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
冯骥才(1942~),浙江慈溪人,作家。著有小说《义和拳》、《三寸金莲》,散文集《珍珠鸟》等。
去台湾前,友人们见我便说:“一定要看看台北的故宫呀。”这故宫是故宫博物院的简称。
我连连点首说是。这之中另有一层缘故,便是少时习画,手中有一套家藏的《故宫周刊》。故宫所藏的书画珍玩,都印在上边。这套画集几乎被我翻烂。不少名画不但如印脑海,还一遍遍摹写于手下。这些画大都在1949年被搬到台湾,看不到真迹,只能从这印成巴掌大小的画面中领略原作的精神。“文革”后,此画集又被闯入者付之一炬。那些画便从此诀别,全然化为一片美丽又迷离的梦了。
眼睛看不见的,只有靠心来看。凡是靠心来看的大多是消失的事物。谁想到它还能返回到眼前?
到了台北,自然是急切切寻得故宫的大门便一头扎进去。今年正值故宫博物馆七十周年大庆,海峡两岸故宫同庆吉日,都将珍存国宝悉数捧出;台北故宫展出的是它庋藏最富的宋人绘画,这便使我得以尽览历时千载、与日月同辉的东方杰作。
走入展馆,所有我曾经迷恋的、临摹过的、印在《故宫周刊》上的那些名画的原作,都一幅幅挂在这里。边走边停边看,过往的岁月便悄悄地令人感动地来到身边。原来艺术中也有时光隧道。一时连易培基题写“故宫周刊”那几个歪歪斜斜的字也从记忆深处跑出来。一幅幅画都像少时好友们的脸,此刻仿佛放大了,施了色彩,清清楚楚呈现面前。远去的事物之所以朦胧模糊,都因为细节的遗忘。现在,画上历历的细节唤醒了几乎忘却的往日习画的情景。一时连当年运笔时美妙的感觉也隐隐生于指间与腕底。是不是由此还会联想到那时的画桌,一方紫石砚,半块万年青,几支李福寿制作的叶筋笔和白云笔,长笔与短笔,新笔与秃笔……还有室内晦明又迷人的光线?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