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蒙巴顿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七章 迪耶普行动(2/2)
    从19日晨8时起,蒙巴顿开始了解到前面的情况越来越糟糕,部队已接近于无法控制的境地。9时30分,蒙巴顿下令撤退,同时请求本土空军来进行支援,并施放烟雾掩护。幸运的是,皇军空军掌握着迪耶普上空的制空权,使德国空军不能对其步兵的地面战斗给予多大的帮助,否则,蒙巴顿的船只和部队肯定会全军覆灭。

    撤退过程同样是艰难的。德军增援部队不断抵达战场,火力有了成倍的增强,并紧紧咬住对方不放。英国匆忙间制造的那些登陆艇,质量低劣、功能单一,经过几番折腾大多发动不起来,而驱逐舰、护卫舰等又无法靠近沙滩,相互间的通讯联络也几乎完全中断了。在8月的烈日下,迪耶普城外的沙滩上堆满了弹痕累累的登陆艇,它们成了“德国猎手枪下的呆鸭”。到黄昏时分,除了许多连船都未曾下过的官兵外,68%登岸的加拿大士兵和20%的英国突击队员已经阵亡或受伤、被俘,其余的人多是泅水游到泊在远处的大船上,才得以逃命的。

    在撤回英国的航程中,蒙巴顿表情冷峻、心情沉重,但他还是保持住了最高指挥官的风度和冷静的头脑。他抚慰伤员、指挥抢修机器和通讯设备,率领这支残破不堪、士气低落的船队左冲右突,向本土驶去。几天后,船队返抵朴茨茅斯,损失也统计出来了。它大大超过了蒙巴顿的预料:参加行动的6086人中,被消灭、负伤和失踪者共有3623人,占59.5%,而行动前的预计是占10—20%。更糟糕的是,参战的加拿大官兵总共4965人,而伤亡、失踪人员达3367人,占其总人数的2/3以上。这就是说,进攻迪耶普行动损失最多的是加拿大人,蒙巴顿自然明白,这会严重影响英国跟加拿大的关系。而且,作战的预定目标无一实现。对这次失败,蒙巴顿在当时和后来都没公开指责任何人,也没有试图逃避自己应负的责任。

    8月底,蒙巴顿召集幸存下来的军官们在联合作战总部开会,总结这次失败的经验教训。会上,那些缠着血迹斑斑的绷带、两眼通红的军官们互相抱怨和指责。有的抱怨在战斗时,自己竟然不能像往常那样去看望属下的部队;有的则愤怒地表示,自己被政客和军方上层卑鄙地出卖了;海军指责陆军官兵不敢跳下登陆艇;陆军则指责空军和海军支援不力……大家吵得一塌糊涂,气氛越来越紧张。主持会议的蒙巴顿不时地用顾全各方的姿态进行凋解。最后,他用自信、有力地声音讲道:“先生们,开会本身的目的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训,而不是为了争吵、哭泣。实际上,如果我们真正吸取了经验教训,那么我们就什么也没失去。否则,我们就失去了一切。”这番话起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蒙巴顿很快控制住了会议气氛,使会议得以有秩序地进行下去。

    在联合作战总部的一系列会议上,蒙巴顿带领部属们认真总结了迪耶普之战的经验教训。其中,得出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教训是,登陆部队在进攻的开始阶段不能把宝押在占领港口上。其次,这次战斗证明,提前轰炸是至关重要的,应该用更为强大的火力支援登陆部队。由于烟幕的阻挡和德军的攻击,英国海军驱逐舰射击的准确度受到影响,武器装备也过于轻便,无法压制住德军的轻型火炮和机枪。进攻部队应当得到能够接近敌方海岸向敌方阵地发射密集炮火的大型舰只的支援。第三,仅仅对登陆艇作出临时性安排是不够的,今后应保持一支永久性的海军攻击部队,它将在进攻中发挥不可缺少的作用。

    做为这次行动的最高指挥官,蒙巴顿在当时受到了舆论的指责,如果不是丘吉尔首相的保护和他的贵族身份,他恐怕早就被撤职降衔甚至有被送进军事法庭审判的危险。至今,不少英国和加拿大人对那次“迪耶普悲剧”仍耿耿于怀。

    卢斯凯尔在《二战中的皇家海军》及罗伯特斯坦在《光荣与耻辱》等专著中,都指责了蒙巴顿。不过,在丘吉尔和布鲁克等人的回忆录中,这些真正了解事件原委过程的当事人,还是原谅和尽力为蒙巴顿开脱的。尽管作为总指挥的蒙巴顿对迪耶普之战的失败负有责任,但仍有若干对他有利的理由,证明他是“人在其位,身不由己”。

    早在行动开始前好几个月,蒙巴顿原案中对迪耶普进行两栖翼侧攻击的计划无疑是正确的,并曾得到最高当局的批准。德军的冯·路德斯泰特元帅后来指出,如果英、加军队采取两翼同心攻击并辅以伞兵突击,那么德军守不住迪耶普。蒙哥马利认为那样太费时间,坚持进行东西两个方向的正面攻击。蒙巴顿应该恢复自己的原案,但显然又已经来不及了。

    由此,第一个疑问是:鉴于自己的作战计划已被人改变了,并且调拨给自己的兵力和装备、火力又很不充足,蒙巴顿是否应该取消突袭迪耶普的行动?

    不能。丘吉尔首相挑选他计划对欧洲陆岸的进攻,就是看中他坚韧、勇敢和敢于承担责任。由于苏联和美国的强大政治外交压力,英国必须作出某种姿态,哪怕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幕后决策的丘吉尔,对此心知肚明,正因为如此他才无法去指责蒙巴顿,而要在舆论谴责面前保护他。当然,蒙巴顿从自己行动前所掌握的情报中,也显得有些过分乐观,觉得自己至少拥有一半的胜算,而如果不进行实战,谁都无法在事先就预料到会有悲惨的结局。

    最后是关于所付代价的疑问:值得吗?

    答案是:值得。首先,实际的损失数并非像数字所显示出来的那么惊人。因为人员损失数字的3/4是受伤或被俘,其中的大部分在战后还是回到了加拿大和英国,这在非常重视人的生命价值的西方国家看来,便不算过于悲惨的损失了。另一方面,这次行动是真正的在空军支援下(特别是在撤退过程中)的两栖渡海登陆作战,所有的军事行家们都承认迪耶普之战对后来“霸王”行动的重大影响。这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对于不到两年后盟军发起的诺曼底登陆并非无足轻重。局部、暂时的失败,往往孕育着全局、永久的胜利。用蒙巴顿自己的话说,“在迪耶普每失去一条生命,就意味着在诺曼底挽救了十个人的生命”。而“霸王”战役的主要计划者之一摩根爵士则明确宣称:“没有迪耶普之战的血泪,诺曼底登陆的成功是不可能的。”美国人也承认这一点,在诺曼底顺利登陆后的第六天,马歇尔给当时任东南亚战区总司令的蒙巴顿拍去了一封私人电报:“今天我们去法国视察英美军队。我们乘船从舰队之间穿行而过,部队源源不断地开上了法国土地。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分享着各种秘密并不遗余力地相互帮助。在此时刻,我想告诉您,这一伟大行动的成功应部分地归功于您的贡献及您和您在两栖作战司令部的参谋们所作的出色工作。”

    至于迪耶普之战本身是否为一次完全失败的行动,盟国内部的看法也不尽一致。英美方面,特别是英国自己认为它是完全失败的。然而,研究过这次登陆整个过程的某些美官曾得出结论说:虽然条件极为不利,但这次作战实际上并不能说是彻底失败的,某些方面甚至说是成功的。因为当时英国和加拿大部队以不大的打击力量登上并一度守住了海岸,损失大的原因主要在于突击行动没有得到后续支援。大规模的进攻,只要能得到大量新锐兵力的保障,就完全有获胜的希望。

    这种结论自然深受竭力主张英美开辟第二战场的俄国人的欢迎。事后不久,莫斯科的报纸发表评述说:“迪耶普悲剧后,英国报刊公开进行了热烈讨论,极力证明在法国实施大规模登陆是不可能的。在联合军事会议上某些美官在谈及开辟第二战场的现实性时,只要表现一些乐观情绪,英官就把在迪耶普受伤的老兵抬进大厅,说明登陆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困难’。难怪美国记者拉尔夫·莫格索尔对这次行动的真正目的表示怀疑:‘丘吉尔有意安排这样一次袭击的唯一目的,是不是为英国人反对以后任何攻入欧洲大陆的企图提供根据呢?’苏联人民和苏军最高统帅部认为,英国的目的显然是这样的。因为对丘吉尔和英国的将军们来说,他们一直把政治考虑置于军事战略和盟国义务之上的。”

    迪耶普之战虽只进行了十来个小时,但它却是整个战争期间总是被提起和长期争议的话题之一。究竟如何评价它?从不同的政治立场和军事角度出发,各有各的见解。不过,由于它至少没有取得攻占这个小城的预定目标,议论越多就越对蒙巴顿的声誉不利。蒙巴顿处在这个漩涡中十分难堪,他感到身心疲疲,请求卸去在联合作战总部的重任,重返海军指挥一艘稍大些的军舰便足矣,那样也好尽情地呼吸一下清爽的海上空气。那么,丘吉尔首相对他下一步工作打算作何安排?且听下章分解。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