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百年经典散文·精神家园卷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两种美国人
    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1912~1996),辽宁省昌图县人,满族,现代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科尔沁草原》、《曹雪芹》,散文集《端木蕻良近作》、《花·石·宝》等。

    在我上小学时,就从教科书上知道,华盛顿在园中砍倒樱桃树,父亲问是谁砍的?华盛顿说是他砍的。要中国孩子学习他的诚实。后来我到天津考入汇文中学时,又知道美国有位名叫林肯的人,他好读书,但又买不起书。为了借书看,他走上好几里路,到该还书时,他绝不拖延,风雨无阻,完璧归赵。尤其是,林肯实行解放黑奴政策,在我幼小的心灵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那时,我二哥曹汉奇总是随身携带一本英文《林肯传》来读,我问他为什么这么着迷?他说:“这个人,more

    than  american。”这句话是引用美国一位评论家对林肯的评语,并不是二哥自己的话。引自什么人,我早已忘了,但这句话我却记得很牢,从没忘记。我想,林肯是美国人,,既然又比美国人多了点儿什么,反过来看,不就是有的“美国人比林肯少了点儿什么”了吗?不久,我读了林琴南译的《黑奴吁天录》,对林肯也更加喜欢了。那时,美国电影盛行,天津、北京都抢着放映首轮,凡是有关林肯的电影。我都要去看。记得在《林肯传》这部片子中,有一个镜头,是写林肯去竞选大总统的途中,看到一头小猪夹在篱笆栅栏中,进也进不得,退也退不出。林肯看见了,连忙跑上前去,将小猪小心地抱出来,使它摆脱了困境。别位竞选总统去,如果遇到同样这种场面,是不是也会同样这么作,电影上没有交待,我也没法回答,在林肯生活中是否有这么一段小插曲,我也没法揣测。但是,不知为什么,这么一个平凡的动作,一般人都可以作到的,而编导安排在电影《林肯传》里,却使人觉得太不一般了。我觉得编导心目中,不是也在重复那句老话,认为林肯是“more

    than american”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曾住在遵义复旦大学。一天晚上,我和几个同学走在街上。忽然有一列大卡车队急驰而来。当时,有一辆中吉普正停在窄狭的街道上,这个卡车队不得不停下来等前面的车开走。头一辆卡车司机,是一位粗壮的黑人。他向我竖着大拇指说:“顶好!顶好!”他们大概是开向史迪威公路去的,我也竖着大拇指说:“顶好!顶好!”前面的中吉普开动了,黑人司机一边热情地招手,一边开向前去了。

    我还想起在桂林时,在朋友家聊天,遇到两个美国人也在座,随口谈到了林肯,我无意中说他比美国人多了点儿什么,那位美国人听了,惊奇地说:“你也知道这句话?”

    后来看到爱伦堡的文章,他说西方有两种文化,一种是上升的,一种是下降的。他在欧美各国待得久,对西方文化吃得透,说得可谓一语中的。

    我觉得美国也有两种人,同样是美国人,他们的思想作风就截然不同。我这话倒不是爱伦堡论点的引申,而是想起当年我接触到的实例。比如,同样都是美国总统,一位是林肯,一位是杜鲁门,两人就大不相同。杜鲁门传是否有,我没看到过,不得而知。但是,他有一张照片,时至今日,使我不能忘记。杜鲁门这张照片,记得是在美国画报《liff》上刊出的。反正不是在《花花公子》上,这点我记得很清楚。画报上印的照片是:杜鲁门总统一个人在一架大钢琴上按动琴键,钢琴上面横陈着一位好莱坞最新捧出来的女明星。她叫什么名字,我当时也没细看,反正是一位新星。这位新星,穿的是乳罩和三角裤,下面标出的一行字是:

    “each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