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周公二世”。他本来也是朴素的形象,越来越传奇化,成为另一种圣人。中国人无论识字不识字谁不知道诸葛亮?三个“臭皮匠”也敢和他比一比。可是三分天下一到手,诸葛亮就远远超过皮匠了。他“官拜武乡侯执掌帅印”。皮匠仍然是皮匠。然而刘备活着的时候,请葛亮不过是萧何。掌帅印的刘备死了,他仍然只当宰相。六出祁山不打仗,和司马懿心心相印。两人都拥兵在外,自己不做皇帝。曹操曾经自比周公,作诗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几位相爷都是周公的后代。
外国人不懂诸葛亮,又不懂曹操,就不懂中国人。若从根本上说,不懂周公就不懂中国人。扩大化了的难分解,不易懂,不如原始的比较容易像语言一样“分节”了解。晚期的宰相如李鸿章,就难懂。周公得美名。李大人受恶名。他是长江航运招商局的大股东,是大资本家,在第一批由官僚转化的资产阶级之列,这一点谁记得?中日甲午战争不是他主张打的。打败了,主战的皇帝和大臣没责任,却要他去日本求和。他在马关挨了一枪,又招来俄国干涉,才使日本军阀肯在稍稍降低条件的条约上签字。义和团也不是他召进京城杀“洋鬼子”和“二毛子”的。八国联军来了,慈禧太后跑了,面临“瓜分”亡国,又派他来丧权辱国一次,再戴一顶汉奸帽子。主犯隐藏,从犯遭殃。自古没有犯错误的皇帝,帝王永远正确,亡国怪手下不尽忠。但这也不是没有代价的。李鸿章打仗起家,联络外国人又周游列国见过世面,办海军,办陆军,办招商局,让外国人开矿修铁路,接替曾国藩,终于挖空了满族朝廷,由他的“北洋”将领袁世凯等人接班。他本想“以夷制夷”,结果是“以夷制夏”,无数资本家都是买办化身。他做“周公末世”,恐怕周公在天之灵未必愿意。然而末世周公只怕也只能是这样。功罪难以评说,还是看看“周公一世”吧。
周公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武王灭殷时大功臣是姜太公,即姜尚,姜子牙,胜利后封到山东半岛靠海的齐国。周公本封在周,这时封到山东半岛南部的鲁国。这姬姜二姓两大族分据东海的山东,和周朝的根据地陕西遥遥相对,扼住黄河上下游。姜子牙去齐国了。周公派大儿子伯禽去鲁国,自己留在朝廷掌大权。亡国的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大概是作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封在原统治地河南,夹在周、齐间,周公的弟弟管叔、蔡叔封在武庚周围,奉命监护也就是监视亡殷的“顽民”。陕西、河南、山东,整个黄河流域是周公家族的统治地区。这就是所谓“封建”。这个战略部署好极了。后来的皇帝中有本领的得天下后往往照这个格局布置。例如周公以后两千几百年的明太祖朱元璋就自己定都南京,封最能干的儿子朱棣做燕王,定都北平,也就是北京。版图扩大了,东西两都变成南北二京了,但格局照旧。清初削平异姓“三藩”之后也是以满族人任湖广总督、两江总督,统领“八旗”驻军,执掌地方最高权力。至于管、蔡后来竟然用武庚号召为殷复辟反对周公而遭镇压,那是后话。正如燕王后来打败侄儿成为永乐皇帝一样,不是原先布置的。这些属于另一档次,与战略布局不是一回事。
周公的另一大功业是在河南靠陕西这边建立了一个新城洛阳。这又是伟大的战略部署。不仅给周平王东迁建立东周准备了退路,向更发达的中原地区进了一步,而且眼光直射到西汉、东汉。以后东西对立转为南北相峙,黄河上下游的丰饶转为长江上下游的富足,是版图扩大,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繁殖的结果,布局模式仍出不了周公的画策。他仿佛真有未卜先知的本领,无怪乎算八卦的不忘祷告周公。
周公的主要官职是在武王死后成王年幼时当了没名义的摄政王。这又是后来三千年中一个重要政治形象。最后王朝满清开国是摄政王多尔衮,亡国时也有个摄政王保小皇帝宣统的驾。从秦朝吕不韦起,有名义没名义的摄政王不少。不过这些摄政王在皇帝长大“亲政”后大都没有好下场。周公也是遭到自动或被动的放逐。传说他这时还作了《鸱※》诗。诗收在《诗经》中,作得很好,但若真是周公作给成王看的,那胆子未免太大了。摄政王还少不了一个皇太后。秦朝吕不韦,清朝多尔衮,都有皇太后合作。周公如何?看《诗经》以《关雎》开篇,传说与周文王结婚有关。重“后妃之德”,周公也未必没有皇嫂做内应。夏、殷不算,西周亡国的幽王的故事就是烽火戏诸侯引王妃褒姒一笑。从此亡国的罪名有可能就加在后妃头上以保全皇帝威名。周公据说还曾祷告神要自己代替武王死,又保密,又在贬逐时泄漏给成王知道,因而能回来重掌政权。这些故事说来话长,虽然本身简单,却是后代再三变形式重复的历史模式。
周公的故事足够一部长篇小说或电视连续剧。到底是小说还是历史?说不清楚。学者们喜欢研究这类问题,普通人不耐烦去问真假,没法定。眼见未必是真,何况眼不能见的?当代流行所谓“纪实小说”。“小说”一词在外国话里本是“虚构”之意。我们又有“事实与虚构”的小说,两者夹杂分不清。这一直可以上溯到上古的历史文献如《书经》、《史记》、《左传》等。这是我们的悠久传统,割不断,灭不掉,砸不烂的。打倒再踏上多少只脚也只能把自己垫高些,真假照旧难分。当事人自己口述回忆、日记、书信就那么可靠?靠不住得很。这问题不好办,不问为妙。也许正因此,“假作真时真亦假”的《红楼梦》才会一出现抄本便风行,直到今天还不衰,还要查清事实和虚构。孔子衰了就不再梦见周公了。若是《红楼梦》和许多被当成历史的小说以及被当成小说的历史也衰了,那是不是圣人衰老“不复梦见周公”的时代快到了呢?何必寻根问底?正是:“周公原是梦,一梦三千年”。
1993年12月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