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百年经典散文·闲情谐趣卷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说北京话
    肖复兴

    肖复兴(1947~),北京人。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三部曲”《早恋》、《一个女中学生的日记》、《青春回旋曲》等。

    一般人认为北京话就是爱带儿字音;要不就像电视剧的侃爷一样能侃,把个稻草说成金条。这实在是对北京话的大大误解。

    我敢说,全国各地方言之中,唯北京话最为丰富多采,它的形象、厚实、一语双关、俏皮、幽默,尤其是后一点,大概是没得比的。这不是自夸,是和北京特殊的历史,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位置分不开的。现代北京话中仍能找到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朝代的古词;还能找到不少少数民族的语词。比如“嗷糟”(心烦或不净)、“水筲”(水桶),就分别是元明两代的古语。“您”北京人爱称呼的这个词,就是出自蒙古族,“大夫”则来自女真族。同时,北京作为古都,既有上至皇帝的宫廷语言,又有下至五行八作的市井语言,使得北京话雅俗兼备,相互融和。比如“待见”一词,喜欢之意,原是指太监引领臣下去见皇帝,被带着见皇帝,是项荣光的事。而“来劲”这个词则来自妓院。只不过如今人们分不清哪个来自玉宇琼宫,哪个来自下里巴人罢了。这句话最后的“罢了”一词,其实也是从满语演变而来的。这在《红楼梦》一书中常可以看到。

    北京话,实在是历史长时间冶炼、北方多民族多方交融的结果。后一点对于北京话的形成、发展,在我看来更为重要。自辽金元至清,北京一直处于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之下,语言不可能不受到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明初迁都北京城之后,随迁而来的江淮一带的官员、随从至百姓,无形中使得北方语言和中原语言大融和,呈现语言杂交,使之更为丰富也更富于新鲜的活力。这种活力进入清代,使得北京话演变成更现代的北京话。一部《红楼梦》就是用这种北京话写成的,即使到现在,《红楼梦》里的北京话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读起来并不费劲。

    细琢磨地道的北京老话,能看出北京人的智慧,说出话来,仿佛看得见、摸得着,非常形象,十分给劲。

    比如说讨价还价,北京人说是“打价”。一个“打”字,将价码拟人化。以后北京话出现的“宰人”,价太贵坑人,其实都是从这根筋上繁衍出来的。

    比如说盯着,北京人说是“贼着”,贼读平声。如贼一样不错眼珠一样瞄着你,那是什么劲头?

    比如说办事稀松,北京人说“不着调”,连调门都着不着的主,你还能指望他把事情干成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