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百年经典散文·闲情谐趣卷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台北故宫看画小记(2/2)
    对于艺术品,看原作和看印刷品截然两样。画是画家心灵挥洒的立体的空间,是浪漫想像的天空,也是画家意兴与才情的神气十足的呈现。这一切只能从原作中感受到。画家作画时,他生命的跃动,情致力的状态,心绪的流变,一律通过笔墨,深深透进纸的纤维;画就成了生命的一种载体。它所承载的生命的气息,你的目光全能从这原作的画面上摸索到。如果把它拍成照片,印在画册上,自然精神全无了。这便是为什么当初我从《故宫周刊》上只感觉到“至美”,而现在从原作中才体会到“至真”的缘故。尤其是贾师古的《岩关古寺》。我曾多次从《故宫周刊》上摹习过,这一次见到原作,简直是受到了震撼!尺方一帧,苍雄刚劲,气吞千里。那山石不用皴擦,全使笔锋削斫,宛如利斧剁石,细看每一笔似乎都用了千钧之力,铿锵干脆,非此不能达到满幅画面的坚硬之感。这是当初在印刷品中绝得不到的体验。于是想起在中学时代的京师惠孝同先生家临摹宋人《寒林图》和王诜《渔人小雪图》的真迹时,惠先生再三说:“临画必临原作。”始信此话是一真理。世上的真理有大有小,大真理可望而不可即,小真理则应该牢牢抓在手中。

    看到此时,已觉自己不是在宋画之中,而是身在宋人的精神天地里。中国绘画始唐至宋,社会进步,生活充裕,艺术家很少避世的向往,多做现实的参预,因对人间故事充满兴趣,画法则趋向写实。然而宋人的写实并非客观冷静,而是充满主观热情,于是宋画对大千世界、人间百态、世上万物,无不关注,无不亲爱,无不描绘得精妙真切。我不由得对同来参观的北京画家王明明与詹庚西说:

    “宋人已经把写实手法发展到极致了,逼得元人只好走走写意的路子。”

    从宋人的绘画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自从元代画风骤变的根由。

    当一个时代把一种流行的审美,一种美妙的方式,一种大众宠爱、令人痴迷的形态,发挥到了无以无加、到了尽头,事物便会折返回来,向相反的全然不同的天地走去。但人类不会简单地重复这种往返。每一次看似重返,看似复旧或复古,实际上都注入了自己时代的成分。这成分中包含着一种精神的新需求,一种从变换的角度里去获得新发现的渴望,一种在更新中创造的追求。正像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所表现的那样。艺术史家的使命则是从这时代的新成分中,去寻找人类前行的足痕……

    哎,如果我们每次看画,都能获得比画的本身多得多的东西,那么看画该是件多有意味的事啊!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