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麦克阿瑟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三章 年轻少将(2/2)

    紧接着,在这一年的秋天,年届不惑的麦克阿瑟结交了一位离了婚的名叫路易丝·布鲁克斯的寡妇。

    路易丝·布鲁克斯1885年出生于纽约一个有钱的律师家庭。在她很小的时候,生父去世,母亲改嫁给费城的一个银行家、亿元富翁爱德华·斯托特斯伯里。1908年,23岁的路易丝同巴尔的摩一个富有的承包商沃尔特·布鲁克斯结了婚,并生了两个孩子。大战期间,他们夫妻俩在巴黎过着花天酒地、挥金如土的奢侈生活。他们与潘兴将军结为莫逆之交,成为美国远征军司令部中的工作人员。有流言说,潘兴与这位有夫之妇关系暖昧,但实际上路易丝迷恋着潘兴手下一个名叫约翰·奎克迈耶的军官。1919年,路易丝在巴黎与沃尔特离了婚,并回到国内继续为潘兴工作。一年以后,她与麦克阿瑟在离西点20英里的一个游乐场的晚礼服舞会上相识,并很快堕入爱河。

    1921年8月,潘兴上将接替佩顿·马奇任陆军参谋长。潘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作为美国远征军司令出尽了风头,有"铁锤"之称。他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个保守主义者,在陆军建设上与他的前任很少有共同语言。当马奇提议将陆军扩建为一支50万人的常备军时,他却在国会上作证反对马奇的计划。作为马奇的对头和保守的西点校友会成员,他也不是麦克阿瑟热情的赞赏者,而反对麦克阿瑟正在西点积极推行的改革。因此,他在接任参谋长后仅3个月(11月),便毫不留情地通知麦克阿瑟,在第二年的学年结束之际,他将提前一年结束西点军校校长之职,而被派往菲律宾执行海外勤务。

    这一消息于1922年1月,即麦克阿瑟宣布与路易丝订婚之际公诸于众。顿时,新闻界热闹非凡,又把昔日关于潘兴和路易丝的流言蜚语抖了出来,猜测潘兴解除麦克阿瑟的西点校长职务,把他"流放"海外,与麦克阿瑟博得路易丝的欢心有关。闹到最后,潘兴不得不亲自出面,公开否认自己陷入一种同一个下属军官争风吃醋的三角恋爱关系。他对《纽约时报》的记者说:"都是他妈的胡说八道。麦克阿瑟将军之所以被派往菲律宾,是因为在可派往海外服务的军官中,他是出类拔萃的。……我非常了解他,他是我所遇到的最杰出的军人。"

    这场风波显然并未影响那一对未婚夫妻的关系。一个月后的2月14日(情人节),在路易丝的继父斯托特斯伯里位于棕搁海滩的"向日葵"别墅,两人正式结为伉俪。麦克阿瑟的母亲因反对这件婚事而拒绝参加婚礼,并搬出西点,独自住在一家旅馆里。6月,麦克阿瑟离开了为之奋斗了整整3年的西点军校。实际上,尽管潘兴不喜欢麦克阿瑟的改革,而代之以比较保守的弗雷德·斯莱顿将军接任西点校长,但由于大势所趋,斯莱顿上任后不得不保留甚至继续推行麦克阿瑟的改革路线。因此可以说,麦克阿瑟人虽离开了西点,但其精神和事业并没有离开西点。在斯莱顿的努力下,西点的名望日高。1927年,西点终于被美国大学联合会所承认。1933年国会立法,批准西点有权授予毕业学员理学学士学位,并准许西点学员享有罗兹奖学金候选人资格。

    1922年冬,麦克阿瑟把体弱多病的母亲送到正在华盛顿任职的哥哥阿瑟那里照看后,携妻子及妻子的两个孩子由旧金山搭乘"汤姆斯"号邮轮前往菲律宾,就任马尼拉军区司令(后任菲律宾侦察巡逻旅旅长)。

    回到阔别18年的马尼拉,麦克阿瑟自然有一种故地重游的喜悦之情,加之现任总督是他的老上司、曾提携过他的前陆军参谋长伦纳德·伍德,他们通力协作、配合默契,更使他对这里的工作感到愉快和安心;而且他还有机会增进与昔日结识的老友奎松和奥斯梅纳的个人友情,他们现已分别成为国民党党魁和众议院议长。路易丝则不然,她过惯了闹市生活,留恋国内旋风般的社交活动,而对这里的单调乏味感到十分厌倦;另外,她对丈夫那种斯巴达式的生活方式和他在工作上花费大量时间也极为不满,使两人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有证据说,路易丝仍对奎克迈耶"一往情深"。

    他们到达马尼拉不久,便收到阿瑟的妻子玛丽发来的一封电报,说老夫人病重垂危,恐不久于世。于是麦克阿瑟一家即刻启程回国,于1923年3月赶到华盛顿。但此时老夫人的病情已大大见好,夫妻俩便又马不停蹄地返回马尼拉。就在这一年的下半年,阿瑟因得阑尾炎而突然病逝,结果3月份的会面便成了他们哥俩的最后诀别。

    1924年,麦克阿瑟母亲的健康状况继续好转,甚至可以重新为儿子的升迁奔走呼号了。她再次给陆军参谋长潘兴将军写信,字里行间充满了热情洋溢、奉承讨好和推心置腹的语言,恳求他把麦克阿瑟提升为少将,甚至说:"你大笔一挥就可以使他得到升迁。"或许由于潘兴无奈于老夫人的厚脸皮,这封信多少起了点作用,因为作为离职前的最后一个决定,他终于提名把麦克阿瑟提升为少将。1925年1月,45岁的麦克阿瑟戴上了两颗星,成为陆军中最年轻的少将。与此同时,他奉调回国,担任总部设在巴尔的摩的第3军区司令。

    1925年9月,他接到华盛顿的命令,指派他为审理空军的狂热鼓吹者威廉("比利")·米切尔准将一案的军事法庭成员。麦克阿瑟把这项任务看作是他一生中所接到的"最令人厌恶的命令之一"。他和比利·米切尔是老乡加朋友,从小就认识。他们的父亲在内战时都曾服务于威斯康星第24步兵团。

    米切尔本人曾在阿瑟·麦克阿瑟的部队中服过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美军航空兵指挥官,战后任航空兵副司令。从1919年起,他向政府和公众发动了一场宣传运动,极力主张空军独立和统一指挥,并激进地认为空中力量可以决定战争的胜负,要求政府以"空权论"取代"海权论",作为国家安全的基本政策。他对飞行部队的使命所下的定义是:消灭敌空中力量,夺取战场制空权(驱逐);摧毁远离战场的地面目标(轰炸);摧毁战场上的敌军部队(攻击);实施火力引导和情报搜集(侦察)。这种理论后来使他享有预言家的声誉,但对当时的飞机性能来说,却是完全不相适应和不现实的,因此遭到陆、海军的反对。但米切尔不屈不挠,仍以日益高涨的热情宣传他的理论,而且越来越无视组织纪律,直言不讳地指责政府对航空兵漠不关心的态度"近乎叛国行为"。1925年9月,陆军飞船"谢南多厄"号在一次暴风雨中失事坠毁,他在圣安东尼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公开指责陆军部和海军部"无能和失职",使得华盛顿不得不以违抗上级罪对他提出指控。

    10月28日,米切尔案正式开庭审理。最初,人们预料审讯用不了一周就会结束。但米切尔把法庭变成了宣传其理论的讲坛,使得新闻界异常活跃,大张旗鼓地进行报道,结果使审讯延续到12月中旬。麦克阿瑟由于厌恶这项差事,在整个过程中"一反常态地沉默",大部分时间里都是用眼睛盯着每次到庭的路易丝。这是他所能采取的最聪明的态度。他是"陆军中最年轻的少将、最有前途的青年军官",是一颗正在升起、'已接近顶峰的新星。此时他需要的是谨慎,而不是出风头,招惹是非。米切尔的案件非常敏感,弄不好不是得罪步兵,就是得罪航空兵,以及分别支持这两派的日后将决定他是否能向上爬的国会议员。因此他在审讯中尽量采取中庸的不偏不倚的立场,对米切尔既不表示支持也不表示反对。

    米切尔确实有罪,这一点很少有人怀疑。在12月17日秘密表决时,麦克阿瑟也认为他有罪,但他接着用闪烁其辞的言语尽量把他的罪行淡化,力争减轻对他的处罚,建议不要解除他的军职。最后法庭判处米切尔停止军职5年。由于麦克阿瑟在审讯中所采取的中庸态度及为减轻对米切尔的处罚所起的作用,米切尔及其家人日后对他一直感激不尽。

    与此同时,麦克阿瑟夫妇间的裂痕却越来越大。路易丝属于新潮人物,喜欢股票市场和爵士音乐,对枯燥无味的军旅生活早已失去了兴趣。她曾力劝自己的丈夫退出军界,到经济圈里做生意,而麦克阿瑟则对此全然不感兴趣。由于志趣不投,到1927年夏,两个人的关系终于破裂,路易丝独自搬到纽约去了。1929年6月,两人在雷诺办理了离婚手续,彻底分道扬镳。路易丝后来又结了两次婚,但都以离婚而告终。

    1927年秋,麦克阿瑟意外地被推选为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并于1928年率美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夏季奥运会。回国后,他又奉命前往马尼拉担任最高军事职务——驻菲美军司令。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没有什么任命比这更使我高兴的了。"在马尼拉,他与新任总督亨利·史汀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常常与他的老朋友奎松讨论日本扩张问题,但两人的意见有时并不一致。麦克阿瑟对日本积极向菲律宾移民表示担忧,而奎松则持欢迎态度,认为他们带来了可用于发展经济的资金。

    1929年3月,赫伯特·胡佛就任美国第31届总统,这对麦克阿瑟的晋升是非常有利的,因为他们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有过交情,彼此非常了解。胡佛就职后3个月,麦克阿瑟就收到陆军参谋长查尔斯·萨默罗尔将军拍来的电报,说"总统很想任命你为工程兵部主任"。这本来是件晋升的好事,但却使一心想当陆军参谋长的麦克阿瑟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他深知,萨默罗尔将军的参谋长任期还有一年的时间,而他作为资历较深的年轻少将在竞争这一职务上是处于有利地位的。如果他接受工程兵部主任一职,那么当参谋长的希望就变得十分渺茫了,因为按常规参谋长都是从步兵"线内"选拔的,还未曾有过从工程兵部主任升为参谋长的先例。但也不排除有打破这一常规的可能性,即总统已经考虑到由他担任未来的参谋长,而工程兵部主任一职只是一种过渡。如果他拒绝这一职务,就可能被认为是不忠的表现,反而毁掉了当参谋长的任何希望。

    最后,麦克阿瑟决定孤注一掷,拒绝接受工程兵部主任职务。他也许做对了。此时,华盛顿的一些有权势的人物正在为任命他为参谋长而到处游说,其中包括他的老上级萨默罗尔将军、曾在胡佛竞选运动中出过大力的他的前岳父斯托特斯伯里及陆军部长赫尔利。赫尔利起初表示反对,但最终同意向总统提名。

    1930年8月5日,麦克阿瑟收到赫尔利发来的电报:"总统刚刚介绍了你的详细情况,决定由你接替萨默罗尔将军出任参谋长。"胡佛总统在回忆录中讲述了他选定麦克阿瑟为参谋长的理由:"我始终认为选择年高资深的人当参谋长没有出路。因此,我在陆军中寻找年轻人,最后选定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他的杰出能力和优秀品质用不着我解释了。"

    当久已盼望的愿望终于实现时,麦克阿瑟反而又犹豫起来。当时全国进入大萧条时期,和平主义情绪高涨,要想在陆军建设上有所成就,必将面临一场激烈的斗争。在回忆录中,他声称:"久已盼望获此任命,但面对可怕的考验,我仍犹豫,不敢接受。我的母亲住在华府,体会到我的想法,来电鼓励我接受新职。她说如果我表现出胆怯,我父亲在九泉之下也会感到羞耻。"于是,他最终下定了决心,于9月19日返国赴任。在他正式就任参谋长后,他的母亲抚摸着他肩章上的四颗星说:"要是你爸爸现在能亲眼看见你该多好!道格拉斯,他的愿望你全都实现了"。正是:青出于蓝胜于蓝,九泉老父得安眠。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