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沟桥畔炮声隆,八月炮火燃华中;
齐心协力卫家国,斩敌魔爪建奇功。
1936年“二二六事变”后,军部法西斯以握紧手中的刀(指现役大臣武官制)来操纵内阁的内外政策,动辄即以不派出陆、海军大臣来解散内阁,使日本政权更迭更加频繁,对外扩张更富于冒险性、侵略性。
“二二六事件”后,海军大将永野修身取代了原海军大臣大角岑生,在新组建的广田内阁中任海军大臣,担任了日本恢复陆海军大臣现役武官制后的第一任海军大臣。1936年12月,海军在定期人事变更时,永野找到航空本部部长山本五十六,打算让他出任海军次官。但永野为人极易冲动,为事喜欢自我夸大,与务实、踏实的山本性情截然相反,很为具有贵族气质的山本所鄙夷。俗话说,道不同而谋不合,因而遭到山本的拒绝。为此永野修身很不高兴地说:“去年,在我奉命作为帝国全权代表前往伦敦参加海军裁军会议时,让你作为随员陪同前往,你执意不从。如今你又拒绝当我的次官,是否对我有看法,存心不同我配合?”
永野说的海军裁军会议是指继1934年山本参加伦敦海军裁军预备会议后,于1935年在伦敦召开的正式会议。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日本退出了裁军谈判:宣布不接受3:5比例的限制。
永野说到这里,山本已无法拒绝。就这样,山本五十六当上了日本法西斯内阁的海军省次官。不过山本与永野的合作未能持续多久,3个月之后,因为国会中残存的政党势力指责军部干预政治,并指名陆军大臣、后来出任侵华华北方面军总司令的寺内寿一应该切腹,而导致内阁垮台。在后来的林铣十郎大将内阁中,经山本斡旋争取,米内光政取代永野就任海军大臣,从而开始了海军省米内一山本体制时代。
就在山本五十六担任海军省次官期间,日本酝酿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了。1937年7月7日,驻丰台日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中队长清水节郎带领。以芦沟桥为假想攻击目标,在宛平县城北举行军事演习。晚11时许,日军以“仿佛”听到宛平城内的枪声而使1名日本士兵失踪为由,要夜间县城搜查。中国驻军当即表示同意“先调查后处理”,由县长王冷斋领着中日双方各3人入城调查。结果城内驻军39军何基淬旅吉星文团金振中营的全体官兵经过检查,各种枪支不缺一弹,而在此期间,日方失踪士兵业已归队。但日军已决心利用这次机会制造战端,遂在翌日晨5时,炮轰宛平城,挑起战争。中国驻军吉星文团长忍无可忍,下令还击。从而举世震惊的芦沟桥事变拉开了中日战争的序幕。
7月8日,日军以优势兵力向宛平县城大举进攻,连续进攻3次。中国守军冒着猛烈的炮火英勇奋战,打退了敌军多次猖狂的进攻。战前,何基沣旅长动员战士奋勇杀敌。他说:“国家多难!民族多难!吾辈受人民养育深思之军人,当以死报国,笑卧沙场,何惧马革裹尸还?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
是日晚,大刀队乘夜暗袭击日军,官兵义愤填膺,勇猛冲杀,连克铁桥、龙王庙等处。日寇惊呼:“宛平虽小,但守军勇猛,数攻不下!”
芦沟桥事变的消息传到东京后,日本法西斯分子感到异常兴奋,气焰十分嚣张。他们狂叫战争“终于开始了!越大越好!”根本蔑视中国人民的抗日力量,坚决要求借机一举把中国击垮,狂妄地宣称:“国内动员的声势,或者满载兵员的列车一通过山海关,中国方面就会屈服。”“充其量不过是进行一次保定会战就万事大吉了。”
然而,在军部内部,对此时发动对华全面战争看法并不统一。一些强硬派主张中国不堪一击,应抓紧机会彻底解决中国问题,但另一些被称为不扩大派的人则认为,真正阻碍日本向外扩张的是苏联和美国,目前日本在“满洲”以对付苏联和美国为目标的5年战备计划正在进行,因此不主张将力量消耗在中国战争的泥潭中,而给美苏以可乘之机。主张这一观点的有海军省,陆军省中“九一八”的罪魁祸首——参谋本部作战部部长石原莞尔也持这一观点。
出于对陆军的反感,山本五十六也不主张扩大战争。据说,他曾对其知心朋友武井大助说:“陆军中的这些混蛋们,果然挑起了战火,简直要把人气疯了。我从此戒烟,直到这次事件结束为止。”本来山本没有喝酒的嗜好,但却非常喜欢喝咖啡和抽烟,尤其是对抽烟十分讲究。在他公开宣布“蒋介石不认输就不再吸烟”之后,把自己在英国时买的上等雪茄香烟统统送了人。当1936年回国的驻英大使松平恒雄(与山本同为新渴县人,又同为1934年伦敦谈判代表)想送给他一些英国的名牌雪茄时,山本也没有为其所动,对他说:“请替我保管吧。这次事变过去后,我一定抽。”
尽管反对派力量不弱,但在日本政府内,其时法西斯主义已占上风,在陆相向天皇保证3个月解决中国事变后,7月9日陆相杉山元正式向内阁提出派兵案。10日,参谋本部内定从国内派遣3个师团和航空兵团,从关东军派遣2个旅团,从朝鲜军派2个师团。
11日上午,日本内阁召开五相会议,审议杉山元提出的派兵法案。会议没有经过什么争论,就决定了派兵方针,发表《出兵华北声明》。12日,新仟中国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中将到达华北,在停战和谈阴谋掩护下,加紧调兵遣将。7月25日,在日军作好充分准备之后,香月清司向29军军长宋哲元提出“哀的美敦书”,限29军在24小时撤离北平城区,移驻河北省南部,否则,即以飞机大炮攻城。但是守军广大官兵在日寇肆意欺凌下激愤异常,尤其在北平学生和各界人民支援鼓舞下,不顾家哲元的命令,纷起抵抗,在八宝山一线取得了局部的胜利,一度攻克丰台车站,并粉碎日军企图从彰仪门攻入北平城内的阴谋。28日,日军以飞机、坦克配合重兵,猛袭南苑守军指挥部,整日狂轰滥炸。29军无险可守,仅凭营地应战,伤亡惨重,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均以身殉国。在日军优势兵力攻击下,29军被迫撤往保定,北平旋被日军控制。接着天津亦带着满目残垣断壁沦于敌手。至此,在芦沟桥事变后的第22天,日军已控制了中国华北心腹要地。
一方面,陆军在华北的“成功”刺激了日本海军的战争野心,他们不甘心让陆军在中国抢了头功,另一方面,海军包括山本在内认识到日本已全面卷入对中国的战争,他们不希望在中国的战争慢吞吞地消耗其准备对美的作战物资,因而坚决主张在中国要害腹地给予猛力一击,以尽早结束中国战争。基于这两种目的,日本海军决定发动更大规模的战争,将在华北的“局部战争”转变成全面战争。
7月12日,日本海军军令部秘密制订对华作战方案:首先在战争的第一阶段,配合陆军进行华北作战,然后在战争的第二阶段,在陆军的配合下进行上海作战,将战争扩大到华中和华南。在山本五十六之前担任海军次长的第3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中将,马上通过关系了解到了军令部的企图,并于7月16日向军令部献策,说什么“要想以武力打开日中关系的现状,解决中国问题,只有惩罚中国,使中国的国民党中央势力屈服。”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应取消以“讨伐第29军”为第一目的、“惩罚中国”为第二目的方针,把“惩罚中国”作为作战的唯一目的。他力主派出5个师团的兵力进行京沪之战,叫嚣“欲置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和南京最为重要。”海军首脑经过协商,于7月28日电令长谷川清,立即撤退长江沿岸的日侨,为华中作战作准备。
其时驻上海的第3舰队和海军特别陆战队共有4000多人。第3舰队辖有第10战队、第11战队和第5水雷战队,以巡洋舰“出云”号为旗舰。
8月8日,日本驻华大使川越茂到达上海,连日与日方驻上海总领事冈本、领事青冈范五以及长谷川、海军武官本田辅等研究上海的形势和对策。随着日侨撤退的顺利进行,同一天,长谷川下令第3舰队作好开战准备。
至8月9日,日本将在长江沿岸地区各城市约3万人的侨民大部分撤到上海,另一部分因中国已于8月12日夜用沉船阻塞了江道,改乘火车由南京去青岛。一俟撤退完毕,日本的态度立即强硬起来,这预示着上海的激战即将来临。
8月9日下午5时3o分左右,日本海军陆战队驻沪西的第1中队长大山勇夫中尉和一等兵斋滕与藏,驱车冲过上海虹桥机场警戒线。中国保安队喝令停车,大山竟开枪射击,打死保安士兵1人。中国保安队当即予以还击,击毙大山等人。上海市长俞鸿均闻讯后,立即与日方领事进行交涉,谋求以外交途径解决冲突。但日本以“着日本海军制服的军人被中队所杀,是对皇军的极大侮辱”为借口,乘机要中国政府立即撤出市内保安部队,拆除军事设施,并以武力相威胁。8月10日,长谷川电令在其国内佐世保待命的第8战队、第1水雷战队、第1航空战队、佐世保镇守府第1特别陆战队、吴港镇守府第2特别陆战队向上海开进。接着,日本陆海军紧急协商向上海派兵问题,得到内阁同意。12日夜,根据米内海相的要求,内阁召开有首、海、陆、外参加的四相会议。海相正式要求陆军出兵,各大臣皆无异议,确认了向上海派兵的方针,以第3师团、第11师团为基于组成上海派遣军。
此时中国方面负责上海防务的是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将军。张治中将军原在青岛养病,芦沟桥的炮声使他放弃了继续养病的打算。他拒绝医生的再三劝告,第二天便回到南京,接受了蒋介石委任他的京沪警备司令官的职务。他到任后,立即抓紧战备,尽力为输入兵力和通信设备等方面作好准备。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