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蒙巴顿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八章 再衔使命
    首相总有小算盘,忙煞蒙氏不得闲;

    屡次参与订计划,锋芒才干不一般。

    话说蒙巴顿在迪耶普之战失利后,要求辞去联合作战总部指挥官的职务,而丘吉尔并没有立即答应他。由于丘吉尔执意要点燃非洲的“火炬”,攻占法属北非,美国人也只好答应。“火炬”行动是1942年7月20日至25日,由丘吉尔和霍普金斯(代表罗斯福总统)及英美联合参谋委员会成员在伦敦召开的联席会议上作出最后正式决定的。于是,根据丘吉尔的指令,蒙巴顿“暂时忘却”在迪耶普行动中的痛苦,赶紧集中精力投入制订“火炬”作战的计划工作。

    “火炬”行动要求英美部队同时在阿尔及尔和摩洛哥登陆。蒙巴顿是制订该作战计划的关键人员,因为人们认为他是关于登陆作战的首席专家。尤其是经过迪耶普突袭失利之后,蒙巴顿的美国同行们几乎一致认为,在涉及什么条件下可以登陆、什么条件下则不可以登陆的问题上,蒙巴顿最有发言权。从中可以看出,迪耶普之战的价值几乎是立竿见影的。

    1942年11月8日,也就是迪耶普之战的两个多月后,“火炬”行动拉开了帷幕。英美两国把13个师及辅助部队总共近50万人的兵力,投入登陆行动。由于驻北非的法国维希政权的军队,对盟军的登陆只是作了象征性地抵抗,所以“火炬”行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几天之后,英美军队便控制了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一些战略要地。与此同时,蒙哥马利率英国第8集团军在埃及亚历山大城以西的阿拉曼,击败了德军隆美尔将军指挥的轴心国非洲军团,并将其逐出埃及。在这种有利的形势下,盟军必须尽快确定下一步作战计划,为此需要英美领导人举行一次首脑会谈。

    1943年的新年钟声才敲过不久,元月13日,在硝烟刚刚散去的摩洛哥名城卡萨布兰卡,一位“将军”和一位“p先生”在严格保密的措施下进行会晤。这位代号为“将军”的是美国总统罗斯福,那位肥胖的“p先生”,即是英国首相丘吉尔。他们之所以选中这座摩洛哥城市为会晤地点,据说是因为“卡萨布兰卡”一词,在西班牙语里为“白宫”之意,这样会令罗斯福总统感到亲切。从14日开始至25日,双方在该城郊外的安法兵营召开了几次会议。参加会谈的美国方面有:马歇尔将军、海军上将金、阿诺德将军;英国方面有:布鲁克将军、庞德将军、空军元帅波特尔及蒙巴顿将军。

    在卡萨布兰卡会议期间,苏联军队经过数月苦战,已经在斯大林格勒地区包围了德国保卢斯将军指挥的22个师,这次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的大会战已接近尾声。德国人第一次感觉到了失败的恐怖,而苏联红军即将转入战略反攻阶段。为此,丘吉尔和布鲁克、蒙巴顿等人在会议上,极力主张通过英国此前已提出过的所谓出击欧洲软腹部的“巴尔干战略”。

    何谓“巴尔干战略”?根据戴高乐的确切说法,该战略的要旨是:在地中海,“英国既想捍卫它在埃及和所有阿拉伯国家,如在塞浦路斯、马耳他、直布罗陀已夺占的阵地,还打算在利比亚、叙利亚、希腊、南斯拉夫夺占新的阵地。正因为如此,英国才极力把英一美联合进攻的矛头指向该战场的翼侧”。同时,丘吉尔想利用在次要方向作战的时机来积蓄力量,以便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向德国进攻,摘取走这颗诱人的桃子。

    做为丘吉尔参加这次会谈的主要助手之一,蒙巴顿在鼓吹“巴尔干战略”方面颇为卖力。他对美国人说:“俄国人不是一直要我们尽快开辟第二战场吗?英国认为第二战场的地点不仅仅是俄国人限定的法国,谁能否认我们在地中海和巴尔干采取进攻行动就不是开辟第二战场呢?”

    英国要人们以变更内涵的手法,坚持主张开辟第二战场的“巴尔干方案”,并不仅出于维护自己的势力范围和军事上的考虑,也是从政治上着眼。随着斯大林格勒会战即将结束,苏军的反攻已是势所必然。英国要先行一步,挡住苏军通向巴尔干之路,制止当地力量的增强,巩固英国在地中海及其沿岸的阵地,保持它对近东的控制。为了把“巴尔干战略”付诸具体实施,丘吉尔此前提出过建立巴尔干—多瑙河联邦的设想,即巴尔干和多瑙河沿岸诸国联合的计划。该联邦应以保加利亚科堡王朝为首。其成员有: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土耳其、希腊、阿尔巴尼亚。联邦对外应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实体,而实际上则受英国领导。1942年1月,希腊和南斯拉夫流亡政府签订的政治联盟条约便是建立该联邦的一个步骤。当时在伦敦还签署了关于建立中欧联盟的波一捷协议,一步步地实现着丘吉尔的设想。罗斯福对自己的儿子埃利奥特说过:“首相一有机会就提出经过巴尔干实施进攻的主张,这使所有与会者都十分清楚他的意图何在,他是想在中欧打进一个楔子,以便阻止苏联军队进入奥地利、罗马尼亚,如有可能,还阻止他们进入匈牙利。”

    其实,丘吉尔本人也并不掩饰,他打算在巴尔干,打进一个“把欧洲和苏俄隔开的盟军楔子”,在苏联周围建立一个新的“防疫线”。美国记者拉尔夫·英格索尔曾形象地说:“巴尔干就像一块磁铁,无论罗盘怎样抖动,英国战略的指针始终指向它。”因此,英国代表团在这次“非洲白宫”会议上的一项目标是,协调同美国的立场,再次推迟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虽然按照俄国人的说法,英美两国政府因未履行1942年开辟第二战场的义务,而向苏联明确许诺过在1943年开辟第二战场。

    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上,英美双方最终决定:北非战役结束后,英、美军队在西西里岛登陆,实施“哈斯基”战役,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尔后实施地中海战役。这样一来,英美军队在法国北部的登陆也就是按俄国人所指“开辟真正第二战场”的事也就再次推迟了。

    这次会议的结果是英国人的一次外交胜利。除了丘吉尔本人的雄辩才能外,蒙巴顿也发挥了自己的特殊作用。他以两栖作战专家的身份,在会谈中旁征博引,大谈近期内在法国海岸登陆的困难,使与会的几位美国将军不得不接受了他的观点。苏联政府认为,卡萨布兰卡会议对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联盟战略的主要问题是毫无建树的,进攻西西里岛是一个很不起眼的作战行动。《真理报》援引那位美国记者拉尔夫·英格索尔的话说,“卡萨布兰卡会议是一次折磨人的难产的会议,……最后只生下了一个西西里岛小老鼠。”

    1943年5月,蒙巴顿做为英国代表团成员,随丘吉尔赴华盛顿与罗斯福再次会晤。首相之所以总是带着他去跟美国人打交道,是觉得蒙巴顿的贵族风度和与罗斯福私人感情融洽,会使美国人喜欢。同时,首相也有意让蒙巴顿在重大场合表现一下,尽量让更多地盟政上层人物知道和了解这位资历尚浅的英国将军,因为丘吉尔对蒙巴顿下一个职务的安排已有所打算了,尽管还没有拿定主意。5月12日,英美首脑举行会谈,丘吉尔和他的顾问们提出的主要任务是彻底放弃英美军队于1943年在西欧登陆的计划。英国人轻而易举地说服了美方,因为在前次卡萨布兰卡会议上,他们双方已经就此达成了协议。会谈后,双方通过了一项决议,把“英、美攻入西欧的时间推迟到1944年春天”,决定于1944年5月以后大规模在法国登陆,开辟俄国人所说的“第二战场”。

    这个决定自然要秘密通知苏联政府。斯大林随即致函罗斯福指出:“你们的这个决议给竭尽全力同德国及其附庸国主力进行了两年战争的苏联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法西斯德国能够同过去一样把自己的主力保持在东线,并不断地补充该线的兵力。”斯大林在致丘吉尔的信中抗议他又一次破坏盟国义务的行为,指出:“不应忘记,它涉及到保护西俄和俄国被占领区内千百万人的生命和减少苏军的巨大牺牲的问题,同苏军相比,英、美军队的牺牲只是区区小数。”斯大林不能容忍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战争中无视苏联的切身利益,他临时召回了当时驻伦敦和华盛顿的大使,这一举动被英美两国看作是对两国领导人所奉行政策的抗议。

    丘吉尔不听那一套,他不顾斯大林的抗议,仍坚持进攻西西里岛的计划。由于进攻行动预定于当年7月份开始,所以准备工作就显得非常紧迫。做为作战计划具体制订者之一的蒙巴顿,从华盛顿返回英国之后,便整日通宵达旦地投入工作。不过,他很高兴地发现在参谋长委员会配给他的主要助手中,有一位是他以前玩马球时的球友——现海军部计划处处长莱姆比上校。闲暇时,他俩还可以在一起打会儿马球,或去看一场马球比赛,以调剂日常紧张的生活。为了协调作战计划,他还出差去了几趟非洲,与当时正在那里的艾森豪威尔、亚历山大、蒙哥马利和巴顿将军,进行了多次磋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