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史迪威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二章 西点学子(2/2)
    新学年开课不久,传来一个令全校震惊而又使史迪威颇感悲愤的消息:威廉·麦金利总统于9月6日在布法罗参观泛美博览会时被刺,9月14日逝世。1900年史迪威进西点军校前,他的父亲还曾托人找麦金利帮助,并如愿以偿。当时,麦金利正为连任总统进行竞选。共和党的竞选口号是:“麦金利即繁荣”。因为他在1896年任总统后,进行了打败西班牙的战争,使古巴变成美国保护下的半主权国家,使波多黎各、关岛、菲律宾划入了美国版图,还派军舰和步兵参加八国联军攻打中国的天津、北京。一位为他进行竞选活动的参议员说,麦金利为美国称霸太平洋、打开东方贸易道路,设立了战略据点,“足可以保证美国人民进入像中国那样大的市场”。所以,“麦金利即繁荣”这个口号在当时很得选民赏识,为麦金利连任总统拉到了大量选票。1901年3月4日,麦金利顺利登上连任宝座,到被刺时任期不过半年。

    麦金利逝世的同一天,副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宣誓就任美国总统。他扬言:“我们的舰队要从这个大洋开到那个大洋,又从那个大洋回到这个大洋。总之,来去自如,完全有权在(大西洋、太平洋)两个大洋上自由活动。”他接任总统后,对麦金利政府的扩张政策不但赞同而且为之辩护。对此,美国评论界评论说:“老罗斯福接替麦金利一事,乃是上帝对大亨的恩典。”

    面对社会上出现的种种舆论,西点军校校友会有条细则规定:“莫谈政治。”《军人生涯》杂志也一再鼓吹说,军人几乎想不到他们的选举权,也很少使用自己的选举权。军队非常清楚自己处于仆人的地位。军队和总统有着人们称之为“总统的右臂”的特殊关系。为了能够随时响应政府的召唤,并有效地履行职责,西点军校很重视灌输不加思索地执行命令的超党派思想,认为军人有义务屏弃普通人的政治狂热,在任何时候都遵从行政当局的命令。

    史迪威洛守着这些信条和原则,任何时候都未敢越雷池一步。

    1902年7月,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到西点参加建校100周年庆祝活动,称赞在整整一个世纪中、军校的毕业生在美国最伟大的公民光荣册上,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名字,全国没有别的学校能比得上。史迪威听了总统的演讲和同学们一样感到自豪,此后,他把全部心血和才智都用在了学好各门功课上。

    二年级以后的课程,·是为了从头造就一个军官而设置的,因而中心是放在讲授军人们所应具备的军事技术知识上。同时也有一些文化课,包括历史、英语、文学和写作,还要学习法文、西班牙文、数学、化学、法律和自然科学概述等。史迪威在文化课学习中语言天赋最突出,在第二学年考试中,他法文成绩名列第一。

    军事科目中除了一定的操练,还要背诵许多条例、条令。但主要课程是军械与射击术、测量学、防御工事学、战术学,三年级以后还开设了“带兵艺术”课,介绍在美军历史上有过突出贡献的谢尔曼将军的带兵艺术。

    从入学开始,史迪威便积极以体育方面的特长建立自己的形象。他不断增大自己的运动量,养成了早饭前跑几英里的习惯,后来,他还担任了班上的越野长跑队队长。三年级时,他是一英里赛跑的优胜者,在四年级的田径比赛中,他在几个项目中都被评为优秀,还参加了两次划船比赛,也获得了好成绩。他享有把篮球引进学校的荣誉,组织了西点军校第一支篮球队,他既是这支球队的教练又是运动员。橄榄球的体育项目在西点军校占有重要位置,橄榄球队受到全校师生的尊敬和欢迎。四年级时,史迪威成了校橄榄球队的选手,受到全班同学的羡慕。由于他有良好的体育素质,毕业以后不久还成了一名神枪手——美国陆军射击队的队员,被一家报纸称为美国20世纪最优秀的神枪手。

    西点军校对毕业生的要求还包括要成为一名绘制军用地图的能手。为此,要用两年的课时学习绘画课,其中包括地形学、测量制图法、阴影和影像绘制法、直线配景法、色彩理论和着色法、战场侦察轮廓绘制法、徒手风景画等等。项目之多,要求之高,操作之艰难、复杂,几乎和培养一个集画家、雕刻家、建筑学家和工程师于一身的达·芬奇(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巨匠)不相上下。

    史迪威学习绘制军用地图的成绩是名列前茅的。因此毕业后不几年,他就被美国政府选中,担负了到危地马拉考察地形的秘密使命。他以度假、学西班牙语为名,有时徒步,有时骑骡子,在危地马拉周游了整整六个星期,把这个国家的港口、码头、防御工事、河流、湖泊、运河、浅滩、渡口、桥梁、铁路、公路、运货马车、拉车的马匹、电话、电报线路、城市、小镇、村庄、兵营、人口密度与分布情况、粮食、燃料、饲料、疾病、气候变化和政治动向等近30个方面的调查项目,搞得清清楚楚,在陆军部提供的略图上,一一标示出来,给美国政府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一部翔实、准确的危地马拉军事、政治、经济地形图。

    四年级的最后一门课程,是由军事工程系教授“战略战术基础”和阵地工事构筑。这是作为军官最重要的科目。教授的主要内容,是从过去著名将领指挥的战例中总结出的战略战术原则。往年大多是以拿破仑指挥的进攻战役为范例,强调把握进攻的速度、部队的机动和攻击的突然性。但基本上都是以欧洲地理条件为背景依据的,不适合美国陆军面对的情况。所以,到史迪威这一届学员听课时,大部分战例改为从南北战争、美西战争中挑选,有的从成功战役中总结出经验,有的则从失利战役中引出教训。

    成功的战例主要选自南北战争。1843年自西点军校毕业的联邦军总司令格兰特将军就创造过这样的战例。史迪威和全班同学一样,对这位生于俄亥俄州制革工人家庭的将军能取得打败南军的辉煌成绩,十分感兴趣。格兰特也是17岁时考入西点的,他的马术出众,有相当高的数学才能。在与南军作战中,他的部队由弱变强,由败转胜;他本人则由团长升任联邦军总司令,直至战后当选第18届美国总统,年仅46岁。他的传奇经历和飞黄腾达,对于风华正茂的西点学子们具有极大的鼓动作用。有关他在训练部队和作战指挥上表现出的敢作敢为、灵活机动、刚毅果断的传奇故事,使史迪威听得格外入神,留下了极深刻的记忆。日后证明,格兰特的为将为帅之道,确实在史迪威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与此同时,课程讲授中还对格兰特在南北战争中的五位战友——谢尔曼、谢立丹、托马斯、奥德和麦克弗森等进行了介绍。他们带兵能以身作则,作战能身先士卒,而且准确、娴熟地掌握和运用了多种军事技术。这些形象生动的事例,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增强了他们做一名陆军军官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此后,军事工程系继续开设了一些原来完全生疏的课程。史迪威对于其中关于如何制定作战计划,如何协调行动,实施统一计划等课程的学习取得了良好成绩,为他后来在制定精确的作战计划方面长于别的高级将领打下了良好基础。

    1904年6月15日,刚满21岁的史迪威获得了美国陆军少尉军衔。四年寒窗的考试结果随之也公布出来,在124名同学中他名列第32位。成绩虽不是拔尖的,却也在中上游范围之内。

    按照惯例,学校要邀请学员的父亲到校参加毕业典礼,坐在主席台上,亲手将毕业文凭交给自己的儿子。1904届的毕业文凭,是由最近接替伊莱休·鲁特任陆军部长的塔夫脱签发的。

    本杰明·史迪威博士带着家人像过盛大节日一样到了西点,全家为史迪威顺利毕业感到十分高兴。原来史迪威的身体是比较瘦长的,这时已长得匀称、雄健,够得上是一个堂堂的男子汉了!他身高5英尺9英寸,体重145磅,五官端正,一头整洁的短发,一张坦然、诚挚、充满生机的脸,那双敏锐的深褐色的眼睛格外引人注意。后来有位秀丽、活泼的姑娘,无意间一瞥,就被他的魅力征服了。这位姑娘说,她“从来没有见过这么英俊的小伙子,也从来没有见过这么迷人的深褐色的眼睛”。这是后话。

    史迪威毕业前夕,麦金利总统在美西战争后任命的陆军部长鲁特,正致力于改组陆军。他的坚定原则是“维持一支军队的目的是为了战争”。为此,1901年创办了陆军作战学院,还规定陆军军官要轮流担任参谋和带兵工作。在陆军行政管理方面,他借鉴了在美国工业生产程序日益复杂后出现的“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理论,建立陆军科学的管理原则、制度和方法,改变过去军需局、军饷局、军粮局、军械局、运输局、军令局等十个局各自为政、互不支援的混乱局面,在各局之间建立“协调与协商”的工作制度。他还成立了陆军总参谋部,统一计划和指挥、协调陆军各机构的行动。

    伊莱休·鲁特在陆军进行的改革卓有成效。史迪威等西点军校的毕业生,对任职前途更加自信。但改革成果使他们尝到的味道,并非都是甘甜的。首先关于毕业生工作的分配,原先考试在前10名的学员,可以优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兵种,而不是只能到美国公众并不赏识的步兵团队里。但1903年届毕业考试第一名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一样到了第12步兵团,而且远在菲律宾——美国陆军唯一尚在作战的地方。同时,按新的规定,毕业后的军官首次带兵任期为两年,若中间有隔断,事后必须补足两年。史迪威没有别的选择余地,只有步麦克阿瑟的后尘,到步兵第12团去,到菲律宾去。

    美西战争以前,美国陆军编制为28000名士兵,2000名军官。美军在菲律宾站住脚之后,鲁特说服议会授权,建立了6~10万人的陆军。这些部队共编为31个步兵团、15个骑兵团。每个步兵团辖3个营,每营800人,分为4个连。此外还有不同数额的炮兵、工兵等部队。这些部队分别在国内和海外45个地点驻防。在东方,除第12步兵团驻菲律宾外,第15步兵团驻扎在中国的天津租界里。

    史迪威到过欧洲,而没有到过亚洲,菲律宾和中国对他都是陌生的、遥远的。由于渴望探知东方的神秘,一识东方的真面目,倒使他对自己的任职和使命凭添了几分兴致。

    在1904年,美国陆军的薪饷大体是:列兵每月13美元,上士最低45美元,外加合格射手奖2美元,优秀步枪射手奖5美元。少尉已属军官阶层,年薪1400美元。薪水虽不十分可观,但收入有保证,生活可望过得舒适。

    经过必要的准备,史迪威告别父母,乘船出发了。同班毕业的16位同学与他同行。他们坐的“谢里登”号运兵船,是陆军1898年购买的昔日横渡大西洋的三艘运牛船之一。

    汽笛长鸣,船起锚了。史迪威向岸上的亲人、同学致以庄重的军礼。船离海岸驶向汪洋……正是:英俊青年从军行,背井离乡去远征;“莫谈政治”是戒条,荣辱沉浮谁人定?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章分解。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