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史迪威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一章 扬城少年(2/2)
    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史迪威博士不断加深和丰富这种“布道”的内容。他常以高度的道德标准,议论乡间、市里等外部世界发生的,还有自己经办的大大小小的事例,让孩子们锻炼着分辨善恶、是非。

    就是这样的家庭氛围,为少年史迪威开拓了纯洁无暇的心田,使他渐渐萌生出追求高尚、完美而又疾恶如仇的正直性格。

    在沃伦的少年时代,美国的工业生产正迅猛发展,跃居到世界首位;悬挂着星条旗的海军舰队在太平洋上驰骋。报纸上天天有人谈论美国向世界传播“文明”的伟大计划。史迪威博士虽然常看报纸,但对时局和政治问题很少开口说什么’。1895年底,·美国公众在纽约举行了一个“保卫和平”大会,一位博士领头谴责美国政府“用战争恐吓来达到政治目的是无耻而丢脸的”。纽约有几家报纸报道了这个大会的情况。12岁的沃伦已初谙世事,他好奇地问爸爸,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史迪威博士没有回答什么,他摇了摇头对儿子说:“这是不对的。”他们家历来持共和党观点,总是把国家利益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沃伦的脑海里从小就留下了“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的深刻印象。

    在沃伦将要中学毕业的前一年,也即1898年,美国公众对西班牙统治者在古巴极其残暴地镇压和屠杀当地起义者,表示了极大的义愤。史迪威博士非常同情古巴人民和起义者。他从传统的人道主义道德准则出发,尖锐抨击西班牙统治者的野蛮、残暴。后来,美国海军在古巴胜利登陆,而陆军却在作战中失利。同时,由于补给不足、药品奇缺,仅黄热病就夺去了上千名美国年轻士兵的生命。这件事引起了国内公众的极大愤慨,强烈要求罢免军中无能之辈,改革军队管理。陆军的失利,使史迪威博士受到很大刺激,但他除了深深的叹息,不愿说什么,也实在顾不上去说什么。因为他所在的几家银行和公司的业务,都在迅猛发展,他夜以继日地工作,有时还要沃伦帮他办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哪怕是传递一句话。沃伦很乐意帮父亲做事,每当他把委托的事圆满办成之后,那种乐趣是难以形容的,他好像一下子又长大了许多。对父亲所教导的办事要公正、守信等道理,他铭记在心,并且奉行了终生。那两年,史迪威博士是绝没有想到要让儿子去从军的。

    沃伦·史迪威在扬克斯中学高年级期间,施展语言天赋的机会不多,他出色的表现是在体育方面。他最拿手的是短跑,由于老师指导得当,没有人比得上他。但当时的热门项目是橄榄球,史迪威很快便成了学校橄榄球队的骨干。

    橄榄球运动源于英国,经过美国大学生们的改造和革新,成了一项风靡美国的运动项目。在一些名牌大学橄榄球队的影响下,不少中学也建立了自己的代表队。扬克斯中学的代表队叫“高地橄榄球队”。在11名队员中,史迪威是身负重要任务的“四分卫”,而在比赛场上,人们称他是全队的“灵魂和将军”。同学们都羡慕他,一佩戴上头盔、护具,他简直像个古罗马的斗士,威武异常。比赛时,无论是脚踢、手传、夺抢橄榄球,他都特别机灵、麻利,骁勇无比。特别是他的抱球奔跑,在整个球场里无人能抵挡,无人追得上。经过几次比赛后证明,只要有他上阵,高地队就稳操胜券。他和高地队的神威,使扬克斯中学在全纽约市都名声大振。

    1899年,16岁的史迪威率高地队作为扬克斯市的代表队,和纽约市、西切斯特市所有预科学校的橄榄球队比赛,连战连胜,大出风头,使一些名牌大学的橄榄球队也对他们称赞不已。高地队返校时,校长托马斯·贝克博士亲自迎接他们载誉而归,还破例给史迪威和全体队员发了奖金。

    在田径运动中,史迪威也是出类拔萃的。他擅长四分之一英里赛跑,并且名扬校外。后来,西切斯特市的“校队竞赛联盟”特邀他出面组织田径比赛。与此同时,《扬克斯政治家报》特约他作体育记者,报道这次的比赛盛况。在他的一些小崇拜者的多方面帮助和支持下,他犹如身负重任的指挥官,细心按程序和规则进行工作,把这次比赛组织得既热烈紧张又井然有序,使同学们高兴,老师们满意。他在报上发表的两篇文章,还对改进田径运动教学提出了切合实际的意见。

    在这次活动中,史迪威对自己的号召力和组织才能,既出乎预料,又十分得意。心底的喜悦,使他的自信心升高了一大步。

    史迪威中学毕业时,校长托马斯·贝克博士在结业报告中,对他作出了很高的评价。称赞他“是个模范学生”,“各科学习成绩优良”;还夸他“没有坏习惯”,热心“做有益于学校的事业”。总的评语是“精力充沛,有办事能力”,“完全可以信赖”。

    然而,世上一帆风顺的事少,事与愿违者常有。中学毕业曾得到校长高度评价的史迪威,竟在不到一年之后,闹出了一桩与校长对他的评价完全相反的事情。

    本杰明·史迪威博士曾和校长一样,认为沃伦聪明、能干、精力过人,而且做事认真、效率高。他计划让他上耶鲁大学,进入著名的耶鲁大学橄榄球队也是有把握的。但沃伦刚刚16岁,到大学独立生活,年岁小了点。沃伦的母亲也不放心。他们决定让沃伦在母校再学习一年。没想到,沃伦对这样的安排十分反感。复读课程的枯燥无聊,青春期的逆反躁动心理,使他对外部环境采取了消极的反抗,闹出了一桩损害学校声誉的丑闻,使校长托马斯·贝克博士非常恼火。本杰明·史迪威博士更觉得脸上无光,以致改变了让儿子进耶鲁大学的美好设想。

    事情是这样的:沃伦自小好动,精力旺盛,而且灵敏得很,眨眼就能爬上屋顶。这两年,由于他在体育方面如愿以偿地显露了身手,同学们对他表示钦佩和崇拜的多了,他的兴致正高,而让他再读一年毕业班却大扫其兴,于是一发性子,忘了其他,竟拉上三个毕业班的好朋友,在学校的阁楼上搭了个玩纸牌的秘密场所。他们玩得开心,就自称是高山上的“四巨头”,把玩纸牌的阁楼叫作“四巨头俱乐部”。有一次,他们还把校长的桌子吊了上去用来玩纸牌。四个“淘气鬼”这样玩了好多次没有被人察觉,心里非常得意,胆子也越来越大,以至无所顾忌地放肆起来。1900年毕业班同学开舞会时,他们模仿当地青年的撒野风,搞了场“冰淇淋大战”的恶作剧。四个人冲向舞会的茶点部,同守卫者混打成一团,连校长贝克博士也挨了他们的拳头。他们七手八脚打开通道,抢了冰淇淋桶和糕点盘子便逃之夭夭!

    第二天,学校教务委员会举行特别会议,决定对三名闹事的学生分别给以停学、开除、不准毕业的处分。史迪威得以幸免,是因为他早已毕业,学校不予追究,但这场乱子已成丑闻,在全扬克斯城沸沸扬扬地传播开了,对本杰明父子形成了很重的精神压力。

    开始,本杰明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有这等劣迹,他亲自查实后则认为:必须让沃伦到军队里严加管束。于是毅然决定送儿子报考西点军校。但是,进西点军校谈何容易!必须有国会议员的推荐,或是陆军里有过硬的“门子”。自己没有这种关系,只得另想办法。幸好,马路对过的街坊,和当任总统威廉·麦金利是朋友。法律规定,总统可以向西点军校推荐10名考生;议员可以在自己的选区推荐1名考生。史迪威博士请街坊帮这个忙,街坊给了他满意的答复。

    沃伦听说三个伙伴都受到学校的严厉处分,心情沉重,十分内疚。他也像变了一个人,一切言行格外谨慎起来。他父亲告诉他要去报考西点军校,他没有细问便埋头进行应考准备。有人告诉他,在床上躺一个星期,可以增长四分之一英寸。为了争取完全达到军校生的身高标准,他硬是耐住性子,老老实实地在床上躺了一个星期。

    本杰明·史迪威博士为了防止儿子再出事,对他总是好言相待。一会儿说“乔,西点在哈得孙河上游,离扬克斯不远”;一会儿说“乔,西点对你很适合,你可以在那里尽情地打网球、划船……。

    由于本杰明·史迪威博士是扬克斯的名人,祖辈中有人在独立战争时担任过将军,沃伦在体育上又小有名气,威廉·麦金利总统接受了朋友的请求,决定推荐约瑟夫·沃伦·史迪威参加西点军校的考试。军校接受了总统的推荐,答应让史迪威作为后备生参加入校考试,并寄来了报考军校申请表。

    全家人的心踏实了。本杰明·史迪威博士先用铅笔代儿子把申请表填好,检查无误了,才让儿子描写清楚。其他各项应考准备他也不厌其烦地一一检查,直到儿子做得完全合乎标准后他才放心。

    正如中国谚语说的,皇天不负有心人。约瑟夫·沃伦·史迪威的考试顺利通过了。他成了1900年级年龄最小的西点军校的新学员。7月上旬开学那天,他父亲陪他到西点去。他们刚一离开家,小玛丽看到哥哥留下的东西里,有一份西点军校的印刷品,上面有学校告诫学员父母的话:

    您的儿子选择进入美国陆军军官学校,就是选择作出牺牲,尽管他不知道这种牺牲意味着什么……

    小玛丽叫了起来,跑着拿去给妈妈看,仿佛哥哥的离去真像是慷慨赴疆场似的。尽管她的反应显得有些幼稚,但选择了军人的职业,确实就是选择了忠诚、奉献和牺牲。或许史迪威当时还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但他已经走上了这条道路。这正是:博士家里好少年,欲成大事亦艰难;选择牺牲进军校,梅花岂畏天地寒。欲知后事如何,一且看下章分解。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