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盗结盟为掠夺 分赃不均争吵多
尔虞我诈狗咬狗 巴尔干岛被分割
随着德、意征服南斯拉夫和侵占希腊大陆之后,在法西斯集团内部,勾心斗角、互相倾轧和掠夺战利品的斗争也愈演愈烈了。正如墨索里尼所说的:“希特勒这个恶棍,把肥肉都抢光了,留给我们的只是一小堆骨头了。”
早在“被蝗虫吃光的年代”,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这两个法西斯强盗,就存有染指巴尔干半岛的野心。当时为了对付纳粹德国的威胁,1934年2月17日,英、法、意三国政府曾发表关于维护奥地利独立的联合宣言。那时,墨索里尼就狂妄地提出:“握紧你的武器,延长你的疆界!”
为了实现他的誓言,同年3月17日,意大利同匈牙利和奥地利三国签订了所谓罗马议定书,规定三国中任何一国,如遇外来威胁就进行协商。但希特勒的势力已日益强大,到5月6日,奥地利境内的破坏活动有变本加厉之势。奥国政府立刻把这些恐怖事件写成一个报告,送到罗马,另外还附了一个碟文,哀叹恐怖行为破坏了奥国的商业和旅游业。
墨索里尼拿着这个文件,在6月14日赴威尼斯同希特勒第一次会晤。纳粹元首穿着一件褐色的胶布雨衣,头戴汉堡帽,从飞机上走下来,走向一队穿着法西斯制服的行列,率领这个队伍的就是容光焕发、身体肥胖的墨索里尼。意大利领袖看到这位“贵宾”后,向他的副官轻轻地说:“我不喜欢他那个样子。”在这一次奇特的会晤中,除了对于德国式和意大利式的独裁制度的“美德”互相恭维一番之外,双方只是一般性地交换了意见。墨索里尼对“元首”的性格和语言,显然感到莫名其妙。“领袖”把他的最后印象归结为这样几个字:“喋喋不休的和尚。”不过,他确实取得了德国减轻对奥地利压力的若干保证。会后齐亚诺告诉记者说:“你们瞧,再也不会发生什么事情了。”后来,两个法西斯国家在对外侵略扩张中,由于需要互相支持、相互配合,又使它们走到一起了。但是,在争夺巴尔干问题上仍存在不少矛盾,尤其表现在南斯拉夫问题上。
南斯拉夫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中部和西北部,西临亚得里亚海,周围与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阿尔巴尼亚毗邻。全国面积的2/3是山地和高原。位于西北边境阿尔卑斯主干山脉上的特里格拉夫峰,海拔2864米,为全国最高点。多瑙河流经南斯拉夫588公里,在南斯拉夫东北部形成肥沃的黑上平原。萨瓦河由西向东,横贯北部各共和国,最后与多琐河汇合,全长940公里。全国有250多个湖泊。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总面积为25.5万多平方公里,人口2000多万,在巴尔干半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1934年10月,南斯拉夫国王亚历山大在马赛遇刺身死后,这个国家就进入了分崩离析的时期。从此,它在欧洲的独立地位便下降了。法西斯意大利在政治上对它所抱的敌对态度,以及希特勒德国的经济势力的侵入,更加速了这一过程。在国内,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互相敌视,内部已失去稳定,遂使这个巴尔干的大国力量消耗殆尽。在保罗亲王的摄政下,南斯拉夫王国的声威日益下降。克罗地亚农民党领袖麦契克博士,坚持推行不与日尔格莱德政府合作的政策。克罗地亚人中的分裂分子在墨索里尼的保护下,从海外基地策划使克罗地亚脱离南斯拉夫。在多方的压力下,贝尔格莱德政府不再同巴尔干小协约国合作,以便奉行它同轴心国取得谅解的“现实”政策。
新任首相茨维特科维奇和他的外交大臣马科维奇,想要安抚正在膨胀中的新轴心国势力。1939年8月,他同克罗地亚人达成协议,于是麦契克参加了贝尔格莱德政府。国内的亲法西斯势力蠢蠢欲动。在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威胁利诱之下,1940年8月,在维也纳会议上,强行把特兰西瓦尼亚划给匈牙利。法西斯轴心国对南斯拉夫撒下的罗网正在收紧。1941年11月,马科维奇首次秘密前往贝希特斯加登访问。德、意虽对他进行威胁,但他设法脱身离去,没有正式签订对轴心国承担义务的协定。但是,在回国途中却同轴心国的小伙伴匈牙利于12日签订了一个“友好条约”。
在这些越来越令人担忧的日子里,英、美对巴尔干的形势也十分关心。1941年1月底,罗斯福总统的朋友多诺万上校,奉美国政府之命,到贝尔格莱德来探听、了解东南欧的舆情。这时人人自危,大臣们和主要的政界人物都不敢讲自己的心里话。保罗亲王谢绝了英国外交大臣提出的对南斯拉夫的访问。在武装部队的军官团中,只有西莫维奇是代表民族主义分子的一个空军将领。他的空军司令部设在与贝尔格莱德隔河相对的泽蒙,从12月起,这里就成为反对墨索里尼和希特勒侵入巴尔干、反对南斯拉夫政府依附轴心的秘密中心了。
2月14日,茨维特科维奇和马科维奇应召至贝希特斯加登。他们一同倾听了希特勒关于“胜利的进军”的讲话。希特勒提议,如果南斯拉夫依附三国同盟条约,那么,在对希腊发动军事行动时,将不假道南斯拉夫进军,而仅仅使用它的公路和铁路运送军用品。这两个大臣怀着沉重的心情回到贝尔格莱德。当时的情况是,加入轴心国就可能触怒塞尔维亚人;对德、意作战则可能在克罗地亚引起有关“效忠”的矛盾。在巴尔干半岛上可能是唯一盟国的希腊,正与墨索里尼的20多万法西斯大军激战,而且受到德国即将进攻的威胁。英国的援助似乎靠不住,而且至多不过是象征性的。希特勒为了促使南斯拉夫政府就范,已着手对南斯拉夫进行战略上的包围。3月1日,保加利亚依附了三国同盟条约,当晚,德国的摩托化部队进抵塞尔维亚边境。那时,南斯拉夫为了避免挑衅,依然没有动员它的军队。现已到了抉择的时刻。
3月4日,保罗亲王秘密访问了贝希特斯加登。他在纳粹的强大压力下,口头上答应南斯拉夫将步保加利亚的后尘。他回国以后,在一次王室会议和同军政首脑分别举行的谈话中,发现有反对意见。辩论异常激烈。持反对意见的西莫维奇将军,应召到保罗亲王可以俯瞰贝尔格莱德的山上白宫;他力主塞尔维亚不能接受这样的决策,而且这会危及王朝。但是,屈膝于法西斯脚下的保罗亲王,已经使他的国家实际上承担了义务。
在此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曾想方设法鼓励南斯拉夫抵抗德、意。3月22日,他致电甫斯拉夫首相茨维特科维奇,阐明利害,指出:“如果南斯拉夫自愿落得罗马尼亚的下场,或者甘犯保加利亚的罪行,成为蓄意危害希腊的同谋者,那么它肯定会遭到万劫不复的毁灭。”但是,南斯拉夫政府未接受忠告,在3月20日夜间的一次内阁会议上,决定依附三国同盟条约。然而,三个大臣因此辞职。茨维特科维奇和马科维奇于3月24日秘密离开贝尔格莱德,从郊区的一个火车站登上开往维也纳的火车。第二天,他们就在维也纳同希特勒签订了协定。这一消息在贝尔格莱德广播后,大祸即将临头的风言传遍了贝尔格莱德的大街小巷。
数月以来,西莫维奇身边的少数军官一直在讨论,如果政府向德国投降,便采取直接行动。他们缜密地制定了一个政变行动计划。计划中的起义首领是南斯拉夫空军司令博拉·米尔科维奇将军,协助他的几百名爱国人士中有一位是陆军军官克尼兹维奇少校和他的弟弟。他的弟弟是一个教授,并且借助于自己在塞尔维亚民主党里的地位同各方面建立了政治上的联系。知道这一计划的人只限于少数可靠的军官。联络网从贝尔格莱德伸展到全国的主要驻防地点,如萨格勒布、斯科普里和萨拉热窝等地。谋反者在贝尔格莱德掌握的部队计有:王室近卫军两个团,贝尔格莱德卫戍部队的一个营,在王宫值勤的一连宪兵,首都高射炮师的部分人员,以西莫维奇为司令的驻在泽蒙的空军司令部,一些士官学校,还有某些炮兵和工兵部队。
3月26日,在贝尔格莱德传开了关于南斯拉夫首相等人自维也纳归来和签订协定的消息。这时,政变指挥部发出信号,要在3月27日黎明以前夺取贝尔格莱德的关键地点和王室府第,连同年轻的国王彼得二世在内。当军队在果敢的军官们指挥之下、封闭位于首都郊区的王宫时,保罗亲王已在开往萨格勒布的火车中。这次政变没有流血,某些高级军官被逮捕。茨维特科维奇被警察带到西莫维奇的司令部,被迫提出辞职书。保罗亲王也被勒令回到首都。然后,他同其他两名摄政同时在退位书上签了字。他获得许可,于当夜就同他的家属一起出国到希腊去了。
这一计划是由一部分秘密结合起来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的军官们制定和执行的,他们的心情和公众的舆论情绪是一致的。他们的行动使公众热情奔放。贝尔格莱德的街头,立刻挤满了塞尔维亚人,反复地呼唤着:“宁要战争,不要协定;宁愿死亡,不做奴隶!”广场上,英勇无畏而手无寸铁的群众,洋溢着同仇敌汽的情绪,高唱塞尔维亚国歌。年轻的国王曾沿着一根水管从楼上爬下,从而逃脱了摄政的监护;3月28日,在贝尔格莱德大教堂,他在热烈的欢呼中宣誓。德国公使受到怒斥,群众向他的汽车吐唾沫。这个长期处于倒行逆施的统治之下、惟恐遭人毒手的民族,现在却在暴君和征服者势力最盛的时刻,起来进行英勇无畏的反抗了。
南斯拉夫的武装政变和群众的反对,犹如晴天霹雳,使希特勒大为震怒。27日早晨,希特勒召见了德国最高统帅部的将领们,向他们讲述了这次剧变后南斯拉夫的局势。他说,在即将对希腊的军事行动中,南斯拉夫是一个捉摸不定的因素,而且在以后对俄国的“巴巴罗萨”作战计划中,它甚至更靠不住。他认为,在发动“巴巴罗萨”以前,“南斯拉夫人就暴露了他们的本性,这是一大幸事”。
希特勒决心在军事上摧毁南斯拉夫,并使它不复成为一个国家实体。“不必进行外交上的探询,也不必送交最后通牒。对于南斯拉夫政府提出的保证当予注意,但这些保证在将来是无论如何不足信赖的。只要军队准备好,便立刻开始进攻。”希特勒喋喋不休地说,“从政治角度看,特别重要的是:对南斯拉夫进行的打击应该残酷无情,并以闪电战从军事上去摧毁它。这样便可以充分地威慑住土耳其,并在以后进攻希腊时也可起到有利的影响。”
德国元首要求意大利、匈牙利,并在某些方面要求保加利亚,在进攻南斯拉夫时提供实际的军事支援。罗马尼亚的主要任务是“防御俄国”。此事已经通知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的大使,并于当日致电意大利领袖墨索里尼。希特勒认为,对南斯拉夫的战争将会受到轴心国大小喽罗的支持。因为,他决心要肢解这个国家,意大利将获得亚得里亚海沿岸,匈牙利获得巴纳特地区,保加利亚获得马其顿。
希特勒布置就绪后,就于当天发布了入侵南斯拉夫的“第25号指令”。他的意图是,采取从阜姆和索非亚地区向贝尔格莱德和更南的地区进行强力突破的方法,进入南斯拉夫,其目的在于使南斯拉夫军队遭到决定性的挫败,使南斯拉夫南部同其他地区隔绝,并使这个地方成为德国和意大利军队进一步对希腊作战的基地。希特勒担心德国的最大危险是盟国从背后进攻意大利军队。因此要求墨索里尼提供大量的军队支持这一行动,以保证战争的胜利进行。
德、意入侵南斯拉夫的行动,严重影响了巴尔干半岛国家之间的关系。立刻直接受到影响的是匈牙利。自从慕尼黑会议起,匈牙利就追随德国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而取得外交胜利,并扩张它在1920年后的边疆,同时在国际范围内则力求维持中立地位。匈牙利的外交政策是:极力避免成为轴心国战时盟国,以免对轴心国承担明确的义务。如今,希特勒要求匈牙利总理泰来基伯爵,必须撕毁他亲手签订的《匈、南友好协定》,保证德、意大部分武装假道匈牙利进攻南斯拉夫。希特勒答应将以割让南斯拉夫一部分领土作为诱饵。泰来基对此十分为难。但是,主动权却被匈牙利总参谋部从他手中夺去了。总参谋长韦特将军是德国血统,他已背着匈牙利政府同德国最高统帅部擅自作出了安排。
泰来基立即指责韦特将军的行为是叛国。1941年4月2日晚,他收到英国外交部正式声明,“如果匈牙利参加德国对南斯拉夫的任何行动,它就必须预期大不列颠即将对它宣战”。因此,匈牙利必须作出抉择:或者徒然反抗德队过境,或者公然站在轴心国一边出卖南斯拉夫。在这种进退维谷的处境下,泰来基总理于当晚9点自杀了。他的自杀是为他自己和他的政府在德国进攻南斯拉夫的行动中所犯下的罪行进行赎罪而作出的牺牲。这使他在历史中清洗了他的罪名,但不能制止德队的前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后果。
南斯拉夫悲剧的元凶是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但是,软弱无能。袖手观望的南斯拉夫政府也负有严重的责任。甚至在大难临头之时,仍然无动于衷。他们既不发动群众,又不动员军队,而是坐以待毙,任人宰割。他们坐失了大好机会,那就是:没有对驻在阿尔巴尼亚的意大利军队的后方予以致命的一击。如果他们及时行动,便可能在军事上完成一件大事,这将有助于打乱德、意法西斯的军事部署。虽然他们本国的北部会受到蹂躏,却能够夺获大批军火装备,从而使他们获得力量,以便在山区进行游击战,这将对巴尔干的整个局势产生有力的影响。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