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百年百篇经典散文·风景游记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晚钟剑桥
    王蒙

    王蒙(1934~),河北南皮人,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集《王蒙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散文集《桔黄色的梦》、《访苏心潮》等。

    人总有这种时候,忽然,什么都忘了,什么都没了。剩下的是澄明,是快乐,似乎也是羞惭,更是一种消失,那个有时候是疲劳的,警惕的与懊恼的,絮叨的与做蠢事的自己,不见了;那个患得患失的“人之大患”不见了。却仍然有一颗感动得无以复加的心。

    说的是1996年5月23日,已经几天了,阴雨连绵。那天中午我与妻在伦敦英中中心与几个学者、研究生座谈中国当代文学。开完会,连忙赶往火车站。坐上郊区支线上的车,经过一片片的绿树和田野,向剑桥方向驶去。

    剑桥是一个小镇,在细雨中若有若无,如灰如绿。她的稀落静谧,不高不大不新的房子,不宽不大不拥挤的道路,我行我素,不事声张,好像和这阴霾的天气与寒冷的春天一道,打老年间就是这个样子。

    下车先去会场。在中文系一间办公室里换装,打好领带,人五人六地来到大课堂讨论教室。座无虚席。读准备好了的英文稿,并时时用不标准的英语即兴发挥一下,我不会放过这种“实习”英语的机会。遇到回答提问,就要请翻译帮忙了。英英中中、读读笑笑、问问答答、打成一片。活跃热闹的气氛,似乎给平静舒缓的剑桥大学的这个小角落带来了一点喜气。由于听众中有一半人是来自祖国大陆的留学生和教师,可以从他们的脸上读到一种关切和喜出望外的神情。他们提的问题也很在行,显然他们身在英伦而时时回眸祖国那一片——神奇的土地。

    在一片真实的与礼貌的赞扬声中离开会场,去大学贵宾馆。经过古老的,上方是耶稣与圣母的浮雕的拱门,穿过这个砌满石条的院落,进入一座厚重的建筑。这座楼房的底层,想不到是一个封闭的室内桥,桥下是小溪,桥的两侧是玻璃窗,一侧是四株大柳树的枝叶呈半月形,正在伸向我们。

    陪同我们的先生告诉我们:“徐志摩描写过这个桥,并命名为‘奈何桥’,据说古代这个桥是押解死囚去刑场的必经之路,要让犯人感到,这世界是多么美好,然而,由于犯下了大罪,他必须与世界告别。”

    死刑犯的命运与行刑者的残酷,尤其是徐志摩的名字触动了我。我“哦”了一声,似乎一瞬间时间与空间的一切距离都缩小了,打破了。往事与逝者都靠近了。是的,“康桥再会吧”,康桥就是剑桥。有了逗留才有告别。徐志摩那时候是多么年轻,他是“资产阶级”,他写的都是“象牙之塔”里的诗……而我第一次踏上康桥的土地。已经是60多岁了。犹谓偷闲学少年?1987年首次造访英国,去过牛津没到过康桥。

    贵宾馆在另一所古老的楼房里,木板楼梯窄狭弯曲,走在上面吱吱扭扭,令人发思古之幽情。一直爬到四楼,打开一扇厚重的门,是一个黝暗的小过厅,按动墙上的电门,高高地亮起了昏黄的灯。再用那笨重的铜钥匙开开房门,一间宽阔方正的老客厅出现在我们面前。褐黑色调,古朴的大写字台,曲背软椅,式样老旧的硬背沙发,墙上悬挂着一张带镜框的风景水彩画。更多的则是空白,以无胜有,以无用有,这种风格自然与矮小与充满各种物品的旅馆房间不同。

    就在这个时候钟声响了。教堂的钟声悠远肃穆,像是来自苍穹,去向大海。我一时停在了那里,等待着,倾听着,安静着。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