出是件坏事,因为在他们的想象中,新兵老兵一见面,一定会拥抱起来的。

    7月28日上午11点多,华盛顿警察局长格拉斯福德乘坐一辆摩托车来到现场,命令警察把退伍老兵们赶走。双方发生冲突,警察向手无寸铁的退伍军人们开了枪,当场打死两人,打伤多人。总统闻讯后,立即招见陆军部长赫尔利,要他出动军队。赫尔利马上给麦克阿瑟下了一道命令:

    你立即把美军部队开进混乱的现场,与现在负责该区域的哥伦比亚特区警方密切合作,包围受影,向的地区,将肇事者驱散,不得延误。把所有抓到的人交给民政当局。在你的命令中,要坚持这一点,即对呆在有影响地区的每一个妇孺要给予关照和体贴,采取一切与本命令的正确执行相一致的人道措施。

    早就按捺不住的麦克阿瑟接今后决定亲自执行这次任务。据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后来回忆说,他曾劝麦克阿瑟不要亲自出马:"街头打架,将军犯不上插手。"但麦克阿瑟不同意,宣称:"叛乱的苗头出现了,麦克阿瑟决定亲临督战。"当时他没有穿军装,便派一名勤务兵到他家里拿。艾森豪威尔不主张穿军装,说"这是政治事件嘛",但麦克阿瑟认为既然这是一次军事行动,就应该穿军装,并命令艾森豪威尔和其他人也穿上军装。军装取来了,而且是军礼服,肩上佩戴着四星上将的肩章,胸前披挂着八排缓带和勋章。在临出发前,他恶狠狠地说:"我们要打断这些人的脊梁骨。"

    此时,白宫发布公报说,总统宣布军队将要"对闹事和违抗民政机关命令的人进行镇压",并声称跟警方发生冲突的人"纯系共党分子"。下午4点多,麦克阿瑟指挥部队浩浩荡荡地沿着宾夕法尼亚大街开过来,打头阵的是乔治·巴顿少校率领的挥舞着军刀的第3骑兵团,紧接着的是步兵、工兵部队,最后还有6辆坦克压阵。当身穿军礼服、腰系武装带、足登马靴,胸前挂满绶带和勋章的麦克阿瑟神气活现、耀武扬威地出现在宾夕法尼亚街头时,在那些衣衫槛楼的退伍老兵的映衬下,立即形成了一幅引人注目的画面,几十名摄影记者不失时机地拍下了这一镜头。

    巴顿的部队首先向人群(包括旁观者)发起冲击,用刀背无情地劈砍手无寸铁的男女老少。"滚开!"骑兵们吆喝着。围观的群众则高声回敬:"不要脸!不要脸!"一个头发斑白的老兵叫道:"老天爷,要是我们有枪就好啦!"另一个老兵则向冲过来的骑兵责问道:"伙计,世界大战的时候,我们在阿尔贡苦战,那时你在哪儿?!"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