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们毕业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求工记
    胡文静,女,四川人,北京大学法学院本科生,现就职于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pot to be yourself(做你自己)。 她的问题也相当的细,比如在谈到我在社团担任副主席的时候,她不光问我为什么可以去做副主席,还问我如何对下属进行绩效评估。 我告诉她学生社团是非营利性组织,所以我们的绩效评估并不体现在酬劳,而是体现在提拔,优先给予有限的活动机会(我所在社团的特殊性)和优秀会员的评比上。最后她还给我关于以后面试的建议。大约四十多分钟的面试让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第二次的面试是传说中最恐怖的一个,持续时间长达四小时。然而,对我来说,却是非常好玩的体验。我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做事情非常专注地时候往往会忘记事情的目的。在第二次面试中,我就如此这般,仿佛是做了一下午有意思的游戏一样,完全忘记了是在参加面试。我们跟对面的人用英文交流,然后辩论,最后一起讨论案例。交叉的小组辩论和个人陈述相当能体现面试者的团队协作和个人能力,案例讨论又能考核面试者的逻辑思辩。当时我们做的案例是关于可口可乐如何更有效地拓展足球市场的,好像和panizor(组织者)的角色,提出讨论框架,掌握事态发展和时间,最后推举一个人做总结。当然大多数情况下,话霸也是有点自知之明的。

    我的最后一轮面试基本没有什么可讲的,因为时间很短。面试我的公司合伙人英文比中文好,所以我也跟他讲英文,他说觉得我英文不错,希望尽快见到我。再笨的人也知道,这算是口头offer啦!

    平心而论,我从来没有觉得整个过程有什么困难的地方。我觉得,这和公司的招人计划是有关系的,他们只在一大堆人中挑出一群基本符合要求的就可以,因为像这样跳槽频繁的公司(尤其是审计部,我去的是税务部),自然选择的过程也许更有效率。符合他们80%要求的人都会有offer,然后有人拒掉offer,有人很快跳槽,有人坚持下来,成为公司最需要的人。其间我也参加了其它一些公司的面试,有小组的,有面对面交谈的,但是绝对没有像在pwc面试感觉这么舒服的。我想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我挺适合pwc。

    其实在不少北大人的眼中,pwc并不是很牛的offer, 但是能把自己的性格,生活方式和以后的职业发展道路结合在一起的人并不多。选择pwc,对我来说并不只是选择一个工作, 而是选择我以后的职业道路。在pwc税务部的锻炼,会为我以后重归法律做一些必要的准备。我并没有放弃我的专业,相反,却是在为自己有一个更高的切入点而做准备。

    现在让我来揭晓我对pwc的面试游刃有余的奥秘。我的性格固然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我的经历却更起决定作用。

    第二轮面试中有辩论,而我在大一的时候就是法学院新生杯辩论赛的最佳辩手,之后又代表法学院参加过一系列的辩论赛。

    关于小组面试这种形式,则和我在北大学生国际交流协会(sica)的经历分不开。sica每个学期的招新都会用这种小组面试。大二那年我申请加入sica的时候就已经尝试过整个流程,之后我做负责人,亲自组织整个招新,更明白了在一个小组面试中哪些是应该表现的,哪些是应该控制的。什么样的素质是面试官最看重的。sica每次招新面试长达一天,上午是群组面试,分为好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测试不同的重点,有做游戏考察反应的灵敏度的,有委派任务考察团队协作的,有表演短剧考察表达能力的,总之比任何公司的小组面试花样都要多。当然其中也有别的原因:我们不仅仅是面试,也是要借机会宣扬sica文化, 而且,在北大里聚集那么多人在一起玩乐一天不容易。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