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铁托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三十四章 突围的努力(2/2)
    这一行动直接关系到苏联的利益,因此,苏联采取多种手段来阻止南斯拉夫的当选。其中的一个办法,是它推荐捷克斯洛伐克参加竞选。

    南斯拉夫人为争取中选花了大的力气,可捷克人由于各种原因自身并没有对此表现出多大的热情,因此,也没有为此开展多少活动。

    10 月20 日是选举的日子。非常任理事国须2/3 的多数票当选。第一轮表决,厄瓜多尔得58 票,印度得56 票,南斯拉夫得37 票,捷克斯洛伐克得20 票。南斯拉夫还差:票不够2/3 多数。于是,进行第二轮投票。结果,南斯拉夫得39 票,捷克斯洛伐克得19 票。南斯拉夫当选!

    南斯拉夫人个个兴高采烈。在会场里,南斯拉夫驻联合国大使萨维察·科萨诺维奇来到弗拉吉米尔·德迪那尔的身边。他们太激动了。大使和德迪那尔拥抱在一起。大使身体瘦弱,而德迪那尔身材高大,壮得像头公牛。这时发生了悲剧:大使突然感到喘不过气来。德迪那尔和其他人赶快把他抬到了一个长沙发上。来了医生。大使被送往医院。检查结果表明,科萨诺维奇大使的肋骨断了两很。德迪那尔事后对大使说,他当时并不觉得使了过大的力气!

    苏联人对于这一结果自然是不满的,它做出了反应,但是,它的做法是不巧妙的。

    选举结果公布后,苏联代表维辛斯基有一个发言,他说:

    在联合国大会会议上宣布的安理会选举结果表明,选举违反了联合国宪章……

    维辛斯基指出:

    南斯拉夫彼拉入安理会违背了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原则,也不是公认的传统自由选举的结果,而是南斯拉夫、美国与其他一些代表团之间进行幕后策划的结果,这些代表团显然是要利用南斯拉夫同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之间出现的政治形势去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

    苏联确定不移地声明:南斯拉夫不应该、不能够、株来也不会被看作是东欧国家的代表。

    南斯拉夫在参加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的竞选活动中,得到了英国和美国的支持。这是一个可喜的信号,说明南斯拉夫与西方的关系并不是不能打开的。

    贸易和经援谈判取得了进展。

    铁托在与西方就此进行谈判时,明确提出,西方的援助必须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否则,他可以不接受这些援助。

    西方国家在谈判中表示了这方面的承诺。

    莫斯科自然强烈反对铁托的行为。他们不断地散布出种种谣言,破坏南斯拉夫对西方的实质接触。他们当时一句流行的后是:“铁托只有向帝国主义乞讨才能过日子”,“收买南斯拉夫只需1 亿美元就够了”。

    铁托的回答是:对南斯拉夫,是谁也收买不了的。

    铁托在打开与西方的关系后,经济上确实得到了极大的好处。

    从1949 年到1959 年,10 年当中,南斯拉夫获得价值约24 亿美元的援助,其中包括贷款、购置重工业设备的信贷,发展农业需要的肥料、种子和牲畜,小麦、面粉,医药用品,还有军事装备、军用飞机、舰只和商用船只。

    美国、英国等还派出了各类专家。

    随着经济往来的增多,南斯拉夫与西方国家的政治关系也发展起来,1953年,铁托实现了对英国的访问。英国热情隆重地欢迎了铁托。英国女工伊丽莎白二世在自金汉宫与铁托并进了午餐。在访英期间,记者向铁托提出了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在铁托看来,是社会主义制度好呢,还是资本主义制度好?对此,铁托以平和的语调回答道:

    “你们认为你们的制度好些,我们则认为我们的制度好些。但是,这必须留待未来作出判断,因为我们现在还不能说哪种制度在实践中更好;我们至今还没有机会来加以证实。”尽量改善同某些邻国之间的关系,是铁托打破包围的重要举措。

    1949 年开始,铁托决定停止了对希腊武装斗争的支持,从而改善了与希腊的关系。随后,又与土耳其政府商讨了改善两国关系的措施。在此基础上,与希腊、土耳其签订了巴尔干公约,从而获得了一方的安全。

    北部边界是南斯拉夫最危险的地段。它必须时刻盯住匈牙利方向。在此情况下,它与北方近邻奥地利改善关系实属必要。为此,南斯拉夫忍痛将它在卡林西亚要求得到的领土全部让与奥地利。这样,两国关系随之改善。经贸关系迅速发展。

    与意大利一直存在着领土争端。的里雅斯特的归属问题悬而未决。的里雅斯特临近的领土,曾分成a 、b 两区,a 区拟定归意大利,b 区拟定归南斯拉夫,但因南不接受而实际搁置。由此,两国关系微妙。

    1952 年,盟管政府在未与南斯拉夫磋商的情况下,即开始将a 区的军事和民政事务移交给意大利人进行管理。这样下去,南斯拉夫便失去了就此地的主权问题进一步进行谈判的可能性。在此情况下,铁托绝不示弱。他公开声明,南斯拉夫虽然弱小,但它为了捍卫自己的领土主权不惜一战。这样,意大利方面同意将此阿题谈判解决。

    铁托先胜了一个回合。在随后进行的谈判中,铁托又作了让步,最后,领土问题是这样解决的:南斯拉夫放弃了对的里雅斯特及其腹地的要求,但得以将日区的界限向a 区推移了相当的距离,另外,还得到了它所要求的哥利西亚的部分土地。这样,南斯拉夫与意大利的关系又获得了迅速改善,不但使西部边界成了安全的边界,而且还与意大利成为重要贸易伙伴。

    经过这番奋斗,铁托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南斯拉夫的问题,不再是南斯拉夫一国的问题,而是一个全局中的问题。铁托可以放心他说,苏联是不能轻易对南斯拉夫动手了。

    这样,铁托实际上已经打破了包围,又一次宣布突围成功。

    但事情并没有就此完结。

    铁托连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会彻底、全部地打破对自己的包围。但事情却的确在向这个方面发展。

    1953 年,斯大林逝世。铁托在注意地观察着苏联国内形势的变化。他发现,那里的变化喜人。最后,他终于等来了这一变化的一个成果。

    1955 年,也就是斯大林逝世两年后,赫鲁晓夫率团抵达贝尔格莱德,对南斯拉夫进行访问。

    赫鲁晓夫于5 月末到达贝尔格菜德机场。赫鲁晓夫不是代表团团长,团长是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但赫鲁晓夫叫人看来主宰一切。在机场上,他手舞足蹈,插科打浑,努力给人一种庆祝兄弟情谊的印象。铁托的表情与赫鲁晓夫形成鲜明对比。他表情严肃,面无笑容。

    在双方的会谈中,赫鲁晓夫代表苏联向铁托道了歉。对此,南斯拉夫方面并没有加以原谅。原因是当时赫鲁晓夫把诽谤南共的责任归结于贝利亚,而回避提到斯大林本人。当场,心直口快的伏克曼诺维奇·泰波对赫鲁晓夫进行了批驳。泰波说:

    “赫鲁晓夫同志,我们不能理解,怎么能够通过硬说只是贝利亚诽谤了我们的国家,就会把我们两党的争吵巧辩过去?”这又使赫鲁晓夫气急败坏地表演了一阵。

    双方会谈的结果,发表了联合声明。这个声明后来被人称为《贝尔格莱德宣言》。声明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双方一致同意“国内改革或社会制度差别的问题,采取不同方式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是完全属于各国自己的事情”。

    对于声明,铁托坚持由双方政府首脑签署而不由党的领导人签署。

    赫鲁晓夫的来访,是铁托的巨大胜利,它又是国际运动史一个阶段的标志,因为这是苏联第一次承认各国有权按自己的国情走自己的道路,标志着苏联凌驾于其他之上的权力的终结。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南斯拉夫彻底打破包围这一狭隘意义。

    当然,包围已全部被打破。随着苏南关系的改善,南斯拉夫与东欧各国的关系也全部打开。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正是:帐前壮列千员将,麾下广聚百万兵。

    号令一声人马动,捷报纷传骤如风。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