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的华侨和国际友人,送来很多苗木,用于陵园区域的绿化。其中一部分珍贵苗木,在紫金山脚下,建立了一座中山纪念植物园。
自1926年至1929年,建陵工程历时三年完成。经费全部由华侨捐献,共计白银四百六十万两。用去三百九十九两。余款,在中山陵的山脚下,造了一座根据地形构建的,非常别致的露天音乐台。又造了一座水榭。
1925年孙先生在北京逝世后,立即由协和医院进行尸体防腐处理。再用木棺暂殓,棺盖是玻璃做的,陈放在中央公园社稷坛,让各界自由瞻仰,公祭。十二天中,个人和团体来祭的人很多,送来的花圈达七千多个,挽联五万九千多副。公祭后,运往西山碧云寺暂厝。
陵墓施工,历经三年。中山陵建造完工后,遗体才由北京运到南京正式安葬。
孙中山先生的安葬仪式,被称为奉安大典。奉安,是皇帝和皇后死后下葬的专用名词。现在人们把这一威严,隆盛的礼仪名称,移赠给主张平等,民主的孙逸仙博士,先生若有知,对此一葬礼名称,会首肯否?史实如烙印,我们今天重来叙述二十年代末这一历史事件时,只好依从此一史实,留下奉安这一名词了。
1929年5月下旬,在碧云寺内,把孙中山遗体,由木棺中移出,正式殓入紫铜棺内,启程南下。
那时从西山入城,没有可以通行卡车的道路。沉重的紫铜棺,只好用人力抬运。共雇请杠夫两百三十多人。每班六十四人轮换抬。抬到前门站上火车。事后通知铁路沿线公祭,直到浦口。乘军舰过江后,铜棺运到湖南路国民党中央党部,设灵堂,让南京各界公祭三天。然后起灵,卡车运送。经鼓楼,新街口,出新辟的中山门,直到陵墓前。再由杠夫抬上392级石阶,才到达安葬的最后目的地。
铜棺放进五米深的墓穴后,再用水泥封固。上面放一只空石棺,棺上放一座孙中山的石雕像。这就是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那座汉白玉卧像。
从去世直到安葬事毕,对孙中山先生的大型公祭活动,举行了无数次重复的悼念仪式,念了无数篇祭文。我们是个多礼的民族,这些重复繁琐的祭奠礼仪,千文一腔的祭文,似乎是习见的,不值得大惊小怪。但具有现代民主思想的中山先生,不知对如此重复繁琐的多礼,是否认同?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他推翻几千年君主的丰功伟绩,自会有历史学家去论说。常存在人们心中,令人敬仰的,也许还是他崇高的人格力量。
无论是他的同志,朋友或政敌,都不能不对他钦敬,景仰。这样的政治活动家,在近代史上是罕见的。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