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史迪威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十四章 兵败缅甸
    日军凶诈大奔袭,中英交恶错战机;

    强将难驭远征军,英雄无奈扼腕惜。

    话说史迪威乘飞机离开美国之后,先是南跨加勒比海,飞往巴西的纳塔尔,从那里向东飞越大西洋,到达非洲的利比里亚;尔后再绕道尼日利亚的拉各斯北上,于2月21日晚飞抵埃及首都开罗。

    第二天,飞机在开罗加油、保养,史迪威则利用这个机会,去美国驻埃及的军事代表团了解非洲的战场形势。此时,英军在埃及的战况正急转直下,处于不利的态势。在上一年11月,英军从埃及向利比亚境内的德、意军队发动攻势,但很快就被挫败。1个月前,隆美尔率领德意联军开始反攻,英军节节溃退,损失惨重。

    听到这个情况,史迪威不由得眉头一皱,心里一阵悸动。几天前,他刚刚接到消息,新加坡的英国守军8万余人于2月15日缴枪投降,日军占领了整个马来半岛。入侵缅甸的日军,也于2月9日突破萨尔温江,正在向锡唐河一线推进。一旦日军占领缅甸,下一个目标就是印度。如果日军攻下印度,德军占领埃及,那不就要出现轴心国东西对攻、打通欧亚的钳形攻势了吗?史迪威既感到焦虑,又感到困惑,“我的天哪!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世界正在崩溃吗?”

    他更清楚地看到了赴华使命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在同盟国的战略全局当中,推动中英合作,确保缅甸无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只有守住缅甸,才能保证美国的租借物资大量运往中国,使中国战场更有效地牵制住日军,减轻太平洋上的压力;只有守住缅甸,才能阻止日军西攻印度,避免同盟国被德日军队拦腰斩断。但是,在日军攻势极为凶猛,同盟国节节失利的情况下,要守住缅甸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飞机从开罗起飞以后继续东行,经巴格达、沙迦、卡拉奇等城市,于2月25日中午到达印度首都新德里。

    新德里位于印度原都城德里的西南,是英国人在1920年开始修建的一座新兴城市。这座城市建筑宏伟,街道宽阔,绿树成荫,市容整洁,显露出借人的现代气息,但是,在其背后却隐含着浓郁的殖民主义色彩。当时,印度人的反英情绪正在高涨,尼赫鲁领导的国民大会党发起了对英国的“不合作运动”,甚至有不少人主张亲日反英。

    就在史迪威到达新德里之前,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对印度进行了十几天的访问。他此行的目的,一方面是想劝说英国人改变对印度的政策。允许印度在战后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地;另一方面,则是游说尼赫鲁、甘地等人,劝他们暂时放弃争取完全独立的激进主张,与英国人合作抵抗日本侵略者。但是,这两方面都不肯作出妥协,蒋介石无功而返。尤其是英国人的顽固态度,更增添了他对这个老牌殖民帝国的强烈不满。

    史迪威到达新德里的当天下午,出席了英印军总司令部召开的会议。总司令部大楼气势庆宏,足可以装得下整个美国陆军部;会议室里坐满了佩戴着中将、少将、准将军衔的英官,足可以指挥一支庞大的军队;但在前线,英军却只有三个旅的兵力。这样一个事实,也在淋漓尽致地展示和嘲弄着大英帝国外强中干、江河日下的颓势。

    史迪威问起了缅甸的战局,除一位军需主任介绍了一下后勤供应情况外,其他人对缅甸战况几乎一无所知。当时,英印军总司令韦威尔上将已出任盟军西南太平洋战区最高统帅,正在爪哇指挥作战。英国人既没有缅甸防御的全面计划,也没有与中队协同作战的方案,甚至连日军在缅甸的兵力、部署和作战意图都不清楚。据英国人说,由于新加坡失陷,荷属东印度大势已去,盟军在爪哇的联合指挥部已经解散,韦威尔马上就要撤回印度。第二天,史迪威离开新德里,飞往加尔各答,准备在那里等候韦威尔。

    2月28日,韦威尔来到加尔各答。这位英军在远东的最高统帅神情沮丧,疲惫不堪,本来十分魁梧的身材显得略微有些佝偻。半个月前,他从新加坡撤退时,慌乱之中从码头上跌了下去,摔伤了腰。他向史迪威讲述了日军在东南亚地区的强大攻势,从香港的陷落、马来亚的溃退、新加坡失守,一直到爪哇的惨败。缅甸的形势也十分危急。2月23日,日军击溃了锡唐河防线,正在向仰光的侧后退进,仰光已陷入一片混乱。韦威尔目光低垂,仿佛有些羞愧地说:“这是历史上最惨重的军事灾难。日军的凶猛进攻、狡猾的战术和空中优势,使英军产生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恐惧感和自卑感,几乎完全丧失了战斗意志。”缅甸能否避免重蹈东南亚失败的覆辙,他似乎是毫无把握。

    驻守缅甸的英军,有英缅军第互师,英印军第17师,英澳军第63旅和装甲第7旅等部,共约4万余人。除英缅军以外,其他部队都是新近从中东地区调来的。2月20日,丘吉尔亲自出面,希望再调两个澳大利亚师来保卫缅甸,但被澳方拒绝,现在只有求助于中国了。韦威尔准备马上赶往缅北重镇腊戍,会见蒋介石,请他把已经应允的两个军,立即派往缅甸布防。

    和韦威尔同机到达加尔各答的,还有美国空军少将刘易斯·布里尔顿。他在韦威尔麾下参加了爪哇作战,这次来印度是准备出任美国第10航空队司令。这支航空队将接受史迪威的指挥,为盟军的缅甸作战提供空中支援。布里尔顿本来踌躇满志地想成为这个地区美军的最高指挥官,对史迪威的到来深感不快。他趾高气扬,拿着一根马鞭晃来晃去,显出一种自命不凡的狂妄。史迪威私下里对副官多恩说:“空军军官为什么要拿一根马鞭?难道是为了赶鸟吗?”

    3月3日,史迪威等韦威尔与蒋介石会谈结束后,乘飞机离开加尔各答,前往腊戍。腊戍是滇缅路上的重要枢纽。向南,它通过缅甸中央铁路,直达仰光出海口;向北,它经过婉蜒的滇缅公路,通往中国云南昆明。这里是中队入缅作战的必经之路。

    蒋介石是在3月1日来到腊戍的,这是他在一个月之内的第二次入缅,仅从这一点就足以表明他对缅甸防御的重视。蒋介石此次来腊戍,一是为了向正在入缅的第5军和第6军布置任务,二是为了与英美接洽和商讨作战指挥与协同问题。

    中国方面早在1941年春就在昆明成立了军事委员会驻滇参谋团,由军令部次长林蔚中将任团长,负责筹划与英军协防缅甸的事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驻滇参谋团派出由侯腾少将率领的中国驻缅甸军事代表团,与英方具体联络中队入缅作战问题,同时即开始动员和调动部队,准备入缅参战。但是,韦威尔等人却以中队入缅会引起华侨和当地居民骚乱为由,要中国方面“暂勿入缅”。直到缅甸战局出现危机,英军已调不来其他援兵之时,才匆忙要求中队入缅助战。

    英国人的猜忌和迟疑,不仅延误了中队入缅布防,以致失去了先机行动之利,而且造成了中国方面对英国人的严重不信任。特别是英国方面要求将入缅作战的中队交给英军指挥,蒋介石对此不能不慎而又慎、考虑再三,他没有立即接受英国人的要求。

    但是,为了保住中国西南的最后一条国际交通线,蒋介石终于在2月25日决定派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入缅作战。第5军负责东吁至曼德勒一线的防御,第6军在泰缅边境北段布防,第66军在云南保山一带集结待命。3月2日,蒋介石与韦威尔商定,以仰光至曼德勒的铁路为界,中英两队分别负责东西两线的作战。3月3日,蒋介石在腊戍召集第5军军长杜聿明,第6军军长甘丽初和驻滇参谋团团长林蔚等人训话,大体规定了中队在缅甸作战的任务,并要杜聿明统一指挥先期入缅的第5军和第6军。

    史迪威来到腊戍时,蒋介石的训话还没有结束。过了一会儿,他从楼上下来,与史迪威亲热地见了面。蒋介石穿了一身整洁的军服,和史迪威原来见过的样子没有什么变化。尖尖的头顶,光光的下巴,恰像史迪威给他起的绰号“花生米”。他对史迪威的欢迎,应当说是热情的,真诚的。他希望这位深受马歇尔、史汀生赏识,由罗斯福亲自推荐的美国参谋长,能给中国战区带来更多的军事援助;同时还盘算着借用这位美国将军与英国人争夺缅甸战场的指挥权。他厌恶英国人,但要是直接与英国人较劲,还是有些胆怯。

    与蒋介石进行礼节性会面之后,史迪威经昆明飞往重庆。蒋介石也随即赶回重庆。3月6日,史迪威正式拜会蒋介石。他向蒋介石申明了美国方面赋予他的来华使命和职权,并谈了他对缅甸作战的初步想法。他最关心的指挥权问题,得到了蒋介石比较明确的回答。蒋介石允诺,将由史迪威来指挥中国的入缅部队。史迪威感到:“这使我松了一口气。现在我不用每天早晨在惶恐不安中醒来,发愁到底能做些什么来证实自己的存在了。那种日子实在令人难以承受。”

    同时,史迪威发现,蒋介石所关心的主要还是美国人将向中国提供哪些支持和援助。史迪威知道,这些与他所希望得到的指挥权有重要关系。他向蒋介石保证说,美国的租借物资将会不断地运到中国。即使缅甸的通道受阻,美国设在印度的转运站,也会向中国空运物资。以印度为基地的美军第10航空队,也将在他的指挥下,接受蒋介石的统辖。

    蒋介石对与史迪威的第一次谈话,显然十分满意。两天以后,他正式任命史迪威为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并负责指挥中国的人缅部队。但是,就在同一天,仰光失守,日本人切断了滇缅路的出海口。而且英国人在放弃仰光的时候,根本就没有通知中国的联络官。蒋介石又一次被英国人激怒了,这大大损害了他对入缅作战的情绪。

    3月9日晚上,蒋介石和宋美龄在他们的黄山别墅举行宴会,招待已就任中国战区参谋长的史迪威。黄山位于重庆以南十几公里处,蒋介石的住所建在向阳的山坡上,绿树掩映之中,显得十分幽雅。从这里可以眺望参差错落的重庆山城和在城中交汇的长江和嘉陵江。宴会之后,蒋介石夫妇把史迪威留下来,又同他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谈话。

    蒋介石上次谈话中表露出的作战热情明显减弱了,虽然他仍谈到了向日军发动攻势,争取夺回仰光,但强调的重点却集中在“谨慎”二字上。他认为,英国人很可能会逃跑,如果把大批中队贸然投入第一线,可能会招致重大损失。史迪威建议,趁日军立足未稳,迅速集中兵力发起反攻。蒋介石却不以为然,他主张采取“纵深防御”战术,先建立起稳固的基地;如果日军没有新的增援,西线英军能守住阵脚,那时再发动攻势。

    促使蒋介石作出这一决定的原因,当然有他保存实力、消极防御的传统战术,但同时也是出于对英国人的怀疑和不满。他怒气冲冲地对史迪威说:“那些狗娘养的英国人,他们撤出了仰光,却没有通知我们的联络官。我决不会服从他们的命令。我要给罗斯福总统发电报,让他转告丘吉尔,必须由你来担任缅甸盟军的指挥官,否则我就要把入缅部队全部撤回来。”

    史迪威心情十分矛盾。他不真欢英国人,但也不相信蒋介石的决心和力量。缅甸毕竟是英国人的地盘,在作战区域上属于韦威尔将军领导的西南太平洋战区。缅甸作战所需要的武器、弹药运输、给养等后勤供应,都要靠英国人保障。英军装甲旅的150辆坦克,也是抵抗日军进攻的一支重要力量。美国需要中国人作战,同时也需要英国人作战,他不想成为蒋介石对付英国人的筹码。史迪威十分策略地对蒋介石说:“我们在缅甸的利益比英国人要多,英国人需要的只是在印度前面筑起一道屏障,而我们则需要仰光这个港口来保证物资供应。如果我们积极作战,或许英国人也会坚持战斗,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中获利。”

    但是,蒋介石丝毫也不为之所动。史迪威这才更清楚地意识到:“他们是那么仇视英国佬,而我真是一个大傻瓜。”他觉得自己成了同盟国复杂矛盾中的“夹心面包”,“这是我有生以来所承担的最棘手的工作”。

    蒋介石果真在当天就给罗斯福发去一封电报。他在电报中说:“仰光昨午已被敌占领,今后缅甸作战不得不重订计划,尤其中英两军必须统一指挥,方能收效。英军在缅兵力只有残余两师,而我派赴缅甸各军,其数超过英军4倍以上。中国在缅军队,已命史迪威担任指挥;在缅英军,宜应由史迪威统一指挥。希即转商丘吉尔首相,酌予照办。”但是,丘吉尔坚持不肯接受,罗斯福也不愿就此问题与英国人争辩,蒋介石的这一计划终未实现。

    史迪威根据蒋介石的授权,准备立即赶赴缅甸,指挥第5军和第6军作战,并与英军商谈作战协同问题。行前,蒋介石又两次约见史迪威,更具体地阐述他的作战思想。他要史迪威正确地估计中队的战斗力,防御时需以三个中国师对付一个日军师团,进攻时更需以五个中国师对一个日军师团。他反复叮嘱说,第5军和第6军是中国的精锐部队,这次入缅作战只能胜不能败。

    尽管史迪威并不赞同蒋介石的作战思想,但他意识到,能让一个外国人来指挥中队,这对蒋介石来说已经是“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他把蒋介石指示的要点,十分认真地一一归纳、复述了一遍,以表明他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在他离开重庆的那天,蒋介石告诉他:“今天早上,我已命令在缅的第5军和第6军归你指挥,并命令杜聿明、甘丽初两位军长和驻滇参谋团林蔚团长绝对服从你的命令。”3月11日下午,史迪威从重庆飞往腊戍。

    史迪威重回腊戍之时,中英两队正在调整部署。中国第5军的先头部队第200师,已于3月8日南进至东吁一线组织防御,准备迎击日军,掩护军主力展开。英军弃守仰光之后,沿伊洛瓦底江北撤,转移到东吁以西的卑谬地区占领阵地。两队在仰光以北250多公里处,形成了一条平行的防线。

    但是,两队的指挥和协同问题,仍然悬而未决。蒋介石为抵制英国人要求统一指挥中队的企图,于3月12日宣布成立中国远征军第1路司令长官部,以卫立煌上将任司令长官,杜聿明中将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当时未到任,其职务由杜聿明代理。远征军长官部负责直接统辖入缅的中队。英国人也在采取对应的措施,他们在3月8日任命因指挥“敦刻尔克大撤退”而闻名的哈罗德·亚历山大上将为英缅军总司令,以取代在他们看来对中国人过于软弱,并且缺乏威望的哈丁·赫顿中将。

    3月12日,史迪威率领随行人员从腊戍驱车赶往眉苗。眉苗位于缅北交通要冲曼德勒以东,是一处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的避暑胜地,被称作缅甸的“夏都”。城里的街道和房屋都是按照英国式样建造的,仿佛是一座欧洲中世纪的城堡。当时,英国在缅甸的总督府和英军司令部都设在这里。史迪威也在这儿选了一座美国人的浸礼会教堂,建立了他的指挥部。

    史迪威的指挥部人数很少,力量单薄。除了担任警卫、通信、交通和勤务工作的40多名中国官兵之外,只有14名美官和s名美国士兵。他的参谋人员虽然经过精心挑选,但工作能力仍是参差不齐。这些人都没有到过缅甸,对当地的政治、经济、地形、交通等情况,几乎一无所知。再加上通讯联络不畅,敌情情报不灵,要实施有效的指挥确实十分困难。当时一个英国人曾认为,史迪威的参谋班子难以担负指挥10万中国远征军的重任,这个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在这种困难条件下,史迪威尽其所能,建立起了自己的指挥和联络系统。他让托马斯·赫恩准将担任他的参谋长,负责拟定作战计划,起草各种战斗命令;然后交由林蔚领导的驻滇参谋团下达给远征军各部队;同时向各部队派出美军联络官,监督作战命令的执行情况。

    到达眉苗的当天,史迪威礼节性地拜访了这里的英国人。英国总督府和英军司令部,设在一座小山上的大楼里。这是一座维多利亚式的建筑,名叫“旗杆旅馆”,庞大臃肿的英政机关占满了这所旅馆的每个房间。

    缅甸总督金纳德·多尔曼·史密斯爵士,刚刚从仰光撤到这里。当他听完史迪威的自我介绍后,感到惊诧不已。中国人竟搬来一位美国将军担任远征军的总指挥,这实在太出人意料了。他镇定地保持住温文尔雅的绅士风度,对史迪威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以缅甸最高统治者的口气保证,他将尽力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但他心里十分清楚,当地的大多数缅甸人,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充满了仇恨。一些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德钦党”人,甚至比印度的国大党走得更远。他们已经投入日本人的怀抱。准备借助日本的力量,从英国人手里夺回他们的国家。

    英缅军司令部和史迪威在新德里看到的英印军司令部一样,一大群庸庸碌碌的高级军官在那里煞有介事地忙个不停。英缅军在前线的两个师和一个旅,经过初期作战,只剩下不到2万人;而后方的司令部,却仍然保持着一个庞大的机构。这里有1名上将,1名中将,5名少将,18名准将和250多名参谋军官,他们还像在指挥着一支大兵团作战似的,照着军事教科书上规定的内容和程式,按部就班地起草着各种标准的军事文书。

    英军的情报工作十分糟糕,他们没有抓到一个日军俘虏,也没有进行有计划的侦察。史迪威正为搞不清前线敌情而焦虑不安,突然有一名身穿美服的少校军官向他报告。这位少校军官名叫弗兰克·梅里尔,原在驻菲律宾美军中担任日语情报官,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调来缅甸,负责了解当地战况和英军的联络工作。他详细汇报了缅甸战役开始以来的情况,给史迪威提供了很大帮助。史迪威深深喜欢上了这位精明强干的年轻军官,相信他会在未来的战争中大有作为。

    第二天,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赶到眉苗,正式走马上任。这位出身于爱尔兰伯爵之家的原皇家近卫军军官,除了常见的英国式傲慢之外,还带着似乎高人一等的贵族优越感。史迪威与他的第一次会面,就很不愉快。当他听说史迪威根据蒋介石的指令,将独立指挥中国远征军时,马上瞪起了眼睛,显露出不悦的神情。他说:“我接受的任务是全权指挥在缅甸的中英军队,这样的安排使我从一开始就无法履行自己的职责。”史迪威也不示弱地回瞪了他一眼,说道:“难道我们是白吃饭的吗?我也同样可以指挥中国远征军作战。”

    史迪威认为,要促使英国人坚守缅甸,就必须让中国远征军采取积极的作战行动。他马上与林蔚、杜幸明等人商量了一下,决定加紧调动部队入缅,特别是要把第5军的新编第22师和第96师立即调往彬文那地区,准备协同已经前去的第200师,在东吁一线展开作战。过了一天,史迪威把中队的调动、部署和作战意图告诉了英国人,亚历山大的态度果然发生了变化。他作出一些友好的姿态,答应向中国的入缅部队提供粮食、油料、车辆、武器等物品,同意在卑谬一线与史迪威指挥的远征军“并肩作战”。他对史迪威开玩笑说:“哈,你这个狡猾的家伙,居然把中队从我这儿偷走了。你是不是可以发给我一些中队的标志,把我也编入他们的队伍。”

    3月16日,史迪威乘车从眉苗前往腊戍,准备催促远征军的后续部队尽速入缅。他在腊戍见到了参谋团的正、副团长林蔚和肖毅肃。林蔚告诉他,几天前刚刚接到蒋介石的来电,要求远征军未入缅的部队“暂缓开拔”。因此,第5军的另两个师目前还在云南境内的芒市集结待命。

    史迪威第一次亲身领教了蒋介石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卑劣手段。他前面命令林蔚、杜聿明、甘丽初等人“绝对服从史迪威之命令”,后面却又直接电令远征军“暂缓开拔”。目前,日军占领仰光之后,正在调整部署,马上就会发动新的进攻。中英两国的不合已经耽误了许多时间,如果再延误下去,那就会进一步丧失有利的作战时机。史迪威决定马上赶回重庆,向蒋介石晓以利害,争取尽快调兵入缅。

    3月17日,史迪威从腊戍飞往重庆。第二天中午,军委会办公厅主任兼外事局长商震将军陪他一起面见蒋介石。商震曾是晋军将领,并非蒋介石的嫡系,只是由于他粗通英语,才担任了现在的要职。

    史迪威汇报了缅甸战况和与英方商定的作战计划,即中英两队在东吁至卑谬一线组织防御,首先阻止日军进攻,尔后伺机反击夺回仰光。为了实现这一计划,他要求蒋介石同意尚未入缅的远征军立即开动,并要求将第5军主力调往彬文那及其以南地区,支援第200师作战。

    蒋介石仍对英国人满腹狐疑,他担心如果远征军推进过远,一旦西线英军溃退,就会陷于危险境地。况且仰光被日军占领后,滇缅路实际上已经断绝,缅甸南部对中国已失去意义。因此,他主张将远征军主力部署在曼德勒地区,守住缅北的中印交通线。史迪威反复陈述了在东吁一线展开作战的理由和意义,直说得口干舌燥,精疲力竭。蒋介石同意予以考虑,但未置可否。

    从蒋介石那里出来,商震对史迪威说:“他这个人太自私。不仅在对外上,对内也是如此。”商震是史迪威早相识的老朋友,现在由于工作关系使他们的友情更加密切。他赞成史迪威的作战计划,想为老朋友帮个忙。他说:“我去找军政部和军令部商量一下,争取让何应钦、白崇禧和徐永昌、刘斐支持你的计划。然后让这两部的部长和次长去向蒋介石报告,要求他予以批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