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兵偷袭珍珠港,战火骤起太平洋;
东方雄州军情急,天降大任于斯将。
话说1941年12月7日清晨,这天正是个星期日。初升的太阳,推走了沉沉的夜幕,把一片金色的光芒洒向大平洋环抱之中的夏威夷群岛。美国太平洋舰队的86艘各类舰船,停泊在瓦湖岛的珍珠港里,船上的水兵们揉着惺忪的睡眼,刚刚从梦中醒来。昨天那个周末之夜,水兵们纷纷涌向火奴鲁鲁的酒吧、舞厅,到美酒和女郎中寻找欢乐,很晚才回到舰上。舰队司令金梅尔海军少将约好了夏威夷陆军司令肖特中将,今天一起去打高尔夫球。他起了个大早,正在准备行装。
远在4000多公里以外的美国东海岸,此时已是中午时分。史迪威将军和夫人,正在他们卡梅尔的家里招待第3军参谋部的一批年轻军官。军官们穿着各式各样的便服,虽没有了军人的威严,但却透着年轻人的潇洒和活力,在他们的顶头上司面前也可以轻松随便一些。史迪威的家离海边不远,从楼上房间的窗户望出去,太平洋蔚蓝色的海面,层层卷起的白色浪花,金黄色的沙滩尽收眼底,仿佛是一幅淡雅的油画。大家谈兴正浓,忽然电话铃响了,史迪威夫人拿起电话,听到一位朋友激动而紧张的声音:“威妮,快点打开收音机。日本人正在袭击珍珠港。”夏威夷时间上午8点,华盛顿时间下午1点30分,金梅尔将军给海军作战部长斯塔克上将发来了十万火急的电报:“珍珠港遭袭击,这不是演习。”战争爆发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国。
原来,正当美日谈判尚在华盛顿讨价还价之时,日本大本营即于11月5日分别向联合舰队总司令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和南方军总司令寺内寿一大将下达命令,要求立即作好向美英等国开战的准备。11月下旬,担任偷袭珍珠港任务的日本特遣舰队,在千岛群岛的择捉岛完成编队;南方军属厂向南洋地区进攻的11个师团40万大军,也在华南、台湾和印度支那集结完毕。26日,日本特遣舰队悄悄驶向夏威夷群岛;12月4日,南方军运载登陆作战部队的大型运输船队,从海南岛的三亚港启航。
12月7日清晨7点40分,日军特遣舰队向珍珠港内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发动了突然袭击。从6艘航空母舰上起飞的380多架飞机,将炸弹像雨点般地投向港湾里的舰船和陆地上的机场。30多艘日军潜艇悄悄潜入港内,用鱼雷向美舰发起攻击。不到两个小时,珍珠港内一片火海,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与此同时,日军还对香港、泰国、马来亚、菲律宾、关岛、威克岛等地的美英军队发动了进攻。当天下午,东京时间已是12月8日11时40分,日本天皇发表了对美、英等国的《宣战诏书》,太平洋战争终于爆发。
史迪威面对着窗户,双手习惯地抱在胸前,若有所思地眺望着海面上卷起的阵阵波涛。虽然他早已料定美日之战必不可免,但日本竟然如此大胆地扑向5000多公里以外的珍珠港,而且在如此遥远的航程中,美国竟然毫无察觉,实在太出人意料了。他眉头紧锁,下意识地摇摇头。
太平洋舰队的惨重损失,使美国的西海岸失去了海上屏障,保卫这一地区安全的责任完全落在了陆军的肩上。史迪威指挥的第3军,负责从克雷森特城到墨西哥边境,整个加利福尼亚州西部沿海的防务。在指挥系统上,属于第4集团军司令德威特中将领导的西部防御司令部之下的南部战区。这里离珍珠港最近,史迪威感到一种崇高的责任和巨大的压力。他立即派副官多恩少校去奥德堡要塞,通知部队取消训练进入警戒状态。随后,又打电话给军参谋长托马斯·赫恩上校,要他把休假和外出人员召回营地,并派出侦察部队,严密监视海面上的动静。
在以后的两周时间里,史迪威处在极度紧张和繁忙之中。尽管他十分肯定地相信,日军到不了加利福尼亚,但是整个美国西海岸门户洞开,使他不能不保持警觉,认真做好各种应急准备。当时的加州,集中了全国80%的航空工业,其他军火工业也占了很大份额,这是美国保存和挖掘战争潜力的重要基础。此外,还有广播电台、发电厂、造船厂、水库、堤坝、桥梁、隧道、油井、医院等等,这些重点目标都必须严加防守。史迪威抽调34个团的部队,一个个地安排好有关目标的警戒,并组建起完备的警报系统。
如此一来,南部战区本来就不多的兵力,更加不敷分配。几天以后,第4集团军调来了一些增援部队,他开始调整和加强海岸防御。史迪威从来就看不惯海军的那股傲慢劲,这时海军也神气不起来了。圣迭戈的海军基地,只有几艘执行护卫任务的驱逐舰,万般无奈之中,只好请墨西哥派来5艘驱逐舰,帮助完成加利福尼亚海湾的巡逻任务。
陆军的武器基本上是充足的,但弹药十分缺乏。如果万一发生战斗,轻武器弹药只够用几个小时,而炮弹则更少的可怜。史迪威打电话向陆军部报告,要求尽快给以补充。接电话的军官支支吾吾,没作肯定的答复,只是说:“我们将尽力而为。”史迪威对这种敷衍塞责的答复气愤至极,他对着电话吼道:“你们尽力而为,老天爷!那他妈的我该怎么办?难道让我用棒球赶走旧本人吗?”几天后,弹药运来了,情况稍稍有所改善。
更让人恼火的是由于过度紧张而造成的慌乱。大战爆发以前,许多人对日益迫近的战争危险掉以轻心,不以为然;而战争一爆发,他们又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直闹得人心惶惶,一片混乱。耸人听闻的谣言不时地到处传播,一会儿是日本舰队逼近美国海岸了,一会儿是某处海域发现潜艇的潜望镜了,一会儿是日本飞机进入美国领空了……史迪威本来已经十分繁忙的工作,让这些捕风捉影的“警报”闹得更加难以应付。
12月9日,史迪威接到报告,说在旧金山至洛杉矾之间的海面上,发现一支由34艘舰船组成的“日本舰队”。事后查明,所谓“日本舰队”原来是蒙特雷市出海返回的14艘拖网渔船。
12月11日,史迪威接到第4集团军司令部的紧急电话,称“日本主力舰队距旧金山164英里。所有部队进入全面警戒”。史迪威急忙赶往埃利奥特营地的海军部队,找到沃格尔将军。海军派出一艘巡逻艇在海面上搜寻了一大圈,结果什么也没发现。
12月13日,西部防御司令部发来敌情通报,说洛杉矾将遭到空袭,正在考虑发布“空袭警报”。史迪威认为盲目发布“空袭警报”造成的恐慌和损失,不会小于一次真正的空袭。“司令部的高级人员,最重要的是保持镇静。”因此,他决定不理睬所谓的“空袭警报”。
正当史迪威为部署西线防御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突然在12月22日接到华盛顿打来的电话。陆军部情报处的布拉顿上校在电话里说,陆军总部要史迪威立刻动身赶到华盛顿,为准备出动的美国远征军部队制定作战计划。不一会儿,刚刚晋升少将并准备出任第82师师长的布莱德雷又打来电话,向史迪威透露说,可能会让他出任这支远征军部队的司令官。
史迪威心里为之一震,这样他终于有机会来显示他那灵活多变的进攻战术了。他始终相信,只有进攻才能显示出军人的英勇机智和高超的指挥艺术。这一段时间紧张忙乱的防御部署,实在让人厌烦透了。他匆匆地移交了手里的工作,然后驱车赶回卡梅尔的家里,向威妮和孩子们告别。圣诞节还有两天就要到了,但肩上的重任使他无法继续和家人团聚,幸好威妮已把圣诞节的东西都准备好了,他们提前过了这个节日。23日上午,他带着副官多恩登上了飞往华盛顿的飞机。
史迪威坐在螺旋桨式的运输机上,静静地思考着战争爆发半个月来时局的发展和变化。
日军偷袭珍珠港,使美国的太平洋舰队遭受重创。8艘战列舰被击沉或丧失战斗力,另外还损失了30多艘其他舰船,394架作战飞机被击毁击伤347架。在菲律宾的克拉克基地,美军的200多架飞机,有一半以上被摧毁在地面上。12月10日,英国东方舰队仅有的两艘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和“无敌号”,被日军飞机炸沉在马来亚外海。日本海军以15艘战列舰、10艘航空母舰、50艘巡洋舰、110艘驱逐舰、80多艘潜艇和1300多架作战飞机等强大实力,完全掌握了太平洋上的制海权和制空权。
地面战斗的情况也十分严峻。日本陆军的11个师团和近700架飞机,投入了对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岛屿的进攻作战。12月8日,日军进驻泰国。12月13日,日军攻占九龙,随即攻入香港。在菲律宾和马来亚等地登陆的日军,进展也十分迅速。美、英军队在日军的凌厉攻势面前,节节败退。12月10日和22日,美军在太平洋上的重要基地关岛和威克岛,先后被日军攻占,麦克阿瑟将军率领的驻菲律宾美军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危险境地。
德国和意大利也与日本发动的太平洋战争遥相呼应,积极配合。12月11日,德、意根据日本的要求,对美国宣战。同一天,三国签订了联合作战协定,宣称将共同使用一切手段,互相支持与合作,把对美、英等国的战争“进行到获得胜利为止”。
美国一直在尽力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但这种局面最终还是不可抗拒地出现了。特别是战争初期的严重失利,更使美国面临着几乎灭顶的巨大压力。
想到这些,史迪威心情十分沉重。要摆脱目前的困境,确实要走过一段艰难的历程,但他仍然充满了乐观和自信。他提笔给威妮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我们的前面会有一段黑暗的日子,但我确信我们会走出黑暗。这个国家刚刚缓慢地踏上征程,但他富有毅力和勇气,我们必将取得胜利。”
24日下午,史迪威乘坐的飞机抵达华盛顿。华盛顿的街上戒备森严,气氛紧张。美英两国首脑和两国的三军参谋长正在这里举行联合作战会议。这次会议是在两天前,也就是史迪威接到陆军部通知的那一天召开的。罗斯福和丘吉尔为这次会议起了一个非常浪漫而富有诗意的名字——“阿卡迪亚”,也就是“世外桃源”的意思。美、英两国的政治和军事首脑在这个“世外桃源”里,谋划着彻底摧毁法西斯轴心集团的作战方略。史迪威将要承担的使命,与这次会议有着直接关系。
史迪威向陆军部报到后,来到陆军参谋部的作战计划处。在那里,他遇到了曾和他一起在利文沃思指挥和参谋学院学习的德怀特·艾森豪威尔。艾森豪威尔现在是作战计划处的副处长,不久前刚刚晋升为准将。他告诉史迪威,阿卡迪亚会议已根据去年美、英两国商定的原则,确定了“欧洲第一”的战略,也就是先集中力量战胜德国,对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日军暂取守势。美国根据这一战略正在拟定一项“黑色作战计划”,准备派遣远征军横渡大西洋,在法属西非登陆,作战目标初步定在达喀尔。陆军总部已决定由史迪威来指挥这次进攻战役。
马歇尔挑选史迪威来担负这一任务,是经过慎重考虑的。这次行动是美军在战争中的第一次大规模进攻战役,必须由一名最出色的军官来指挥,以确保首战必胜。马歇尔让他的助手马克·克拉克准将对全军的将级军官作了一次全面考察。史迪威在所受教育、部队训练、作战思想、指挥艺术、军事经验和应变能力等各方面,都名列前茅。特别是他坚定、自信、刚毅、果敢的典型的美人性格,更使得这一重要使命非他莫属。
第二天,史迪威开始阅读各种文件,研究非洲战场情况,准备“黑色作战计划”的各项具体方案。但是,由于美、英两国在战役决心和作战目标等问题上的分歧,以及战场形势的急剧动荡,阿卡迪亚会议期间双方不断发生争论,使得各项作战计划一直变化不定。根据丘吉尔的意见,美军的作战目标由达喀尔改到了离欧洲更近的卡萨布兰卡,“黑色作战计划”也被代号为“体育家”的新计划所取代。史迪威和一些参谋人员,随着首脑们战役决心的更改,起草了一份又一份的作战方案,包括“灰色计划”、“紫色计划”、“鸟计划”、“酒计划”,但一切都没有最后决定。
史迪威心绪烦乱,最初的冲动和热情,已经变成了担心和忧虑。从世界战争的全局来看,同盟国在太平洋战场明显处于劣势,而大西洋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尚未被德国完全控制。美军首先从西北非登陆,与东北非的英军汇合,尔后以非洲为基地向欧洲反攻,应当说在战略设想和战役决心上都是正确的。但是,英国人急不可耐地要求美国立即采取行动,主要是想把美国尽早拖入欧洲战场,把他们身上的重负压到美国人肩上。罗斯福为了紧紧拉住英国人,不顾军方的种种反对意见,同意接受丘吉尔提出的以卡萨布兰卡为目标的“体育家”计划,并且准备在1942年春天就匆匆动手。
史迪威在他的日记里发泄着对罗斯福的不满。他把这位美国总统戏称为“我们的孩子”,认为他像个孩子似的“感情冲动”,“心血来潮”,“异想天开”,被英国人玩弄的把戏所欺骗,“对英国人言听计从”,“把我们逼进了一项鲁莽而糟糕的计划之中”。史迪威认为,在战场形势变幻不定,兵力装备严重不足,海空军掩护毫无把握,后勤保障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贸然派遣美军长途远征,其结局难以预料。美国已无力承受再一次失败的沉重打击,“万一失败,谁又愿意做这样一次行动的替罪羊呢”?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