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铁托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三十三章 艰苦的1949年(2/2)
    但这一切仍未能使这些年轻人软下来。无奈,捷克斯洛伐克当局只好放他们回国。在2852 名学员中,2762 名收拾行装回到了南斯拉夫。而留下的90 名学员中,1949 年新年前,又有12 名回到了祖国。他们给铁托写了致敬信。铁托当场读了那封信。他显然兴奋异常。读完信,他说。

    “寄希望于诽谤和谎言、迫使我们承认真理不是真理的那些人,让他们知道,他们错了。对真理和正义的热爱,在我们身上是一股力量。它不允许我们不讲气节,不讲原则。

    “我们这一本性继承于我们的祖辈。我们认为,不仅每一个人,而且每一个正派人都应认为这是一种最积极的本性。我们必须这样来教育我们的党员和年轻一代。我们相信,真理和正义这一次也将胜利。因为,不然的话,世界的前途将十分黑暗。为了使自己的良知得到慰藉而谈什么‘只要目的正当,任何手段皆可无伤’的那些人理应知道,这句话在宗教裁判时期耶稣会会员方面是特别出名的。凭借肮脏的手段,采取不诚实的方式是建设不了伟大的事业的。伟大的事业只能采取相应的方式,凭借相应的手段来建设。我们将永远记住这一点,因为不然的话,我们就对不起我们伟大的解放战争中,为争取正义事业的胜利所献出的鲜血。今天用这样一些不老实的手段来反对我们的那些人,有朝一日必会停止这样做的,因为不然的话,这会对全世界的进步运动产生致命的后果。这是指在各色各样的报纸上或者以形形色色的方式,散布反对我国的想人非非的谎言并把我们搞臭的那些人。”这时,德迪那尔又想起了几个月前,情报局决议公布的那天,他母亲感慨万分的那些话:

    “我们是奇怪的人民。我们从来不害怕面对最野蛮的暴君,我还记得1914 年6 月28 日,记得加夫里洛·普林齐普,宛如今天。看看你们这一代干了些什么:当希特勒势强力盛的时候,发生了3 月27 日事件,当杜鲁门不可一世的时候,你们打下了他的飞机,而现在,你们又同斯大林干上了……”铁托的新年讲话经由电台发表,它的宗旨仍然是克服园难,战胜敌人。

    我们的处境是困难的。但是,我们什么时候又轻松过呢?我们已经习惯于困难了,困难不可能使我们动摇,更谈不上压垮我们了。我们过去相信会取得胜利,当整个欧洲笼罩在法西斯的阴影下,当相当一部分人丧失了信心,开始认为恶势力的胜利是长久的时候,我们进行了斗争。

    我们今天也不动摇。

    为了对付苏联的颠覆,以兰科维奇为首的南斯拉夫保安机关,几乎全部破获了苏联在南斯拉夫建立的秘密组织,并将它们的成员抓了起来。这涉及到不少苏联侨民,其中还有不少白俄。

    对此,苏联向南斯拉夫多次提出抗议,而事情发展到秋天,苏联便向南斯拉夫提出了最后通牒式的照会。

    照会是清晨3 点钟由苏联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送交南斯拉夫外交部的。

    外长卡德尔看完照会后,立即打电话把吉拉斯、基德里奇和泰波召到自己的办公室。

    当时,铁托正在布里俄尼。卡德尔立即把照会内容告诉了铁托。照会对南斯拉夫逮捕苏联侨民的做法进行了猛烈攻击。

    照会中说:

    只要看一看正在南斯拉夫发生的一切,就不会再产生怀疑,现在的南斯拉夫已经根本谈不上什么人民的政权,什么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制度了。

    既然国家受制子外国资本,南共领导同全世界的处于交战状态,又怎么能谈论什么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制度呢?

    照会最后说:

    看来,南斯拉夫政府打算继续非人道地对待苏联公民,继续进行违法的逮捕和殴打,继续侮辱苏联公民。

    看来,南斯拉夫政府不打算让罪犯——法西斯做法的执行者承受罪责。

    如果这符合事实的话,苏联政府认为有必要声明,对于这样的事态,它将下会无动子衷,它将不得不采取为维护在南斯拉夫的苏联公民的权益,为教训超越一切界限的法西斯暴徒所必需的其他更为有效的手段。

    铁托对照会谈了看法,他指出,局势十分严重。他提到,几天前就有消息说苏军正在南斯拉夫的邻国集结。卡德尔和吉拉斯、基德里奇以及泰波对照会进行研究后,决定认真进行军事准备。同时决定从伏伊伏丁那向内地,向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疏散档案、食品仓库以及工厂。

    铁托批准了他们的安排,并指示在北方组织军事演习。对舆论也做了相应的布置,其中要各家报纸和电台注意按政府口径进行报道,以免给苏联的军事进攻提供口实。当时担任新闻局长的弗拉吉米尔·德迪那尔瞪大了眼睛,生怕自己管辖的部门出了问题。但是,魔鬼从来是不安息的。

    9 月6 日,《文学报》登出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克雷洛夫或者伊索》。

    德迪耶尔看罢文章,连叫不妙,文章是这样写的:

    外交照会是件鬼玩艺儿。你写了份照会,望着优美的字迹,就会想:有谁像我这样聪明?谁会胜我一筹?尤其是,如果你以前当过律师的话。

    麻烦的是通常会收到复照。请看,请看,这家伙是怎么回答的。想的似乎是:瞧我叫他上钩了!

    也有享有盛名的,或者起码是众所周知的照会。但也有更出名的复照。例如,奥匈帝国1914 年7 月致塞尔维亚的照会,狡猾的奥地利通过这份照会提出了种种要求,其中还有让奥地利法院在塞尔维亚调查萨拉热窝行刺事件和审讯塞尔维亚的公民。照会是出了名了。之所以出名,其一是奥匈帝国这个强国做馒地试图干预塞尔维亚这个小国的内政,其二是照会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是,如果说奥地利这份照会出了名的话,那么塞尔维亚政府的复照就更是享有盛名了。

    塞尔维亚政府是一个小国政府,这个小国的首都在萨瓦河和多瑙河的此岸,而彼岸却在匈牙利手中,从那里扔块石头,就可打到塞尔维亚首都。塞尔维亚政府同意了奥匈帝国提出的一切要求,它要是一个强国是不去同意这些要求的(如果它是个强国的话,或许也不会向它提出如此无耻的要求!),而只拒绝了要求中的一项:让奥匈当局在塞尔维亚的领土上进行调查。就这样,小小的塞尔维亚拒不让奥匈帝国这个强国践踏它的主权。克雷洛夫的寓言说,小狗竟敢冲着大象吠叫。大象死去了,而塞尔维亚这只小狗却得到了一大块象肉。一个强国从欧洲地图上消失了,似乎从来没有存在过似的。诚然,小小的塞尔维亚也消失了,但是在它的地盘上产生了更大的南斯拉夫。故事的结尾已经不是克雷洛夫寓言里的结局……

    ……如果现代的外交官,尤其是像在集市上叫卖似的夸口自己垄断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了解,在自己的外交照会里乐于作马克思主义说教的那些人,没有别的事情可做,而遵照克雷洛夫寓言办事的话,那就更为愚蠢得多了……

    德迪耶尔一边在内心里称赞文章写得好,一边生气文章的作者不该不听招呼。当他再注意文章的署名时,不由得就是一身冷汗。文章的署名是:普西奇·祖巴托维奇。他立刻打电话向吉拉斯报告:“请你看看《文学报》上莫萨·皮雅杰写了些什么好了。他署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柳巴·丘巴的《皮埃蒙特》当记者时的笔名:普西奇·祖巴托维奇。”当天,检察院宣布查禁这一期《文学报》。晚上,德迪耶尔特意邀请皮雅杰看了一场电影。他安慰皮雅杰:“大叔,没有什么。在我们同情报局的这场较量中,再没有更出色的文章了,我敢打赌,有朝一日这篇文章是会收进南斯拉夫政论文选第一卷的……”皮雅杰笑了笑说:“得了,他妈的斯大林,他要干什么,竟威胁到我们的头上来了!”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正是:曾是目标人生志,克里姆林不灭灯。

    如何红墙挂帷幕,此意难解问天公。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