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另外一个障碍来自于中美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是一个高语境文化,很多时候表达含蓄,用字隐诲,要他人根据讲话的当时环境以及其他非言语的线索(如声调、表情、动作)去揣测文字背后或话语背后的真正含义,也就是说中国文化的沟通讲究点到为止,言简意赅,同时强调心领神会。而美国文化恰恰相反,是一个低语境文化,在沟通的时候强调直截了当,开门见山,把所有的要沟通的信息都用明白无误的可编码的文字语言传达出去,常常没有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意义,不需“说话听声,锣鼓听音”。来自不同语境文化的两个人在沟通的时候常常会发生错误理解对方的事情,尤其是对于来自低语境文化的人,常常对高语境的表达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如果要顺应英文的表达方式,联想的中国员工不仅要恶补英语,更要逐渐改变自己的文化语境向着更直接、更精确的低语境文化靠陇。从高语境向低语境的转变,相对来说比从低语境向高语境转变要容易一些。
除了语言和语境之外,中美员工之间可能存在的另外一个沟通的挑战是彼此的口头交流形式的差异。一般来说,在正式场合美国人对话的理想形式是你一句我一句,我停下的时候你立刻接上,中间不留空歇。相对而言,中国人之间的对话形式会比较悠缓一些,我讲完一句的时候,你不一定得立刻接上,可以停顿一下,稍微思考一下再接话;思考一下常常还显出对对方的尊重,不会感觉到这稍作停顿间的窘迫。而美国人则不然,对谈话之中出现的空白停顿会感到紧张,尤其对沉默和冷场感到不适。这也是为什么在美国大学的课堂上,中国人常常上课不发言的原因之一,因为你还在停顿思考答案的时候,美国人早就把话题接过去了;这也是为什么在美资企业工作的员工常常觉得轮不到自己说话的原因之一。所以要使双方员工沟通顺畅,联想的中国员工还需尽量缩短对话之中思考的时间,把自己的意思及时表达出来。联想的美国员工则应学会尊重对方思考的习惯,学会对沉默的忍耐力,培养沟通时的耐心。
事实上,我并不十分赞成将新联想的官方语言变成英语的举动。第一,联想依然是一家中国公司,虽然走向国际,也并非一定要讲英语才国际,起码可以中英文并举,也即将联想的官方语言变成中文和英文同时使用。这样的好处是能保持原来许多的联想语言,承袭原有的文化载体,同时激发起在美国工作的新联想员工学习中文学习联想语言的热情,对文化的互相渗透有更积极的作用。以一个国际化公司ikea(宜家家居)为例,作为一家瑞典公司,宜家一直推行瑞典文化。这家公司曾经规定只有瑞典人才能任宜家的owen,公司的高管都得说瑞典语等,到几年前才开始改变。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明一定要用中文,只是说明英语也许并非国际化的必要条件。
其次,用英语作为官方语言会使高管层在沟通中中方成为“语言弱势”群,不利于平等的交流。目前原联想的高管群中尚无一人能流利熟练地使用英语,也不曾对美国文化有过实际切身的体验,如何能用英语平等、顺畅地与ceo沃德先生沟通会是一个很大的问号。如果同时使用中英文的话,起码要求美方也有学习中文的动力,并通过翻译的作用,把鸿沟慢慢填补起来。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